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队伍建设是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李荣融多次强调指出:“企业的根本在于员工队伍素质,在于激发员工的活力。”员工队伍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激发员工的内在活力,促进员工与宝钢共同发展。宝钢加强员工队伍建设,要注重建立健全以“八个人”为主要内容的为员工服务的工作机制。基本思路为:以尊重人为基本出发点,以了解人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和依靠人的工作制度,达到凝聚人、实现员工与宝钢共同发展之目的(见图13)。
图13 “八个人”机制
1.尊重人。以人为本,建立为员工服务的工作机制,要以尊重人为基本出发点。毛泽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必须使人感到人们互相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给他的。”[31]尊重人,是对人格的尊重,对人的尊严的尊重,把人当做人来对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以礼待人;尊重人,是对人权的尊重,对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利的尊重;尊重人,是对人的自由的尊重,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尊重人,必须理解人,信任人;必须讲诚信,以诚待人。只有尊重人,才能得到人的尊重,也才能获得自尊。宝钢各级领导人员都必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尊重人为基本出发点,切实解决好对待员工的态度问题,处理好同员工的关系问题。
尊重人的基本要求是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员工。半个世纪前(1959年10月),刘少奇在接见出席全国群英会的劳动模范时,对北京市清洁工人时传祥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只是分工不同。”[32]这不仅是谦虚,而且道出了一条真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与人是平等的。
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温家宝说:“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之后不久,他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解释说:“我提出‘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主要指3个方面:第一,就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无论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第二,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第三,整个社会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这就是我讲的尊严的意义。”[33]对管理者而言,尊重自己的部下,是建立自己的领导力,提高下级的执行力的重要措施。
尊重人,要渗透于、贯穿于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凝聚人。只有尊重人,才能做到后面的“七个人”。尊重人,要着眼于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满足需求靠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离开发展谈需求,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是有害的。宝钢各级领导人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自己的各项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员工,既要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要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2.了解人。以人为本,了解人是前提和基础。“所有领导人都必须尽力了解下属的情况,只有这样,领导人才能实现有效的领导,使组织取得的成功最大化,并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34]建立为员工服务的工作机制,要以了解人为切入点,从建立健全了解人的工作制度做起。宝钢各级领导人员都要大大强化联系员工的意识和民主意识,坚决克服脱离员工的官僚主义作风,在工作中,把了解人放在首要位置,作为第一职责。青年代表未来,尤其要大大加强与青年的联系。
宝钢提出,建立健全了解人的工作制度,要以充分沟通和有效沟通为工作目标。充分沟通是指要主动、及时、准确、全面、动态地了解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包括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有效沟通是指对员工的需求,要进行快速传递、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实行闭环管理。充分沟通和有效沟通,用更加通俗的话来说,是要让员工“话有地方说,说了话管用”。
在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了解人的工作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抓住面对面沟通、专业化沟通和信息网络沟通3个基本环节。面对面沟通是指通过谈心、座谈、家访、会议和培训等方式,与员工最直接的沟通;专业化沟通是指通过已形成制度的宝钢管理者问卷调查等管理工具与员工的沟通;信息网络沟通是指运用宝钢“桥”论坛、宝钢党建网和各单位的网络平台以及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与员工的沟通。实践证明,这3个基本环节缺一不可。把握得好,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做好了解人的工作,必须有制度和流程保证。宝钢制定了员工需求和关注点信息管理制度。员工需求信息,是指员工在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信息;员工关注点信息,是指一定阶段内员工普遍议论、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信息。要通过流程优化,使工作责任更为明晰,促使宝钢了解人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3.关心人。关心人,应当是根据员工需求,立足于现有条件,并积极创造条件,满腔热忱、千方百计地从物质和文化两大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关心。宝钢侧重从关心员工基本需求的角度来把握关心人。也就是按照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要求的:“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35]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关心人解释为帮助员工排忧解难,依法保护员工的基本权益,满足员工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健康和安全需求。
关心人,首先要有对员工的深厚感情,有爱心—关爱员工之心。宝钢各级领导人员要为员工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关心人,应当着眼于大多数员工,解决广大员工迫切要求解决的共性问题;关心人,应当特别重视困难员工,做好“雪中送炭”工作,务必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关心人,还应当针对不同类型员工的特点,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努力解决好每个人的个性问题。随着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治安保卫等问题,日益成为员工普遍关注的热点、重点、焦点问题。为员工办实事,应当充分注意解决这些问题。
