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义镇
在长治县的南部,有一个镇叫八义镇,因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的将帅赵括盲目进兵,在此遇八位义士的阻谏而得名。八义的来历非常悲壮,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赵长平大战之前,秦国使用反间计换掉了赵国名将廉颇,由赵括担任主帅。赵括虽然熟读兵法,但不晓得活学活用,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经验,轻率的赵括率40万大军盲目出击。
当时,有个神通谋略、文武全才的老人叫史正,他看出赵括轻举妄动,搞军事冒险,心里非常着急,便把自己的意见写在简册上,带着七个徒弟去向赵括进谏。
赵括看完简册,自恃才高,不屑一顾,心想,我堂堂一个精通兵法的大将军,还需要你这个无名之徒来指点吗?于是就把简册扔在地上,让手下把史正一群人轰了出去。一意孤行的赵括率部队出发,准备与秦军决战。队伍行至一个村庄时,忽然被一群百姓拦住了去路。赵括一看,又是史正和他的七个徒弟。赵括问,你是来饯行的吗?史正大声说,不是饯行,而是送葬。赵括听了这话,勃然大怒,二话不说拔出宝剑,挥剑就把史正和他的七个徒弟杀死了。由于赵括鲁莽轻敌,错误指挥,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赵军被围困46天,拼死突围,但仍然无法挽回败局,赵括被射死,赵军40多万人,全部被活埋。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战争,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战后,当地百姓将史正师徒合葬,立了一个石碑,碑上刻了“八义士谏赵处”,并将村子改为“八义”,一直沿用至今。后人为纪念这八个义士,曾在长治县城西南另建一个门,取名八义门。通往高平的路,沿途以“义”字命名的村庄,除了八义村之外,还有义堂、信义、太义等,以此标明是“义士”殉难之地。
八义是上党人耿直而又壮烈的象征,也见证类似赵括之流的悲哀。后人凭吊八义的诗词很多,其中一首是这样说的:“泥鳅错认仕鹏鲲,求将何须定将门?竖子无知焉足惜,伤心四十万人魂。”(www.xing528.com)
八义的出名,除了八义本身的来历外,还有一个原因。在八义村南北纵向一公里范围内,村民的房屋下压盖的全是古窑遗址,除个别地方因种种原因深挖取土,暴露出烧窑遗迹外,其他地表已看不到窑址的痕迹了。八义的古窑,您可千万不能小看。
宋代的时候,这里曾是全国著名的瓷窑之一,称为八义窑,其烧制的红绿彩瓷器,色泽鲜艳,笔意豪放,充溢着浓郁的民间色彩。由于彩瓷烧制得精美适用、做工考究,这里出产的瓷器不仅是广大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用具,也曾一度成为上贡朝廷的御用品。特别是在上党地区的民间,还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声名显赫的景德镇瓷器,就是八义瓷窑在南方安家落户的结果。关于这种说法,由于缺乏证据,不敢妄断。但是,在上党民间,确有八义瓷、窑毁窑锁门南迁的传说。
北宋末年,金朝大将金兀术率兵攻进潞州。他听说八义烧造的红绿彩瓷器很有名气,为了讨好皇帝,就命令八义的窑工为金国皇帝烧造御用实用器物。有一年,金国的皇帝要求八义的窑工为他烧造瓷器“龙床虎枕”,龙床要求能躺皇上,虎枕要求能舒服入眠。几年光景,八义窑的虎枕烧出很多,但是龙床因为体积大,怎么也烧不成。在潞州官员的逼迫下,窑工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但烧出的龙床还是东倒西歪没有成功。皇帝很生气,就把八义窑的掌门人杀了,留下了他的徒弟继续烧制龙床,而且下了死期限。徒弟经过苦心研究,终于发明出窑中“支点法”,将龙床的瓷胎在窑中支持平稳,再点火生炉,烈火再大,器物也不会变形,龙床终于烧制成功了。
就在龙床烧好停火出窑的头天晚上,徒弟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悦,心中只有累积起来的劳顿和悲愤。他偷偷跑到师傅的坟上大哭了一场,然后悄悄将龙床埋在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就趁夜南下,去了江西景德镇,也将他的精湛手艺带到了景德镇,使景德镇发展成为今天的瓷都。
龙床的传说,在当地流传了上千年,人们也挖掘了上千年,却无一收获,都一个个失望而归。龙床到目前没见有实物,虎枕倒是在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有珍藏。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据八义镇东山村的一个老汉说,明清时期,村里还不断有人觅宝。到了清朝末年,村里的人们还依据祖辈们讲的故事,不时地寻觅。有位农村老汉虽然没有寻见龙床,但刨出了一窑“红绿彩”碗,虽破碎的居多,但凭着破碎中仅有的几个完整之碗,取到京城出卖,就捐了个县令。故事传得有鼻子有眼,致使“红绿彩”瓷器的价值历代不菲,多少收藏家都梦寐以求。但遗憾的是,经过漫长的岁月,八义瓷窑完整的“红绿彩”瓷器实物如今只能在美国、日本和国内几处国家级的博物馆才能见到。由此可见,八义镇“红绿彩”瓷器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