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事物构成成分的空间排列组合及其量化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事物构成成分的空间排列组合及其量化规律

时间:2024-09-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也叫量,它主要是指事物各成分的组成比例,如一服中药中有好多种药,这中间有个比例问题,比例就是一种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事物构成成分的空间排列组合及其量化规律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上节讲到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其具体过程是矛盾对立双方中的非主要方面转化为主要方面时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要问矛盾非主要方面转化为主要方面是突然的还是经历一个量的增加过程,我们说要经历一个量的增长过程,这就是本节要讲的量变。那么,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吗?我们说必然会引起质变,那么,为什么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这就要研究量和质的统一关系即度的问题。本节主要讲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问题。

一、质、量、度

要理解量变为什么会引起质变,质变为什么会引起量变,就要研究质和量及其关系度。

(一)质

1.什么是质

事物之间都是有区别的,之所以有区别就是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质。所谓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规定性就是特性。譬如制造和使用工具是把人这种动物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特性。每个个人都有自己的质,即个性、独特性、独立性。每个人的DNA都不同,从自然性上体现着质的存在。

2.质的特征

质的特征是在和后面讲的量的区别的意义上说的。质的特征是,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事物的质存在着的时候,这个事物就存在,当一个事物的质消失了之后,这事物就不存在了。譬如,人的质是人能劳动、有理性等。当人丧失了劳动能力、思维能力,医学上把这样的人称为“植物人”。“植物”不是人,后面加了个“人”,那是因为他曾经是人或从伦理学法学上说他还是人。食物之所以是食物是由于它有作为食物的质如有营养、新鲜等,当它发霉变质了,它就不成其为食物了。西方医学和法律上把思维停止看做人死亡的标志。具体来说,质和事物存在的直接同一,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无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如商店里的商品各有其名,各有其性能,这就是它们的质,如果无名称、无特殊性能和使用价值,那人就无法选择和购买商品。二是指质又总是一定事物的质,质总要附着于一定的事物,不附着于事物之上的质也是没有的。我们讲到“好”、“坏”这些质总是讲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当然,理论上可以把“好”这种质专门拿出来研究,但这是理论分析意义上可以的事,在现实中质和事物总是结合着的。质还有和量相同的地方,这就是质有多样性,就是说,一个事物不是一种质,而有多种多样的质,如人有生理质、有社会质,说你是否健康,指生理质,说你思想好不好,是指社会方面的质。一个人犯了罪,犯罪就是他的社会方面的质。

3.质和属性的关系

质是事物内在的东西,人看不见。如人的思想好坏这社会质用眼是不能直接看的。因而质总要表现出来,表现于外的质,人能看到感觉到的质叫属性。

所谓属性,就是一事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质。属性是外在的能感觉得到的东西。质是内在的感觉不到的东西。质和属性的关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质决定属性,有什么样的质就会有什么样的属性,另一方面,属性表现质。譬如,你买了一支钢笔,它的质怎么样呢?你直接看不见。当你用它到纸上写字,即让它和纸相互作用,它就会表现出写字流利或不流利的属性,这属性你是可以感觉到的。钢笔写字流利的属性表现着钢笔的质,而这流利的属性是由它的质决定的。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属性,再用思维对感觉进行分析了解事物的质。内在的质又是由事物更内在的东西,即特殊矛盾决定的,这样属性、质、特殊矛盾就是三个由浅到深由表到里的概念了。图示:

一事物的属性必须在同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中才能表现出来,否则是表现不出来的,因此要认识一事物必须和这事物发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医生要了解患者的病,得望、闻、问、切,它就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科学实验、实践对认识的必要性、重要性可以从此得到理解。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因而属性也是多样的,可变的,而质是相对稳定的东西。

4.认识质的意义

辩证法讲运动、发展,那么,人怎样才能判断出事物发展了没有呢?那就要看事物的质变了没有。而要能做到这一点你得首先知道什么是质,否则你就不知道事物发展了没有。你不知道小康社会的质是什么,怎么能知道小康社会到了没有呢?

