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思维方法论:联言和选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及相容关系

创新思维方法论:联言和选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及相容关系

时间:2024-09-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是断定若干事物情况共同存在的复合判断。联言判断由联言支和联言联结项构成。联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P并且q联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还可借用数理逻辑符号“∧”表示。选言判断是由选言支和选言联结项两部分组成的。分析上述三例可知,其各自包含的选言支之间均具有可以同真的相容关系,故此类选言判断又称为相容选言判断。

创新思维方法论:联言和选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及相容关系

第三节 判断(二)

一、联言判断

(一)什么联言判断

联言判断又称合取判断。是断定若干事物情况共同存在的复合判断。

例如:

①写诬告信既是不合法的,又是不道德的。

②虽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③物质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

④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

⑤脑力劳动是劳动,而且是更重要的劳动。

例①断定了“写诬告信是不合法的”与“写诬告信是不道德的”同时存在;例②断定了“前途是光明的”与“道路是曲折的”同时存在;例③断定了“物质是运动的”与“物质是静止的”同时存在;例④断定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与“阶级不会永久存在下去”同时存在;例⑤断定了“脑力劳动是劳动”与“脑力劳动是更重要的劳动”同时存在。

联言判断由联言支和联言联结项构成。

联言支是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如例①中的“写诬告信是不合法的”与“写诬告信是不道德的”;例②中的“前途是光明的”与“道路是曲折的”;例③中的“物质是运动的”与“物质是静止的”;例④中的“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与“阶级不会永久存在下去”;例⑤中的“脑力劳动是劳动”与“脑力劳动是更重要的劳动”都是联言支。联言支通常用“P”、“q”表示,它们是联言判断中的逻辑变项。联言判断中的联言支至少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

联言联结项是联言判断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联言支联结起来的逻辑联结项。如例①中的“既……又……”;例②中的“虽然……但……”;例③中的“是……又是……”;例④中的“……也……”;例⑤中的“……而且……”。通常,联言联结项用“并且”表示,它是联言判断中的逻辑常项。

联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P并且q

联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还可借用数理逻辑符号“∧”(读作“合取”)表示。这样,联言判断也可借用数理逻辑的符号形式表示为:

  P∧q

(二)联言判断的种类

1.根据主谓项数量多少的分类

根据联言判断主谓项数量的多少,可将联言判断分为以下三种具体形式:

①联主判断

联主判断是由几个主项和一个谓项构成的联言判断。它断定几个思想共同具有一种属性。例如:

自私、冷酷、吝啬是害怕生活

马寅初和孙冶芳都是经济学家

联主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S1∧S2∧S3∧……是P

②合谓判断

合谓判断是由一个主项和几个谓项构成的联言判断。它断定一个思想共同具有几种属性。例如:

群众最可爱、最可敬、最可怜、最可畏。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

合谓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是P1∧P2∧P3∧……

③联主合谓判断

联主合谓判断是由几个主项和几个谓项构成的联言判断。它断定几个思想共同具有几种属性。例如:

牛、马、羊是哺乳动物,又是脊椎动物

联主合谓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S1∧S2∧S3∧……是P1∧P2∧P3∧……

2.根据联言联结项性质的分类

根据联言判断所运用的联言联结项的性质,可将联言判断分为以下三种具体形式:

①并列联言判断

并列联言判断的特点是各联言支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例如: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

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

在汉语中,一般用“既……,也……”、“既……,又……”、“……并且……”等表达的联言支都是并列关系。

②递进联言判断

递进联言判断的特点是后一个联言支比前一个联言支在意思上更进了一层。例如:

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而且革命必将取得胜利。

脑力劳动是劳动,而且是更重要的劳动。

在汉语中,“不但……,而且……”、“不仅……,也……”等表达的联言支其侧重点在后一个支判断,后者均比前者在意义更深一层,因此表达递进联言判断。

③转折联言判断

转折联言判断的特点是后一个联言支比前一个联言支在意思上有所转折。例如:

西沙的岛子虽小,但每一寸都是中国的领土。

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还不是最后的胜利。

在汉语中,“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等表达的联言支,其侧重点也在后一个支判断,后者比前者在意义上有所转折,因此表达转折联言判断。

