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棉花产量构成
(一)棉花产量构成三因素
棉花的产量一般以皮棉数量来表示。皮棉产量通常由单位面积总铃数(每亩铃数)、单株平均铃重(即棉桃大小)和衣分三部分组成。当三个因素都大时,产量最高。三因素中除衣分主要受遗传特性支配外,其他二者受外界环境影响,变化较大。
皮棉产量(千克/亩)=亩铃数(个)×单株平均铃重(克)×衣分(%)÷1000
(1)单位面积的总铃数。单位面积总铃数是密度和单株成铃数的乘积,然而这两者是矛盾的,密度越多则单株成铃数就较少,所以争取最高总铃数必须使两者协调。亩铃数通常表现为构成棉花产量的主导因素,它们的变化幅度很大。高产田通常亩铃数达8万~9万个,低产田通常为2万~3万个。
(2)平均铃重,即单铃重。铃重常以单个棉铃中子棉的重量、100个棉铃的子棉重量(百铃重)或0.5千克子棉的棉铃数来表示。在亩铃数相同的情况下,铃重是决定子棉产量的主要因素。陆地棉的单铃重一般为4~6克,大铃品种为7~9克,小铃品种为3~4克。铃重除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外,同一品种同一棉株的不同部位,不同成熟期的铃重均不同。早衰或霜后棉铃或迟熟棉铃都较轻。影响铃重的因素有温度、有机养料、肥水条件、病虫害等。
(3)衣分。衣分是指皮棉占子棉重量的百分比。衣分基本受品种遗传特性影响,比较稳定,外界环境条件和棉铃着生部位虽然对衣分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来说,变化不大。高衣分品种可达45%,低的只有30%左右。
(二)棉花成铃的时空分布和优化成铃
1.棉花成铃的时间分布〓长江中下游棉区棉花的成铃按季节分为伏前桃(7月20日前结的直径大于2厘米的成铃)、伏桃(7月21日~8月15日结的成铃)和秋桃(8月16日以后结的成铃),即生产上所谓的“三桃”。有的把秋桃又分为早秋桃(8月16日~8月31日结的成铃)和晚秋桃(9月1日以后结的成铃),则称为“四桃”。长江上游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把伏前桃的时限提前到7月15日,特早熟棉区把秋桃的时限提前至8月10日。
伏前桃为早期铃,它的多少可作为棉株早发稳长的标志,但由于它着生在棉株下部,光照条件差,故品质较差,烂铃率较高,从高产优质出发,其比例不宜过大,纯作春棉以占总铃数的10%~20%为好。伏前桃过多不仅铃重轻、烂铃多,而且对营养生长早期抑制过量,甚至会导致棉株早衰,不仅不利于多结铃、结优质铃,更不利于在最佳的结铃时段内结更多的优质铃。
伏桃是构成产量的主体,由于其所处的外界温光水条件适宜,体内有机养料多,故表现棉铃重、品质好。高产棉田伏桃一般要占总铃数的40%~60%,产量占总产量的60%~70%,所以多结伏桃是优化成铃结构,夺取高产优质的关键。
早秋桃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是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所以只要肥水跟上,早秋桃的成铃率高,铃重较大,品质也好,从优化成铃和高产优质的角度出发,它仅次于伏桃,也是构成棉花高产优质的主体。一般高产棉田,早秋桃应占25%左右。晚秋桃都着生在棉株的上部和果枝的外围果节上,是在气温逐渐下降、棉株长势逐渐衰退的条件下形成的棉铃,铃重和品质都较差,大多还不能正常成熟吐絮,所以铃重轻,品质差。但晚秋桃的多少可反映棉株生育后期的长势,如晚秋桃过多,表明棉株贪青晚熟,比例过低,则表示棉株衰退过早,也会影响伏桃和早秋桃的铃重和品质,一般晚秋桃以10%~15%为宜。
不难看出,伏桃和早秋桃是处于最佳结铃时段的优质铃,是形成棉花产量的主体桃,是夺取棉花高产优质的主攻方向。能否实现以伏桃和早秋桃作为产量的主体,能否多结优质铃,实质上决定于棉花生育进入开花结铃盛期的早迟与气候条件上适合棉铃发育的温、光、水资源同步的时间长短。进入同步的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就容易实现以伏桃和早秋桃构成产量的主体。如果晚播或棉花徒长形成迟发型棉花,开花结铃盛期推迟,则进入与最佳结铃条件同步的时间迟,延续时间短,伏桃和早秋桃的比例就少,晚秋桃的比例增多。同样,如果棉株发育过早,在气候进入最佳结铃条件以前就进入开花结铃盛期,特别是早衰型的棉花,同步的时间就更短,伏桃和早秋桃的比例就少,伏前桃的比例就增多。
2.棉花成铃的空间分布〓棉花成铃的空间分布与产量品质也有密切的关系。
从纵向看,一般正常情况下以中部(7~12果枝)的成铃率较高,铃大品质好,下部(1~6果枝)次之,上部(13果枝以上)较低。但如管理不善,营养生长过旺,棉田过早封行,中下部蕾铃脱落严重,由于棉花结铃的自动调节功能,故上部成铃率更高。如棉田中、后期脱肥脱水,形成早衰,则上部蕾铃大量脱落,即使成铃的也铃重轻,品质差。
从横向看,靠近主茎的内围1~2果节,特别是第一果节成铃率高,正常棉田一般占总铃数的80%以上,而且铃大,品质好,越远离主茎的外围果节成铃率越低,铃重越轻。适当密植能增产的原因,主要就是增加了内围铃的比重。而内围铃之所以优于外围铃,一是内围铃多是伏桃和早秋桃,其成铃时间正是与气候条件最有利于棉铃发育的时段同步;二是内围铃靠近主茎,得到的有机养料比外围铃多。
