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
创新思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它是发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超越常规的眼光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且又能经得起检验的全新观点、全新思路、全新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创新思维即是抉异探怪,另辟蹊径,疑人所不疑,想人所未想,明人所未发,创人所未有。如果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创新思维就是最美花朵中的奇葩。它是思维中的精品,是智慧的结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它是人类创造力及创新活动的思维基础,尤其在以知识创新和智力竞争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创新思维活动是在人的大脑中进行的,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现象。斯佩里和尚格的“神经回路说”认为,大脑中数以亿计的神经元相互连接,能形成数量巨大的神经回路,每个回路可能与某种思维形式相对应。某一部分回路可通过学习而固定下来,产生重复思维,而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新的回路,则可产生创新思维。因此,从生理学的意义上讲,创新思维就是大脑皮层在原有刺激物作用下所留下的痕迹与暂时神经联系回路重新筛选、组合、搭配与沟通,从而构成新的联系回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语言、符号等构成的第二信号系统,对创新思维的形成、表达与外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严格说来,创新思维与创新有不同的含义,创新思维有别于创新。创新思维是指思维上的创新,是指创造或者产生一个新的思想、观点、知识等。创新是指创造一个新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一个新的思想,也可以是一个新的事物。因此,创新思维只是创新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因为要创造一个新的事物就必须先在思想上进行创新。要研究创新,必须先研究创新思维,因为人的一切创新都始于思维的创新。运用创新思维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创新思维成果,即认识成果,但只有将创新思维成果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才能转化为创新实践成果。
创新思维之“新”可以分为狭义的“新”和广义的“新”。狭义的“新”是相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的“新”,指的是建立新的理论,产生新的发现、新的发明的思维活动。且其思维成果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广义的“新”是相对于每个人而言的“新”,指的是思考自己所不熟悉的问题,而且没有现成的思路可供套用的思维活动。它强调的是,所思考的问题对思考者来说是生疏的,思考活动的进行没有老一套的思维程序和模式可以套用。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创造性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人才的创造性”,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指的就是这两种创新。
狭义的创新诸如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等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发明家,他们创立的新理论新学说、作出的新发现新发明的思维是创新思维,他们的创新为人类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贡献。广义的创新是指一般人的思维创新,虽然大多数人不能够作出影响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惊天动地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创造,但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创造出对自己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新东西。例如,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观点、新的理论体系;工艺师发明了一种新的工艺、新的产品;设计师设计出了一种新的体制、新的制度;企业员工提出的关于技术革新和改进经营管理的种种建议;刑事侦查人员对案件的分析推测;医务人员对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机关工作人员开拓、改善管理工作的构想;广告工作人员提出新的创意;工人在改进操作中提出的某种新技术;农民在耕作过程中发现了新的耕作方法;在学校范围内,教师的创新性教学;大学生、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与科研设计;小学生做数学题时发现的老师没有教过的新方法,甚至日常生活中人们想出了某种生活小窍门也都是创新。可以说,创新的范围很宽泛,创新的领域也很广泛,思维不管发生在什么范围、什么领域,只要是在思维中产生了新东西,那么这个思维就属于创新思维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平常人和科学家所产生的新思想只有水平的高低,没有性质的差别。例如,文学家突然产生了一部宏篇巨著的构思和初学写作者猛然间在零乱的素材中开辟了一条新颖的思路,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就是说,创新没有质的区别,但是创新的水平,是因人而异的,有高有低的,大不相同的。
但无论是“特殊人才的创造性”,还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无论是狭义的创新,还是广义的创新,无论是原创性的创新,还是继发性的、具有革新性质的创新,它们都在思维过程中创造出了新东西,因此都属于创新思维的范畴。诚如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新思维不是单一思维类型、思维方式的思维过程,而是复合思维类型、思维方式综合起作用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智力的核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运用,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创新思维既是一个逻辑的过程,也是一个非逻辑的过程。创新思维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创新思维要出新,就要超越原有的思维方式,使得创新思维过程必然要增加新的成分、新的因素,如新的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等。这样一来,又使得创新思维过程不可能完全地还原为逻辑的过程,而成为一种非逻辑的心理的过程。同时任何思维创新,哪怕是极具独创性的思维过程,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能脱离原有的思维方式。它总是要运用原有思维方式中的一部分要素,如一定的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等。那种与人类既有的思维完全脱节的创新是不存在的。因此,创新思维与已有的知识等思维要素之间必然会发生种种的逻辑联系,使得创新思维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逻辑性。
