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性实践思维方法!

创新性实践思维方法!

时间:2024-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社会调查研究强调实地调查,这有别于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

创新性实践思维方法!

第二节 创新性实践的思维方法

一、社会实践是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重要渠道

随着就业市场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高学历的优势将为高创新、高能力水平的优势所取代,这就迫使每一个学生树立为了明天的生存和发展,今天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识。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如果一个人通过积极参加社会结构的活动进行学习,并于必要时在改造这些社会结构的实践中承担个人的责任,就会充分地实现他在社会各方面的潜力”。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锻炼并实现他们在社会各方面潜力的惟一正确的途径。

实践不仅是认知之本,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获得体验、熏陶感情的途径,实践是使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实践,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源头活水。所以,大学应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增强其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重要渠道。

(一)社会实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社会无限广阔的空间,带给学生的是绝不同于校园与课堂的全新体验。在这个空间里,没有书本和先验的束缚,学生可以接触到课堂里根本无法想像到的各种新鲜事物,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社会实践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眼界,而且能缩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增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社会实践提供了检验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舞台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证明和接受已有知识和理论,同时还会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知识教育本身不能带来创新,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创新。理论和实际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属主观范畴,后者属客观范畴,主观与客观既对立又统一,理论与实际不可能完全一致。科学史证明,理论与实际不一致的地方,往往就有新发现,是创新的起点和突破口。许多科学家就是在求学期间发现已有理论无法解释新现象,带着疑惑走上工作岗位,终生研究和探索,最终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对人类作出贡献的。另外,社会实践又可检验学生的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是否正确,同时还可养成一些服务社会的能力,找出已形成的能力与社会需要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还可检验学生的道德品质状况,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能力。

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社会调查研究法

1.社会调查研究的含义

社会调查研究是用各种方法、手段,系统地、直接地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并得出结论和说明问题的过程,是一种系统的社会研究方法,也是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主要方法。社会调查研究必须牢牢抓住两个环节,即一要调查,二要研究。社会调查,即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事实资料,在调查中,要尽量占有丰富而且准确的第一手材料;研究,即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功夫,通过对事实资料的理性分析,得出正确结论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为了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就要走向社会,了解实际情况,搞好调查研究,以便科学地解释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创新教育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社会调查研究是一种自觉的、系统的认识活动。它排斥无目的地走马观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必须遵守科学研究程序,必须讲求方法和技术,从而系统地了解有关社会事实。

第二,社会调查研究强调实地调查,这有别于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实验研究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环境测量人的反应,优势在于实验环境可控性强,较易做出因果性分析。缺陷在于调查对象离开了社会环境,其反应是特定的,与通常不同的,社会现象远比自然现象更加复杂,更为多变,因此常常不能采用人工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单纯的观察也无济于事。文献研究是对文字、音像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是一种二次研究方法,由于研究者不能身临其境,无法主动、准确、全面地把握社会现象。因此,社会调查研究强调到社会环境中直接收集调查对象的第一手资料,要了解社会,必须反复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

2.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社会调查研究由选题、准备、实施和总结四阶段构成。

①选题阶段。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研究的目标和方向。选题即是要确立调查研究的题目,调查研究就好比写文章,选题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恰当的选题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或实际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如果选题能反映重大的理论问题或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抓住要点,具有时代意义和迫切感,其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用就大。

要明确一个研究题目,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其中包括研究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迫切性和可行性等。

理论意义是指学术界公认的重要题目或必要题目,如学科前沿的重大理论问题、疑难问题、“空白”课题、“热门”课题等。应用价值,指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能解决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问题,对社会实践有较大、较深远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应用价值并不局限于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且还指对社会的长远发展长期规划有价值。

迫切性指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可行性包括研究的外部条件和调查研究者本身的主客观条件:第一,调查研究的外部条件。调查研究的外部条件,是指能够得到社会及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研究力量、研究经费、人员配合、资料提供、被调查者的协作等方面得到较可靠的保证。此外,研究题目和研究范围大小也对可行性有影响。第二,调查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调查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指调查研究者本人的兴趣、学识、能力、精力、时间、研究条件等等。科学需要想像力和创造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研究者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兴趣、酷爱和献身精神。此外,调查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也对题目选择有影响。对于缺乏研究经验或缺乏理论基础的调查研究者,比如大学生来说,调查研究题目的选择应简单、具体、浅显一些,从小题目开始,循序渐进,不断扩展和深化。