(三)联言判断的真值

所谓“真值”指的是判断变项所取的值是真的,还是假的,也叫做判断的“逻辑值”。任何判断都有真值,复合判断也不例外。作为复合判断的支判断的真假,制约着复合判断的真假。

联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的真假。当且仅当联言判断的各个联言支都真时,该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只要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那么,该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联言判断的真假与其联言支的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真值表表示:

二、选言判断

(一)什么是选言判断

选言判断又称析取判断。是断定若干可能的事物情况中至少或只能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判断。例如:

①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么迎着困难上,要么畏惧退缩。

②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或者是地理环境,或者是人口因素,或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例①断定在两种可能的思维对象情况中,只能有一种思维对象情况存在,例②则断定在三种可能的思维对象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思维对象情况存在。

选言判断是由选言支和选言联结项两部分组成的。选言判断中所包含的支判断叫选言支。如上述例①中的“在前进的道路上迎着困难上”、“在前进的道路上畏惧退缩”;例②中的“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口因素”、“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都是选言支。选言支通常用“P”、“q”表示,它们是选言判断中的逻辑变项。选言判断中的选言支至少有两个,也可以有两个以上。

在选言判断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联结起来的项叫选言联结项,如例①中的“要么……要么……”,例②中的“或者……或者……”。通常,用“或者”或“要么”表示选言联结项,它是选言判断中的逻辑常项。

(二)选言判断的种类及其真值

选言判断根据选言联结项的不同,可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

1.相容选言判断及其真值

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几个选言支至少有一个为真的选言判断。例如:

①做这件事情的或是甲,或是乙,或是丙。

②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

③弱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

分析上述三例可知,其各自包含的选言支之间均具有可以同真的相容关系,故此类选言判断又称为相容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P或者q

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也可借用数理逻辑的符号“∨”(读作“析取”)来表示。这样,相容选言判断也可借用数理逻辑的符号形式表示为:

  P∨q

现代汉语中,表达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除了“或者”以外,还有“是……还是……”、“也许……也许……”、“不是……就是……”等等。

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组成它的各个选言支的真假。当且仅当一个相容选言判断的各个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该相容选言判断才是真的,如果所有选言支都是假的,则该相容选言判断是假的。

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与其选言支的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真值表表示:

2.不相容选言判断及其真值

不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各个选言支中有而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的选言判断。例如:

①参加同一项目比赛,要么得金牌,要么得银牌,要么得铜牌,要么不得奖牌。

②一个三角形要么是直角的,要么是锐角的,要么是钝角的。

③氧族元素要么是O,要么是S,要么是Se,要么是Te,要么是Po

分析上述三例可知,其各自包含的选言支之间均具有不可同真的不相容关系,故此类选言判断称为不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P要么q

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也可借用数理逻辑的符号“img20”(读作“不相容析取”)来表示。这样,不相容选言判断也可借用数理逻辑的符号形式表示为:

  Pimg21q

在现代汉语中,表达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除了“要么……要么……”以外,还有“或者……或者……二者不可兼得”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关联词语,如“或者”、“不是……就是……”,有时表达相容选言判断,有时表达不相容选言判断,究竟表达哪种选言判断,往往要根据选言支的实际内容确定。

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组成它的选言支的真假。当且仅当一个选言判断的各个选言支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该不相容选言判断才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言支是真的,或者全部选言支都是假的,则该不相容选言判断是假的。

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值与选言支的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真值表表示:

三、假言判断

(一)什么是假言判断

假言判断是断定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是有条件地断定某个事物情况的存在,所以又称为条件判断。例如:

①如果无视事物的发展规律,那么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只有承认物质第一性的哲学家,才是唯物主义哲学家。

③当且仅当一个人触犯刑律,才会受到刑法的处罚。

这里,例①断定“无视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一情况的存在,是“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一情况存在的条件;例②断定“承认物质第一性的哲学家”这一情况的不存在,是“是唯物主义哲学家”这一情况不存在的条件;例③断定“一个人触犯刑律”这一情况的存在与否,是“会受到刑法的处罚”这一情况存在与否的条件。因此,假言判断又称为条件判断。

假言判断是由两个支判断和假言联结项两部分组成的。其中,表示条件的支判断,叫做假言判断的前件。如上述例子中的“无视事物发展的规律”、“承认物质第一性的哲学家”、“一个人触犯刑律”等。表示凭借条件而成立的支判断,叫做假言判断的后件。如上述例子中的“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是唯物主义哲学家”、“会受到刑法的处罚”等。把前件和后件联结起来的逻辑联结词叫做假言联结项,如上述例中的“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才……”等。

