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宝钢文化与领导力:从严苛求到成功

宝钢文化与领导力:从严苛求到成功

时间:2024-09-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严格苛求是宝钢文化的基础,宝钢的严格苛求文化是一种从严实干、发扬科学精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文化。严格苛求的精神,也是中央领导对宝钢的要求。宝钢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具体践行严格苛求精神。宝钢的成功是与员工的学习密切相关的。

宝钢文化与领导力:从严苛求到成功

二、宝钢文化的内涵

由六要素组成的宝钢文化,着眼于员工的职业发展,从职业发展态度、方法、目标和道德、基础、落脚点六个方面,对全体宝钢员工提出了基本素质要求,是宝钢人的行为准则。

(一)宝钢文化六要素解说

推进文化创新,首先要了解宝钢文化六要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1.严格苛求的精神。严格苛求的精神,侧重讲员工的职业发展态度。严格苛求的精神,是严肃认真、严守纪律的精神,是遵循规律、务求实效的精神。严格苛求是宝钢文化的基础,宝钢的严格苛求文化是一种从严实干、发扬科学精神、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文化。

为什么讲“严格”后,还要加上“苛求”?因为中国社会曾经长期存在缺乏组织纪律性、办事“差不多”的马虎文化的状况。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然而更悲哀的是,“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7]正因为有“差不多”文化、“差不多先生”的存在,所以要苛求。如果不“苛求”,就难以真正做到“严格”。又因为不仅宝钢讲“严格”。我们的竞争对手也讲“严格”;还因为用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越来越高,且无止境。需要指出的是,严格苛求不是简单粗暴和命令主义。

严格苛求的精神,首先是宝钢人的自我追求。宝钢人在建设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的实践中,认识到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照现代制造业的操作规程办事,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加上在要不要建宝钢的问题上争论多、压力大,更激发了宝钢人对自己严格要求甚至苛求。严格苛求的精神,也是中央领导对宝钢的要求。

陈云为宝钢题词

宝钢建设初期,陈云有针对性地指出:“对宝钢要有严格的要求,甚至要有点苛求。只能搞好,不能搞坏。这是为了取得经验。宝钢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第一个大项目,应该做出榜样来。”[8]严格苛求的精神是现代企业员工,特别是现代制造业企业员工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宝钢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具体践行严格苛求精神。

1984年宝钢生产准备时期,能源部一名操作人员由于未按标准化作业规程逐项操作逐项确认,而是凭记忆对停电设备进行操作,漏拆了一组接地线,导致短路和停电事故。尽管停电后强制送电成功,没有造成大的损失,但能源部领导却认为这是一起严重事故,严重在员工素质不适应严格的标准化作业的要求。这种凭老经验和记忆办事的习惯如果不及时克服,难以适应“85·9”投产的需要。宝钢总厂领导更是“小题大做”,要求各单位把这起事故当做一面镜子,对照检查本单位的队伍建设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举一反三,提出措施,把坏事变成好事。

1989年3月21日,宝钢总厂信息部向宝钢内外用户承诺:“三声铃响,必有应答”—拨打宝钢电话总机,如果铃响超过三声,话务班无人应答,厂内外用户都可向宝钢8088投诉电话投诉,一次投诉查实,信息部认罚当月奖金1万元(当年整个信息部800人一个月的全部奖金才3万元)。这一服务标准和监督电话,还在宝钢内外媒体进行了报道。那时,宝钢4500门程控电话全部由话务员接转,手工操作,一天少说也要处理13000个电话。话务班21名女员工以此为标准,严格苛求,作风过硬,无论白天还是夜晚,电话铃声响起两声,就会听到亲切悦耳的应答:“您好,我是宝钢!”十多年过去了,直到后来宝钢电话总机改造,劳资部门始终没有查到过一次有责投诉。

自2002年至今,宝钢股份运输部汽车大队坚持“精品当做豆腐搬、焦炭当做鸡蛋运、厂房当做客厅进”。这是因为,运输是产品出厂交到用户手中的最后环节,如果搬运不小心,镀锡板等精品表面就难免磨损,就会成为次品;这是因为,卖给用户的焦炭越大越值钱,必须轻拿轻放,跌碎了就会影响营销收益;这是因为,硅钢成品库等厂房内环境要求很高,而运输车辆即使注意保洁,进入后总会留下些许泥土灰尘—于是汽车大队就给每辆车配备了抹布、拖把,车辆驶出厂房后,驾驶员必须再回到厂房把车经过的地方,包括轮胎痕迹擦干净。这种把严格苛求落实到细节的做法,在宝钢传为佳话。