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应用性课题、理论性课题、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预测性课题。

应用性课题,即以提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对策为主要目的而进行调查研究的课题,例如为解决计划生育问题进行生育率调查,为解决人民群众居住问题进行住房调查,都属于应用性课题。

理论性课题,即以揭示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的课题。如工业化水平和家庭结构之间的关系就是理论性的课题。

描述性课题,即以对社会现象做出准确、具体描写和叙述为目的的调查研究课题,主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职工生活状况调查等都属于描述性课题。

因果性课题,即解释社会现象内部机制的调查研究课题,也称解释性课题,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如青少年犯罪调查,不仅说明犯罪的现象,而且要说明犯罪与家庭状况、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从中找出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预测性课题,即在说明社会现象的现状及其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推测社会现象发展趋势的课题,主要回答“将怎样”、“会怎样”的问题。如“2010年的中国社会结构”,就是预测性课题。

②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需完成以下工作:

初步探索。初步探索是指在选定研究题目后对所要研究的现象做初步了解。其做法一般是直接接触要研究的现象,包括观察、访问等。其目的是增加对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感知问题,使研究的方向更明确,研究的问题更符合实际。毛泽东曾说过:“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探索性研究主要采用“走马看花”的方法。其目的不是要做出最后的结论,而是通过初步了解现场情况来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并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提出研究假设。在对研究对象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一般要提出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对研究对象的状况、内部关系所做的未经验证的理论判断。假设具有理论性,有待于调查研究来证明。如果假设能说明两个或几个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则更有价值。比如研究城市贫困现象,通过初步了解,我们可以提出“城市贫困与社会转型及家庭成员素质有关”的假设。提出研究假设,以后的研究工作就围绕着证实假设展开。

拟定调查提纲。调查提纲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阐明调查研究课题和调查研究目的。主要是说明调查研究题目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课题的重要意义,说明研究要解答哪些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调查虽然应有目的,但是目的的确定又不能束缚调查人员的手脚,不应先入为主。目的只能是提出方向性要求,而不是某一调查的具体结论。

确定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说明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是普遍调查还是抽样调查或个案调查,使用何种资料收集方法,是观察、问卷,还是访问、访谈,使用何种资料分析方法,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

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应与研究方式的选择结合起来,考虑调查研究对象有哪几类,要调查哪些项目或指标,哪种分析单位能够提供所需的资料,所要调查的内容适合用哪些方法收集,对资料的精确性和系统性有何要求,如何分析这些资料等。

制定抽样方案、抽样调查要确定研究的总体内容。比如,调查中国青年的择偶标准,是以全国的青年为总体还是以某些大城市的青年为总体?采用何种抽样方法(是概率抽样,还是非概率抽样?抽取多少样本?是调查10000个青年,还是1000个,还是100个)?此外,还要考虑具体抽样时的各种问题,即抽样的可行性等问题。

制定问卷、观察表格或访问提纲。即对研究内容具体化和操作化,将所要调查的项目系统地编排在调查提纲或问卷中。这里涉及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说明调查对象的属性和特征、如何制定调查指标。

确定调查的场所和时间计划。问卷调查一般是短期的,由各个调查员分发和回收问卷。而参与观察则是长期的,研究者和调查员需要生活在所调查的地区或单位,长期进行观察和访问,在进入调查以前,还需对大学生进行如何调查的培训。

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的计划、安排。研究经费主要包括调研人员的旅差费、协作人员的劳务费、课题资料费、问卷表格的印刷费、资料处理费用,或计算机的使用费等等。研究经费是影响研究方案设计的重要因素,它直接限制了研究范围和调查方法的选择,但即使有充分的经费保证,也需要做出合理的安排与规划。

物质手段主要是指调查工具、技术手段以及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手段,如录音、录像设备、实验仪器、计算机等、尽管它们都与经费有关,但这里还存在着使用与规划的问题。如使用何种型号的计算机、需要使用何种统计软件等都要结合调查研究内容做出安排。

③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包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两项工作。它是调查研究者直接或者间接同被调查对象接触,向被调查对象索取资料的过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整个研究最关键的阶段。

资料的收集。

收集资料是调查研究者按照调查提纲,调查表或问卷向被调查者全面收集有关资料的过程,也是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作用成功,被调查者可以提供准确的、真实的、全面的资料;否则回答会残缺不全、不真实甚至拒绝回答。收集资料的方法有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件法等多种方式。

