首页 百科知识 古蜀沉浮:三星堆!图说长江告诉你真相

古蜀沉浮:三星堆!图说长江告诉你真相

时间:2024-09-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005古蜀沉浮——三星堆奔腾的长江水滋润了辽阔的川西平原,不仅养育了天府之国成都,而且曾孕育出繁盛的古蜀王国,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三星堆古文化遗址。1934年,葛维汉、林名均等到达广汉对三星堆进行了第一次较为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这也是学者专家对三星堆予以关注的开始。三星堆迎来了它的大规模连续发掘时期,三星堆文化也从此得到确认。三星堆遗址除了灿烂夺目的青铜制品闻名于世外,同时也出土了种类繁多、精美绝伦的金器。

古蜀沉浮:三星堆!图说长江告诉你真相

005 古蜀沉浮——三星

奔腾的长江水滋润了辽阔的川西平原,不仅养育了天府之国成都,而且曾孕育出繁盛的古蜀王国,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三星堆古文化遗址。

三星堆位于川西平原北部的广汉市三星堆村,西距城郊七里许。其地北临沱江支流湔江(俗称鸭子河),村西南有古马牧河盘桓流过。三星堆这个名字是有些来历的。在三星堆村的南面,马牧河南岸有三个呈圆丘状的黄土堆,长约两三百米,突兀在大平原上,远望犹如一条直线上分布的三颗金星,故称“三星堆”。自古传说,玉皇大帝从天上撒下了三把土,落在湔江边上,就变成了这三颗星。传说故不可信,后经考古探掘,探明这三个土堆其实原为黄土堆砌夯筑而成。初时人们认为它是古城墙的残段,因年月久远,古城墙形成两个缺口,墙体也坍塌剥蚀,就成了三个黄土堆的样子。但老百姓不知道这些,一直把这里叫做三星堆。巧的是,在马牧河的北岸,与三星堆相望,有一处高出周围的弧形台地,因其两头尖、中间弯,形如一弯月牙,于是也有个很诗意的名字叫做月亮湾。当地人将这两处景致结合起来,叫做“三星伴明月”。

铜鸟

铜大立人像

铜人头像

铜纵目面具

人首鸟身像

到了20世纪30年代,因为月亮湾附近陆续有文物出土,这里一下成了众所瞩目的“风水宝地”。对三星堆文化的早期认识与保护的关键性人物是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馆长、美籍教授葛维汉。1934年,葛维汉、林名均等到达广汉对三星堆进行了第一次较为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这也是学者专家对三星堆予以关注的开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三星堆考古也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三星堆迎来了它的大规模连续发掘时期,三星堆文化也从此得到确认。

三星堆古文化遗址由沉寂到蜚声海内外,最主要的还应归功于1986年夏天两个震惊世界的“祭祀坑”的发现。这两座“祭祀坑”遗址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种类之繁,品质之精,内涵之深,为巴蜀文化遗存所仅见。关于这两个祭祀坑的发掘过程,当时的发掘领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德安先生后来在《商代蜀人秘宝》一书中,作了真实生动的记录。一号坑是先发掘的,坑中出土文物最吸引人的是那根熠熠发光的金皮杖了。关于这支金皮杖的性质,究竟是权杖还是巫师所用的法杖,后来还引发了一场争论。其他金器还有金面罩、金箔虎形器、金料块等。青铜器也相当丰富,有人头像、跪坐人像、人面像、龙柱形器、龙形饰、虎形器、龙虎樽、缶、盘、器盖、戈、瑗等。玉石的种类也不少,有璋、戈、剑、锄、佩、凿、斧、斤、璧、瑗等。另外,还出土了尖底盏、平底盘、器座等陶器,一些海贝和十余根象牙。值得注意的是,坑中还埋藏了约3立方米的烧骨碎渣。在发掘中,人们发现这些器物在坑中分布比较杂乱,看不出什么规律,并且所有器物在埋入土坑之前都经火烧过。

比起一号坑来,二号坑出土文物更为出众。这里的青铜器占其大端,除了一号坑也出土过的青铜跪坐人、人头像、人面像、樽、戈、瑗外,另有一尊高达2.64米的立人像,一株高3米的青铜神树。新出的器种还有青铜兽面像、彝、眼形器、太阳形器、蛇、鸟、鸡等,可谓琳琅满目。二号坑也出土了金器,有金叶、金璋、金面罩、金箔带;玉器有戈、璋、璧、环、瑗、凿、刀、斤、珠、管;此外,还发现数十支象牙和大量海贝。在发掘过程中,发掘者们发现这些器物在坑中分布比较杂乱,看不出什么规律,并且所有器物在埋入土坑之前都经火烧过。青铜立人像、人面像、兽面像、铜樽等大型铜器,除经火烧外,还曾被有意砸击毁坏。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些文物原来多数都经过彩绘或朱漆。如铜头像、铜人面像等的眼眶、眉毛都经描黛色或蓝色;口部、鼻孔、耳垂孔都涂朱色。还有,如铜头像发辫上端铸造的捆扎宽带上,也绘有数条蓝色平行线纹饰。可惜在掩埋过程中,大部分彩绘已脱落。对于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坑年代的断定,考古界存在众多的争议,但大致认为其年代应该是相当于商文化的殷墟年代,距今四千多年以前,并且三星堆文化是构成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在三星堆文化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它夸张奇特的青铜艺术、侈丽雍容的金箔技艺和掞藻扬葩的玉石雕琢。

