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环境地质遗迹景观-地质公园概论

环境地质遗迹景观-地质公园概论

时间:2024-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环境地质遗迹景观类一、地震遗迹景观(一)古地震遗迹景观古地震应包括整个地质历史时期中所发生的地震,但因向前追溯的历史越长,与现今地震活动的关系越小,所以更有现实意义的是第四纪以来、特别是全新世以来所发生的地震。地震遗迹景观包括地震发生后留下的各种遗迹。该地质公园成为汶川大地震首个以地震遗址为主题的地质公园,也是中国首个全面反映地震遗迹的主题公园。

环境地质遗迹景观-地质公园概论

第八节 环境地质遗迹景观类

一、地震遗迹景观

(一)古地震遗迹景观

古地震应包括整个地质历史时期中所发生的地震,但因向前追溯的历史越长,与现今地震活动的关系越小,所以更有现实意义的是第四纪以来、特别是全新世以来所发生的地震。因此也有人将古地震理解为第四纪以来发生的史前地震。

由于世界各地人类历史记载长短不一,在时间上有很大的不固定性,“古地震”一词的含义还不十分明确。对于古地震的研究,主要通过研究地质历史时期中与地震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图3-40)来确定古地震大体震中位置、震中烈度、震级以及发震的时间等,从而为研究某一地区的地震分布规律、活动周期、烈度区划、地震形成的地质条件等提供重要依据。世界各主要地震国家均开展了古地震研究,如美国的地震记录仅有200年历史,通过古地震研究,在加州圣安德列斯断裂的帕列溪段发现了8次古地震事件,将地震记录时间追溯至公元6世纪。

图3-40 古地震遗址黔江小南海

(二)近代地震遗迹景观

近代地震活动(recent seismicity)包括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地震活动和19世纪末以来有仪器记录的现代地震活动。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拥有2780年的历史地震记录,是世界上少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国近代地震活动强烈而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近千年来,中国发生8级和8级以上特大地震23次,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大地!地震遗迹景观包括地震发生后留下的各种遗迹。主要有:①地震地裂缝,为地震造成的地层断裂,规模大,常呈带状分布;②地震堰塞湖,为地震引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流形成的湖泊,在山区出现,具有溃堤产生地震水灾的危险;③地震鼓包,为地震时,因断层的强烈错动在地层的表土层中产生的小型隆起,常发育在地裂缝两侧,成群排列;④地震滑坡,为受地震影响,地层斜坡上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地震滑坡是地震引发的重要次生灾害之一;⑤地震废墟,为工程建筑遭受地震严重破坏后残留的遗址遗迹(图3-41)。

图3-41 汶川大地震后的北川老县城

2011年中国国土资源部授予四川青川地震遗迹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该地质公园成为汶川大地震首个以地震遗址为主题的地质公园,也是中国首个全面反映地震遗迹的主题公园

二、陨石冲击遗迹景观

陨石(meteorite)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或其他行星表面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物质,也称陨星。大多数陨石来自小行星带,小部分来自月球和火星。

陨石坑(meteorite crater)(较大的陨石坑又称环形山)是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他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陨石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陨石坑内常常会充水,形成撞击湖,湖心有一座小岛

1.陨石坑的结构特征

在地球上陨石坑形成的条件是一个物体以11.6km/s的速度从外空与地球相撞。在这个过程中,这个物体的动能转换为热能,重的陨石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以达到相当于上千吨TNT爆炸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这个能量级相当于核爆炸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目前地震仪平均约每年记录到一次大于1 000tTNT能量的撞击,这些撞击一般发生在大洋中。

如果陨石的质量超过1 000t的话,大气层基本上对它没有减速的作用,那么陨石表面的温度和压力会非常高。球粒陨石和碳质球粒陨石在这种状况下会在它们与地面撞击以前就被破坏,但是铁-镍金属陨石的结构足够强,可以与地面撞击造成巨大爆炸。

