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

时间:2024-09-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上面我们讲到唯物论的根本原理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统一性→联系→运动→发展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从横向上看,都处在一张“联系之网”中,从纵向看,都处在一个“因果锁链”中。相互联系是物质的普遍本性之一。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一般的本质的联系又表现为具体的多样的联系之中。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上面我们讲到唯物论的根本原理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共性,那么由此就必然得出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看法。因为万物有统一性,所以万物相互联系。万物的相互联系是万物统一性的表现。而联系包括事物间的相互作用,由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发展是方向向上的运动。这样唯物论讲的统一性原则和辩证法讲的发展原则就统一起来了。

物质统一性→联系→运动→发展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世界上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从横向上看,都处在一张“联系之网”中,从纵向看,都处在一个“因果锁链”中。事物不处在“联系之网”和“因果锁链”中,事物就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识这个“联系之网”和“因果锁链”。先讲“联系之网”。

(一)什么是联系

联系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是物质的普遍本性之一。联系的主体是事物和现象。联系包括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联系是相互的。一事物作用于另一事物,另一事物也会用于这一事物。

(二)联系的特征

1.联系具有客观性

这是从物质和意识关系角度分析联系。意思是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联系和事物的存在直接相关:事物存在着就联系着,无联系了也就不存在了,联系和存在同在,所以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例如,树叶存在着,这意味着树叶和光、水等联系着,不和光、水等联系了,树叶就不存在了。因此,承认了事物存在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这是从普遍和特殊关系角度分析联系。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

(三)联系和区别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否定事物之间的区别和个性。事物既作为联系的环节而存在,又作为个体事物而存在。联系所体现的统一性和区别所体现的个性是统一的。联系和区别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不能因事物的联系性、统一性否定事物的差异性、个性,也不能因事物的差异性、个性而否定事物的联系性、统一性。前者如佛教,认为事物都有“缘”(联系)因而说个体事物的本质是“空”,否定了事物的个性。后者如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有区别的,无内在性联系,因而事物是孤立的,无联系的。空无观点和孤立观点都是我们要反对的。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www.xing528.com)

从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上分析联系,我们说联系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从整体和部分关系上分析联系,我们说部分的,具体的事物是有条件的,而整体的物质世界是无条件的。

(一)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是物质的客观普遍本性,这是从一般的,本质的层面讲的。一般的本质的联系又表现为具体的多样的联系之中。

1.联系多样性的表现

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例如,法和生产关系是直接联系,和生产力是间接联系。人和食物有直接联系,和种庄稼有间接联系。学生和学习是必然联系,和打工是偶然联系。资本家和剥削之间是本质联系,和捐款捐物非本质联系。

2.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一般来说,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别的联系则只是对事物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无决定性作用。这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重点,要抓住本质的、必然的、内部的联系,当然也要考虑到认识的全面性。

(二)联系的条件性

由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同周围事物有联系,所以它周围的其他事物就成了它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世界上除了整体物质世界是无条件的以外,凡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

1.什么是条件

阳光、水、肥是树木、庄稼的条件,衣、食、住是人的条件,草是食草动物的条件。条件是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种要素的总和。①事物和条件不可分割。因为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因而事物都是有条件的。事物离开了条件就不能产生,假如产生了也不能存在和发展。个体人的生产需要父母这个条件,无父母则无子女。②事物的联系和条件不可分割。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并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的性质和方式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你小的时候你和父母联系的性质是你依赖于父母,你长大了你和父母的联系性质是你养活父母,条件是你的年龄。中国贫弱时和西方列强的联系性质是不平等,强大了联系性质就是平等,条件是强弱。所以联系的性质和方式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和企业的联系方式是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则主要是服务。所以,一切以条件为转移。离开条件无法正确认识事物。

2.条件的多样性

一个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不是一种,而是要有多种多样的条件,它是在多种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多样性表现是:有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决定的条件和非决定的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等。这些不同条件在事物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3.怎样正确对待条件

对待条件的正确态度是把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承认、尊重条件,客观、全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条件,不做不顾条件的空想家、鲁莽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和创造条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因为条件是可变的。譬如,人可以建造温室大棚,提前蔬菜的成熟期,人可以制造降雨的条件,搞人工降雨,学生可以打工勤工俭学。因此,不应坐等条件到来,不做碌碌无为的庸人和宿命论者。将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就是对待条件正确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