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促发展继往开来谋新篇——河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工作三十年历程回顾
梁留科 张万友 李大贤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农技协”)是我国农村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是农民群众的一个伟大创举。三十年来,我省农技协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才多、信息灵、联系广的优势,在宣传科技知识、培训农民朋友、推广实用技术、引进示范高新技术项目、销售名优农副产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如果将农技协跨世纪的前三十年发展作为第一次腾飞的话,那么,认真回顾三十年以来农技协工作的历程,全面总结农技协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和把握农技协的一般发展规律,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树典型、谋大事、促发展,将会极大地推动农技协在未来的二次腾飞!
1. 基本情况
河南省农技协组织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全国建立组织较早、事业发展较好的农技协组织省份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2年,全省农技协总数为4600多个,到1996年底已发展为8500多个。1998年,河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正式成立,更为河南省农技协组织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8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河南省农技协数量不断增加,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河南省已有各级各类农技协11000多个,会员达1000万人,固定资产总值超过了200亿,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服务等100多个专业类别,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直接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农技协会员户的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农民平均收入的30%,形成了“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党支部+协会+公司+农户”等不同模式,构建起遍布全省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组织体系。
2. 主要做法
2.1 明确发展思路,形成地方特色
河南省农技协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成立一个协会,传授一二项实用技术,发展一方产业,建立一个公司,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总体发展思路。
各地农技协在落实河南省农技协总体发展思路的实践中积极探索、逐步深化,按照各自优势,确定了适宜自身发展的思路,形成了切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模式,如濮阳市的工作思路是“成立一个协会,推广一项技术,发展一项产业,形成一个龙头,致富一方群众”,从建立协会起步,在培养“龙头”方面下功夫,形成了“协会+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焦作市的工作思路是“选择一个项目,培养一批能人,发展一个协会,创建一个基地,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从选择项目、培养能人入手,强调“能人”和“基地”作用,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南阳市的工作思路是“选择一个项目,成立一个协会,兴办一个实体,推广一套技术,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从选择项目、建立协会入手,强调兴办实体,形成了“协会+实体+农户”的发展模式。
2.2 摆到重要位置,成立领导机构
河南省科协非常重视农技协工作,把做好农技协工作作为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切入点、突破口和促进全省农村科普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有效手段。省科协领导经常深入到各地农技协进行现场考察和调查研究,并出台有关文件明确新时期农技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为全省农技协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各市县科协也高度重视农技协工作,专门成立领导机构,不断加强对区域内农技协的指导和管理,形成鲜明的工作特色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如南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科协坚持把农技协工作列为历年来的重要工作任务常抓不懈,并建立领导机构,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统筹协调,使全市农技协得到了长足发展。南阳市各级科协作为各级农技协的业务主管单位,会同科技、农业、民政等职能部门,制定市县农技协发展规划,制定农技协示范章程,按程序办理农技协审批手续,指导农技协开展工作;计划、财政、金融部门对农技协发展项目和资金实行政策倾斜;民政、工商、税务、农业、国土、供销等部门上下配合,多方协作,为农技协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南阳日报》、南阳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定期对作用发挥较好的农技协进行跟踪报道和正面引导;南阳市委、市政府还专门从设立的市县级科技拔尖人才、青年科技奖等奖项中划出一定的指标,对创办农技协推动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在政治上给予表彰,经济上给予奖励。
2.3 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党政支持
农技协等农民合作组织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示出较大的发展潜力,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和一致肯定。近年来,河南省各级科协组织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加大对农技协的宣传力度,宣传农技协在促进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典型农技协的创新成果,宣传农技协带头人的先进事迹,并积极向分管科协、农村工作的党政领导汇报农技协工作取得的成绩,全力争取党政领导对农技协工作的支持。
如焦作市委在专门下发的红头文件中,明确地指出农技协是农村改革中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商丘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巩固和发展农技协的意见的有关文件,在政策上对农技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给予了较为全面和准确的定位,促进了当地农技协健康发展。
2.4 强化目标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河南省、市、县(市)区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要管理和服务部门,把农技协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去抓,认真总结农技协发展经验,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得力措施,把农技协工作列入各级科协年度任务目标考核范围,把管理工作责任分解到基层,落实到人员。省科协每年坚持带头抓重点农技协,要求市、县科协各抓好2至3个先进农技协,发挥先进带动后进、个别带动群体的作用,从而把农技协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使全省农技协发展步入快车道。
