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物质的本质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物质的本质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时间:2024-09-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物质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接着要搞清的问题。一是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二是仍然主要把物质看做具体、个别的物质形态。强调前一方面的意义是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强调后一方面的意义则是要说明物质的客观性、确定性、真实性、可知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物质的本质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第一节 物  质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接着要搞清的问题。本节主要是要理解和掌握恩格斯列宁给物质范畴所做的界定。为此我们先简要地回顾一下哲学物质观的发展过程。

一、物质观的发展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唯物主义对于物质的理解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按照英国哲学家罗素的看法,哲学是从人们认识到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开始的。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譬如,古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是泰勒斯,他之所以有资格成为第一个哲学家就是因为他提出了“始基”这一概念。“始基”就是多样的万物中的普遍性的,即共性的、统一性的东西。这说明泰勒斯能把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区别开来了。《周易》何以能称为中国的第一部带有哲学性质的著作呢?因为《周易》的作者能从多样的万物中抽象出两种符号:“—”(阳)和“--”(阴)。这里“—”(阳爻)代表万物的共性,即普遍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把万物(个别)的共性即“始基”认定为物质,这个能产生万物(个别)的“始基”就是宇宙的本源、本质,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从“始基”中流出,万物又流回到“始基”,万物的这个活动轨迹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客观的。“始基”的这种客观性成为物质性规定同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至高无上的观念——“命运”内在相关。“命运”是不可违背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哲学来源、脱胎于神话,因而继承了“命运”的这种不可违逆性内涵,抛弃了“命运”的神秘性和不可理解性。物质就是“始基”(即个别中统一性的东西),“始基”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在问到“始基”是什么的时候,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大多数都将其看做是具体的感性的物质形态,即个别的感性实物。如泰勒斯说“始基”是“水”,赫拉克利特说“始基”是“火”。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则将“五行”(金、木、水、火、土)视为万物的本质,或把气看做物质。“水”、“火”、“气”等都是感性、个别的东西,不是共性、一般的东西。

那么,物质究竟是一般的东西?还是个别的东西?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内心的一个根本性困惑。因为,从寻找万物的“统一性”这一使命来讲,必须把物质看做一般的、共性的东西,而从物质的客观性来讲,则宜将物质看做个别的东西。因为个别的东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一般不怀疑它的客观性。而共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无声无息,怎么来说明它的客观性呢?不好办。但,客观性、确定性毕竟对于物质概念来说是更为重要的属性,因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更多地把物质看做是个别的东西。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两点上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一是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二是仍然主要把物质看做具体、个别的物质形态。区别在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有自然科学根据,即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猜测性局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原子具有广延性、不可入性,物质也有这些特性。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人有一个持久的愿望,就是寻找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材料,即所谓“宇宙之砖”。因此,当近代科学发现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元素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时候,哲学家欣喜若狂,他们认为“宇宙之砖”找到了,这就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原子。原子是万物最后的真实。因此,物质就是原子。原子是个别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但是,我们不能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是从个别的经验的层面理解物质,而不从一般的层面上理解物质。事实上他们也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明物质。如斯宾诺莎的“实体”说,洛克的“实在本质”说都将“物质”看做是不同于个别事物的一般的东西。不过洛克等人将一般性的物质只看做是一种“假设”,一种不可认识的东西。这也说明把物质看做个别的东西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在这一点上它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所有唯物主义既从一般的层面理解物质,也从个别的层面理解物质,但主导的倾向性的思想是从个别的、经验的层面上理解物质。强调前一方面的意义是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强调后一方面的意义则是要说明物质的客观性、确定性、真实性、可知性。