二、创新思维要超越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是以过去遇到过的类似问题为模式,以经验为依据,以可靠性为取向,沿着传统的方式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思维定式有现成的程序、模式,是在现有的经验范围内进行思维,这种思维总是重复和模仿以往的思维活动。
思维定式具有稳固性和惯常性。其主要特征是因循守旧,不善于灵活变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思维对象和思维课题,思维定式总是驱使人们按照自己现有的结构和模式,去筛选、组合、评价、解释信息,驱使人们对同一类事物和现象进行思考往往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式,得到相同或相似的思维结果。过去的思维结果如果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或者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人们将产生对这种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的记忆。以后再遇到类似事物和现象时,人们仅凭记忆就可以得到“结论”。爱因斯坦曾说:停留在出现问题的思维水平上不可能解决出现的问题,如果不首先改变自己的思维框架,由简单的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转向“复杂”的环环相扣的系统思维,那么就永远不可能摆脱“怪圈”的阴影。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本来就不是一段线,而是一个环。不合理的简单思维才使之支离破碎。因此,要发展创新思维,必须打破思维定式,让思维更开放、更活跃、更灵活,更聪明。
思维定式具有双重作用。它既可以帮助人们凭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惯常的思路,驾轻就熟,简捷、快速地解决一般的常规性问题。如一位医生面对一名病人,就依据是否咳嗽、肺部是否有杂音、体温高低等等特征,纳入他在医疗实践中形成的感冒、流感、伤寒、肺炎等等模式中,对号入座,作出诊断。当然,这种常规思维方式的存在价值是不能否定的,一般说来也会是正确的,而且它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或基础。但仅靠常规思维是不够的,因为客观事物总是不停地在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总是有待于不断提高。固有的模式是以“静”观“动”、以“不变”应“万变”,往往用固定不变的观点和框架去看待现实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对不符合自己头脑中固定的观点和框架的新事物、新现象,容易认为是违背常理的东西而不能接受,这就有碍于创新。因此,思维定式往往会妨碍人们解决那些超出了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范围的非常规问题,思维定式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能成为一种障碍。在思维定式的作用下,思维主体往往会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思路闭塞、思域狭窄、思维呆滞、僵化、惰性,习惯用老眼光、旧思路、原办法去对待新问题,难以爆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因此,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突破思维定式的阻碍,超越既定的思维结构。
在创新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消除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尽量防止或减少以往经验和模式可能产生的束缚作用。冲破思维定式的主要途径是有意识地进行反定式思维,即注意从原有定式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进行思考。伯纳姆曾提出著名的“三问”反思维定式,他认为对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提出三个基本问题:一是能不能取消;二是能不能合并;三是能不能取代。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一句话,即“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现的东西。因为人用眼观看事物的时候,只习惯回忆前人对事物的看法,最细微的事物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这话说得有道理。要进行创新就必须突破习惯思维障碍,从已观察过的事物中发现那些未被发现的东西;多角度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采用与众不同的观察方法,别人忽略的,则认真思考;别人看正面,则要从反面看;别人看粗的,则要看细的;别人看现象,则要看本质。从腐朽中觅神奇,在平凡中创奇迹,巧用外部世界的物质力量。发现和利用事物的价值,要靠创新思维,要靠思维的想像和创新。
在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里,在贝尔的雕像下面,写着发明家这样的名言:“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文学巨匠莫泊桑也说过:“应该时刻躲避那些走熟了的路,去寻找一条新路。”这些发人深省的名句和格言,都说明了反定式思维对于发明创造的极端重要性,同时,对于人们进行创新思维,也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创新思维的特征
(一)独创性
创新思维的独创性即开拓性、新颖性、惟一性、独有性。独,就是“标新立异”。“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这就是独创。没有独创思维能力,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能力。因此,爱因斯坦说:“由没有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有位科学家也认为:做人要中庸,做事,尤其是进行科学研究,要走极端。不走极端,人云亦云,就不会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
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人们经常遇到新问题,或者发现已有科学理论不能圆满解释现有事物,这时就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或者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提出怀疑。于是,“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前人、常人没有涉足的棘地荆天中开辟一条新道路,在无人前往的陌生“领域”里开垦出一片新天地,在前人的肩上再前进一步、再攀登一层;而不是畏缩自卑、满足现状、随波逐流、停滞不前。