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认识事物首先是区别事物、区别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质。小孩是先知道什么是钱(质),然后才知道是多少钱(量)的。实践是改造对象,你不知道对象的性质怎么能改造对象呢?实践的起点是先搞清对象是什么。邓小平曾说,过去几十年的教训就是没有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而它的理论贡献就是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的质,从而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量

事物除了有质的规定性,还有量的规定性,你到商店里去不能只说我要鞋、钢笔,你必须说要几双鞋、几支笔、几斤菜等,也就是说必须把质和量结合起来才行。

1.什么是量

量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它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也叫量,它主要是指事物各成分的组成比例,如一服中药中有好多种药,这中间有个比例问题,比例就是一种量。国民经济中工业和农业有个比例问题。这也叫量。

2.量的特点

量的特点是在和质相比较的意义上说的。量的特点是一定程度的外在性,和事物存在的不直接同一性。质一变事物的存在马上就变了,但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水的温度可高可低,可以是30℃,可以是50℃,这种量变不会影响水的液态质。在马尾巴上拔几根毛,不会使马尾巴变成秃的马尾巴。多一点非公有制经济不会使中国变成资本主义。这是量的外在性特点。但并不是说量变不会引起质变,量的变化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必然会引起质变。把马尾巴的毛不断拔下去,就会出现秃的马尾巴。水杯可大可小但过大了就变成水缸了,过小了就变成酒盅了。量和质一样也具有多样性,就是说一个事物不是有一种量,而是有多种量,如人有体重、身高、胖瘦、知识多少、智力高低、思想觉悟高低等。水有温度、纯度、密度、硬度等等。

3.认识量的意义

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质的认识的深化。医生看病先给患者下个初步诊断,说是什么病,这是认识质。然后给患者一个化验单去化验,通过化验得出各种数据后,医生就更深入更精确地认识这种病,即这种质。

认识事物的量能将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不同质的事物的区别通过认识质来达到,对同质的事物的区分则要通过量。例如,同样都是水泥,但有500号水泥,也有800号水泥。同样是大学生,但学习成绩不同。同样都是教授,但成果数量质量不同。管理中的定量化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同质的东西进行区分。

定性分析要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要深化精确化对质的认识就要进行定量分析。要确定一个人偷东西的行为的性质是偷窃,还是盗窃罪,要进行定量分析,量达到一定程度才叫盗窃罪。交警确定驾车者出事故的性质要量一下车轮是否在中线以外。马克思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参见拉法格:《回忆马克思》)。

认识事物的量之所以对认识事物的质有意义,就在于量和质是相互规定,相互统一的。度这个范畴就是反映量和质的统一的范畴。理解了度就能理解后面要讲的量的变化为啥能引起质的变化。

(三)度

度这个范畴非常重要,有人认为度具有本体特征(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它对于理解法学、政治学等学科中的关键问题,如正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什么是度

人长得再高也有限度,老鼠长得再大也不能长得和牛一样大,山再高也有个极限高度。万物都有一定的度,否则宇宙间就没有秩序,没有正义了。所谓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限界。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简要地说,度是“保质的量”。水在0℃~100℃之间这个量保证着水液态的质,超过100℃液态质就保不住了,就变成气态的质了。评三好学生要求平均成绩80分以上,80分以上这个量就保证着“三好学生”这个质。所以度是“保质的量”。作为度的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幅度、范围。区间的两端叫关节点。0℃是关节点,100℃也是关节点。度是两个关节点以内的量。

2.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度是“保质的量”,这个定义本身就蕴涵着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在度中质和量相互结合、相互依存。一方面,量中有质,度中的量不是单纯的量,是具有一定质的量;另一方面质中有量,度中的质也不是单纯的质,而是具有一定量的质。