由于以往的唯物主义注重从个别层面来理解物质,把握宇宙万物的终极真实,因而在价值观上,以往的唯物主义较注重感性个体及其感性需要的满足,即强调个人的“幸福”价值的重要性,把道德艺术文化都建立在人的感性感受性基础上,如法国18世纪的唯物主义即如此。在认识论上强调感性认识、经验、实证的重要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范畴作为全部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性范畴,是任何形态的唯物主义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唯物主义必须对物质范畴作出自己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对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有所继承,同时又根据新的实践和科学发展,对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有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解和界定物质范畴上的新意或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侧重于从共性、一般意义上理解和规定物质范畴,二是注重于从实践、社会、人的角度具体地理解和规定物质范畴。对物质范畴的理解,各位经典作家的侧重点和角度有所不同。恩格斯侧重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和本体论角度来理解和规定物质范畴,列宁侧重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和认识论角度来理解和规定物质范畴,马克思侧重从人与物质、社会与物质关系和社会本体论角度理解物质。

(一)恩格斯从一般和个别关系和本体论角度对物质的界定

恩格斯在理解物质概念时,把“物质”和“实物”加以区别,认为“物质”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而“实物”是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经验世界中我们能用感官感知的物质具体形态,如山、水、桌子等都是“实物”。“物质”不同于“实物”,同时又同“实物”有内在联系,即它是从“实物的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实物的共同属性。恩格斯说,物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6页)就是说,物质是对各种个别的感性事物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对各种感性个别事物共同属性和本质的反映。据此,恩格斯对物质范畴做了这样的规定:“实物,物质无非是多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同上,第556页)物质作为从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共性,说明它舍弃了事物的具体形态、结构、层次和具体特性及质的差异,而取其共同属性、共同本质,说明它是不同于个别实物的共性的东西。对此,恩格斯明确指出:“注意。物质本质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他们的质和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质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98—599页)这里恩格斯所强调的是“物质”和“实物”的差异、区别,这种差异和区别正是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和区别。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就同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有所不同了。旧唯物主义虽说也认识到了物质是共性这一点,但主导的思想是将物质理解为“水”、“原子”等个别的东西,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着重从共性意义上来理解物质。着重从共性、普遍性层面理解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旧唯物主义总是害怕把物质理解为共性会失去物质的客观性、确实性,害怕唯心主义攻击,害怕轻忽了个别存在、个性存在,害怕失去了认识上的实证精神。(www.xing528.com)

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从共性上来理解物质,但它又要强调物质的客观性、确定性。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呢?它所借重的是辩证法,即认为共性是存在于个性之中的,物质是存在于实物之中的,以此来保证物质的客观性、确实性。不过,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仍然需要予以正视和回答:如果说哲学的使命是在寻求终极真实的话,那么,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究竟共性的东西是终极真实,还是个性的东西是终极真实?从把物质理解为共性的东西来看,共性是终极的真实。这个问题体现在价值观上就是个体、个性还是群体、整体、公意是终极真实问题。这是我们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列宁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和认识论角度对物质的界定

列宁物质概念产生的科学背景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重大发现,特别是电子的发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原子,认为物质、原子的特性是广延性、不可分性、质量不变性等。但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发现表明,一种原子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原子、原子还可以分出电子等等。科学发现表明,原子并非不可变、不可分。在这种科学发现面前,唯心主义者兴高采烈,高喊“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了”。旧唯物主义已难以应对这种挑战了。为了回应挑战,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重新界定了物质概念。列宁的考虑是,不能离开精神从物质自身的结构上来理解物质的特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是离开精神单从物质结构自身来看物质特性,如把物质的特性理解为不可分性,质量不变性等。这都不是从与精神的对照中来规定物质的特性。列宁主张必须从物质和精神的比照中来规定物质的特性。从物质与精神的比照中看,物质只有一种特性,即客观实在性,至于说不可分性,广延性等,那都不是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说的,因此,不能叫物质的特性。电子究竟可分不可分,质量不变等是科学上的事,不是哲学上的事,哲学所关心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而非单独的物质问题。从物质和精神关系上来理解物质的特性,物质只有和精神相区别的客观实在性。