资料的整理。(www.xing528.com)

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到的资料是原始资料,必须经过整理才能用来分析研究。原始资料可分为文字资料和数字资料,两种资料的整理应完成以下工作:

文字资料的整理。文字资料包括座谈会的记录,开放式问卷的答案等。整理文字资料时要做以下工作:第一,审查补充,即看资料是否完整、明确,并辨别资料的可靠程度。第二,摘要,即把其精华之处提取出来。第三,归纳分类,即按调查提纲,或依专题等将资料归类。第四,编整加注,即对各类材料统一编排修整,作出初步总结。总之,文字资料的整理是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其基本要求是真实、具体、简明、扼要。

数字资料的整理。现代化调查研究得到的将是大量数字资料。在整理数字资料时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校订。包括检查研究资料是否有遗漏之处;检查资料有无错填之处;检查度量衡单位是否划一;检查答案之间是否有明显的逻辑错误;判断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二,编码。首先对所有调查表(问卷)进行编码,再对经过分类排列的问题逐一编码,最后对每一问题的全部选择性答案排列编号。编码也可在设计调查表或问卷时进行。需要较多编码的要搞编码手册。

第三,登录。即将数字化了的资料按照顺序,一一登录在登录表上。通过登录不仅资料便于保存,而且便于统计分析

④总结阶段

调查研究的总结阶段主要包括资料分析、检验假设、撰写研究报告三项工作。

资料分析。资料分析一方面是应用统计手段对研究对象(或样本总体)进行数量分析,揭示它们的数量特征,并以此去推论研究总体的各种数量特征,另一方面是运用比较、归纳、推理或统计方法发现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数量特征和资料本身所反映的意义,以便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发展趋势进行揭示。资料分析的方法因资料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检验假设。调查研究是从提出研究假设开始的,现在则要用调查得来的资料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将经验资料上升为理论。在检验假设时要客观地从资料出发,而不管假设是否成立都要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

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是整个研究过程的总结,调查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报告向社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不同,调查研究报告的写法也略有不同。一般说来,写给政府和决策机构看的要层次分明,简明扼要,有结论、有建议。写给群众看的要通俗易懂,说理清楚。写给科学机构的要对研究方法,资料分析予以足够注意。

调查研究报告应有一个一般的结构。即开头是导言,交待研究目的、时间、对象和采用的研究方法。接下来是正文部分,摆出假设、展示资料、解释结果,最后是结论。要重申结论,说明该调查研究的理论贡献,也可提出应继续研究的课题。

调查研究不能先下结论,然后根据结论的需要去做主观主义的调查研究,原则不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而是调查研究的归结。不应该是事实适应原则,而应是原则适应事实。撰写调查研究报告一定要坚持唯物的观点,要用事实说话,是什么情况就是什么情况,该做什么结论就做什么结论,反对根据自己的好恶任意裁剪资料。正如列宁所说:“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事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1]同时,在撰写报告时应该努力做到题目与内容贴切,主题突出,重点分明,层次清楚,数据精确,概念明确,推理正确,语言精练,有新观点、新见解,提出建设性意见。

3.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

①普遍调查法

普遍调查简称普查,是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中的每一个对象都进行调查,它常用于行政统计工作中,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普查的作用是能够对现状作出全面、准确的描述,其目的是了解国情,把握整体的一般状况、得出具有普遍性的概括。

普查的设计即为,在调查之前对调查的时间、空间、主题和内容、研究层次与角度等作出明确、详尽的规划。

普查的特点是,普查资料的标准化程度很高,可统计汇总和分类比较,调查结论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可精确地反映总体的一般特征。但调查的内容较有限、缺乏深度。普查的工作量大,所花费的时间、人力和经费很多,因此除统计部门和政府部门外,一般的社会研究很少采用这种设计。

②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并通过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在社会研究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由于研究目的的要求、往往无法或没有必要对每一个研究对象都进行调查。例如,要了解全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调查每一个大学生,调查研究者只需从全国几百万大学生中随机抽取几千人或选取有代表性的一些人进行调查就可以了。对全国几百万个村庄或企业的调查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如果被调查的样本是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那么调查结果就能够较好地反映总体的状况;但是如果样本是主观选取的,那么调查结果只能说明被调查到的这批样本的状况,而不适用于总体。当然这种结果对于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也有或大或小的参考价值。