当陨石与地面相撞时,它将当地的空气、水和岩石压缩为极热的等离子体,这个等离子体向外快速扩张,并迅速冷却。它与其他被投射的物件以轨道或近轨道速度被抛出。它们甚至可以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有些甚至可以在其他行星表面成为陨石坠落。没有空气的天体表面往往还可以看到从撞击坑向外辐射的外抛物留下的痕迹。不过在此应该提到的是关于这些辐射线的产生原理还有其他非撞击的理论。

在等离子体内部非常高能的化学反应会发生,比如在地球上盐水和空气可以合成非常强的酸。等离子体内汽化的岩石会凝结成水滴形的似曜岩,这些似曜岩可以分布到撞击点周围很大的范围里。但是也有人认为似曜岩不仅仅是撞击产生的。比如世界上最大和最年轻的似曜岩区(位于澳大利亚周边,约70万年)就缺乏一个撞击坑。假如这里的似曜岩的确是由于撞击所形成的,那么这么大的一个撞击坑肯定不会在过去一百万年中被磨灭。

海上撞击所造成的危害比陆上撞击的要大得多。大的陨石可以一直冲到海底,在海上造成巨大的海啸。据计算,尤卡坦希克苏鲁伯的撞击造成了50~100m高的海啸,在内陆数千米处形成了堆积。

不论是在陆上还是海上撞击的结果总是一个陨石坑(图3-42)。陨石坑有两种形式:“简单”的和“复杂”的。巴林杰陨石坑是一个典型的简单陨石坑,它就是地面上的一个坑。简单的陨石坑直径一般都小于4km。

复杂的陨石坑一般比较大,中央有一个中心山,周围环绕着沟,还有一个或多个边。中心山是由于撞击后地下的反射造成的。这样的陨石坑有点像冻结在地面上的滴入水池里的水滴。

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陨石坑,其大小决定于陨石的大小以及撞击处的物质。比较松软的物质所形成的陨石坑比相对脆的物质所形成的陨石坑要小。陨石坑的大小和形状随时间变化。刚刚形成的陨石坑由于散热而收缩。在地球表面随时间的延续风化以及其他地质过程将陨石坑掩藏起来了。巴林杰陨石坑是地球上保存最好的陨石坑之一,但是它只是在约五万年前形成的。而6500万年老的希克苏鲁伯撞击坑虽然是地球上最大的撞击坑之一,但是在地球表面上已经看不到它的痕迹了。

图3-42 澳大利亚乌尔夫溪陨石坑

2.陨石坑的研究意义

(1)为地球、月球、水星、火星及其卫星表面圆形坑和环形山构造的陨石轰击成因假说找到依据,从而确定陨石坑的存在时间和分布情况。同时为研究巨大陨石的撞击,对地球和其他星球的形成、原始热和自转轴变迁的影响,以及为研究岩浆活动、突变事件和星球演化提供宝贵的资料。

(2)对矿物和岩石冲击变质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岩石学、矿物学、结晶学和高温高压地质学的内容,并为了解地幔物质性状和物理化学特点,即为地球深部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从冲击效应特征推定岩石受轰击时的温度和压力历史,从而对于了解地面及地下核试验和人工爆破的威力、破坏半径,以及对工程防护和对金刚石等矿物的合成具有一定实用意义。

(4)由于巨大陨石轰击能引起地下岩浆上升、侵入和成矿,因而出现了把外来作用和地球深部作用联系起来的新成岩成矿理论。

(5)研究地表陨石坑的分布形态、锥度,特别是受轰击后的变质作用,可直接推断陨石下降时的方向、速度、质量,以及烧蚀破裂情况,为宇宙飞船软着陆提供依据。

三、地质灾害遗迹景观

(一)山体崩塌遗迹景观

1.崩塌的定义及危害

崩塌(图3-43)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

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崩塌有时还会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这样就会将上游建筑物及农田淹没。在宽河谷中,崩塌能使河流改道及改变河流性质,而造成急湍地段。

图3-43 山体崩塌

2.崩塌的类型

1)根据坡地物质组成划分

(1)崩积物崩塌。山坡上已有的崩塌岩屑和沙土等物质,由于它们的质地很松散,当有雨水浸湿或受地震震动时,可再一次形成崩塌。

(2)表层风化物崩塌。在地下水沿风化层下部的基岩面流动时,引起风化层沿基岩面崩塌。(3)沉积物崩塌。有些由厚层的冰积物、冲击物或火山碎屑物组成的陡坡,由于结构舒散,形成崩塌。