1.列宁的物质定义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列宁这一物质定义具体来看包含三方面的意思:第一,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列宁说:“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哲学唯物主义是同承认这个特性分不开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266页)为什么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呢?列宁从人的感觉来说明这一问题。他说:“接受或者抛弃物质概念这一问题,是人对他的感官的提示是否相信的问题,是关于我们的认识源泉问题。”(同上,第129页)看来,列宁把物质的客观性问题诉诸两点,一是感觉问题,二是相信。相信严格说来是个态度问题,而不是逻辑理性问题。看来,唯物主义同人的态度(价值),即是否相信是相关的。当然,实践、日常生活都可以说明物质的客观性问题。第二,物质具有可知性。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习、摄影、反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被感觉感知的肯定是感性个别的实物,至于说作为共性的物质,特别是最大共性的物质,即终极本质能不能被认识,那就需借重于辩证法了,即怎样解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是否承认人有“智的直觉”能力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坚持感性认识能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因此,物质是可以认识的。第三,物质具有一般性或共性。客观实在是一共性,是万物所具有的共同性质。当然,列宁说物质是可感觉的,这显然指的是个别的物质形态,但按辩证法思维,个性中是包含共性的。就把物质看做共性来说,列宁继承了恩格斯的思想。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首先,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看,物质和精神有对立的一面,即物质对精神保持着独立性,不依人的感觉和意识为转移,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样就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按列宁的看法,唯物主义是相信人的感官的提示的,相信在感觉和意识之外存在着独立于感觉和意识的物质。从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性上看,物质是根源,精神是派生的,物质是实体、精神是属性,因而精神依赖于物质。这样就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这种划清是在根源和派生的关系意义上划清的。如果不从根源和派生关系上看问题,而从现象学上看问题,那是可以另当别论的。

其次,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性上看,物质是可知的,从而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列宁说,物质可以被感官感知,这显然是对感性物质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可以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辩证法看,一般的物质也是可知的。不过不借重辩证法,可知论是难以坚持的。如果说,作为共性的物质不可知,那辩证唯物主义就和旧唯物主义一样了。可见,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极端重要性。

最后,从个别和一般关系上看,列宁认为“客观实在性”是共性、一般性,这样就和旧唯物主义侧重从个别性理解物质有所不同,也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不同。当然,列宁也说物质是可以被感觉感知的,这显然是从个别性意义上来理解物质的。列宁有从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上来理解物质的思想倾向。

(三)马克思从人与物质、社会与物质关系和社会本体论角度对物质的界定

马克思善于从思维方式和思想范式的意义上理解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在立场、观点上是对立的,但在思维方式上是相同的,这就是他们对世界本质的理解都从离开人的生命活动,离开人自身来进行的。譬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把世界的本体看做是理性,而这理性是无人身的理性,是脱离了人脑、人的生命活动的具有独立自主性的理性。旧唯物主义与此相同,它对物质的理解也是脱离开人,离开人的生命活动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可见,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因而,马克思说:“抽象的唯灵论是抽象的唯物主义;抽象的唯物主义是物质的抽象的唯灵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55页)因此,马克思不同意这种思维方式,不同意旧唯物主义抽象的物质观。马克思主张从物质与人、实践、社会、时代的内在关联中,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来理解物质。费尔巴哈已注意到他之前的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生命和感觉来理解物质的局限,他说:“斯宾诺莎虽然将物质当做实体的一种属性,却没有将物质当做感受痛苦的原则。”(《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110—111页),但费尔巴哈并未将人理解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因此,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3页)就是说,马克思不同意离开人、主体、实践,“只是”从客体方面来理解物质、对象、现实,而主张从主客体统一角度来理解物质。因为马克思的理论兴趣不在于离开时代问题和人去寻找世界的本原,而是关注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批判。而资本主义的特点就是“物化”,即劳动产品都是人的活动的物化、对象化,物即商品、货币,成了和黑格尔哲学中的理性一样的,即离开人身的主体了,人则变成这个主体手中的物了。物变成了主体,主体变成了物,这就是“物化”。所以,马克思关注的是已变成主体的商品、货币这样的物,这物就是“人化自然”。因此,马克思所关注的物是作为劳动“要素”、劳动“结果”的物质。这种物质是社会物质,是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的物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海德格尔等都认识到马克思所理解的物质是同人的实践相联系的具体的物质。如海德格尔在说到要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对话时说:“为了进行这样的对话,摆脱关于这种唯物主义的天真的观念和对它采取的简单排斥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唯物主义的本质不在于一切只是物质的主张中,而是在于一种形而上学的规定之中,按照这种规定,一切存在者都显现为劳动的材料。”(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通信》,转引自《俞吾金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312页)