(二)假言判断的种类及其真值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断定一个思维对象情况是另一个思维对象情况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

什么是充分条件呢?充分条件就是产生某一结果的充足的、足够的条件。有了它,就一定会有某个结果。例如:

①如果物体摩擦,那么它就会生热。

②如果天上下雨,那么地上湿。

③如果卜人真能预卜未来,那么他家就不会被盗。

充分条件的特点:一是有此条件必有此结果;二是无此条件不一定无此结果。即如果有思维对象情况P,就必然有思维对象情况q,而没有思维对象情况P,则是否有思维对象情况q并不确定,这样,P就是q的充分条件。简言之: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

以摩擦生热来说,有了“摩擦”这个条件,肯定会出现“生热”这个结果。但没有“摩擦”这个条件,物体却不一定就不能生热。因为生热的原因很多:摩擦可以生热、燃烧也可以生热,太阳曝晒也可以生热。摩擦了,一定会生热;不摩擦,就不一定不生热,因为用其他办法还可以生热。

因此对充分条件来说,有它和没有它,其结果大不一样:有它,结果是确定的(肯定有),没有它,结果是不确定的(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如果P,那么q

其中P是前件,q是后件,“如果……那么……”是联结项。联结项也可以用符号“→”(读为蕴涵)表示。上述逻辑形式也可表示为:

  P→q

在汉语中,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的有:“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则……”、“假如……便……”等。这些联结项,都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语言标志。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其前、后件的真假和前、后件是否有充分条件的联系。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当且仅当前件真后件真、或者前件假后件真、或者前件假后件假,并且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则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就是真的。当且仅当其前件真而后件假时,则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假的。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真值表如下: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断定一种事物情况不存在,另一事物情况就不存在的假言判断。

什么是必要条件呢?必要条件就是产生某一结果所必需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一定不会产生这个结果。例如:(www.xing528.com)

①只有合理施肥,农作物才能丰收。

②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

③只有呼吸氧气,人才能生存。

必要条件的特点:一是无此条件必无此结果,二是有此条件不一定有此结果。即如果没有思维对象情况P,就必然没有思维对象q,而有思维对象情况P,则是否有思维对象情况q并不确定,这样,P就是q的必要条件。简言之: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

例如:没有“合理施肥”这个条件,就没有“农作物丰收”这个结果。但是只有“合理施肥”这一个条件,却不一定有“农作物丰收”这个结果。因为农作物丰收还需要品种优良、合理密植、雨量适度、光照充足、防止病虫害及时等多种条件。“合理施肥”是农作物丰收”的一个必要条件(缺少它不行),但不是取得丰收的全部的、充分的条件。由此可见,对必要条件来讲,没有它和有它存在,结果大不一样:没有它就不会产生结果;有它倒不一定必然产生结果。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只有P,才q

其中P表示前件,q表示后件。只有……才……”是逻辑联结项。联结项也可以用符号“←”(读为反蕴涵)表示。上述逻辑形式也可表示为:

  P←q

在汉语中,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联结项的语词有:“只有……才……”、“必须……才……”、“除非……才……”、“不……不……”、“没有……就没有……”等。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其前、后件的真假和前、后件是否有必要条件的联系。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当且仅当前件真后件真、或者前件假后件假、或者前件真后件假,并且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则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就是真的。当且仅当其前件假后件真时,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假的。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真值表表示如下: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断定一种事物情况存在另一事物情况就存在;该种事物情况不存在另一事物情况就不存在的假言判断。

什么叫充分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就是既是充足的,又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了它就有某结果,没有它就没有某结果。如:

①当且仅当阶级斗争存在,国家才存在。

②只要而且只有三角形的三边相等,才三角相等。

③当且仅当能被2和3整除的数,才能被6整除。

充要条件的特点是:有此条件必有此结果,无此条件必无此结果。即如果有思维对象情况P,就必然有思维对象情况q;同时如果没有思维对象情况P,就必然没有思维对象情况q。这样,P就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言之: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例如:“阶级斗争存在”是“国家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有“阶级斗争存在”就有“国家存在”,没有“阶级斗争存在”就没有“国家存在”。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三边相等这个条件,就有三角相等这个结果;没有三边相等这个条件,就没有三角相等这个结果。三边相等是三角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即:有这个条件就有这个结果,没有这个条件就没有这个结果。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当且仅当P,才q

