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

时间:2024-09-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一面,同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又有其特殊性。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在分别了解了上面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以及同这两对矛盾相联系的社会历史的两条规律后,我们现在可以把两对矛盾综合起来加以理解,看看它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作用的机制及其具体表现。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都是它内部的根本矛盾,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它内部的根本矛盾或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内部的根本矛盾,因而,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众多的社会矛盾中这两对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其根据是:

从涵盖范围看,这两对矛盾涵盖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能够反映社会的整体结构。

从存在时间看,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同人类社会共存亡。从地位和作用看,这两对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性质和全貌,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从它与其他矛盾关系看,这两对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从它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这两对矛盾构成了贯穿于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从这五个方面来看,这两对矛盾有根据、有资格成为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怎样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这里我们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归宿和机制的了解,来看社会基本矛盾怎样推动社会发展。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即人改造自然满足自己需要的活动是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相互作用和活动,其他活动都建立在这种活动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初始动因是生产力的变化,特别是其中劳动工具的变化,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关系变化、生产关系变化再引起上层建筑变化,这样推动着整个社会变化。如果不从生产力为起点来改造社会,而是从其他方面为起点来改造社会,往往是会失败的。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是生产力

生产力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说生产力是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是因为生产关系的变化、上层建筑的变化、最终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都是为了把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解放出来,因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仍然是生产力。当然,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为了人。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机制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机制是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辩证统一,即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再到上层建筑是一个层层决定的过程,从上层建筑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再到生产力是一个层层反作用的过程。社会基本矛盾就是在这种从物质的东西到思想的东西层层决定,反过来又层层反作用的过程。以生产力为起点和归宿的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社会运动过程所体现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从理论上看属于科学的历史观。也就是说这主要是从科学的角度看历史的。有的人会说,社会发展的起点不是生产力,而是人的需要欲求,但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人的生产活动,创造和使用工具引起的,并说由工具及使用制造工具所引起的需要是“第一个历史活动”。也就是说工具和制造使用工具的活动在需要之前,需要在后。古代的人们就没有看电视、坐飞机的需要,只是有了电视、飞机后,看电视、坐飞机才成为社会的普遍需要。从此意义上看,生产力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和原因。这是从科学的、历史的角度和层面看问题。如果换个角度,从价值的、人的角度看历史,那么,我们说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价值的实现,因而社会运动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图示:

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科学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真和善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基本动力原理的意义(www.xing528.com)

这一原理把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最终动力看做是客观性、物质性的东西,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要求我们应到客观的东西中去找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不是在主观的、观念的东西中找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一原理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为人们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指导思想,它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不断更新生产工具,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前进。

这一原理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统一、真和善的统一。以生产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社会历史运动既体现了合规律性,又体现了合目的性。生产力是客观的,这样就把社会发展建立在了客观性基础之上,使社会发展有规律可循;生产力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这是合目的的。抓住了生产力这个根本就抓住了规律和目的的统一、真和善的统一。

这一原理是邓小平“生产力标准”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由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起点、终极动力和归宿。因此,衡量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就必须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既然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起点、终极动力和归宿,因而,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并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二、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略)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人类社会普遍性的矛盾存在于各个具体社会形态之中,当然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一面,同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又有其特殊性。这里我们着重讲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特殊性,特别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途径——改革。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同以往私有制社会基本矛盾比较起来有其突出的特殊性,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产生上、性质上、状况上、解决方式上等都大不同于私有制社会的情况。

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上看,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先于其经济基础而产生,经济基础先于生产力而产生。苏联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形都是这样的。按社会基本矛盾产生的正常情况,应是先有生产力,后有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再下来才有上层建筑,但这个正常的顺序在社会主义社会这里整个调个了。这是不是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认为不是违背规律,而是规律的特殊表现。因为在建立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后,如果不迅速建立其经济基础,建立了经济基础后不迅速发展生产力,那么,社会主义就会失败,这说明社会发展规律仍然在起作用。

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上看,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的矛盾。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和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同一人,都是人民群众。这样,劳动者(生产力)和所有者(生产关系)没有根本利益上的冲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须注意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在社会主义是由政府及其官员来代表的。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常常表现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即政府及其官员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劳动者和领导者的矛盾。这和资本主义社会不同。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劳动者(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而社会主义则表现为劳动者和官员的矛盾。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主要是经济矛盾,而社会主义社会中是经济和政治交织在一起的矛盾,经济和政治难舍难分。

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基本适合的。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上克服了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生产力中劳动者相分离的状态,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达到统一,这样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在改革中创造出的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如股份合作制把劳动者和所有者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构,市场经济同生产力都是基本相适合的。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政治,强调依法治国,这同经济基础也是基本适合的。

(二)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方法

1.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殊性之中。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虽然是基本适合的,但其中还存在着不适合的方面和环节,如所有制结构和形式还不完善,分配关系中既存在大锅饭,又存在两极分化、政企不分的现象,不承认经济的自主性、客观性,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变,有的理论不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要求等。这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的存在都阻碍着生产力发展,但解决的方式不能用革命的方式,而只能用改革的办法,这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和基本适应的状况所决定的。

2.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就是说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变革那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方面和环节。社会主义本质不能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根本制度不能变。我们说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就改革所引起的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的,不是说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革命,而是说改革的结果是革命性的。革命的方式不一定会导致革命的结果,而非革命的方式即改革却能造成革命性的结果。这是一个颇有趣味的问题。中国当代史中一直存在着改革派和革命派的斗争,“英国派”和“法国派”的斗争。这两派的斗争是值得总结的。

3.改革的任务

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0页)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改革的根本任务,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方法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