化工生产安全工作压力很大,容不得丝毫放松。宝钢化工公司推行“大安全”预警机制,充分发挥“三级网络”、“青安岗”、“党风监督岗”作用,从行为、情绪、素质和制度四方面提出预警,预警后通过沟通交流、个别谈心、家庭走访、限期整改等方式督促警报解除。班组每周巡检一次,作业区每两周检查一次,分厂每月检查一次,动态识别危险源,对查出的问题严格进行闭环处理,以确保生产安全稳定顺行。

2.学习创新文化。学习创新的道路侧重讲员工的职业发展方法。学习创新的道路,是自觉并善于学习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道路,是自觉并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道路。

宝钢化工公司苯加氢装置

市场竞争中,企业及其员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因为中国落后,所以中国企业及其员工更要学习;还因为宝钢是在高起点引进的基础上建成的,要保持和发展后发优势,宝钢人尤其要重视学习;更因为宝钢以争创世界一流为奋斗目标,所以宝钢人更要学习。

宝钢的成功是与员工的学习密切相关的。建设初期,宝钢就出现了员工学习热。为了吸收、消化、掌握引进的先进技术,那时从领导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到操作工人全员学习,走到哪儿都随身带着书或笔记本,哪怕是在上下班通勤车上、在卫生间里,都不忘翻开来看看,读专业技术书、读外语成风。关登甲的宝钢“第一桩”、张成法的宝钢“第一抓”、王增亚的宝钢“第一炉”、王炎和刘敏清等人的宝钢“第一项专利”,背后都有动人的学习故事。

关登甲原是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的吊车司机,28岁调来宝钢工地学习打桩。为攻克难关,关登甲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主动向日本专家请教,以执著和聪慧使日本培训师折服。1978年11月7日,他领衔打下了宝钢工程建设的第一桩,被宝钢工程指挥部记二等功,成为宝钢建设的第一个获奖者。

张成法原是上港八区装卸大组长,1978年调入宝钢,当时只有初中文化。宝钢的卸船机工艺先进、复杂,操纵室按钮多用外文表示。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卸船机操作手,他起早摸黑背外文单词、学语法,9个月体重减轻12斤,达到了借助词典可以翻阅日文资料及一般会话的程度。在宝钢卸船机的安装、调试中,他的成绩名列榜首,被中日双方确定为卸船机投产时的操作手,圆满完成了煤卸“第一抓”的任务。

王增亚原是上钢一厂炼钢工,熟悉国内手工操作的30吨转炉,但要驾驭宝钢300吨转炉,至少要掌握高中数理化、懂得电脑操作。为了取得300吨转炉工合格证书,他一天16小时扑在学习上,吃饭、上卫生间都带着课本。一年半后,他的数理化成绩全班第一、电脑操作名列前茅。派往新日铁实习,两个月通过考核。回国后成了宝钢特大型转炉的第一代炉长,宝钢“85·9”投产的第一炉钢,在他手里一次冶炼成功。

宝钢总厂运输部“铁路行车安全挤道岔装置”,是宝钢的第一项专利。1981年,宝钢从日本引进了成套车转装置,由于引进设备无整体安全挤道岔功能,容易发生机车或车辆出轨。“85·9”投产前试运行过程中,曾多次发生出轨事故。为了消除安全隐患,运输部成立了由部领导挂帅、技术人员主持、运行与检修人员参与的攻关小组。运输部部长王炎任组长,技术设备科副科长刘敏清任副组长,组员有马大桐、胡培根、刘荣发、季福来、韩宏顺等。攻关小组成员消化了大量相关资料,对事故反复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主要在于信息通过时运行不规则。经过两年多的攻关,完成了“铁路行车安全挤道岔装置”制作,并通过了功能考核。1987年2月5日,这项发明被国家专利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

宝钢的学习创新文化,是一种对外开放、崇尚科学、自主发展的文化,是一种充满时代气息的开拓性文化。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拿来主义”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怎么拿?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按照鲁迅的说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9]。回顾30多年来建设发展的历程,宝钢在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装备和技术的过程中,既虚心学习,又不照搬照抄。为维护国家利益、企业利益,涌现了不少敢于挑战“洋老师”的故事。

