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第二届羌文化学术论坛主要观点综述
霍彦儒
由中共凤县县委、凤县人民政府主办,宝鸡炎帝研究会、凤县羌学研究会承办的“2009·中国凤县第二届羌文化学术论坛”于11月16—17日在凤县召开,来自四川、陕西等地的15位专家学者参会,提交论文16篇。论坛主要就羌人·羌文化与凤县、羌人(族)与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问题进行了研讨。现将论坛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羌族、羌文化与凤县
这是本次论坛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提交的论文看,大多数都涉及这一问题。霍彦儒认为,古羌族早期主要活动于甘青地区,即今兰州以西,青海湖以东的黄河、湟水和大通河下游一带,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迁徙于陕西、河南、山西等地,而甘、陕、川交会地带是其长期的生息中心。凤县古为凤州,一州管四县,其地域要比今大三四倍。文献记载,在春秋时期此地已为氐羌所居,至隋唐还是“多羌戎之民”。只是到唐宋以后,由于历代中原统治者对异族的排挤、压迫和征讨,以及同化政策的推行,使羌族才逐渐淡出凤县这块地方。即使如此,至今还有大量的羌文化元素仍保留在民间草舍。所以,我们说凤县是羌族故里或故地,是有历史依据的。不仅如此,凤县作为羌族故地,自然也就与炎帝族联系起来,亦为炎帝的生息地,姜炎文化的发祥地。炎帝姓姜。姜与羌之关系,《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解释为:“‘羌’从人,作为种族之名;‘姜’从女,作为羌族女子之姓。”尽管目前对姜、羌之关系,见仁见智,但二族同源同宗,其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具体地说,“姜”是羌人中最早由游牧转向农耕的一支,并在当时处于社会经济的领先地位。史书记载:炎帝以姜水成而为姜。其实炎帝姜姓是以羌人羊图腾而为姜姓。因为羌字的原意为“西戎牧羊人”,以羊为崇拜对象,而姜、羌又古为一字,故炎帝姜姓是以羊图腾而来。姜姓的炎帝因发明了农耕,使人开始定居,有了生活保障,因而被称为“神农氏”。“姜”姓羌人的不断发展,并进入中原地区,与黄帝等部落建立联盟,共同构成了“华夏族”。而未进入中原的古羌人部落,分散滞留于西北地区,仍然过着游牧生活,而他们正是今日羌族的主体部分。因此,羌族以炎帝为其宗祖,这不仅反映了一种对先进文化的认同,而且也体现了一种血缘、亲缘关系。晋代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里说的,炎帝其母有蟜氏在华阳巡游而感生炎帝。华阳指秦岭以南地区,凤县亦在此内,说明炎帝及其父母族在此一带活动过。凤县境内近20处新石器遗址可以说也印证了这一文献记载。所以说凤县也是炎帝故里,姜炎文化的发祥地是有其历史学和考古学文化作根据的。葛文化认为,古羌人最初活动于渭河流域,炎帝是他们的首领,仰韶文化记录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其迁徙有三个方向:向东的进入中原,参与了华夏大历史的创造;西支进入湟水流域、河西走廊、新疆地区;向南的进入陇南、四川、汉水流域。后两支由于远离华夏文明的中心,成为有别于华夏的西戎,或曰羌族。袁永冰通过对反映凤县的古诗词的研究,从诗句中探寻到历史上有羌人在此生息、活动的踪迹。李福蔚认为,在南北朝以前,凤县确是羌人的聚居生活之地,且有史可证。时下,凤县现有羌人生活方式的遗风遗痕,但绝不等于现在的凤县居民就是古羌族后裔。
二、羌人(族)与中华民族
高强认为,羌人是中国最古老的族群之一。在它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与炎黄二族、华夏集团、大禹有关系,在商周时期是一个强大的族群,与周人关系十分密切。周人的女始祖姜嫄是姜姓族人,古公迁岐后姬姜联姻,武王伐纣时羌为有生力量,西周灭亡缘于姬姜联盟的破裂。秦人征伐西戎,奠定一统之基础。两汉魏晋南北朝是羌人内迁与融入汉族的重要时期。党项羌曾建立西夏王朝,盛极一时。彭曦认为,夏商之际,多支羌人不断沿渭水和古羌水(西汉水)东迁。沿古羌水东南迁徙的羌人,与古蜀文化关系密切,沿渭水东迁的羌人与殷商和周族的关系密切。刘宝才认为《后汉书·西羌传》一文中,关于西羌社会风俗的记载,反映了后汉时的西羌社会还没有进入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与早在史前就发展了种植农业的姜人社会生活有很大区别。因此,同为炎帝族系的姜与羌,在三代历史上姜为华夏,羌为西戎。反过来说,三代以来的华夏与西羌本出一源。(www.xing528.com)
羌族不仅是一个古老族群,而且是中国诸多民族的来源之一。高强认为,羌人不仅与华夏/汉族关系密切,而且与藏族、彝族、白族、怒族、纳西、哈尼、拉祜、普米、傈僳、独龙、景颇、门巴、珞巴、阿昌等十几个民族都有族源关系。这都说明羌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彭邦本认为,羌文化除过人们习惯地大致分类归纳为语言、服饰、饮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外,若从学术研究的需要角度考察就既不具体,更不够深入。为此,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应是羌族的独特文化。并列举了历史上的大禹治水、李冰治理岷江的事迹,说明羌人长于水工,对中国水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霍彦儒在列举了羌族众多羊崇拜习俗后认为,羊崇拜是古羌人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它与白石崇拜一样沿袭数千年而至今还依然盛行于今天的羌族地区。李德书通过对四川盐亭碑刻与西安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嵌绿松石兽面纹铜饰牌和四川北川、汶川、茂县、理县羌族皮鼓和背挂、姑娘头饰上的盘羊图案等多处羊崇拜图形的考证,认为羌文化有着广泛的传承,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刘方通过对五胡十六国时期羌人杰出首领姚兴改革的研究,提出羌人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葛祥邻从七个方面即悠久神奇的古羌文化、美丽动人的凤凰文化、构筑奇特的栈道文化、山川秀美的山水文化、慷慨雄壮的三国文化、感人肺腑的抗战文化、正在崛起的兴凤文化,探讨了羌文化在凤县的遗续和与其他类型文化的关系。
四、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高梧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认为,羌文化的区域性特点强,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为此,凤县在羌文化的发掘和传承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地域风貌和文化特点。这是凤县羌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点。要寻找凤县羌文化的特点,应从文化动态性发展中,即从历史性与演变性、传承性与发展性、本原性与多元性、抽象性与实践性等方面予以把握。并提出要注重羌文化的学术研究,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举的道路。田彬华以新的思维和视角,对凤县当前开展的以羌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进行了审视,认为目前凤县开展的羌族化的一系列活动,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动选择,是一种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对此类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关键是真实性。这直接关系到旅游文化开发的成败。所以,营造游客的“体验真实”就成为凤县羌族文化旅游的重点所在。李福蔚认为,现在凤县实施的“挖掘古羌文化,打造羌族故里”举措,重点应放在羌文化的积累上,对于居民族属应坚持“名从主人”的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