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宝钢领导力:缩短文明提高过程的三个要点

宝钢领导力:缩短文明提高过程的三个要点

时间:2024-09-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作为个体,作为局部,作为优秀企业宝钢的员工,是完全有可能把这个过程大大缩短的。一个子公司从自身实际出发,突出宝钢文化的某些内容确有必要。

宝钢领导力:缩短文明提高过程的三个要点

五、把握三个要点

推进文化创新,要把握三个要点: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要高度重视文化的融合,领导人员要在文化创新中尽责任、做表率。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

宝钢要通过文化创新,使员工素质适应先进的现代工业文明的要求。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现代工业文明(即使是先进的现代工业文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随着物质的高度发达,人在某一方面得到解放的同时,在另一些方面却加剧了对物质的依赖,受到了物欲的绑架。为此,几乎所有优秀企业都把以人为本的问题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来加以对待。

伴随着企业发展,宝钢员工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按照中国科协的统一安排,宝钢科协曾对科技人员作过一次偏重于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对“我感到快乐”,不同意的有3%,比较不同意的有18%;对“我内心是安宁平和的”,不同意的有4.5%,比较不同意的有19.7%;对“我感到孤独”,同意的有3%,比较同意的有12.12%;对“我感到空虚”,同意的有3%,比较同意的有12.12%;对“遇到困难时我常想逃避”,同意的有3%,比较同意的有12.12%;对“我感到前途渺茫,人生没有意义”,同意的有13.64%;对“我最近想过自杀”,同意的有1.5%,比较同意的有3%;对“我感到生活到处是困难”,同意的有18.18%;对“在社交场合,我多半是单独待着”,同意的有1.5%,比较同意的有22.73%。这些数据也许有局限性,但无疑告诉我们以人为本推进企业文化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宝钢许多单位通过主动地掌握和分析员工的需求,积极探索和实践人文关怀的有效手段。宝钢研究院提出了既要让员工享受工作,又要享受生活的理念,进而提出了人文关怀的“最时刻”理念,提出了“阳光下的爱”团队文化理念,积极营造温暖、透明、和谐的团队氛围,有效地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文化创新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党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和重大理论突破,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践行宝钢文化不仅是为了宝钢的发展,也是为了提升每一位宝钢员工的素质,使员工较快地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作为个体,作为局部,作为优秀企业宝钢的员工,是完全有可能把这个过程大大缩短的。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辩证地认识宝钢文化。以严格苛求的精神为例。按照严格苛求精神实施的严格管理,绝不是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严格管理是科学管理。宝钢的严格管理,是建立在广大员工形成共识基础上的,是与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是以制度建设为保证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是严格管理与自主管理相结合,科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员工各方面的压力增大,以人为本做好各项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各级领导人员务必从具体事务缠身的状况中解脱出来,要从深入员工入手,倾听员工呼声,掌握员工需求,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深入员工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宝钢股份不锈钢事业部炼铁厂原料分厂党支部举办的“谈心角”,以与员工促膝谈心的方式,主动了解员工的需求关注点,以爱心和诚心及时疏导员工的思想困惑,帮助员工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几年如一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高度重视文化融合

为了实现二次创业的目标,宝钢进行了并还将进行必要的兼并重组。兼并重组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实现文化融合。宝钢的兼并重组,要形成跨省市乃至跨国的产业分布,许多具有不同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背景的员工成为宝钢员工。如何在这些员工中培育宝钢文化,化解有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实现文化融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文化融合首先要坚持公司文化的一元性。一个子公司从自身实际出发,突出宝钢文化的某些内容确有必要。但应该注意的是,宝钢文化的某些内容替代不了完整的宝钢文化,在突出某些内容的时候不要忘了甚至偏离了完整的宝钢文化。文化融合,就是通过系统的组织策划和有效的工作机制保证,将宝钢文化覆盖到公司所有单元,在广大员工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管理思维和行为规范,以支撑公司统一的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要尊重员工个性及其文化的多元性。文化融合是指公司文化的融合,而不是否定员工的个性及其文化的多元性。在员工认同宝钢文化的前提下,公司应当以包容的态度尊重每个员工的文化背景和文化选择。宝钢的老员工在与新员工的交流接触中,一方面要在践行宝钢文化方面做出表率,以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新员工;另一方面,要理解新员工,向新员工学习,做到求同存异,合理调节人际交往的尺度,以利于形成合力

