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钢铁强国而奋斗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但是在近代却陷入了贫穷和衰落的低谷。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从未停止过为民族独立和国家昌盛而奋斗。经历了几代人不屈不挠的奋斗,中华民族终于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但任务依旧艰巨,需要中华儿女持续为之拼搏。钢铁工业是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产业,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繁荣,都需要强大的钢铁工业。宝钢各级领导人员的使命感正是来源于对祖国深情、深沉的热爱。
(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道远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毕生的追求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将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兴中会,大声疾呼“振兴中华”。从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创建中华民国,到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保护革命成果;从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政治纲领,到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阐述新三民主义,孙中山一生都在苦苦地寻找振兴中华的道路。70多年前,鲁迅指出:“我们似乎依然是‘睡狮’”,“但倘说,20世纪的舞台上没有我们的份,是不合理的”[8]。中国共产党领导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2009年,我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3.5万亿元,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近7%,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9]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实现了从饥寒交迫、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民主法制不断进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社会事业和文化建设日益繁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站在21世纪之初,我们已经感受到,历经一个多世纪的磨难,古老的中华民族正在复兴,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依然充满艰辛。新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对此,我们有清醒的认识。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一五”计划完成得比较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开始体现。1956年8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上指出:“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10]这就是著名的“球籍论”。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是用钢铁的数据进行对比,作出这种分析的。当时预计,1956年中国的钢产量是400多万吨,而美国的钢产量已经达到1亿吨。从年产400万吨钢到1亿吨钢,美国用了60年时间,按照这个速度,毛泽东认为,再过五六十年,中国的钢产量应当达到美国水平(历史验证了这一预见,五六十年后,中国的钢产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多年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就在这样一个时刻,1991年8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站的是什么位置?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东南亚一些国家兴致很高,有可能走到我们前面。我们也在发展,但与他们比较起来,我们人口多,世界市场被别的国家占去了,我们面临着这么一个压力,算做友好的压力吧。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12]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10年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就在这样一个时刻,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13]
2007年12月,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着重讲了增强忧患意识的问题。他指出:“我之所以要突出地讲忧患意识,是因为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的国际环境中,在国际国内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现实状况下,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较大风险的可能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很现实的。我们必须有足够估计,做好最充分的准备。”[14]
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相当可观,但是人均GDP刚超过3000美元大关,在世界181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06位。资源紧缺却又浪费严重。2005年,我国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值的6.6%,人均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然而,资源利用效率却都很低。2004年,我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37%、25%和40%,而创造的GDP却只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15]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www.xing528.com)
(二)建设钢铁强国重任在肩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钢铁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性产业,有人称之为“工业之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往往都把钢铁工业作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一些专家认为,实现了现代化之后,钢铁工业的地位仍然不可小视。新日铁原会长稻山嘉宽早就指出:“我认为,今后产业的根本仍是材料产业,尤其是被称为‘产业之本’的钢铁业。无论电子产业如何发展,如果作为它的基础的钢铁等材料产业尚未成熟,它就只能是无米之炊。”[16]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高度重视钢铁工业。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着很深的钢铁情结。邓小平曾经指出:“关键是钢铁,钢铁上不去,要搞大工业是不行的。”[17]现代钢铁工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钢铁被认为是一种象征着力量和实力的材料,它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钢铁也是人类现代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高强度、可成型性及多功能性的特点,支撑着我们的交通、住房、水和食品供应以及能源的再生,全世界钢铁的生产量超过了其他所有金属产量的总和。在很多场合,如果不使用钢铁材料而又要实现同样的功能,就意味着要比使用钢铁材料有更多的碳排放,这是钢铁材料最重要的环保特性。而且,钢铁材料可以反复、循环利用。可见,钢铁材料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基础性、功能性材料,也是最易于回收和可再生的资源。我们所从事的钢铁事业是伟大的事业,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
中国粗钢产量自从1996年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后,始终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工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09年,粗钢产量达到5.678亿吨,占全球产量的46.6%;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5.65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中国还不是钢铁强国,钢铁工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量过剩。截至2009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7亿吨,超出实际需求1亿吨。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还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中低档水平。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到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五是资源控制力弱。缺乏进口铁矿石定价话语权,国内铁矿资源禀赋低,自给率不足50%。六是流通秩序混乱。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投机经营倾向较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现代化,呼唤着中国钢铁工业从大走向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纪念宝钢建设30周年时,勉励宝钢不负重托,进一步弘扬严格苛求、学习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为早日把我国建成钢铁强国作出重大贡献。
2008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宝钢视察时指出:“中央对钢铁行业非常重视。钢铁行业关系着诸多行业,反过来,诸多行业的发展兴衰又影响着钢铁行业。在一定程度上,钢铁行业是工业的晴雨表。”“但是,像我们这样上千家钢铁厂星罗密布,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我们的问题不仅是产能过剩,而且是落后的产能过剩,必须通过兼并重组,保护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回顾历史,我们的前辈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把钢铁工业相当薄弱的中国建设成为世界钢铁大国。今天,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领先企业宝钢的各级领导人员,一定要从前辈的手中接过大旗,为把中国建设成为钢铁强国而奋力拼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