抽样调查的特点是,它比普查要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和概括,能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和特征,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应用范围广泛。但它的调查内容不如个案调查那样深入、全面,工作量也较大,在资料的处理和分析上需要运用较复杂的技术。

抽样调查是上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抽样理论、统计分析方法、问卷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完善和普及而发展起来的,它常与问卷方法相结合,目前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③典型调查法

典型调查是在对所要研究的对象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的研究方式。这种调查研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推论意义,即可以通过对典型的了解而推知面上的情况。这是我党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使用最多,也比较有效的研究方式和方法,它侧重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研究。

典型调查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点,即选择什么样的事物作为典型。一般说来,人们对典型的理解有两种,一是认为在同类事物中发展最充分,某种特点最突出的事物,如先进典型是指最先进的集体或个人。这种典型反映了该类事物变动的方向和发展水平,但对发展水平的代表性又不太强。另一种理解是突出典型的代表性,它更多地着眼于该类事物的发展水平,代表了普遍意义,而对其变动方向的反映则缺乏一些。如果从典型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这一考虑出发,在选择典型时就应该既要注意该事物的代表性,又要注意各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典型应选在某类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点上,但又不能只选一个点去反映所有同类事物的状况。如果能在同类事物中选择几个发展水平不同的点作为典型,可能更有利于客观地反映事物发展的水平。而在将调查研究所得的结论推广到更大范围中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典型的局限性或条件性,明了这些典型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才是典型,而不能盲目地推论。

典型调查能够全面而细致地了解事物的状况,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不失为一种好的调查方法。当然,这种调查研究方式又有一些不足。首先,典型的选择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另外,典型调查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不能较好地从量的角度说明问题。因此,如果能把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结合起来,就会取得更加丰富的成果。

④个案调查法

个案调查是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个案)为研究单位,收集与之有关的一切资料,详细描述它的发展过程,分析内、外因素的关系,并同其他同类个案相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甚至是一件事情。个案研究追求的是对调查研究对象的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不强调它的代表性。在强调独特性的社会工作中,个案调查研究占有重要地位。

个案调查研究一般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即调查研究者与被调查研究者一起生活,观察后者的生活,获取有关资料,并对之作深入理解,从而达到对被调查研究者全面深入认识的方法。个案调查研究也常采取访谈法了解被调查研究者的生活史,他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他的价值观念与期望、人生快乐与困难等。个案调查研究中的访谈对象不但包括被研究对象,也包括与之相关者。同时个案研究还要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如日记、传记、照片及其他文献),从而达到对研究对象的全面深入的认识。

个案研究常采用非结构式形式,即它不以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和程序为约束。但是,一项好的个案调查研究并非没有准备,信马由缰地收集资料。它同样需要科学的研究设计。个案调查研究在方法论上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处理参与和超脱的关系。参与会带来研究对象的接纳,理解即是价值关联。超脱与价值中立相联,有时会形成调查研究者与被调查研究对象之间的障碍。因此如何把握个案研究中的参与程度,在哪些问题上应该持超脱态度,都是调查研究者必须认真处理的。

个案调查研究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它以对个案资料的充分占有为基础。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调查研究者运用比较、理解方法把握其实质。因此这一方法对调查研究者的人文素质、社会阅历、工作经验、理论素养都有较高要求。

⑤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谈话的途径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某种态度的一种搜集社会资料的方法。访谈法通常是在面对面的场合下进行,由访问人员来访问被观测对象,把问题讲给被观测者听,要求被观测者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并由访问人员将回答内容及交谈时观察到的一些行为及印象一一记录下来,从而获取对象的事实资料。在访问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被访者讲真话,减少访问人员的个人因素对所搜集资料的不良影响。访谈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适应性、深入性,且回答率高、效率高,但使用访谈法的经济费用较大,受场景影响较大,标准化程度较低。所以,访谈法一般应用于那些偏重私人情况和对准确性要求较高的问题的观测上,或者应用于探索性观测活动。

⑥问卷法

问卷法是利用精心设计的问卷进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与访谈法相比,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访谈法由访问人员找访问对象面谈,问卷法则大多通过邮寄、个别分送或集体分发等多种方式发送问卷,由被观测者按照表格所问的问题来填写答案。问卷法之问卷表较之访谈法之访谈表更为详细、完整和易于控制,因而具有标准统一、形式规范、易量化、易比较的优点。对于描述那些重大对象的状况、性质和特征特别适用。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的速度日益加快,社会不同部分之间的差异日益扩大,社会总体的异质性程度日益增强。同时,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多元评估分析方法的完善,问卷法日益成为一种主要的计量工具而为社会观测活动所广泛、有效地应用。访谈法往往与问卷法结合使用,使用问卷法可以获得面上的资料,访谈法可以获得更深入细致的材料,二者可以相互补充。