所以,创新思维的独创性应表现在:打破常规,不受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善于多方位观察,多层面分析,调整角度、变换思路、独辟蹊径、远见卓识、敢于突破,敢于对“司空见惯”“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疑问,力破陈规,锐意进取。
(二)批判性
创新思维的批判性也可称之为反思性。创新思维必以怀疑与否定为前提,没有怀疑就不会有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与批判。创新思维的反思和批判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因为创新,就是通过对传统思维模式进行批判、反思而产生的。所以,创新思维必须具有反思的批判性,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创新思维。只有通过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和批判,不断地反思前人设定的界限,才能突破旧有的认识框架和现有的认识范围,才能有所创新,才能开拓出新的认识天地。所以创新思维作为创新意识,首先就是一种反思意识或批判意识,乃至是一种怀疑与否定的意识;而作为一种以创新为取向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反思型的思维活动、批判性的思维活动。没有这一规定性,创新思维就只能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不可能实现自身、完成自身、证实自身为创新思维。因此,创新思维的前提就是反思、批判旧的东西,用怀疑、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前人的成果。创新思维是一个在肯定中否定,在否定中开拓前进的发展过程,必然以批判性为前提特征。
在认识过程中,批判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准备,而创新思维又是批判意识的内在要求,是批判意识的目的和结果。在认识活动中,即需要认识主体批判地考察已有的认识成果,更需要大胆地创新。批判意识常常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价值的问题。我们知道,思维的创新、观念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问题本身。所以,西方著名的科学家、批判理论性主义的代表波普尔说:“正是问题才激励我们去学习,去展现我们的知识,去实践,去观察。”“一种理论对科学知识所能作出的最持久的贡献,就是它所提出的新问题。”[1]而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对自己和他人思维的不断反思和批判。没有批判就不会有新问题,从而也就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活动。
(三)整合性
创新思维的整合性,是指在对事物或问题进行展开性思维研究的基础上,再从整体的结合上研究和确立解决问题的最佳总体方案的思维。
1962年7月,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得悉苏联开始用舰船向“美国的后院”古巴运送进攻性中近程和中远程地对地导弹。10月14日,美国U-2型间谍侦察飞机报告说,有一枚弹道导弹出现在古巴发射场上。肯尼迪要求国防专家、国际关系专家拿出解决古巴导弹危机的方案。经初步筛选后,专家组向肯尼迪提交了6个备选方案:①对苏联人的行动不予理睬;②对苏联和古巴施加外交压力;③通过各种渠道同古巴领导人进行谈判;④采取间接军事行动,封锁古巴领海之外的海面;⑤空袭古巴领土上的导弹基地;⑥对古巴实施全面军事打击。肯尼迪经过缜密思考,决定采用第四个方案。10月22日,肯尼迪宣布,美国政府决定对古巴实行海军“隔离”(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封锁”一词)。10月28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致函肯尼迪说,“构筑武器发射场”的工作将停止,运入古巴的导弹将尽快运回苏联。由于美国方面措施得当,剑拔弩张的古巴导弹危机迅速得以化解。(www.xing528.com)
(四)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思维活动能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具体包括:思维起点的灵活性,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入手,能动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灵活性,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可做灵活调度;思维结果的灵活性,结果往往不是一个,显得合理而灵活。
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使创新者思路活跃,他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纵横驰聘,可以在想像的空间中自由翱翔,可以迅速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进入另一个意境,并能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或修正所探索的课题和目标。
(五)深刻性
创新思维的深刻性指的是思维的深刻程度,它表现为思维主体在思路的探索上求异发散,思维的方式方法上综合灵活,因而能揭示更深一层的事物规律,或事物的非常规活动规律,预见事物的进程,不仅善于透过问题的现象而深入问题的本质,而且善于揭露现象产生的原因,善于预见研究的进程和结果,并且从多方面和多种联系中找问题,能够深刻思考问题,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强——具有总结和运用规律的自觉性及整合分析能力。
(六)广博性
广指广泛性,博指博学性。现代科学技术体现出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特点,边缘学科与横断学科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创新者的思维必须具有广博性的特点。思维的广博性表现为在知识体系上要宽泛、要博学;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上要善于多方位地思考,善于在不同的知识领域内博取众长,知识迁移,进行创新思维。古今中外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思维的广博性。
(七)前瞻性
创新思维的前瞻性即是展望事物发展的未来。就是对新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所作的思考,并以积极的心态准备迎接它的到来,例如,知识经济的到来,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的知识经济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关系的一场变革。这种新的经济与过去的经济相比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如知识和信息的作用极大提高,成为经济活动最主要的要素;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人类正面临着又一次的国际范围的分工与合作;时间(速度)因素更加重要,经济活动中正反馈作用更加增强;风险管理的机制与方法空前发展,增加了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等。人们应该按照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主动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营造知识经济发展的必要的、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手段,大力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知识经济的观念,重视提高各级人员的素质,从根本上为知识经济的到来做积极的准备。