马克思把物质理解为作为人的本质对象化的“人化自然”及其背后的客观性社会关系和结构。人做的桌子是“人化自然”,这是物质的显化性层面。马克思的物质观还包括“人化自然”背后的客观社会关系。马克思说:“用木头来做桌子,木头的形状就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己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7—88页)作为物质的“人化自然”有“可感觉”层,有“超感觉”层。这“超感觉”层就是客观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物质关系、结构是客观的、物质的,其所表达的就是马克思的物质观。

马克思的物质观,即“人化自然”及其背后的客观社会关系,其具体含义有以下几点:①物质具有客观性。“人化自然”所改变的只是物质的形式、形态而不是物质本身,因而“人化自然”,有其客观性。“自然”就是物质性、客观性东西,同时“人化自然”背后的社会关系也是客观的。②属人性。“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因而具有属人性。③特殊性、具体性。“人化自然”不是一般性的东西,是有形的可感的东西;它是同人相联系的东西,不是抽象的东西。④终极性。“人化自然”及其社会关系所揭示的是人的本质问题,人的本质属于此在,但这此在和存在是相通的。自然演化至人的社会生活就到了至高阶段了,而“人化自然”及其社会关系所揭示的是这个自然演化的最高形态的本质。从此意义上说,马克思这种具体的物质观带有终极性特征。

以上我们论述了恩格斯、列宁和马克思对物质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恩格斯和列宁的物质概念都注重从共性的意义上来理解物质,这同旧唯物主义注重从个别性意义上理解物质是不同的。尽管旧唯物主义者也从共性上了解物质,但这不是他们的主导性方面。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注重从具体的意义上,而非共性的意义理解物质,这同旧唯物主义有相同之处,但又有重大不同,这就是他把物质同人,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理解,这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物质观,更重要的是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建立了唯物史观,这是马克思划时代的理论贡献。如果说旧唯物主义对物质范畴既有共性意义上的理解(如泰勒斯的“始基”说,斯宾诺莎的“实体”说,洛克的“实在本质”说等),也有个性意义的理解(如“水”、“火”、“五行”等),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也从共性和个性两方面予以理解,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观上和旧唯物主义相同的地方。当然都把物质理解为客观性的东西这是自不待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和旧唯物主义物质观不同的地方在于: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侧重于从共性上界说物质。②在从具体性上理解物质时把物质同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抽象性,把唯物主义首次推进到社会历史领域。③承认物质是可知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上认为作为共性的物质是不可知的,是一种“假设”。

从共性上理解物质,特别是从人、人的实践活动上理解物质,这两点可以看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观上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要害所在。譬如,把共性理解为客观实在的观点就引起了哲学家和科学家们的关注和兴趣。有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实在主义走到一起了。现代量子物理学代表之一的玻尔认为,与其将辩证唯物主义归入唯物主义,还不如归入“实在主义”,这种实在主义“是每一个理智的自然科学家对他的工作所持有的一种观点,……因此,我们大家,包括普朗克爱因斯坦在内,在许多问题上是和我们东方的朋友一致的,就毫不奇怪了。(转引自杨耕、陈志良、马俊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因为“实在主义”认为共相和本质是实在的、真实的。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实在主义也有区别。实在主义认为共相独立于个别事物,而且既非精神也不是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共相是物质的,是存在于个别感性事物之中的。至于马克思把物质同人及其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认为物质是“人化自然”及其背后的社会关系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物质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的物质观和时代紧密相连的,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本质的最精致地反映和理解,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两千余年来唯物主义物质的发展演变看,作为共相的物质及其客观性是稳定的连续性的观点,但个性意义上的物质概念总是随着实践、科学和时代的变化而更新的。从水、火、原子到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是不断变化着的。因此,我们既应从共性的连续性意义上理解物质,更要从个性的变动的意义上理解物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