在1978年2月开始的宝钢一期工程A阶段(即规划设计阶段)谈判中,宝钢专家严宗德,在宝钢钢结构厂房用材问题上,不为新日铁专家的设计所左右。攀上20层楼高的新日铁大分厂房顶,实地测量屋顶钢板厚度,提出减薄宝钢厂房屋顶钢板厚度的建议。该建议被采纳,使宝钢厂房屋顶钢板用量每平方米下降了2.4公斤,节省钢材1200吨,折合40万美元。

宝钢所处的长江口地基松软,必须打钢管桩,而且要从日本进口。在宝钢一期工程B阶段(即工艺方案设计阶段)谈判中,时任宝钢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王复明,对钢管桩的允许承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减少用桩量。就是在日本东京谈判期间受邀观赏樱花时,他也无心赏花,在樱花树下反复演算。谈判中,王复明据理力争,使日方最终接受单根钢管桩的承载力由280吨提高到600吨,从而为宝钢节省了3000万美元的投资

1986年10月21日,宝钢工程地基处理专家、教授级高工任嘉鼎,接受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修改德国高低公司提出的土建七大设计,而且既要安全可靠,又要满足进度,还要节省投资,并且由中方负设计技术责任。任嘉鼎带领团队顶住了德方不提供资料、不回答问题的压力,反复测试、研究、分析。一个月后,第一张设计修改图完成;又一个月后,第一批设计修改图发至工地。为宝钢节约了1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完成了德国专家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宝钢首批打入地下的钢管桩

对一个企业及其员工而言,仅停留于模仿是不够的,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和进行工作,必须创新。道理很简单,因为没有创新,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走。日本经济评论家针木康雄在介绍丰田汽车发展历史时提出:“靠模仿美国或许可以维持下去,但是如果日本人自己没有一点创新,那么日本的汽车工业早晚会被淘汰”。[10]核心技术花钱买不到、市场换不来,唯有自主创新,才是必由之路。宝钢研发制造取向硅钢的成功,就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开放式自主集成技术创新道路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重大成果,也是文化创新的重大成果。

学习创新,首先要有“自觉”意识。“自觉”是指自我觉醒,强调“自觉”,是要解决对待学习创新的态度问题。所谓态度的“自觉”,就是要始终把学习创新作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员工成就职业生涯的关键。自觉的态度体现为发自内心的主动精神。“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11]有了自觉,学习创新才有持久的动力。学习创新,还要在“善于”上下工夫。“善于”是指有能力、擅长,强调“善于”,是要解决学习创新的方法问题。所谓方法的“善于”,就是要始终把学习创新的内容和路径的优化选择,作为提高学习创新成效的保证。为了做到“善于”,就要讲科学,讲民主;要把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与形成团队合力有机结合起来。1984年,邓小平为宝钢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12]这一要求高瞻远瞩,十分深刻。正是有了态度的“自觉”和方法的“善于”,才使得宝钢在生产制造、技术研发、销售采购等各个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也正是有了态度的“自觉”和方法的“善于”,宝钢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员工、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创新的道路为他们的成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争创一流的目标。争创一流的目标,侧重讲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宝钢争创一流的目标是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目标,是振兴钢铁、报效祖国的目标。

邓小平为宝钢题词

江泽民为宝钢题词

争创一流的目标,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员工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争创一流的目标,集中体现了宝钢人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使命感,体现了宝钢人立志把宝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的不懈追求。2003年,宝钢提出新一轮发展战略目标;2007年,形成宝钢2007—2012年发展规划;2010年,制订、实施宝钢2010—2015年发展规划。这都是宝钢争创一流目标的具体化。(www.xing528.com)

