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中国家资本开放对经济的风险

发展中国家资本开放对经济的风险

时间:2024-09-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资本开放的话,会很危险。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甚,呼声最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全是为了美国华尔街的投资家而成立的最强有力的机构,这是最大的问题。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合组织负有重大责任。发展中国家务必要慎重地推进金融自由化,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一步一步地缓慢推进,要走一步,望三望。

发展中国家资本开放对经济的风险

问:泡沫破灭后,不良债权成为日本金融系统的致命伤。

答:银行如果没有自己的资本,那么这个银行是很危险的。当破产的企业还不起贷款,产生不良债权的时候,银行就只有破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注释1)认为,银行需要拥有自我资本,用自我资本放贷。日本的银行没有自我资本,而是从四面八方把钱集中起来。

历史上,欧洲的银行都是有自我资本的,他们都通过自我资金放贷。国际清算银行的规定是,在银行的总存款额中必须有8%是自我资本,但是日本银行的自我资本只占总存款额的3%。虽然钱一直能够顺畅流动,没有造成问题,但实际上这是非常不稳定的金融系统。后来,泡沫经济破灭后,便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不良债权问题。

问: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不久,又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那一次金融危机也给亚洲国家深刻的教训。

答:华尔街投资对象遍布全世界,对投资家来说,不希望自己想投资的对象被限制,因此,他们崇尚资本的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对美国华尔街的银行家来说,只要能挣钱就可以。华尔街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代表。

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资本开放的话,会很危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马来西亚一旦对短期游资进行管制,命令一年之内不许撤出,美国就对马来西亚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对多数经济学家来说,马来西亚所施行的管制政策,是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当年我和竹中平藏曾在某个论坛上辩论过,我说:“亚洲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进行的管制行为是可取的。”我对马来西亚的行动给与了支持。而竹中则跟我持完全相反的意见。我们俩在大家的面前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他表示,市场会对反市场原理的行动给予反作用力,马来西亚经济将因此而崩溃。他说:“马来西亚的经济撑不过一个礼拜。”我就说:“好,那我们一个礼拜后再见,看谁对。”结果是,一个礼拜后,马来西亚经济安然无恙,更别谈崩溃了。

实际上,当年美国游资进入拉美各国的时候,智利和哥伦比亚对短期游资就给与了管制。短期游资非常恐怖,瞬间大量涌进,又瞬间大量撤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类似的情况,进入泰国的美国对冲基金瞬间从泰国被撤出,于是才引起了亚洲金融危机。泰国政府曾拼尽全力维持泰国铢对美元的汇率,但怎奈实力不够。

我坚持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法制经济没错,但是在适当时候,管制是必要的。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就是,完全没有资本主义经济经验、通货膨胀完全没有被处理好的亚洲国家,是不能实行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的金融自由化的。不过反过来说,通过这次教训,亚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为了防止亚洲金融危机再次产生,建立亚洲各国互助协作平台——东亚共同体的呼声才又重起。

问: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中国目前正逐步推进金融自由化。您怎么看?

答:金融自由化不得不注意的是,它和贸易自由化不一样。贸易自由化的时候,当两国贸易收支不平衡、一国贸易赤字高涨的时候,只要停止进口就行了。这是被认可的。停止一段时间,等收支达到平衡的时候,进口国再重新放开市场就行了。

但是金融自由化就完全不一样了。一旦金融自由化开始,短期游资进入,这时候你再进行管制的话,国际信用会受到质疑。失去国际信用的话,将无人来投资。亚洲金融危机时,所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学者都认为,如果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同时进行的话,经济将实现良性循环并不断发展。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甚,呼声最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全是为了美国华尔街的投资家而成立的最强有力的机构,这是最大的问题。

所以,金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各种因素交错,中国的金融政策必须要慎之又慎。当然,中国还没有完全自由化,这其实是中国的一种优势,帮了中国的忙。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之所以没受伤,就是因为政府牢牢地控制着汇率,而其他亚洲国家都迫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合组织的压力,实行金融自由化了。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合组织负有重大责任。

发展中国家务必要慎重地推进金融自由化,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一步一步地缓慢推进,要走一步,望三望。当然,我认为中国不会那么傻。日本通过《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注释2)被保护,感觉欠美国的。中国不一样,不欠谁的。因此,虽然自由化有自由化的好处,中国从长远来看也不得不自由化,但是中国没有必要猛烈推进,在适合中国国情的范围内施行即可。这是我的忠告。

问:那么,对于目前中国的推进方式和进度,您认为是否存在风险?