三星堆出土青铜器达五百多件,尤以造型各异的大批青铜立人像、人头像、人面像、兽首像以及桐树为代表,形成三星堆青铜雕像群。

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最多的要数青铜人头像。它们一般高40—50厘米,最小的一件仅有十多厘米。这些头像按造型分类,它们有平顶脑后梳辫者,有平顶带帽或戴“回”字纹平顶冠者,有圆头顶无帽或将发辫盘于头上或脑后戴蝴蝶形花笄者等等。从面相看,大多为浓眉大眼,高鼻阔嘴,方面硕耳,洋溢着粗犷豪放的风格。它们的鼻子很高很大,嘴几乎咧到耳根部位,眉毛以夸张的姿态斜着上扬,几乎占据了额头的“半壁江山”,眼睛是斜竖着的三角大眼,目光微微向下,既像是沉思默想,又像在俯视着芸芸众生,耳朵大而张扬,整个面部特征有一种轮廓分明的阳刚之美,比如今的中国人的五官更突出,更严厉和深沉。

三星堆遗址除了灿烂夺目的青铜制品闻名于世外,同时也出土了种类繁多、精美绝伦的金器。其中最具特色、最值得称道的是一号坑的金杖。这是三星堆出土的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金杖上端有长约46厘米平雕而成的纹饰图案。图案共有三组:上面两组图案内容相同,每组都是两支箭各穿过鸟颈射入鱼的头部。最下面的一组是两个前后对称的人头,人头戴五歧尖角冠,耳垂饰三角形耳坠。图案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意义,金杖是代表权利还是具有巫术性质,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黄金面罩是古代蜀人黄金制作另一杰作。这些金面罩薄如蝉翼,异常稳妥地将整个铜头像的面部包住,上齐额头,下到嘴角,左右将耳朵也包藏在内,整个脸只镂空眼睛和眉毛,使得头像在神秘之外又添加了一种高贵。在世界考古史上,古埃及和古希腊均出土有黄金面罩。如公元前15世纪古希腊迈锡尼墓葬中出土的金面罩,公元14世纪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墓中出土形象逼真的纯金面罩等。这些著名的黄金面罩大多罩于死者或木乃伊面部,其用意显然在于保护和再现死者面孔,体现古代西方人丧葬习俗和等级观念,并带有原始宗教色彩。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罩同古埃及和古希腊的金面具相比,形态造型、装饰手法、用途含义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它不是施于死者面部,而是粘贴于青铜人头像面部,这些青铜人头像都是大型祭祀活动中巫师或部落首领的象征。由此可知在古代蜀人的观念中,黄金面罩是与重大祭祀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的。

除了奇特夸张的青铜像、精美绝伦的金箔器之外,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玉石礼器也是不容忽略的。事实上,三星堆最早为世人所注目,也是因为玉石器的发现。经过前后六十多年的多次发掘,在三星堆出土的玉石礼器迄今已超过一千件,其他石器更是数以千件。这些玉器有的用做礼器,有的用做装饰,还有的是应做武器工具的。不光是数量大种类繁多,三星堆玉石器的制作工艺也相当精湛,反映了古蜀国玉石制作的发达。在出土的玉石礼器中,玉璋数量和种类最多也最具特色,根据《周礼》记载,璋在夏商周时期主要用于祭祀、朝聘、发兵、丧葬等礼仪,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也反映了古蜀国的祭祀活动的重要性。

如此发达的三星堆文明是来自何方、为何又神秘消失了?据史家考证,蚕丛部落是氐族的一支,世代居住在岷山一带,善于养蚕。传说他们的长相和衣着都很奇特,眼睛像蟹一样向前突出,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的样式是左边斜着分叉的。从考古材料来看,三星堆出土了不少与传说中蚕丛氏相貌一致的器物,特别是二号坑出土的青铜纵目人面像,很好地解释了过去争论不休的“蚕丛纵目”,即传说中“纵目”的真实含义。在古蜀人的传说中,除了“蚕丛纵目”被考古出土实物印证外,蚕丛、伯灌、鱼凫、杜宇诸部族都与鸟或鸟捕食鱼有关系,三星堆遗址和祭祀坑出土的许多与鸟或鱼有关的文物也透露出种种信息,可让后人借此了解古蜀国的文化性质。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可以说揭开了古蜀国神秘的面纱,为文献记载的古蜀国历史提供了重要印证,证明传说中的古蜀王朝并非子虚乌有,成都平原在商周时期甚至更早确实存在着繁荣昌盛的古文化。显而易见,岷江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同中原和其他地域一样悠久而发达的历史文化。

关于三星堆王国消亡的原因,众说纷纭,学者们有着不同的意见。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一千五百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隔了两千多年的神秘空白。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设了种种原因,给后代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唐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