宝钢人正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朝着一流的目标奋进。自80年代初高炉喷煤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发应用以来,世界各国钢铁企业高炉喷煤量不断增加,其中西欧、日本等国发展尤其迅猛。宝钢1992年起开始运用高炉喷煤技术,起步较晚。历经数年的生产实践和研究开发,宝钢后来居上。自1998年至今,宝钢的高炉喷煤比已连续数年保持在200千克/吨以上,创造了高产能(高炉利用系数2.201吨/立方米·天)下喷煤比260.6千克/吨的最高纪录,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喷煤技术的创新过程中,宝钢股份炼铁厂通过广泛开展员工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员工的岗位创新热情,敢于挑战传统的喷煤理论,形成了多项专利和技术秘密,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宝钢虽然发展很快,但与世界顶尖的钢铁企业比,在规模、管理,尤其在员工素质、核心技术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在国际权威评价机构和专家眼中,宝钢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企业,但还不是一个令人尊敬的、真正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的企业。争创一流的目标,要求我们始终谦虚谨慎—我们没有理由骄傲自满;要求我们长期艰苦奋斗—我们没有理由坐在前人种下的大树下享清福。1995年,江泽民为宝钢题词:“办世界一流企业,创世界一流水平”。争创一流,这是以竞争为特点的市场经济,对现代企业及其员工提出的素质要求。

在宝钢,争创一流已经内化为许多员工矢志不移的信念,焊接专家曾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曾乐拼搏10年,从零做起,填补空白,自费创建了我国第一座精密焊接实验室,并无偿地交给了宝钢。曾乐以他的实力,在国际上赢得了一个又一个专家席位。1987年8月13日,宝钢原料码头引桥被撞断,为了缩短修复时间,减少损失,曾乐提出“局部修复、就地处理”的焊接技术方案,为宝钢创造了两个半月修复引桥的奇迹作出了贡献。谢企华在曾乐资料捐赠仪式上说:“对曾乐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要继承曾乐同志的遗志—把他孜孜以求的宝钢实现世界一流目标的宏愿变为现实。”

4.诚信是最大的实力。诚信,是员工职业发展的道德。诚信,就是忠诚和守信。

宝钢及其员工要对祖国、对人民忠诚,对企业、对使命忠诚;要对出资人、对股东守信,对用户、对供应商守信。企业(主要通过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人员)要以诚信对待员工,员工要以诚信对待企业,员工相互之间也要以诚信相待。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现代企业及其员工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法制日益完备的当代中国,不诚信的法人和自然人,最终都难逃“出局”的命运。而一个诚信的人,一定是有力量的人;做到了“诚”,也就具有了最大的实力。

朱镕基的题词

2004年初,宝欧公司总经理叶萌与欧洲福特公司高级副总裁保尔·斯托克斯约定,陪同他赴宝钢访问。叶萌原计划在赴宝钢的前一天,在意大利召开公司董事会,会议结束后,就由米兰飞赴德国法兰克福转机飞回上海。没想到那天米兰机场罢工,航班全部取消。为了信守承诺,叶萌找遍了他在当地的社会关系,打听到瑞士的一个边境小城有一架能够直飞法兰克福的商务小飞机,于是,他几经周折坐上了这架小飞机,终于赶上了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航班。当他如约出现在保尔·斯托克斯面前时,这位事先已得知米兰机场罢工事件的副总裁大吃一惊,他感慨万千:“宝钢人说话真是算数!”说话算数是最基本的素质,宝钢人正是以说到做到,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诚信作为宝钢核心价值观,产生于实践宝钢文化主线的过程中。宝钢人认识到,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主要问题并不在于没有提出先进的理念,而在于先进的理念往往在相当程度上没有落实到管理制度中,没有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习惯,有的甚至只停留在口号上、标语上。为此,必须在讲诚信上下大工夫,下苦工夫。经过30多年的努力,宝钢诚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诚信,已经成为宝钢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5.将协同充实到核心价值观中。协同,是员工职业发展的基础。协同,就是齐心协力地去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

协同,是为了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发挥一体化的效应,实现总体利润、整体价值最大化。协同是人类的文化基因。人类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母系统,是有序循环的综合体,这一系统的稳定和有序的基础就是协同。离开了协同,人就无法生存。可以说没有协同就没有人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势,对协同的要求越来越高。协同的本质要求是着眼于系统整体效应的发挥和效率、效益的提高,同心同德,彼此配合,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协同是对现代企业及其员工提出的不同于小生产者的要求,也是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