2009年4月,八钢公司民族团结结对子、争当最佳实践者颁奖大会现场

在文化融合中,要注重以“诚信友爱”为重点,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文化。我国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有特色,有鲜明的个性。同时更有共性,共性就是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的人性的真善美。我们应当以人性的真善美,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诚信友爱”是人性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是和谐文化的重点内容。在宝钢大家庭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员工。八钢是宝钢集团中少数民族员工比例最高的企业,少数民族员工占到20%以上。八钢公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民族团结结对子活动,各民族员工之间在了解沟通、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领导人员是文化创新的表率

企业文化首先是领导人员文化,凡是成功的企业、基业长青的企业,其领导人员既是优秀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推动者,更是身体力行的表率。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各级领导人员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各级领导人员首先要在文化创新中运用管理的力量,尽到责任。早在投产之初,宝钢就明确生产厂厂长三项任务中的第一条是带好队伍。带好队伍的重要工作是对员工进行教育引导,目的是促进员工的行为养成。要不断地对员工好的行为进行褒扬,对不当的行为及时纠偏,使员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文化力量的存在,促使员工养成好的习惯。领导人员更要在文化创新中运用人格的力量,做出表率。各级领导人员的言传身教对员工的行为有重大影响,身教胜于言传。领导人员日常行为的示范作用,要比开多少次会、讲多少话、发多少个文件效果好得多,上行下效才能潜移默化地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宝钢文化六要素,大部分领导人员都会说,最重要的是说到必须做到。

在宝钢建设和发展历程中,许多领导人员模范践行宝钢文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原宝钢工程指挥部副指挥胡志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宝钢哪里有需要,他就奋斗在哪里。他脚踏实地搞调查研究,敢于承担责任和风险,先后负责了宝钢的长江引水工程、宝钢原料码头抢修、宝钢二期工程等重大项目。三号高炉建设的最后半年里,为了确保高炉按期点火,做到解决问题不过夜,他经常工作到深夜,晚上就睡在丁家桥指挥部办公室兼值班室的便床上,去现场嫌坐小车行动不便,三四公里的路程常常就骑一辆自行车,有时干脆步行前往。一路走,一路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炼铁厂的管理者和工人,至今仍念念不忘他深入现场的身影。黎明说:“胡志鸿同志精神的实质是无私。他体现了一位老同志、老党员、老知识分子对党的事业、宝钢事业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为领导干部树立了高大的形象”。

文化创新涉及到对继承与创新关系的认识。创新,并非什么事都从头开始,更不是对传统全盘否定,创新应当以继承优良传统为基础。优良传统是前人的创新成果,对成果的坚持和传承、巩固和发展,实属不易,而成果的丢失都往往易如反掌。优秀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正确的东西长期坚持,对丢失的优良传统认真恢复。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员,不仅要有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有坚持、传承、巩固和发展优良传统的能力。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30页。

[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480页、48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25页。

[4]“十条纪律”,即“不准迟到、早退,不准擅离岗位,不准在厂内打牌、下棋、看小说、打球,不准在上班时睡觉、闲聊、逗闹,不准上班时干私活,不准提前洗澡、吃饭、候下班车,不准在班前、班上喝酒和在禁烟场所吸烟,不准消极怠工、扯皮推诿,不准起哄、骂人、打人,不准损坏公物”等“十个不准”。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70页。

[6]“观念与创新”论坛,已成为宝钢党建有实效的特色工作,至2010年9月,共举办了25次。

[7]《胡适文集》第十一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7—8页。

[8]《陈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2版,第261页。

[9]《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40页。

[10][日]针木康雄《改造日本的大企业家》第三卷,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176页。(www.xing528.com)

[1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第1版,第1页。

[1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961页。

[13]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90页。

[14]《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211页。

[15]朱熹《周易本义》,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14页。

[1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第683页。

[17]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第1版,第22页。

[1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26页、27页。

[19][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第二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331页。

[20]刘澜《领导力沉思录》,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第25页。

[21]《信心与希望 温家宝总理访谈实录》,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21—122页。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67页。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21页。

[24]《朱镕基答记者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145页。

[25]《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208页。

[2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第651页。

[2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96页。

[28]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376页。

[29]《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583页。

[30][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15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第1版,第394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69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第1版,第423页。

[34][美]约翰·科特《紧迫感—在危机中变革》,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53页。

[35]刘澜《领导力沉思录》,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第16页。

[36]《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229页、24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