4.提高人。提高人,是高层次地关心人,是尊重人的发展权最重要的体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宝钢建立提高人的制度,要着眼于每个员工的发展,鼓励人人成才;要着眼于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员工的发展要与企业发展和谐一致,建立提高人的制度,要与实施宝钢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宝钢发展战略是具体落实到每个基层单位的,因此,要在实现每个基层单位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来实现提高人的目标。在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方面,要注重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掌握真才实学。要大力倡导“一专多能”,加强人员的合理流动,不断拓展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他们的择业竞争能力;突破分工的局限性,克服分工对员工全面发展的制约。
提高人,一条十分重要的基本思路是注重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德鲁克指出:“有效的管理者能使人发挥长处。”“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36]“组织的目标在于使平凡的人有能力从事不平凡的工作。”“要使其成员的长处都发挥出来,并利用每个成员的长处来帮助所有成员取得杰出绩效。”[37]宝钢2008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苦练内功中开展起来的最佳实践者活动,在发挥员工长处、提高员工素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要广泛深入地持续推进。
提高人,不仅要做好在职人员的工作,还要做好退休人员的工作,因为人的发展是终身需要。建立健全提高人的工作制度,加强以教育培训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开发是关键。要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课堂、现场和网络方式,强化职业培训。提高人,基础在每个员工自身,要引导人才的自我开发。80年代兴起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意义重大,在新形势下应当深入开展,促进越来越多的员工投入自学、养成阅读习惯。
5.规范人。规范人,是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的重要内容。规范人,是通过引导和管理,使员工认识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的一致性,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按照法律、纪律和道德来约束自己,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承担必须的责任。规范人的基本思路,是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提下,在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推进依法治企,实行严格管理。宝钢建立健全规范人的工作制度,要在加强责任意识和法制、纪律等规则意识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改革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构建精干、高效的管理体系。要注重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既要重视先进理念的培育,又要重视制度的完善和行为规范的具体化,还要注重程序的建立、流程的优化、运作方式的改进。
6.激励人。激励人,是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人的潜能的关键。激励人,重点是激励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否形成氛围,取得实效,与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密切相关。尊重个性就是保护创新;抹杀个性,没有“不同”,就没有创新。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必须发扬民主。创新的目的是认识和遵循科学规律,而科学是和民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激励人,要以物质利益为基础,因为物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同时,要高度重视精神因素,因为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是比物质需求更高级的需求。
建立健全激励人的工作制度,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是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员工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成才机会和发展机会。宝钢要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要高度重视事业对员工的激励。要优化用人环境,知人善任,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大胆使用年轻人,使杰出人才脱颖而出。从制度上解决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问题。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要同深入开展劳动竞赛、完善评选和表彰先进制度结合起来,使优秀人才得到相应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7.依靠人。依靠人,是尊重人的政治权利的主要体现,是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是我们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38]列宁指出:“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正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39]依靠人,要求实现员工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调动最大多数员工的积极因素。集中民智,保证重大决策的正确性;使广大员工在重要问题上形成共识,使企业改革和发展顺利推进。
依靠人的工作目标,首先是落实宪法和法律赋予员工的民主权利。要保证员工的知情权,经常把面临的形势任务告诉员工;保证员工的建言献策权,广开言路,鼓励员工讲真话,主动听取员工对重大决策特别是同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决策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员工的民主选举权,有关管理人员依法选举产生;保证员工的民主监督权,对领导人员实行民主监督。依靠人的另一个工作目标是在企业实行员工自治,尽可能做到员工的事情由员工自己依法去办,由员工自己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建立健全依靠人的工作制度,要着力于扩大企业民主,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集思广益,促进企业发展。在企业民主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培育和引导广大员工群众的民主意识,提高员工管理有关事务的能力,不断提高职工民主管理水平。2009年,宝钢工会在工会主席汪金德的主持下,完成了国务院国资委下达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职工民主管理”课题研究,在做好依靠人的工作方面取得可喜成果。课题成果正在转化为工作成果,开创宝钢职工民主管理新局面。
