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 姓
800多年前,一个彪悍的游牧民族崛起于漠北草原。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率领下,他们征战四方,所向披靡,迅速建立起横跨亚欧的元大帝国,孛儿只斤这个家族也随着帝国的足迹而走遍中华大地。
14世纪中叶,在大明朝北伐军的强有力打击下,曾经叱咤风云的元帝国轰然倒塌。一部分元皇族随顺帝北遁,退出中原,重归大漠。而另一部分皇族则隐姓埋名,销声匿迹于当地。岁月悠悠,时光荏苒,留在中原的孛儿只斤后裔究竟藏身何方呢?
在咱们中国成千上万的姓氏中,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姓氏“孛”。平时人们根本就不认识这个字,有时被人称作“被”。其实呢,这个字准确应该读“勃”的音。在《百家姓》400多个姓氏中根本找不到它的踪影,可是,在郊区黄碾镇魏村却有一个大姓“孛”,而且,传闻他们就是蒙古贵族孛儿只斤的后代。这到底是传闻还是确有考证呢?
在魏村人们已经找不到任何和蒙古民族有联系的印记,“孛”姓的人们已不是蒙古民族的生活习惯。他们不说蒙语,不姓孛儿只斤,完全融于汉族之中。当年被称为黄金家族的孛儿只斤在元帝国衰退之后就改为“孛、鲍、宝、包、铁”等30余个姓氏。那么,魏村的“孛”姓和蒙古贵族改的“孛”姓是一回事吗?
如今,在魏村可找到“孛”姓家族的族谱。这本族谱可不简单,它用纯棉布制作,共分三幅,悬挂起来高3.6米、宽7米。孛氏家谱记载第一代始祖为孛仕英,现已传至第22代。按每一代25至30年来计算,始祖孛仕英生活的年代为元末明初,距今600多年。那么,魏村“孛”姓来自哪里?缘何选择魏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据村民孛文明说,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就是这个家谱,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传到一九五几年时,家谱旧了,谁家有红白喜事都用,不小心就弄破了。于是,村里姓“孛”的村民就用当时流通的布票重新做了一个。后来,“破四旧立四新”,家谱被当做“四旧”收走,“孛”姓人多了个心把新的让人收走了,旧的就保存下来。(www.xing528.com)
在谱序里有这么两句“鼻祖讳□□□□,乃大元之苗裔也。自陕而东迁婴城,世居西乡魏村”。这个谱序给了人们两个很重要的信息。可惜的是序言里祖先的名字被老鼠咬掉一角而残缺不全,可能缺3至7字,但丝毫不影响魏村孛氏是大元苗裔的定性。这是其一。其二就是魏村的孛姓来自陕西,以后才迁居到现在的魏村。
来自陕西?蒙古人怎么来自陕西呢?元末之际,随蒙古军队从草原迁入陕西的一支孛儿只斤族人已在陕西定居多年。身为皇族,他们丰衣足食,而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打破了他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那时候元朝将领据守太原抵抗,明北伐军进入山西、陕西,战争主要在雁门、大同一带进行。到了十二月,徐达平定了山西,元顺帝逃往现在的内蒙古多伦。在战乱中,元朝部族家属后裔大多流落在山西境内。
面对劫难,当时的蒙元后裔只能想尽各种办法逃命。其中,陕西的这一支孛儿只斤族人在东进山西逃亡的过程中,既要保命,又想不忘祖先,他们便改汉姓“孛”。族人中有一叫孛仕英的带一家四口夹杂在逃难的人群中。几经周折,他们最后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魏村居住下来,成为孛氏东迁长治的第一代始祖。
天下太平后,“孛”姓后人在两三代后才开始修家谱,于是就有了现在人们看到的家谱。在繁衍生息的这600年里,虽然“孛”姓的族人已和皇族没了关系,但是依然保持很好的家风。
前面说过,谱序里“孛”姓先祖的名讳破损了。究竟魏村“孛”氏先祖为谁,相关的人士正在进一步考证。不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民族融合的脚步从来就未停止,而魏村“孛”氏无论他的祖先到底是谁,都是我们民族融合的最好例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