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教育的意义-《创新思维方法论》探索成功之道

创新教育的意义-《创新思维方法论》探索成功之道

时间:2024-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创新教育的意义1998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培养同时代潮流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不断开拓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是关系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际地位的百年大计。”在进行创新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借鉴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二战战败的日本能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强国,重视创新教育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创新教育的意义-《创新思维方法论》探索成功之道

第一节 创新教育的意义

1998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培养同时代潮流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不断开拓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是关系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际地位的百年大计。”1999年6月15日,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再一次强调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统计资料,在由5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500多位教育家列出的16项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高居第二位。

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演讲时也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和耶鲁大学前校长施密德特曾强调:这两所大学之所以成为世人所景仰的知识宝库,是因为每年新生的入学给学校带来了自己的学识和不同的经验,而毕业生除了一颗富于创新的心,却什么也没有带走。

著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就我国的教育问题发表过意见。有一次他谈道:“中国的学生知识丰富,善于考试,却不善于想像、创造。”“中国现在的教育方法,同我在西南联大时仍是一样的。要求学生样样学,而且教得很多很细。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到美国去考试时一比较,马上就能让美国学生输得一塌糊涂。但是这种方法的最大弊病在于:它把一个年轻人维持在小孩的状态。教师要他怎么学,他就怎么学。……太使一个人受拘束。”

一位去德国的留学生回国后说:“如果老师提一个问题,10个中国留学生的答案往往都差不多;而在国外,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答案,尽管有些讲法非常离奇。”(www.xing528.com)

美籍华人、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校长田长霖也发表过类似的谈话。他说:“可以坦白地讲,中国的留学生到美国来,考试的成绩常常会使我们感到惊异:他们怎么这么厉害!可是到了真正做研究的时候,他们就不一定行了。因为他们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考学位的初试是书本知识的笔试,他们有本领,这主要靠记忆,到写学位论文时就会发现,他们并不像最初想像的那么厉害。这不能怪他们,他们都是真正的佼佼者,主要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训练,都是以背书为主,而不是以思考为主,也不以动手为主。”

发达国家对于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近30年来越来越重视,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备的创新教育体系。有的国家还专门设立了创新教育基金会,为中小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提供援助,许多高等院校不仅开设创新课程,而且建立了有关创新的研究机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习·内在的财富》这一专题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这种教育思想很发人深省。目前地球上最具开发潜力的最后一个自然资源就是人类本身。

在进行创新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借鉴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在20世纪30年代,为适应科技发展和工商企业竞争的需要,美国形成了一股研究和推广创新思维与创造技法的热潮。一些大企业通过企业所办的学校首先对员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如通用电气公司1939年开始组织企业人员参加“创造工程培训班”。随后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有关创造学的课程,麻省理工学院1948年率先开设“创造性开发”课;其他院校也开设了“创造技法”、“思维技巧”之类的课程。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约20%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创新方面的课程,进行创新教育。对创新课程的实际效果的评价,通用电气公司在一份总结报告中说:“那些通过创造工程教学大纲训练的毕业学生,找到发明创造和获得专利方法的速度,平均几乎要比未经训练的人高出三倍。”

二战战败的日本能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强国,重视创新教育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是从1955年开始重视创新问题的。该年日本一些企业的短期大学开设了“独创力开发训练”课程,专为企业培训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收到了明显效果。从此,创新思维培训引起了日本政府及社会各界重视,很快一些大中城市相继开办了脱产或业余的创造发明学校。许多大中型企业自办讲习班,对本企业职工培训。如日立公司平均2.8人中就有1人进过创造发明学校。据统计,到1982年日本约有40%的企业对职工进行过有关创新性思维和技法的教育。日本的高等院校也纷纷开设“思维技巧”、“创造技法”等课程。许多大学还建立谈论创新问题的“思维俱乐部”。创新思维训练活动的推广,使日本的企业充满活力,并且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发达国家在开发人的创新能力方面已遥遥领先,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国外的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起步较晚,许多方面有待于完善。例如,有人曾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我国普遍存在的教育方式,是将学生当作“终端”,老师不断通过“键盘”向这个“终端”输入知识,也不管它的“内存”是否还有空间。这正如婴儿从母体出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吸取一辈子所需的营养和智慧。重要的是增强吸收和消化物质营养和精神营养、自己生长的能力。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正如婴儿离开母体,不能依靠学校教给所有的知识,相比之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为重要。

因此,跨入21世纪,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教育奏出的主旋律应是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创新思维方法的教育。它不像具体知识可以通过一些课程来完成,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是探索实践的结果。培养创新精神,掌握创新方法,开发创新潜力,提高创新能力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问题,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崭新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