作为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宝钢对协同有着现实的需求,协同文化在宝钢有良好的基础。宝钢实行“集中一贯管理+社会化协作”的管理体制,强调要有稳定的上游供应商、稳定的下游长期用户,以确保生产的稳定—“三稳”配套,就是协同。宝钢还在内部供应链上强化协同。2002年开始,在宝钢股份炼钢厂、宝钢国际实业公司和宝冶协力公司三家党委指导下,由实业公司废钢供应中心党总支、炼钢厂运转车间党总支联合牵头,供应链上12个党支部签订承诺书,共同开展了“手握手承诺、心贴心服务”党内主题活动。党支部建在“链”上,党支部工作进入管理做人的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和带动作用,建立起生产运行一条龙的服务模式,解决了跨系统、部门、作业区之间,上下道工序一系列的急、难、新、险问题,为宝钢股份9座大型转炉、电炉保驾护航,实现了废钢供应无断料、无事故、无响爆。

八钢疆内煤的煤配比攻关体现了协同。时至2008年8月,八钢2500立方米高炉已经生产了半年。疆内煤特别是艾维尔沟煤的焦炭,现行标准焦炭热性能极差,配煤中疆外煤配比高达70%—80%,不仅造成成本高,而且稳定供应也成问题。国内曾有学者对艾维尔沟煤作过研究,结论是:“性质特殊,原因不明,生产大高炉用焦炭,艾维尔沟煤配比不能大于10%”。确保稳定供应和降低配煤成本,必须提高疆内及近距离煤配比。宝钢研究院和八钢的管理、技术人员组成科研项目组,制订了详细的试验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对每个环节反复论证。经过协同攻关,疆内煤比由原来的20%—30%逐步提高到了52%,配煤成本下降约500元/吨。

宝钢将“协同”充实到核心价值观中,具有必然性,体现了宝钢文化创新的与时俱进,旨在在宝钢文化中凸显协同。这种凸显,是实施宝钢新一轮发展战略的需要。宝钢文化主线,不仅要由“诚信”来支撑,而且要由“协同”来支撑。

6.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员工职业发展的落脚点。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所有工作都要创造价值,并且力求最大价值。

宝钢对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在“诚信、协同”的基础上,增加“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为了强化员工职业发展的目的。每一位宝钢员工,坚持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目标,坚持诚信、协同,落实到何处呢?落实到为企业创造价值。

2008年第4季度以来,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我们发现,公司的有些工作看上去也挺忙,然而,并没有为公司创造价值,只是在做无用功。管理变革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我们的所有工作都要做出业绩、实现价值,并且要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宝钢提出“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不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宝钢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央企业,必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必须为人民、为国家创造财富,必须出色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宝钢的价值要体现在为用户、供应商创造价值,实现合作共赢。宝钢要成为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公司典范,要体现为员工创造价值。同时,企业是社会公民,宝钢要自觉、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为上市公司股东、为社会创造价值。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对集团公司所属的所有单位、所有员工而言,在与践行协同文化相关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将追求整体价值最大化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不顾整体的追求局部或个人的价值最大化。

图6 宝钢文化模型

综上所述,宝钢文化是务实文化,是创意文化,是激情文化,是诚信文化,是协同文化,是价值文化。宝钢人要求真务实,要富有创意,要充满激情,要忠诚守信,要协力并进,要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宝钢文化创新意义的解说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特征和标志。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念,他说:“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13]任何时代的人们都生活在既定文化之中,这种既定文化包括本国的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对文化有“自知之明”是文化自觉的标志,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精华和糟粕的科学辨析和主动扬弃。而在对待优秀的新文化的问题上,则要像鲁迅所讲的那样,“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取。”[14]

宝钢人怎么做到文化自觉呢?宝钢诞生和发展于中国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宝钢。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重性,其积极面可以促进企业的现代化,而其消极面必然会阻碍企业的现代化。彼得·德鲁克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管理人员面对的一个基本挑战是,在自己的传统、历史和文化中找出能发展管理的因素。”宝钢生存和发展于国际社会,世界各国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宝钢。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重性,其积极面和消极面同样分别对企业的现代化起促进或阻碍作用。宝钢在推进文化创新过程中,努力做到把弘扬优秀文化与克服文化缺陷有机结合起来,弘扬积极面,克服消极面,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宝钢的改革和发展。

从宝钢提出严格苛求的精神看。西方科学精神的鲜明特点是崇尚理性和务实,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特征的企业组织出现后,工具理性支撑了以制度管理、严格管理为特征的科学管理的形成和逐步成熟。与此相对,中国文化散漫习惯的形成,是与中国几千年小农经济、小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的;再加上中国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发展和积累的时间较短,中国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往往带有小农经济时代沉淀下来的马虎、不认真的行为习惯的痕迹,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宝钢提出严格苛求的精神,从本质上讲,正是对西方科学精神的吸取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散漫习惯的克服。

