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必辉
摘要:我国大型建筑集团企业规模偏小,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一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与利润率效应;另一方面,造成大量企业在同一工程产生过度竞争。为了扩大规模,一些建筑业企业甚至竞相压价、恶性让利,特别是母子公司大量的近亲繁殖和内耗,严重阻碍了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从而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
在今后20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中国建筑市场再度面临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发展战略的实施,投资体制的深化改革等利好消息,都为建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预计到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预计将超过90000亿元,年均增长7%,建筑业增加值将达15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
然而,伴随着这些乐观的数字,也有许多隐忧。由于缺少大公司优质资产和资本的支撑,建筑业利润率远低于其他行业,甚至远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虽然以20%~30%的速度增长,但其利润率却有继续下滑之势,由于长期处于微利的徘徊边缘,建筑业的产值与利润背离趋势越来越严重。
以建筑业上市公司为例,国内其他类别和性质的上市公司所属的行业毛利率一般在18%以上,净利率一般在9%以上,而建筑业板块的毛利率从2003年至2005年一直在11%左右徘徊,三年的净利率分别为2.68%、1.39%和1.67%,2005年的净利率甚至比2003年下降30%,即便是突破2200点的深沪牛市,2006年建筑业的市值还不及全社会平均水平的20%。建筑行业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那么,表面繁荣的建筑业为什么缺少市场活力和利润能力呢?其大量的产值、社会拉动力为什么无法转化为行业优势?笔者认为:
集团组织设置雷同 母子公司内耗严重
根据资料统计,我国建筑一级企业占总量的5.6%,大大超过发达国家一级企业0.1%~0.5%的比例。说明大型建筑集团企业规模偏小,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一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与利润率效应;另一方面,造成大量企业在同一工程产生过度竞争,众多企业以相同的组织形式、相近的生产水平、雷同的技术手段进行施工管理,使企业几乎无力把握市场。为了扩大规模,一些建筑业企业甚至竞相压价、恶性让利,特别是母子公司大量的近亲繁殖和内耗,严重阻碍了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从而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
龙头企业难以诞生 市场主体不够规范
由于建筑集团规模偏小,缺乏行业领导色彩,未能组织建立市场规范,导致市场恶性竞争和市场各方主体行为不够规范。集中表现在:严重压价,垫资施工,压缩工期,工程款拖欠,行政干预,加上“回扣”、“中介”盛行,这些都加大了企业的运营风险和经营成本。
项目管理分权过度 重心下移效益流失
项目是维系建筑集团生存的纽带,在项目管理改革初期,承包制是绝大多数建筑集团普遍采用的方式。由于项目承包“油水”多,很多人都想往项目上跑,只要混上项目经理,就能集人、财、物大权于一身,就等于当上了“老板”。另外,一些建筑集团为鼓励项目承接工程,或是出于对项目的“感情”回报,对项目承包采取了降低上交管理费的“放水养鱼”倾斜政策,使本属于集团的利润更多地流向了项目和项目经理,造成集团利润中心下移,集团效益大部分流失的“惨淡经营”。
单纯依赖挂靠承包 总部无心核心竞争
挂靠承包是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的事实,一些建筑集团利用政策空档,纷纷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仅向承包者收取点数极低的管理费,忽视自身能力的建设,集团大部分利润就此白白被承包者“套”走。不仅如此,一些挂靠承包者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他们千方百计向企业套取现金,恶意拖欠人工费、材料款,到头来却把潜在债务甩给了集团,最终落得有些想借助项目盈利的企业“偷鸡不成蚀把米”。
管理体系严重缺位 项目监督形同虚设
由于企业制度不健全、管理体系支离破碎以及工程项目点多面广等因素,客观上造成了建筑集团对项目管理和监督上的“缺位”。一些项目承包者正是利用管理上的漏洞和包盈不包亏的“优厚待遇”,采取了先下手为强的手段挖母公司的“墙脚”,而项目其他管理人员,也想方设法利用服务之便与材料供应商、包工头勾结在一起,通“吃”企业的肥肉,把集团的效益都“吞”进个人肚里。(www.xing528.com)
组织架构传统老化 管理效率低下
我国大多数建筑集团仍然保留母公司——子公司——项目部的传统架构,且不说这种架构带来的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单是子公司的管理成本就可能超过了企业利润的若干倍。以某企业为例,母公司下的一个子公司,其年平均管理费开支不少于150万元,如果该企业5至7个分公司计算,二级机构一年开支近一千万元,这样高的运行成本,显然是企业无法承受的包袱,由此可见的“效益”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鉴于上述困扰,笔者认为,应该对建筑业母子公司的科学架构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打造母公司核心竞争力,向“专、特、精”产品转化
通过母公司的市场特色导入,形成集团核心竞争力,同时以母公司为主体,在建筑产业链的横向或纵向的某些利润点,形成“专、特、精”的特色优势和能力。比如装饰、地下隧道工程、高礅大跨桥梁工程、防漏工程、仿古建筑工程,以及某些社会需求强烈的能源建设领域的炼油、管道安装等项目。
——建立健全母子公司管控平台,转变承包模式
项目是企业基础管理的立足点,是创造企业效益的源头。要在母子公司管控平台上改变承包制的运营模式,总部与子公司间不宜再签订承包合同,而应以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确定项目责任、权利和义务,加强子公司在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现场文明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削弱其经济管理职能。要充分体现母公司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核心地位和利润中心的定位,解决子公司与总部争利益的问题。
——以母子公司管控架构为方向调整组织结构,实施组织变革
目前我国建筑集团大多存在着管理层次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且由于管理层次过多,造成了企业运行效率不高,总部与子公司部门之间职责不明,互相推诿、扯皮现象经常发生。为了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效率,建筑集团应合理设置母子公司机构,把人、财、物大权进行合理划分。
建筑集团除了充分利用自己的行业竞争优势外,应积极拓展多元化经营渠道,如在母公司控股下成立具有独立法人的全资房地产企业,开辟“第二利润战场”,但这些投资都涉及决策问题。在投资之前,有必要经过专家的科学论证,选择最佳方案,以使投资获得丰厚回报。
——在总部集中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创新施工技术,凸现差别化竞争文化
首先,在建筑集团总部建立技术开发组织机构和科技创新机制,配备高素质的科技骨干,研究开发具有自己特点和较强竞争力的技术项目。其次,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节省成本降低消耗,使企业形成产品差别化优势,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最后,集中力量推进信息化,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使母子公司在统一的计算机平台上实现信息畅通,有利于集团的决策指挥。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建筑业虽然还是微利行业,但并不意味着建筑集团就不能获取经济效益,只要建筑集团换一个视角创新,构建出科学的母子公司管控平台,从项目获取、施工管理、承包模式、管理机制、技术创新等环节建立相应的集分权管理体系,是完全可以摆脱低效益状况的。这也是眼下建筑集团精彩“转型”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尹必辉,大学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江苏省劳动模范,现任江苏中兴建设有限公司总经济师。由他主持的徐工集团办公楼工程获“扬子杯”;徐州维维食品城2号楼工程获徐州市优质工程;北京万科星园11号楼住宅楼工程获北京市“结构长城杯”、北京文明安全工地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