在度中质和量相互规定。一方面,量规定着质。例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这个量规定着小康社会这个质。800号这个量规定着水泥相应的质,平均成绩80分以上规定着三好学生这个质。另一方面,质也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老鼠自身的质规定着它的体积的范围,它不可能长得和牛一样大,人的质也规定了人的各种量的活动范围,人的身高不可能跟大树一样高。山的最高高度不能超过3万米,超过了,山脚下的岩层就会下陷,使它降下来。可见质也规定着量。

3.度的原理的意义

度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为量变引起质变原理提供了基础。既然在度中量规定着质,那么当量的变化超过了度时,质必然会发生变化。质中有量,因而新质又会引起新的量的变化。

度的原理要求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反对“过”和“不及”。过犹不及。为了保持事物的质就要把量维持在度以内,为了破坏事物的质就要促使量超出度的范围。

度的原理是法学、政治学上强调的“正义”价值的哲学基础。正义是说个人的活动应当有界限,有范围,有克制,不应超出自己的利益范围和活动界限,否则就会侵犯他人的利益,这样社会生活才会有秩序,才能和谐。这一正义价值的哲学基础是度的原理。度的原理认为万物皆有其度,皆有其界限,这是万物和谐有序的前提,度体现在社会中就是社会正义。在古希腊神话中司正义复仇的女神就是度的象征。希伯来颂诗的基调就是认为上帝赋予一切事物以度。因此,度的原理应引起法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的重视。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由于在度中量规定着质,因而当量的变化超出了度的范围时就出现了事物的质变。量为什么会变呢?因为量的承担者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双方,对立双方的斗争导致双方量的增减。当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的量增长到能够转化为主要方面的地位的程度时,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就会发生。相互转化的实现就是质变。因为质中有量,所以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量变和质变交替进行的过程。

(一)量变和质变相互区别(www.xing528.com)

1.量变

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规模、程度在增减,双方的内部结构和整个事物的内部结构在变化,这就是量变。例如我国国民经济这个事物内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双方在发生量的消长,在消长的过程中双方各自的结构在变,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因而也在变,这种量的减增和比例的变化就是量变。量变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点是静止、相持、平衡、连续性的保持等。

2.质变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事物在质变时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点是统一体的分解,静止、平衡、相持的破坏。

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和质变的区分在理论上是清晰的,但在现实中是很复杂的,有时很难在新旧事物之间划上一条分明的界限,何况在新旧事物之间还存在着过渡类型的事物。鸭嘴兽始祖鸟就是鸟类和爬行类之间的过渡类型。恩格斯说:“辩证法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5页)为了区分量变和质变以及新旧事物,必须要有一种标志。这个标志就是看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当然度的范围究竟在哪里这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例如1992年我国工业产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比例首次达到了52∶48。这叫不叫超过了度的范围,当时经济学界有争论。针对此问题,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控制力概念。在企业中公有股虽未达到51%,但有控制力就算是公有制企业。所以,度的具体范围是个具体科学问题,在社会生活中还和利益、价值等问题密切相关、相当复杂。

