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具体说说当年日本的故事吧。
答:说到日本的泡沫经济,一般人都认为是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开始的。在“广场协议”中,作为国际协调的一部分,日元被迫大幅升值。我记得日本当时的大藏大臣是竹下登,竹下登签完“广场协议”回来后做了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日本中央银行降低基准利率,而非放宽各种规章制度,降低基准利率的目的就是扩大国内需求。日本在“广场协议”中与美国达成的协议主要有两点,一是控制对美出口,二是扩大日本内需。
降低利率的效果立马就显现了。老百姓不是傻子,以往都是把钱存在银行里吃利息,利率降低后,当然不会再把钱存在银行,而是找回报率更高的投资。同时,利率降低后,更多的人开始从银行借钱,用以极低利率借来的钱投向有更高回报率的领域,而投资对象大体就分为两大块,一个是股市,一个是土地。
当年我已经成年,因此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所有的日本国民都认为股市和土地是绝对安全的投资品,价格不可能下降。于是,无数资金集中流向股市和土地。人们从银行借钱买土地,或者从银行借钱买股票,大家都期待从股票和土地升值中猛赚一笔。这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潮。
而到了1989、1990年的时候,事态开始扭转。日本政府认为,如果再这么放任下去,日本经济将无限制地过热下去,并将陷入极其恶性的通货膨胀。那么这时候,日本政府采取的是什么政策呢?简单地说,就是和当年完全相反的政策,即接二连三地提高利率。提高利率后,对于老百姓来说,比起从银行借钱,往银行里存钱变得更加划算。资金如潮水一样从市场上撤退,回到了银行的账户里头。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开出了一方猛药,就是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管制。简单地说,就是如果你的钱是用来投资房地产的话,无论是开发还是购买,银行都将不给予融资。在这方猛药的作用下,一大堆伸向房地产的手被瞬间捆住,房地产交易瞬间冷了下来。
在以上一连串的激烈举措下,日本经济像一个达到抛物线顶点的铅球一样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
我记得,当年我特别想饲养宠物,特别是想养条狗,于是就想要一个大点的房子。大概是在1987年吧,也就是泡沫的高潮时期,我从银行贷了款,买了一块非常特殊的三角形的土地,并且在上面盖了一栋房子,那是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子,虽然我的书房什么的都是三角形的。
但是到了1992年或是1993年的时候,我当初买的土地价格已经贬值了1/3。不过由于我是自住的,所以并没有多么强烈的遭受损失的感觉。
问:但是您的土地价格跌了1/3,而且利率又上涨了,您不会觉得很亏吗?虽然您已经还款了几年,但是接下来要还的贷款可能比您这块土地现在的价格还要贵。
答:不不不,虽然从利息上来说是会给人一种亏损的感觉,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买这个土地不是为了投资,不是为了买了之后再转手赚一笔,而是自己拿来住的。不管利息是涨是跌,我反正还是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还贷款。
虽然利息高了不少,但是自己还能够负担得起,还不至于必须得把原来的土地卖掉或者房子卖掉。而且你即使把原来的土地和房子卖掉,把卖掉的钱用来还银行贷款,但如果自己再重新买房子的话,不是还和原来的状况一样吗?所以只有忍耐着,至于利息涨的那部分就通过其他的额外收入来弥补。当时只有这样的想法。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买房买地仅为自住的这种经济活动是很健全的。换句话说,从对经济的影响来说,我们这部分人不会成为社会激烈动荡的因素之一。但问题是,对于那些以投资投机为目的来买房买地的人们来说,供求关系崩溃导致地价和房价无限制地下跌,迫使那些经济状况较为紧张的投资者开始率先降价销售,而这便成为了噩梦的开始。有了第一个开始降价销售的人,便开始有第二个、第三个,到最后便是所有投资者开始竞相抛售,房价就犹如下螺旋一般直线下降,这时通货膨胀就变为通货紧缩。
中国一旦产生上述现象的苗头,后续的通货紧缩的图景完全可以想象,而且量更大,速度更快。
问:一般来讲,产生这种转折的契机都是什么?金融紧缩?市场参与者的预期转折?(www.xing528.com)
答:两者皆有吧。直接因素当然是市场参与者的预期转折,毕竟他们是市场的主体。但预期不会轻易转折,除非有强烈的信号发出并被市场参与者普遍接受。
中国最好避免发生这种恐怖的转折,因为中国的“体型”太大,一旦发生转折,必然失控。所以中国政府一边忙着和美国政府进行交涉,国内也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调整,正拼命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
问:您的意思是说,如果手段足够高明,中国经济目前的泡沫现象不破灭的可能性也有?
答:不能说没有,但可能性很小。毕竟,发展到目前这种程度,最后泡沫的破灭是没法避免的。所以,与其千方百计地避免泡沫破灭,不如使用更多的智慧考虑如何使泡沫破灭造成的损失最小化。
日本在这方面的经历无疑是失败的。当年日本政府面对泡沫破灭时,幻想将问题一下子解决掉,即动用规模惊人的国家财政拯救金融系统。在资产价格不断跌落的过程中,不断地把财政资金丢入无底的黑洞。这种措施完全没有起到拯救和重建的作用。
当然,这种救济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在循序渐进地进行上述救济的同时,应当留出一部分财力和精力,着力培养拥有日本独特竞争力和出口力的新产业。日本的情况是,虽然得益于规模庞大的国家财政,银行从某种程度上被拯救过来了,但产业却依然是一潭死水。
问:但是,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金融系统的崩溃。如果不动用庞大的国家财政救济金融系统的话,资金不就无法流转了么?
答:我并没有否认国家财政救助金融系统的必要性,我的意思是说,光救济金融系统是没有用的,国家有必要同时制定一些放眼长远的产业政策。
问:除了给金融系统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泡沫经济破灭在宏观经济层面还给日本带来了哪些影响?人们常常把泡沫经济破灭后的10年称为日本“失去的10年”。
答:的确如此。日本的体系你可能也知道,企业在赚取利润进行投资的时候,都是互相持有对方的股票,或者购买对方的土地作为资产持有。毫无疑问,在泡沫经济时期股市涨、土地价格也涨的情况下,企业的资产是不断上涨的。但是泡沫一破灭,一切就开始朝反方向发展。无论企业如何努力经营,作为资产持有的股票和土地的价格还是急速下跌,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营。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的整个国家系统便是陷入上述这样一种状况,这便是“失去的10年”。
问:您刚刚也说了日本的泡沫经济大体是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开始的。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是,当时日本在协议上签字,到底是作为国际协调的遵循规则之举,还是被美国阻击了?
答:我认为是前者。毕竟在那之前,日本一直以来都在依赖美国的市场。而当大量的日本产品涌入美国,造成巨大的贸易顺差后,美国采取一些必要的对抗措施也是可以预料的。从这点来讲,“广场协议”是一个国际性的决议,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但是,虽说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日本实际上可以在其他方面有所作为。当时我也写了一篇论文,大意就是说,对于日本来说,把经济结构从出口主导转为内需主导非常有必要,必须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实际上,在1986年,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私人咨询机构曾经归纳总结出一份名为《前川报告》(注释1)的政策报告,该报告提倡的就是这个观点。但是很遗憾的是,该政策报告并没有成为后来日本经济活动的准则和指针,出口依然占据日本经济的重要地位。
<注解1>:1986年4月7日,中曾根康宏的私人咨询机构发表了《为实现国际协调的经济结构调整研究报告书》。它在日本银行前总裁前川春雄的主持下提出,通称为《前川报告》,该报告是为日本经济适应新形式提出的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