(二)社会观察法

在社会实践中,社会观察是一种搜集社会初级信息或原始资料的方法。它是凭借直接的感知和直接记录的方式观察对象,获得由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所决定的有关社会现象的信息情报及资料,从实地、实事、实物收集有用的社会资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主要方法之一,它通常在实地考察中使用,而且通常结合其他方法进行。

观察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直接性与自然性。观察中,观察者主要依赖视觉获取信息,但也运用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和直觉等作为辅助。这样使得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联系更为直接和自然,由于观察的直接性,因此观察者本人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则更多地介入到观察对象中,因而可以当时当地观察到现象的发生,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另外,观察不仅可以把握整个现场情况,而且还可以感受到当时当地的情境气氛、民风民俗等,并借助于现场记录或录音、录像得到详细、可靠的信息。

科学的社会观察应做到:观察前,观察者要有一定的观察目的或假设,事先划定一定的观察范围,实地观察要有系统,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记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必须通过验证才能下结论。

实际观察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观察的条理性,也即观察要有一个顺序,这个顺序可以是逻辑上的,可以是方位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这样无论是观察过程中材料的收集还是之后结论的提出,都是科学的。二是观察的主次性,也即观察要有重点。这样才能体现目的性,用最简便的形式最快捷的方法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也才会获取有用的东西。三是观察的针对性,随机观察要抓住特点,特点就是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抓住了特点,才算把握住了事物的特征,得出的结论才将会是有意义的。全面观察,不仅看“面”还要看“点”,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观察同一种事物,才能了解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在同一时期同一条件下观察不同的事物,才能体现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四是观察的多样性,也即定向观察与随意观察相结合。定向观察是指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目的地组织观察;随意观察,是指以学生为主,想观察什么就观察什么。

(三)基地培养法

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载体,是学生接触社会、培养和提高实际技能与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它能够为学生提供锻炼基本技能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条件。由于校外实习基地是真实的工作环境,能使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固化为能力。同时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学生通过实习基地的操练,通过与企业员工的接触,能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利用基地,也可使教学方法突出现场性。基地现场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课堂教学+现场参观+技术讲解+动手操作。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充分发挥企业生产设备的可操作优势,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使动脑与动手在第一时间内同时完成,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基地这一教育资源难以从模拟环境中获得。既然基地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因此建立综合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基地特殊的育人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

基地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来讲,不外乎以下四种:工厂、公司、社区以及机关。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教育功能,大体上,在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工厂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公司着重于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区能够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到政府机关里面去体验生活则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养成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操作平台,基地有着其他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地能够提供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场所,基地开阔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眼界,而且基地可以激发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兴趣。第二,基地的场所固定,便于开展长期性的经常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避免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分散精力。第三,使用基地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便于管理。还应注意到,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想像力丰富,关心科技的新进展,他们到基地实践,不仅不会对基地增加负担,还能为基地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基地也能从中发现和选留人才。

(四)科研生产结合法

为了让学生参与生产实践,了解生产第一线的要求,要大力推进教学过程中的产、学、研结合,社会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单纯从教育的角度看,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可以使学生在打牢基础知识的同时,很方便地参与科研生产,通过这种学习——科研的双向互动,逐步提升能力,锻炼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从社会实践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养成的意义上说,大学教育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实际上是把院校本身建成了一个社会实践的基地,在这个基地里,同样可以提供我们前边提到的基地的各种教学、社会资源,而且配置更合理,使用更方便,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也将更加明显。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同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八年前,清华大学学生举行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此次活动收到114份创业计划,一些投资企业闻讯纷纷上门洽谈。时隔两年,“第二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举行,3000多人参与活动。其中不少大学生小组注册了公司,真正开始了创业活动。1999年,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决定,举办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教育部也发文允许大学生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增强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在创业的实践活动中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目前,有些高校逐渐形成了各项配套措施,使创业计划大赛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课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另外,学校和社会还需要进一步共同为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营造更为适宜的环境,提供更多的机会,进一步探索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注释】

[1]《列宁全集》第23卷,第27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