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思维方法论:求知是基石

创新思维方法论:求知是基石

时间:2024-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头脑是一片荒芜的沙漠,是绝对产生不出创新思维的。广博的知识是创新思维的物质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知识是通过三条途径对创新发生影响并提高创新能力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可以说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最核心的力量。

创新思维方法论:求知是基石

第二节 求知是创新的基石

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要创新就要有知识,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创新的基础。人的思维活动是由思维主体——大脑完成的。大脑除了将感觉器官所接收的信息进行交换和加工外,还可以将其存储起来,形成记忆表象。当大脑再次受到刺激的时候,立即将记忆表象唤醒,并与其他信息进行对比和交换,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再认识。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头脑是一片荒芜的沙漠,是绝对产生不出创新思维的。

俗话说:“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这里,我们把为学比喻为构筑金字塔,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明为学重要,贵重如金;二是说明知识的获得也像金字塔一样,是由基石一块一块地垒砌而成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类所拥有的一切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在复杂的环境中自然而然或人为努力学习得到的。正因为人类能够学习,才为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提供了基础。也正因为人类能够学习,才有了知识的创新、社会的进步。有人把学习比喻为“元基础”,是一切能力之母。把学习成功比喻为“元成功”,是一切成功之母,是非常有道理的。

大学教育要强调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在内的基础性和复合性的通识教育。通过课程综合化的通识教育能促进文理渗透,而文理渗透一方面使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教育有机地结合,另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借此超越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局限,也能克服文理割裂所带来的缺陷。比如,数理科学更多地运用逻辑进行分析和演绎,因此数理科学的学习给人以科学判断的缜密精神。文学科的学生适当地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不仅能弥补单一学科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同时又把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科学精神带给了他们,使他们的思维既活泼又严谨,既浪漫又富有理性。因此,文理渗透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大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在于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互交融,从而有利于形成各种学科知识之间互相畅通的信息渠道,使知识结构具有有序性,这点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英国哲学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泰勒说过:“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深刻的理解。”广博的知识是创新思维的物质基础。知识广博而不再局限于精深某一专业,这样可以从不同的方位瞄准猎物,以期获得一般方法无法取得的成果。因为知识的广博能促进交叉、渗透、联想,产生新的知识生长点。马克思通晓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等知识,对数学和自然科学也有很深的造诣,这是他能够写成巨著《资本论》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多个领域作出巨大贡献,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思想家,他的重要思想实验“追光实验”,“升降机”和“爱因斯坦光子箱”,这些充满创新的理想实验,均来源于他广博的知识。这些都说明人们拥有的信息量越大,文化素养越高,视野就越开阔,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就结合得越完美,创新思维活动也就越活跃、越成功。

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相互依赖的地方,也有相互独立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前提。一般说来,只有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反之,知识掌握得越多,体系构筑的越牢固,越会对创新能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即能力越高,越容易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甚至于创造新的知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二、知识具有对创新发生影响并提高创新能力的特征

然而,知识为什么能促进创新?为什么能提高人的创新能力?知识是通过三条途径对创新发生影响并提高创新能力的。

(一)知识具有能升华的特征

知识是人的智力因素的物化形态。当一个人接受知识并运用知识时,其中潜在的智力因素又能发挥出来,这时知识在使用者身上便升华为智力。因而知识丰富的人,智力就比较高。在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要善于提出创新性设想,确定新思路,寻找到捷径,并确定合理恰当的方法。

(二)知识具有能组合建构的特征(www.xing528.com)

如一个人知识丰富、结构合理并能对知识融会贯通,经过合理分割与组合,就能形成种种新的创新性设想,如果将这些创新性设想付诸于实践,会解决更为广泛的问题。而创新性设想多,付诸于实践的机会多,正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

我们总是不能理解,为什么美国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比中国学生差,到最后其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却比中国学生强。原因在于我们的学生在知识的数量上或许强一些,但在知识之间的结构性变化和灵活性方面,他们却比我们的学生要丰富,也就是说在知识的质的方面要比我们的学生强,而掌握知识的质才算真正掌握了有效的知识。知识的结构性关系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建构的,教育仅仅在于启动他自我建构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他自己就可以去获得所需的知识。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活体,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他自身具有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学习能力,教育的任务是启动其自我完善的机制。

(三)知识具有向能力迁移转化的特征

掌握知识并反复运用,知识便与使用者的个性特点融为一体,转化为能力。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2000多年前就指出:“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只有知识才是力量。”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他还进一步指出:“任何人有科学知识,才可能驾驭自然、改造自然,没有知识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知识一旦转化为能力,随着各种能力的良好发挥,自然有利于取得创新成果。

当有人问李嘉诚成功的经验,李嘉诚回答得很明确:“靠学习,不断地学习!”李嘉诚从小喜欢学习,他曾深有体会地说:“年轻时在兴趣驱使下,如饥似渴地寻求新知识,事实证明当时之学习冲劲,对日后事业发展有极大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可以说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最核心的力量。正如李嘉诚所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新的信息,无论何种行业,你即使勇于拼搏,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如果你有知识,而只是缺少资金的话,即使小小的付出都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当今社会,知识不仅指课本内容,更包括社会经济、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这也充分说明了知识的重要性。

知识对创新的影响作用,使我们认识到加强学习、积累知识的重要性。然而,人类无限发展着的知识海洋与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实际能力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有人统计,近30年人类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包括科学新发现和新技术,要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人类的知识是以指数的速度增加的:19世纪,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1倍;当前,每3到5年增加1倍。这就是人们经常议论的“知识爆炸”现象。以此推算,预计到2020年,人们将拥有的知识当中,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然而,由于时间有限,创新主体不可能学尽天下所有的知识,因此,掌握知识时又必须有选择性。一般认为,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的知识应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直接与创新活动有关的精深专业知识,它是知识结构中的支柱。是人们从事专业必不可少的知识。

二是与专业学科相平行的相关知识,即外围性知识。包括与专业学科相邻近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综合学科等方面的知识。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学科理论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某些重大科学问题往往仅靠单一学科难以完成。因为这些科学问题本身就是由许多分支学科的基本原理交叉与渗透组成。一个人如果只限于本专业知识,只懂得几种固定的实验或思考方法,想问题时,就会大大受到限制,很难达到既深又广的程度,而外围性知识能大大扩展思路。而创新的成功率与所采取思路的数量成正比,可供选择的思路越多越广,思路的交叉点越密,取得创造的机会就越大。

三是对创新活动有帮助的一般性知识与方法论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科学方法论、创造学等有关知识与方法学科。这些知识与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创新和实践的方式、方法、技能、思路等,能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实际能力。

这三个层次中的知识要合理组合,形成优化的知识结构,其分布形态应为宝塔形,即专业知识居上,相关知识居中,一般知识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