四、创新思维的作用
(一)导向性
导向性是指创新思维能够引导创新者在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发现常人觉察不到的新问题、新领域。爱因斯坦说过,他的问题是由于“不理解最明显的东西”所引起的,对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质疑,发现别人容易忽略的细微的变化,在没有做出合理解释之前不轻易放过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普遍现象中的例外,常常是发现问题的契机。爱因斯坦为什么去研究相对论?当时,他在伯尔尼做专利管理员,科学研究不是他的本业,是他的业余爱好。他搞研究主要是因为牛顿力学和当时进行的物理实验之间产生了矛盾,对一些现象解释不了。他想搞清楚“为什么?”他认为牛顿力学有缺陷,涵盖得不全面,这是他研究的基本目的。
由此可见,创新思维能引导创新者带着为什么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仔细地观察某些现象,并敏锐地进行思考,或好奇、或发问、或怀疑、或批判、或奇思怪想,对某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想,这样思路就开阔,就能取得创新成果。
(二)桥梁性
桥梁性是指创新思维能架通思维之间的立交桥,使创新者的思路在思维的立交桥上纵横驰骋,畅通无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单一思维方式是无法完成的,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科学发现的不同阶段,思维的采用形式是不尽相同的,就是在同一个阶段,也往往是多种形式思维的综合,创新思维可以起到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的作用,在多种思维之间构成一座立交桥,使之相互贯通。
如对于一件商品,可用创新思维进行多项立体思维:它还有别的用途吗?可以从别处借来吗?有什么可以代替吗?减少一点如何?调换一下怎样?反过来如何?结合起来怎样?分割开来怎样?把形状改变一下怎样?等等。把上面的某一条和具体活动结合起来,在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想像力的作用下,思考的范围会越来越广,并越来越有深度。
(三)聚焦性
所谓聚焦性,就是充分发挥联想的作用,让联想之网撒向四面八方,最后又收聚到一点——发明目标上。形象地讲,它好像是一个国际机场,飞向世界各地去的航班从这里起飞,最后又从四面八方飞回到这里。通过聚焦联想,让各种联想得到启示,设想、灵感等都从各个不同的方向,涌向一个共同的焦点,接触焦点的途径和线索越多,联想也就越多,而途径越多,课题就越容易接收各方面的信息。然后选择最佳组合,通过定向、定点的思考,使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具有更尖锐的穿透力,从而揭示出问题的实质,使问题更快更好地得到解决。
(四)超越性
创新思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创新思维的超越性表现在必须为认识提供新的视角、新的切入点,或新的立足点,也就是说必须为思维提供新的具有超越性或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这是创新思维的又一本质规定性。在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上超越既有传统,打破封闭的理论体系使之走向开放和新生。创新思维的批判性本身蕴涵着创新性。虽然批判具有否定性,但不是纯粹的否定,而是一种扬弃,是一种创新性的反思、创新性的批判。创新思维是为了超越传统思维,这种超越是一种对传统思维的扬弃,而非简单否定和彻底拒绝。
创新在本质上就是超越,有了思维的超越才会有行动的超越。诺基亚的崛起就是超越性思维的结果。如果思维形式还停留在过去,就会把新东西想老了、做旧了,思维不对路,就找不到新出路。这里关键是要具有超越性思维。诺基亚创立于1865年,原来是个木材加工企业,后来又经营橡胶、纸张和电缆。1988年领导层更换时,公司运用超越性思维,做出了正确决策。他们认为,赶超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等距离赶超,一种是跨越式赶超,只有后者才是惟一出路。他们确定,把资源集中于移动通信领域,并大力付诸行动。没出十年,诺基亚就成为全球科技新领域的领航人,带动芬兰经济增长率上升到欧盟第二。因此,要顺应时代要求,抓住机遇,实现快速发展,就要超越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
(五)开发潜能性
创新思维具有开发人脑潜能的功能。人的大脑有左、右半球之分,两半球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左半球主管语言、阅读、书写、分析以及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等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活动,属于知识脑;而右半球主要从事图像识别、视觉记忆、空间定位、产生知觉、进行想像等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范畴的活动,属于创造脑。人们身体的活动是受左右脑两半球交叉控制的,左半球控制人体右边的神经和感觉,右半球支配着人体左边的神经和感觉。大多数人习惯使用右手,表明人们只注重运用脑的左半球而忽视了右半球。创新思维则要求人们多些调动右半球的积极性,把人的创新能力体现出来。
依照电子计算机创始人冯·诺伊曼在《计算机和人脑》一书中的计算:正常人约有150亿个脑细胞,一个神经细胞每秒钟可以接受信息量14—25比特。人生以60年计算,一个人一生总的记忆储量相当于素有世界第一大图书馆之称的现时收藏一亿一千五百万种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的科目书籍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信息量的4—5倍。而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神经细胞,只占总量的5%—10%,其他脑细胞则处于休闲状态。换言之,人脑约有90%的潜能未被发掘出来。因此,进行创新思维,有助于开发大脑尤其是右脑的潜能,提高创新素质。
开发右脑潜能,主要应通过自我学习、思考和研究,以及言、听、视、动的各种自觉行为,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然观察能力、社会观察能力、事物识别能力、质疑思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生活应变能力、艺术欣赏能力、艺术活动能力、手动工作能力、研究写作能力、空间识别能力、时间驾驭能力、比较联想能力、灵感顿悟能力、幻想构思能力、形象设计能力、未来预测能力、分析整合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等。集中起来就是开发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