从宝钢提出学习创新的道路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15]“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永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厚德载物”,强调成功者必须内积美德、外容万物,像大地那样胸怀广阔。“厚德载物”文化对于现代企业及其员工的意义,在于兼收并蓄,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宝钢提出学习创新的道路,正是对“厚德载物”思想的传承与弘扬。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有因循守旧、退守求稳的消极的一面,诸如“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观念和心态,至今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束缚着部分企业员工包括管理者的行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进则退,因循守旧必然是死路一条。宝钢提出学习创新的道路,正是对中国因循守旧文化的摒弃和克服。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学说,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16],强调人的解放应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解放、人的社会关系的解放、人的个性的解放。宝钢提出学习创新的道路,强调学习创新是员工成就职业生涯的必由之路,正是认识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学说的实质性内涵—学习创新的过程,正是员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的解放过程,是人的劳动能力和个性解放的过程。宝钢提出学习创新的道路,是沿着人的解放的方向求真务实地努力和脚踏实地地迈进。

西方文明成果中的民主、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尊重创造,反对迷信、反对盲从;崇尚实践的检验、批判的头脑、理性的思考、自由的讨论。宝钢强调自觉地学习创新和善于学习创新,认为只有走这条道路,才能获得比竞争对手更持久的竞争力;强调学习创新必须发扬民主、注重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必须树立科学态度、运用科学方法,正是对西方文明成果中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吸取。

从宝钢提出争创一流的目标看。中国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强调成功者必须奋发图强,效法大自然运行无休无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使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仍百折不挠、生机盎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宝钢提出争创一流的目标,对企业来说,是面向世界、赶超一流的不懈追求;对员工来说,是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精神状态,是对中国“自强不息”文化的弘扬。

宝钢提出的争创一流的目标,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为了实现争创一流的目标,宝钢长期持续地开展国际对标活动,实行永无止境的找差管理,不断地向走在我们前面的优秀企业学习,并在学习的基础上实现不断的超越。宝钢从学习新日铁,到学习浦项,再到学习通用电气,正是不断追赶早已走在我们前面的世界优秀企业的过程。

从宝钢提出诚信看。中西文化的精华部分都把诚信列为核心内容,糟粕部分却背弃诚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17]宝钢以诚信为核心价值观,不仅把诚信作为企业和每一位员工都要自觉遵循的道德准则,而且作为行为准则。这正是吸取了中西方文化中诚信的精华,而摒弃了背弃诚信的糟粕,是对人类共有的先进文化的弘扬和对落后文化的剔除。

从宝钢提出协同看。中国文化兼有“和谐”的精华和“一盘散沙”的糟粕,西方文化兼有对“张扬个性与承担责任”之间的关系的不同把握。宝钢以协同为核心价值观,具有弘扬先进文化、克服落后文化的重要意义。“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与“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辩证意义的两个重要概念,“和”是相对于“同”而言的,强调在差异化的基础上和谐共生。但中国人又有各自为政、独善其身的陋习,造成“一盘散沙”。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后,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企业内部各流程和工序之间,形成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由此形成了反映这种发展要求的协同理论。宝钢一方面强调在统一的战略目标、规划体系和文化体系下,强化公司各部门和各生产单元之间的流程服从和工序服从。另一方面,努力克服公司内部信息不共享、沟通不主动等陋习—各种影响协同的障碍。从扬弃西方文化的角度,宝钢一方面吸收西方文化在承担责任基础上张扬个性的精华,强调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调员工潜能的发挥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另一方面,克服西方文化将张扬个性异变为本位主义乃至极端个人主义,强调公司利益至上、团队奉献为先。和谐共生的协同、承担责任与张扬个性相结合的协同,必将为宝钢二次创业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从宝钢提出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重义轻利”,有其以义驭利的精华,又有以义贬利的糟粕。西方工业文明突出个人利益和企业利润最大化,有其为个人和企业发展提供强势动力的一面,也有其走向极端而造成人性异化、损害社会利益的一面。宝钢提出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既重视企业及其员工利益,也重视国家、用户、供应商和社会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工业文明的精华,也努力摒弃其中的糟粕,从而为宝钢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胡锦涛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18]宝钢的文化创新,要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为宝钢人和宝钢的共同发展所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