(4)基岩崩塌。在基岩山坡面上,常沿节理面、地层面或断层面等发生崩塌。

2)根据崩塌体的移动形式和速度划分

(1)散落型崩塌。在节理或断层发育的陡坡,或是软硬岩层相间的陡坡,或是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陡坡,常形成散落型崩塌。

(2)滑动型崩塌。沿某一滑动面发生崩塌,有时崩塌体保持了整体形态,和滑坡很相似,但垂直移动距离往往大于水平移动距离。

(3)流动型崩塌。松散岩屑、砂、黏土受水浸湿后产生流动崩塌。这种类型的崩塌和泥石流很相似,称为崩塌型泥石流。

3.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与外界的诱发因素

1)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

(1)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不同类型岩土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变质岩及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的碳酸盐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

(2)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层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体(山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3)地形地貌。江、河、湖(岸)、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及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于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3个条件,又通称为地质条件,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2)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

(1)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坡体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

(2)融雪、降雨。特别是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3)地表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边脚,也能诱发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活动。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冻胀、昼夜温度变化等也会诱发崩塌。

4.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

(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程,在铁路工程中较为常用。

(2)拦截。对于仅在雨后才有坠石、剥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如设置落石平台和落石槽以停积崩塌物质,修建挡石墙以拦坠石;利用废钢轨、钢钎及纲丝等编制钢轨或钢钎棚栏来拦截,这些措施也常用于铁路工程。

(3)支挡。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挡墙或用废钢轨支撑。

(4)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一般边坡均可采用。

(5)镶补沟缝。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等以防止裂隙、缝、洞的进一步发展。

(6)刷坡、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技术放缓边坡。

(7)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www.xing528.com)

(二)滑坡遗迹景观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图3-44)。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图3-44 陕西榆林山体滑坡现场

1.分类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治理滑坡,需要对滑坡进行分类。但由于自然界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复杂,各种工程分类的目的和要求又不尽相同,因而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按滑坡体的体积划分

(1)小型滑坡:滑坡体积小于10×104m3;

(2)中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104~100×104m3;

(3)大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0×104~1 000×104m3;

(4)特大型滑坡(巨型滑坡):滑坡体体积大于1 000×104m3。

2)按滑坡的滑动速度划分

(1)蠕动型滑坡:人们凭肉眼难以看见其运动,只能通过仪器观测才能发现的滑坡;(2)慢速滑坡:每天滑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人们凭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滑坡的活动;(3)中速滑坡:每小时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滑坡;(4)高速滑坡: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3)按滑坡体的度物质组成和滑坡与地质构造关系划分

(1)覆盖层滑坡。如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碎石滑坡、风化壳滑坡。

(2)基岩滑坡。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顺层滑坡又可分为沿层面滑动或沿基岩面滑动的滑坡。

(3)特殊滑坡。融冻滑坡、陷落滑坡等。4)按滑坡体的厚度划分(1)浅层滑坡;(2)中层滑坡;(3)深层滑坡;(4)超深层滑坡。

5)按形成的年代划分

(1)新滑坡;

(2)古滑坡;

(3)老滑坡;

(4)正在发展中滑坡。

6)按力学条件划分

(1)牵引式滑坡;

(2)推动式滑坡。

7)按物质组成划分

(1)土质滑坡;

(2)岩质滑坡。

8)按滑动面与岩体结构面之间的关系划分

(1)同类土滑坡;

(2)顺层滑坡;

(3)切层滑坡。

2.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小于45°,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3.滑坡前的异常现象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坡的预兆(前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明显的向前推挤现象。

(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现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土)体会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临滑的明显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8)临滑之前,在滑坡体范围内的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三)泥石流遗迹景观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由于降水(包括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等),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夹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它的运动过程介于山崩、滑坡和洪水之间,是各种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是规模大,危害严重,活动频繁,危及面广,且重复成灾。