如商丘市梁园区科协协助区龙头农技协水池铺乡沈楼村养猪联合体协会专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提出具体工作目标、任务,要求专人负责落实,切实抓出成效,使全村的养猪业走上了自我发展、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良性轨道。全村现有会员养殖户230多户,占全村农民总户数的95%以上,成为远近有名的养猪专业村。沈楼村养猪协会的快速健康发展迅速带动了周边村,周边各村相继成立了良种作物、辣椒等十几个协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5 突破原有机制,创新发展模式
河南省农技协“二大”以来,在各级科协的正确指导下,各地农技协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纷纷打破农技协组织传统的运行模式,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农技协组织发展的新机制,并在实践中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农技协组织新模式。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双加”模式和“协合”模式。
“双加”模式即“支部+协会+党群信用联合体”。它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党员参与为标志,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信用社贷资金,各成员之间实行贷款互保”的方式,保障农技协高效发展的新模式,如南阳市宛城区建立了党群信用联合体506个,成员2609户,授信额度超过1.67亿元。
“协合”模式即“协会+合作社”。它通过把协会的技术服务和合作社的专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产业化规模。新野县蔬菜专业协会正是通过这种模式,把科技示范、技术服务和农资经营、蔬菜营销有机统一起来,不仅使自身的实力得到壮大,会员数量不断增加,会员收入稳步提高,而且带动了新野县蔬菜产业的大发展。目前,该协会已发展蔬菜种植面积11万亩,年产蔬菜8万吨,实现产值1.6亿元。2006年,该协会成为我省首批受中国科协和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的农技协组织。
2.6 拓展服务功能,创办实体经济
农技协在成立之初,往往在本村、本乡或跨乡范围内组建,以开展简单的技术、信息交流和培训为主,随着农技协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协会原有功能无法完全满足大部分会员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河南省农技协大胆创新,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有关学会、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联系,开展定期培训、信息交流、技术转让等活动;各地科协也利用与专家联系紧密的优势,积极帮助协调有关专家到协会任职或者兼职,鼓励农技协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扶持协会兴办经济实体,加速向“以技术依托,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公司或基地为龙头,以广大农户为基础,集产供销、种养加、科农(工)贸于一体”的方向发展。
如焦作市博爱县孝敬镇农技协,由最初单一的服务大棚蔬菜生产和销售,向蔬菜、食用菌、林果、养殖等多专业扩展,成立了高效农业技术开发公司,协会逐步实现由服务型向技术开发和经济实体型转变。还如商丘市梁园区谢集镇棉花协会,自1991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协会集科研、示范、推广、培训、经营、生产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以中棉所、中国农大、河南农大等院所为技术后盾,以农资经营部门、种籽脱绒包衣加工厂等经济实体为依托,促进了谢集镇的棉花生产由原来的3万亩扩大到5.2万亩,棉花单产提高一倍以上,全镇人均年贡献皮棉125公斤,仅棉花一项便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1200多元,协会自身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也不断增强,拥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300多万元。该协会被中国科协、省科协多次评为“先进集体”,并授予省“十佳”农技协称号;理事长获中国科协表彰的农技协“优秀理事长”称号。
3. 发展机遇
大量的实例充分证明,农技协确实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活跃在最基层、人数最多、生命力最强的农村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当前,河南省农技协发展正面临着很好的机遇。
3.1 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确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新的农村经济服务组织(www.xing528.com)
党中央适时出台了很多指导农技协等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文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等促进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2010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各种专业服务”的意见。这些指导性文件为农技协的全面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3.2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先后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意见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要推动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引导家庭经营向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鼓励农户运用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农民社会化服务体系”;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召开十七届中央书记处第九次办公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着眼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培育支持有一定规模和影响、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这些指示为农技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3 中国科协和财政部继续联合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受表彰农技协数量显著增加
2006年,中国科协、财政部在深入调研和分析农村科普工作特点的基础上,联合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该计划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方式,在全国评比、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生产劳动技能,引导广大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截至今年,我省共有139个农技协受到了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累计达到了2780万元。其中,2010年我省共有68个农技协获得国家表彰,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106%,翻了一倍还多。与此同时,省科协、省财政厅启动了河南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每年拿出440万元对省级先进农技协进行表彰和奖励。“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持续实施,显著增强了科协的影响力,极大地提高了受表彰农技协的自身实力。
3.4 省委、省政府把建立健全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纲要中