(三)棉花的蕾铃脱落
棉花的蕾铃脱落是生产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重的现象。棉花单株蕾数差异较大,一般从几个到一百多个,但最后能形成产量的只有几个至几十个成铃,蕾铃脱落率一般都在60%~70%,高的达80%~90%。
1.脱落规律
(1)蕾铃脱落包括开花前的落蕾和开花后的落铃。一般落铃率高于落蕾率,但旱薄地和虫害较重的棉田,落蕾多于落铃。
(2)从蕾铃脱落的日龄看,蕾的脱落,从现蕾至开花前都有可能发生,但大多发生在现蕾后10~20天内,20天后的蕾除因虫害、高温、干旱和雨涝等原因外,很少有自然脱落。棉铃的脱落主要发生在开花后3~7天内的幼铃,而以开花后3~5天内的脱落最多,8天以上的棉铃就很少会脱落。
(3)从蕾铃脱落的时期看,在棉花初蕾期除受虫害和自然灾害外,几乎没有脱落。随着花蕾数和开花数的增加,脱落数也逐渐增多,进入盛花期出现脱落高峰,以后脱落又逐渐减少。蕾铃脱落的高峰期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的脱落占总脱落数的一半以上。
(4)从蕾铃脱落的部位看,一般情况下,下部果枝脱落少,中上部脱落多,靠近主茎内围果节上的脱落少,远离主茎外围果节上的脱落多。但在棉株徒长或种植过密的情况下,常常出现中下部蕾铃的大量脱落,形成高、大、空棉株。
2.脱落的原因引起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是复杂的,基本上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内因即棉株本身的生理原因。一般正常情况下,引起的蕾铃脱落占总脱落率的70%以上。外因主要是病虫危害和人为机械损伤,两者引起蕾铃脱落占总脱落率的30%左右。
•环境的影响(www.xing528.com)
(1)光照。光照是影响蕾铃脱落的重要因素,光照不足影响光合产物的制造和向蕾铃的转运,造成蕾铃有机养料缺乏而脱落。在肥水过多、枝叶旺长而荫蔽的棉田,群体中下部光强不足是导致蕾铃脱落的主要因素。
(2)水分。水分供应不足,棉株矮小,蕾铃脱落增多;水分供应过多,特别在氮肥过多条件下,引起棉株徒长,造成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蕾铃得不到足够的有机营养而脱落;当棉田积水时,土壤通气不良,根系生长不良,造成蕾铃脱落;开花时下雨,花粉粒遇雨膨胀破裂,丧失生活力,影响子房受精,导致棉铃脱落。
(3)温度。大于35℃的高温可以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加强,过多消耗有机养料,导致蕾铃脱落,特别是开花盛期遇到高温、低湿天气则幼铃的脱落加重。
(4)肥料。土壤肥力低,施肥量又少,棉株生长瘦弱,根系发育不良,叶面积小,光合作用减弱,有机养料制造少,蕾铃脱落多。如果在肥地棉田,施用氮肥过多,营养生长过旺,供给蕾铃的有机营养少,也会导致蕾铃的大量脱落。缺乏微量元素也可以导致蕾铃的脱落。
•栽培措施的影响
(1)密度过大。群体荫蔽,透光通风不良,光合作用减弱,易增大蕾铃脱落。
(2)土壤板结。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影响棉花根系生长和微生物活力,养分释放慢,供肥能力弱,导致蕾铃脱落。
(3)机械损伤。田间中耕、施肥、化调、防虫等机械作业次数多,直接将蕾铃碰伤或碰掉。
(4)杂草危害。大量杂草与棉株争水、争肥、争光,造成棉田荫蔽,光照减弱,光合能力下降,造成蕾铃脱落。
(5)病虫危害。棉蓟马、盲蝽象、棉铃虫等的危害,直接引起蕾铃脱落。蚜虫、棉叶螨、黄萎病、枯萎病易造成棉叶卷缩、枯黄、脱落,叶面积减少,光合能力降低,制造的有机养料减少,从而引起脱落。
3.“增蕾保铃、减少脱落”的措施
•减少蕾铃脱落的途径
(1)合理密植,创建良好的群体结构,使棉田光能分布合理。
(2)平衡施肥,合理运筹水肥,满足高产棉株生长发育的需要。
(3)种植抗病虫棉花品种,综合防治病虫害。
(4)合理调控,塑造高产株型,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减少蕾铃脱落。
(5)防灾减灾,特别是干旱和台风等自然灾害。
•各生育期“增蕾保铃、减少脱落”的重点
(1)苗期。主要抓好壮苗早发,为增蕾保铃打下良好的基础。
(2)蕾期。这一时期幼蕾脱落的主要因素是虫害,只要防治好蕾期害虫,就能减少脱落,多结早桃。
(3)花铃期。有机养料不足是造成脱落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徒长棉田和密度过大,行距过小,氮肥施用过多的棉田,提早封垄,中下部通风透光条件恶化,光合作用减弱,光合产物减少,导致中下部蕾铃因得不到足够的有机营养而大量脱落。
(4)盛花期以后。此时影响脱落的主要原因是棉株早衰,上部幼铃得不到足够的有机养料而脱落,应尽早防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