(二)量变和质量的辩证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不同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两种状态,两种形式,但二者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引起、相互渗透等方面。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这一原理包含三点内容:①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说事物质的变化不可能偶然的无根据的产生和出现,它有其基础和前提,这就是量变。没有长期的量的积累、准备,质变的发生是不可能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台下的十年功,即量的长期积累,就不可能有台上一分钟的精彩表演。有些年轻人只看到成功人士“台上一分钟”的一面,看不到“台下十年功”的一面,即只看到光彩夺目的新质状态的闪亮登场,看不到量变的艰难困苦和默默无闻。例如文明的行为,创造力等都要经过相当长时期量的积累才行,甚至要从幼儿园起就要进行量的积累,然后到长大了才有质的变化。在幼儿园中老师教小孩要“听话”,到大了却要让他(她)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怎么可能呢?没有量变的基础和前提嘛。②事物在质变之前必须一步一步地走过度的“区间”,否则质变无从发生,而走过度的“区间”的过程就是量变的过程。③量变规定着质变的性质和方向。拿人来说,人身上有好坏善恶两种因素,如果一个人所进行的量变是不断积累他身上坏的恶的因素,那最后也会引起质变,不过这质变的性质和方向是犯罪分子。相反如果他不断积累好的、善的,即德、智、体、美等方面的量,那他所发生的质变的性质和方向就是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即自我实现。事物内部有矛盾双方,量变就是这双方的量在变,如果非主要方面的量压倒了主要方面,那质变后的事物的性质就是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以上三点表明质变依赖于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引起质变是不是一种必然性、规律性的关系呢?回答是肯定的。量变不是说可以引起质变也可以不引起质变,而是一定会或势必会引起质变。为什么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呢?其根据有两点:①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因而当矛盾非主要方面的量增长到能够转化到矛盾主要方面地位去的时候,事物的质变就会发生。因为事物的质主要是由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②度的原理认为,量和质是相互统一、相互规定的,因而当保持旧质的量不存在时,旧质也就保不住了,就要被新质事物所代替,即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意味着事物的变化不仅是由小到大,而且是由无到有。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原理给正在进行艰苦量变的人们以必胜的信念,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去默默地进行量的积累。在此“必然”和“信念”是统一的,辩证法既能让人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地去进行量变,又让人充满必胜的信念。

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质变对于它之前的量变的意义是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对它之后的新量变的意义是为新量变开辟道路,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法国大革命后发布的“独立宣言”和各种法律把资产阶级长期斗争的成果写进了这些文献,从而体现和巩固了以往斗争的成果,如果没有质变这是不可能的。质变发生后原来为旧质事物所限制的矛盾非主要方面成为主要方面了,处于支配地位了,因而能得到更充分地发展,这就是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量变又依赖于质变: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即实现发展;只有质变量变才能打破旧质的限制,使量变已有的成果体现出来,巩固起来。

总之,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三)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那么在学习和实践中就必须首先做艰苦的量的积累工作,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要一点一滴地做细小的事情,反对急于求成,立竿见影,拔苗助长,须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就好像开门,猛力推门门就会反弹回来关上,只有徐徐用力门才能开一样。李泽厚说中国实现民主的途径就和开门是一个道理,不能急躁,这就是适用了量变是质变必要准备的哲学道理。

既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规律性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那么,在进行量的积累时就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和信念,不能因量变的漫长和艰辛而放弃或失去信心,要相信规律、相信质变必然会发生。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量变过程不是任何人都能坚持下来的,没有信念、毅力常常会半途而废,所以成功者毕竟不是多数。不仅量变的终点是有意义的,而且量变的过程也是有意义的,这意义的来源之一是质变的回溯。质变目标的回溯使量变过程的艰难困苦具有意义,成为乐事。

既然质变能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那么,在学习和实践中就要高度重视质变,在量变达到能够引起质变时要有敢于突破的勇气,敢于破旧立新的精神,把工作和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不要做满足于微小进步的庸人。

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日损”就是量变,就是日复一日的积累,日积月累,这样才能成道。“日益”、“日损”就是做细小的事。所以老子又说:“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六十三》)“大”就是质变,“小”就是量变,“为大于其细”就是质变要靠量变。“细”、“小”也就是老子说的“弱”,所以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就是说矛盾双方向相反的方向相互转化(对立统一规律)的实现要靠“弱”的,“小”的东西的积累,也就是量的积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把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结合起来了。王国维引用三首宋词来说明做学问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阶段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阶段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也运用的是量变和质量相互关系的哲学道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质变”,前面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都是为质变做准备的艰难困苦的量变。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复杂性

质量互变规律是世界的“一般”规律,“一般”总要表现为“特殊”、“个别”,“个别”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复杂的,因而质量互变规律这个“一般”的东西,在具体的“特殊”事物中又有复杂性、特殊性。