一般情况下,泥石流的发生有3个条件:①大量降雨;②大量碎屑物质;③山间或山前沟谷地形。

连续降暴雨或突降大暴雨,山区会发生山洪暴发。如果山高坡陡谷深,乱石沙土遍野,大量土石混入山洪之中,就形成黏稠浑浊的泥石流。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它不仅可以冲毁所经路程碰到的一切,还可掩埋乡镇农田,阻塞河流。

世界上发生泥石流的区域分布广泛。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泥石流的踪迹。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欧洲阿尔卑斯山区、亚洲喜马拉雅山区、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山区和欧亚美各大洲内部的一些山区。

我国是多山之国,受岩层断裂等地质构造的影响,许多山体陡峭,岩石结构不稳固,森林覆盖面积不多,遇到季风气候的连阴雨、大暴雨天气,常发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黄土高原、天山、昆仑山等山前地带、太行山、长白山泥石流危害都很严重。我国的台湾省也经常有泥石流发生。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百座县城受到泥石流的直接威胁和危害,有20条铁路干线的走向经过1 400余条泥石流分布范围内,1949年以来,先后发生中断铁路运行的泥石流灾害300余起,有33个车站被淤埋。在我国的公路网中,以川藏、川滇、川陕、川甘等线路的泥石流灾害最严重,仅川藏公路沿线就有泥石流沟1 000余条,先后发生泥石流灾害400余起,每年因泥石流灾害阻碍车辆行驶时间长达6个月左右。泥石流还对一些河流航道造成严重危害,如金沙江中下游、雅砻江中下游和嘉陵江中下游等,泥石流活动及其堆积物是这些河段通航的最大障碍。泥石流还对修建于河道上的水电工程造成很大危害,如云南省近几年受泥石流冲毁的中、小型水电站达360余座、水库50余座;上千座水库因泥石流活动而严重淤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四、采矿遗迹景观

采矿(ore mining)是自地壳内或地表开采矿产资源的技术和科学。一般指金属或非金属矿床的开采,广义的采矿还包括煤和石油的开采及选矿。其实质是一种物料的选择性采集和搬运过程。采矿工业是一种重要的原料采掘工业,如金属矿石是冶金工业的主要原料,非金属矿石是化工原料和建筑材料,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多数矿石需经选矿富集,方能作为工业原料。

采矿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岩石破碎、松散物料运移、流体输送、矿山岩石力学和矿业系统工程等理论。需要运用数学、物理、力学、化学、地质学、系统科学、电子计算机等学科的最新成果。采矿工业在已基本达到的高度机械化基础上,通过改进综采设备的设计、造型、材质、制造工艺、检验方法和维修制度等,将进一步提高其生产能力和设备利用率。同时矿井在提升、运输、排水、通风、瓦斯监控等许多环节将实现自动化和遥控。地下和露天矿都将实现计算机集中自动管理监控。有的国家已将机器人试用于井下回采工作面,开采对人员损害较大的矿种。另外,随着人类对地下矿产的不断开采,开采品位由高到低,资源紧缺,迫使使用低品位矿产,选择适当的采矿和选矿方法,进行综合采选、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和回采率,降低矿石的损失率和贫化率。采矿和选矿过程中生成的有毒气体、废水、废石和粉尘等物质以及噪声和振动等因素,对环境、土地、大气和水质等造成危害,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课题。各国研究环保问题中进一步提出了资源的长期利用问题,特别着眼于废渣、废石、废液的重复使用、破坏后土地复用等。制定强有力的法律,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矿山环境。

采矿遗址也叫矿业遗迹、矿山遗迹。简单的说就是矿业开发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踪迹和与采矿活动相关的实物,具体主要指矿产地质遗迹和矿业生产过程中探、采,以及位于矿山附近的选、冶、加工等活动的遗迹、遗物和史籍。矿业遗迹包括矿产地质遗迹、矿业生产遗迹、矿业制品遗存、矿山社会活动遗迹和矿业开发文献史籍等5大类别。

到2011年底,我国共有61个公园获国家矿山公园资格,图为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图3-45)。

图3-45 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露天采坑遗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