河南是个传统的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把建立健全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纲要中,就是要发挥好农技协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新农村经济体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上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农技协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从服务于河南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出发,抢抓当前发展机遇,做实、做好农技协工作,促进农技协工作再上新台阶。
4. 强力推进
河南省农技协工作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坚持把农技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就能够推动其快速健康发展。赢得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农技协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农技协这种以农民为主体的自发组织,受到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政策知识欠缺,市场营销经验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无论是其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还是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协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牢牢抓住当前发展农技协的有利时机,改善农技协外部环境,提高农技协管理水平,帮助和引导农技协进入良性轨道,强力推进农技协发展,已成为农技协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4.1 加强管理指导,营造良好环境
各级科协对农技协组织实行多层次指导和分类管理,要逐步趋于规范。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参照科协对学会组织指导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又要看到农技协与学会之间的诸多差异,在实践中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保证全省上万个农技协组织达到多而有序、门类清晰、层次分明的目标,从而在整体上不断向前发展。
第一,省、市、县三级科协要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共同抓好业务指导和分类管理等工作。农技协的成立、审查、登记造册等工作主要由县(市、区)科协负责,业务指导工作以市科协为主,省科协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和宏观指导为主。
第二,科协对于农技协的前期工作应以宣传动员、技术培训和帮助农民分析形势为主,把工作重点放在物色能人做会长和帮助选好发展项目上。
第三,各级科协要积极开展农技协上档升级活动,明确各类创建标准,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农技协实行分类指导。各级科协每年对所辖农技协组织进行一次评比验收,对于达到上一级标准的协会进行晋级升档,对于达不到标准的则予以降级处理,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技协组织做到“对号入座”和“有章可循”,调动全省农技协组织争创先进农技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要组织开展好调查研究工作,并按门类、专业、规模、效益、影响等标准进行科学分析,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各级农技协组织的先进典型,并进行表彰奖励。
4.2 抓好重点工作,壮大规模实力
农技协工作不仅需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更需要抓实、抓好重点工作。
一抓龙头协会。龙头农技协的规模优势大,示范效应明显,与之关联的农民数量多,因此,我们要把加快发展有竞争优势、产业优势、辐射优势、市场优势的龙头协会作为推动我省农技协蓬勃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使之成为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二抓市场和技术。市场制约是农技协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市场经营环节决定着农技协产品、劳动最终价值的转换,决定着农技协的命运和发展,是农技协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各级科协组织要积极帮助协会寻找、自建和经营管理市场,真正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困难。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农技协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与涉农专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合作;鼓励农技协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尤其重视对绿色环保健康型新产品的引进,推动农业生产上台阶、上规模、上效益,推动全省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抓互助共赢。积极鼓励农技协建立多元化合作互助、多样化管理模式、多形式利益联结的机制,在协会与农户之间建立较为稳固的互助共赢、利益共享关系,支持农技协兴办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支持农技协或协会外的能人担任农民经纪人,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为农民提供中介服务;支持农技协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协会中来,提高农技协产业化经营水平。
4.3 全面深化服务,促进整体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河南省农技协组织的全面发展,2007年1月,省科协开展了以创建先进农技协为主要内容的“三创一带”活动。活动通过制定先进农技协标准,组织开展先进农技协评选,以及推荐参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评审等手段,吸引了全省一大批农技协组织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4707个农技协组织参与了创建活动,占全省农技协总数的41.3%。通过参与创建活动,广大农技协组织无论是组织管理水平、技术推广规模,还是示范带动范围、组织发展力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省科协仍将把“三创一带”活动作为促进农技协整体发展的一个有效平台,全面深化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农技协重要作用,为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组织网络建设,使全省四级农技协联合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形成整体优势和多种特色;
二要对下级农技协联合组织和辖区各类农技协搞好业务指导和服务,使各级农技协联合组织有效发挥作用,使各类农技协由初级形态、中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健康快速发展;
三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及社会有关方面宣传农技协工作,为农技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河南省农技协已初步形成了上下一体、纵横成网的态势,持续有效地发挥着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推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经济效益提高,丰富农村科普工作内容,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收入水平等作用。我们深信,在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扶持下,在中国科协、中国农技协的具体指导下,在河南省科协的领导下,未来河南省的农技协工作必将再上新台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续写新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