其中P表示前件,q表示后件,“当且仅当……才……”是逻辑联结项。联结项还可以用符号“←→”(读为等值)表示。上述逻辑形式也可表示为:

  P←→q

在汉语中,表达充要条件假言判断联结项的语词有:“只要而且只有……才……”、“只需而且必须……才……”、“当且仅当……才……”等。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其前、后件的真假和前、后件是否有充分必要条件的联系。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当且仅当其前件真后件真、或者前件假后件假,并且前件是后件的充分必要条件,则这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就是真的。相反,当且仅当前件真而后件假、或者前件假而后件真,则该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就是假的。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的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真值表表示如下:

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可以知道:P是q的充分条件,蕴涵了q是P的必要条件。按照定义,q是P的必要条件又可表示为“如果无q,那么就无P”,即“无q”是“无P”的充分条件,无q是无P的充分条件又蕴涵了无P是无q的必要条件。这在逻辑上叫“等值转换”。例如:

如果一个人发烧,那么,他有病。

由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可以转换出如下三个等值判断:

只有一个人有病,他才发烧。

如果一个人没病,那么,他不发烧。

只有一个人不发烧,他才没病。

这四个判断的等值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P→q)←→(q←P)←→img26

其中“-”表示否定,读为“非”或“并非”。

应当注意,“如果P,那么q”并不与“只有P,才q”、“如果无P,那么无q”、“只有无q,才无P”等值。即,由“如果一个人发烧,那么他有病”推不出“只有一个人发烧,他才有病”、“如果一个人不发烧,那么他没病”或“只有一个人没病,他才不发烧”。

同样,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可以转换出如下几个等值式:

(P←q)←→(q→P)←→img27

“只有P,才q”并不与“如果P,那么q”、“只有无P,才无q”、“如果无q,那么无P”等值。

根据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可以知道:“当且仅当P,才q”不仅断定了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断定了q是P的充分必要条件,即P与q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这里要注意:“当且仅当P,才q”蕴涵了“如果P,那么q”和“只有P,才q”;但是,反过来,“如果P,那么q”却不蕴涵“当且仅当P,才q”,“只有P,才q”也不蕴涵“当且仅当P,才q”。因此,在思维和表达中,不能混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与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区别。如果客观上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就应当用“当且仅当P,才q”或“如果P,那么q并且只有P,才q”来表达,才能全面反映P与q的条件联系,而仅用“如果P,那么q”或“只有P,才q”都不能表达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例如,在客观上,“消灭阶级”是“消灭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只说“如果消灭了阶级,就消灭了国家,或只说“只有消灭了阶级,才能消灭国家”,都不能全面反映“消灭阶级”与“消灭国家”的关系。只有将二者结合成一个二支联言判断才能反映充分必要条件关系。

假言判断的等值转换关系:可以用真值表方法验证如下:

利用假言判断的等值转换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可以变换句式,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

四、负判断

(一)什么是负判断

负判断就是否定某个判断而构成的判断。

例如:

①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辩证思维。

②并非莎士比亚关汉卿的年代早。

③并非天旱就减产。

例①是否定“所有的人都能辩证思维”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而构成的负判断;例②是否定“莎士比亚比关汉卿的年代早”这个关系判断而构成的负判断;例③是否定“天旱就减产”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而构成的负判断。

负判断由支判断和联结项两部分构成。支判断是被否定的原判断,支判断可以是个简单判断,如例①、例②,也可以是个复合判断,如例③。负判断中表示否定的那个概念是联结项。上例中的“并不是”、“并非”就是联结项。

负判断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

  并非P

其中“P”是支判断,“并非”是联结项。“并非”也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这样,负判断的符号式就是:

负判断不同于直言判断中的否定判断。直言判断中的否定判断是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是简单判断。而直言判断的负判断则是对整个判断的否定,是复合判断。如例①是对A判断的否定,即断定A为假,根据对当关系,A假则O真,即“有的人不能辩证思维”为真,它与“所有人都不能辩证思维”这个全称否定判断是不同的。