(一)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量变形式的多样性

我们在讲量的概念时说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事物的规模、速度等,一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那么,量变的形式也就包括这两个方面的变化,而不是一个方面的变化。①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原子量的变化会引起元素质的变化,水温的增加会引起水从液态变为气态,偷盗数目的增加会引起罪种的变化和刑罚种类的变化,高考成绩的变化会引起是否会成为大学生的质的变化等。②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结构形式、比例关系的变化。这种量变形式也会引起质变。化学中的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是由于构成方式的变化而形成质的差别,其成分本身并没有变。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军队由于组成方式不同会导致战斗胜败两种不同质的结果。田忌赛马的故事也说明了此道理。体制改革就是对现有的要素进行一种构成方式的变革。

2.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事物的发展都要通过质变,这是普通的、一般的东西,但质变的形式不是一种,而是具有多样性。如突变论认为,当导致突变的连续变化因素少于四个时,突变的类型就有七种之多,当因素多于四个时就有无限多的种类,这充分反映出事物质变的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这里我们从质变过程中的对抗和非对抗的角度,将质变形式分为两类:①爆发式飞跃。它是指解决对抗性矛盾的质变形式,其特征是新旧事物发生剧烈的外部冲突。如火山爆发、炸弹爆炸,不同制度的更替等。②非爆发式飞跃。它是指解决非对抗性矛盾的质变形式,其特征是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时不发生剧烈的外部冲突,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而实现的。如从猿到人的转化、语言的更新、科学的革命、人的世界观的转变等都是这种质变形式。

那么决定和制约事物质变形式的因素是什么呢?其决定因素是事物自身的性质,同时受外部条件的制约。同样是原子核的裂变,在原子弹中是爆发式飞跃,而在原子能发电站是就是非爆发式飞跃。条件不同质变形式就会有所不同。这说明两种质变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在现实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很难看到单纯的量变,总的量变中渗透和包含着部分质变,也很难看到单纯的质变,质变中渗透着量变的特征。

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部分质变可以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1)阶段性部分质变

所谓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例如,人从生到死之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会发生变化,使人呈现出儿童阶段、少年阶段、青年阶段、壮年阶段、老年阶段。这就是阶段性部分质变。人的思想发展也和生理心理一样有阶段性部分质变。孔子就把自己思想成长的过程分为许多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局部性部分质变

所谓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的性质未变,而其中个别部分发生了性质的变化。这是事物内部各部分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中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就是利用了局部性部分质变的原理。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活跃程度不同,有的先变快变,有的后变慢变使事物呈现出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有利于事物的全局性质变的实现。过去我们不懂此哲学道理,要求社会齐步向前,导致共同贫穷。局部性部分质变同尊重个性、多样性、不平衡性相关。在自然界中,水在没有达到100℃之前有些水分子已经蒸发变成气体了。这也是局部性部分质变。

总之,量变不是纯粹的,里头渗透着质变,因此,在实践中不能搞“一刀切”,应允许个别事物先发生质变,应扶持部分质变的出现,尊重整体中的个别性要素,肯定它们的活力和积极性、先进性,促进整体质变的较快到来。

2.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同没有纯粹的量变一样,也没有纯粹的质变,质变中总是渗透着量变。质变发生在关节点上,但关节点并非几何学上那种完全没有大小的“点”,而是一个过程,就是说质变是个过程,从引起质变到完成质变要有一个时间持续过程。这个过程的内容就是新质要素的迅速扩张,即从部分到整体的扩展。所谓质变中量的特征就是指质变过程中新质要素在量上的迅速增长。如解放战争中,城市一个个的迅速占领、解放。质变中量的扩张的道理告诉人们不能误把质变的开始当成质变的完成,防止功亏一篑。李自成的失败就是把质变的开始误当成质变的完成,鉴于此,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让大家要吸取李自成的教训。其时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就是总结李自成教训的文章。可见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与运用辩证法,即利用质变中量的扩张的哲学思想相关。

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反映了量变和质变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既要看到二者的区别,又要看到二者的统一,即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