答: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经验还相当不足。因此,现在大力推进金融自由化,我感觉稍显冒进,显得有些慌张和焦虑。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货币,如欧盟欧元、美国的美元、英国英镑,它们都有很悠久的历史。中国虽然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但是完全没有人民币作为国际性货币的经验,因此要警惕美国。

日本是被美国扶持并长大的,历史上日元曾被固定在一个较低的汇率上,日本通过出口取得了发展,对此,美国对日本是有恩的。但是,当日本经济变得强大的时候,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就变了。美国的强大之处、美国的战略就在于此,它帮助日本是因为这符合它的国家利益。

后来,为了自身的经济,美国开始一步步实行美元贬值政策的时候,日元便无法那么便宜了。人民币也一样,当人民币价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的时候,对美国的出口来讲是一个障碍。这样,美国便开始对人民币施加压力。(www.xing528.com)

自从“广场协议”以后,日元汇率基本就是由美国决定的。美国的战略就是,以美元为基准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美元地位的同时,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实际上,美元成为基准货币是很奇怪的事情。原本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注释3)下,美元与黄金挂钩,但是在尼克松统治期间,美元与黄金脱离开了,巨大的矛盾就此产生,美元在没有那么强大的情况下,成为了世界货币的中心。

在欧元产生之前,美国决定了美元和欧洲各国货币的汇率,美国财政部一个个问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你们的汇率多少,你们的汇率多少。到了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情况,日元的汇率多少,德国马克的汇率多少,都以美元为中心决定。

在这种体制下,一切货币都将被美元所左右。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泰国也是这样,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时候也是那样,当所有货币和美元挂钩的时候,都会受美元的影响。于是问题就产生了,这个系统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正在朝G2(注释4)时代迈进,在中国以及亚洲的一部分国家,特别是东南亚诸国,人民币将来可能会在那里流通,人民币国际化是不可阻挡的。

中国的官员们和研究者们都在很努力地学习,他们也认可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方向,但是并不会按照美国要求的那样做。这不仅是贸易的问题,还是国内经济的问题。现在对于日本来说,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其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因此,我认为,现在的日本已经没有必要对美国那么言听计从了,而是需要好好地考虑日元与人民币的关系了。

问:在这当中,人民币升值是必然趋势?

答:升值是没有办法的事,如果中国经济实力变强、贸易盈余一直增长的话,总有到极限的那一天。因为如果外部经济不能够繁荣,各国不买中国的东西的话,中国也没有出路。所以在某一阶段升值是有好处的。但必须以百分之零点几的速度缓慢升值,因为中国经济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恶化。千万不可像日本那样对美国言听计从。美国动不动就要求人民币一下子升值个30%、40%,要是照他们说的去做,你知道会发生什么?美国只考虑它自己的利益。督促人民币升值是它的战略,它会用各种手段施加压力,但中国千万不要屈服。

问:您对“亚元”怎么看?

答:我觉得,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将逐渐走进死胡同。不过,要形成“亚元”,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也许是50年以后的事情了。所以,我们亚洲暂时的目标不是形成像欧元那样的共同货币,而是转变亚洲各国所持有的外汇储备的投资方式。

亚洲各国所持有的外汇储备占到了全世界外汇储备的70%。现在,这些外汇储备都用来购买美国国债,或者投资于美国和欧洲,将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投资固然是好事,但目前的投资本质上还是美元依存体制。

将来,人民币会越来越强势,但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充当亚洲通用货币的角色,而是先从一篮子货币开始,然后慢慢增加人民币在其中的比重。不然会很危险,毕竟人民币没有国际经验。

美元的优势还在于其使用便利,这是由历史带来的。人民币要达到那样的使用便利性,还需要时间,还需要更多的经验。

2005年,亚洲货币基金诞生,各国央行进入,美国对此是反对的。希望今后中日倾注更多的力量到里面去,双方目前对此还不是很信任。

<注解1>:国际清算银行是英、法、德、意、比、日等国的中央银行与代表美国银行界利益的摩尔根银行、纽约银行和芝加哥银行的花旗银行组成的银团,组建于1930年5月,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现已有45个成员国。

<注解2>:1958年9月8日,日本与美国在旧金山美国陆军第六军司令部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此条约不仅构成规定日本从属美国的法律依据,而且是美国可以在日本几乎无限制地设立、扩大和使用军事基地。

<注解3>: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最终因美元危机而崩溃。

<注解4>:“G2”概念是指由中、美组成一个集团来代替旧有的八国集团,以携手合作解决世界经济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