负判断是特殊的复合判断。首先,它不像其他复合判断都具有两个以上的支判断,而只有一个支判断。其次,它的联结项是一个表示否定的逻辑概念,整个判断是对原判断的否定。所以,它与原判断之间是矛盾关系。原判断真,负判断就假;原判断假,负判断就真。

负判断的真假可用下面的真值表来表示:

(二)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任何一个判断都可以对其进行否定而构成一个相应的负判断。负判断有负简单判断和负复合判断。无论哪一种负判断,都能推演出一个与它等值的(即真假相同)的判断。

1.负简单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负简单判断是指支判断为简单判断的负判断,它包括负直言判断、负简单模态判断和负关系判断。这里,只介绍负直言判断和负模态判断。

A、E、I、O的负判断等值于直言判断对当关系中相对应的矛盾判断。

并非A等值于O,即img31

并非E等值于I,即img32

并非I等值于E,即img33

并非O等值于A,即img34

例如:

“并非所有水生生物都是鱼”等值于“有的水生生物不是鱼。

“并非所有科学家都不是自学成才的”等值于“有的科学家是自学成才的”。

“并非有的人是生而知之”等值于“所有的人都不是生而知之”。

“并非有的植物不是生物”等值于“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物”。

否定一个单称判断也可以得到一个等值的单称判断。

并非SaP等值于SeP

并非SeP等值于SaP

例如:

“并非屈原数学家”等值于“屈原不是数学家”。

“并非屈原不是诗人”等值于“屈原是诗人”。

根据四种模态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我们很容易得出四种负模态判断的等值判断,即:

并非必然P等值于可能非P

并非必然非P等值于可能P

并非可能P等值于必然非P

并非可能非P等值于必然P

上述负判断的等值判断的情况可以概括为:

否定全称得特称,否定特称得全称。

否定必然得可能,否定可能得必然。

2.负复合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①负联言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负联言判断就是断定一个联言判断是假的。而断定联言判断假就是断定它的联言支至少有一个是假的。所以,负联言判断等值于一个相容选言判断。用公式表示即:

“并非(P并且q)”等值于“非P或者非q”

或表示为:

例如:“并非这件商品物美价廉”等值于“这件商品或者物不美或者价不廉”。

②负相容选言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负相容选言判断就是断定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假的。而断定一个相容选言判断假就是断定它的选言支都是假的。所以,负相容选言判断等值于一个联言判断。用公式表示即:

“并非(P或者q)等值于“非P并且非q”

或表示为:

例如:“并非本案的案犯是甲或乙”等值于“本案的案犯不是甲也不是乙”。

③负不相容选言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负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断定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假的。而断定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假,就是断定其选言支同真或同假。所以,负不相容选言判断等值于一个多重选言判断(其选言支是联言判断)。用公式表示即:

“并非(要么P要么q)”等值于(P并且q)或者(非P并且非q)”

或表示为:

例如:“并非要么你来,要么他来”等值于“或者你和他都来,或者你和他都不来”。

④负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负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就是断定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假的。而断定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假就是断定它的前件真而后件假。

所以,负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等值于一个联言判断。用公式表示即:

“并非(如果P,那么q)”等值于“P并且非q”

或表示为:

例如:“并非如果天旱,那么就减产”等值于“天旱而不减产”。

⑤负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负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就是断定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为假。而断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假就是断定它的前件假而后件真。所以,负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也等值于一个联言判断。用公式表示即:

“并非(只有P,才q)”等值于“非P并且q”

或表示为:

例如:“并非只有天才,才能创造发明”等值于“不是天才,也能创造发明”。

⑥负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负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就是断定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假。而断定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假就是断定它的前后件不同真或者不同假,即断定它的前件真而后件假,或者它的前件假而后件真。负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等值于一个多重选言判断(其选言支为联言判断)。用公式表示即:

“并非(当且仅当P,才q)”等值于“(P并且非q)或者(非P并且q)”

或表示为:

例如:“并非只要而且只有风调雨顺,才增产”等值于“风调雨顺而没增产,或者不风调雨顺却增产了”。

⑦负负判断的等值判断

负负判断就是断定一个负判断是假的。而断定一个负判断假,就是断定它的支判断是真的。所以,负负判断等值于负判断的支判断。用公式表示即:

例如:“今天并非没人病了”等值于“今天有人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