依靠人在“八个人”工作机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依靠人直接体现了员工在宝钢的主体地位。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员工的主体地位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建立起来的。建立员工在宝钢的主体地位,固然需要员工自身的努力,但是,最主要的是需要各级领导人员作出努力。如果各级领导人员牢固确立依靠人的理念,努力实施依靠人的制度,激发越来越多的员工自觉地越来越多地为宝钢的二次创业而奋斗,对员工的全面发展,进而对提高宝钢的核心竞争力,一定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8.凝聚人。以人为本,以尊重人为出发点,以了解人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的工作制度,建立服务员工的工作机制,目的是凝聚人。人心聚散,决定宝钢的前途命运。凝聚人的目的是促进员工和宝钢共同发展,终极目的是每个员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为员工服务的工作机制,既是为企业发展提供保证,也是为员工的自身发展创造条件。每个员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历史过程。各级领导人员要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地为之奋斗。建立为员工服务的工作机制,在解决以人为本的具体化和制度化问题的同时,还要相应解决工作程序和运作方式问题。宝钢各级党组织在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凝聚人方面,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把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资源聚焦于为员工服务的工作,并且与企业管理工作有机融合,进入管理起作用。应当紧紧依靠广大党员来做好为员工服务的工作。
【注释】
[1]2001年,宝钢针对分厂、车间班子配备“一正多副”的普遍现象,从精干高效角度出发,全面启动了“单职制”计划,明确分厂车间一级单位只配置一名管理者,坚持不配置副职,强化责任归一、强调管理简洁有效化。一次性精简了近50多名管理人员,对精简下来的管理人员实施个性化安排。
[2]《2009年度行业报告》,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
[3]宝钢第一个创新工作室是“孔利明工作室”,截至2009年年底,宝钢已有17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
[4]宝钢发展公司所属宝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引进大型立磨矿渣微粉设备的厂家,把高炉炼铁副产品水渣加工成新型的绿色建筑材料—矿渣微粉,年产量达170万吨,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产品广泛用于上海世博工程中国馆、上海虹桥枢纽、东海大桥、长江隧桥等重大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06页。
[6][美]彼得·德鲁克《德鲁克日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17页。
[7]《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338页。
[8]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第1版,第72—73页。(www.xing528.com)
[9][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75页。
[10]《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16页。
[11]《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88—289页。
[1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788页。
[1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34页。
[14]《朱镕基答记者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71页。
[15]《中华医学会精神卫生管理系统项目启动》,新浪网2009年9月10日。
[1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27页。
[17]《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300页。
[18]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第1版,第222页。
[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7页、369页。
[20]《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76页、448页。
[21][美]彼得·德鲁克《管理者日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10页。
[22][美]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实务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53页。
[23]祈志祥主编《国学人文读本》上册,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361页。
[2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332页。
[2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3页。
[26][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86—87页。
[27][美]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实务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93页。
[28]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第1版,第107页。
[2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529页。
[30]《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39页。
[3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354—355页。
[32]参阅金冲及主编《刘少奇传》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83页。
[33]《信心与希望 温家宝总理访谈实录》,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0页。
[34][美]威廉·A·科恩《跟德鲁克学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173页、174页。
[3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14页。
[36][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69页。
[37][美]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实务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87页。
[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484页。
[39]《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版,第52—5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