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孔子评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孔子评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时间:2024-09-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①,就是说,一个君子在任何时刻都不应违背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支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孔子在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道德规范体系,前已说过。现在将孔子庞大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举几个主要例子说明如下。

《孔子评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孔子认为,伦理道德是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的准则,人不论何时、何地、何事都有伦理道德的约束与影响。因为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在,也还有个"慎独"的要求,而慎独正是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①,就是说,一个君子在任何时刻都不应违背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支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孔子在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道德规范体系,前已说过。现在将孔子庞大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举几个主要例子说明如下。

①《论语·里仁》。

(一)孝悌

人一出生,首先接触的人,就是父、母、兄弟等,这是古今中外,直到如今,凡有人的地方,没有例外的。所以孔子在他的伦理思想中首先着重强调了父子、兄弟之间相处的道德准则,这就是孝悌。孝指尊敬父母,悌指尊重兄长,它们是维护家长、族长地位,巩固宗法制度的必要德目。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③由于当时的家族组织与行政组织是一致的,在家能孝悌者,在政治上必能敬重君主、公卿,所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④同时因为对于各种人的仁爱都是由孝悌这种父子兄弟之爱推衍出来的,所以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面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①因为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我们首先提出孝悌来作考查。在孝悌两者中间,孔子更重视孝。但是,怎样做才算是孝呢?首先是合礼。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②但是这里的礼决不是形式主义的虚应故事,要有与之相应的真情实感。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③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④这就是说,赡养父母要抱着敬重的心情,要有愉悦而又谨慎的表情。没有这些,即使是形式上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也不能看作孝。孔子不是把孝单纯地解释为服从礼的强制,他很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因素,认为孝是由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的子女对父母的爱。在这种爱的基础上产生的尊敬的心情。愉悦的颜色,乃至奉养的行动,必然是纯真无伪的情感的流露。可是孔子的这个观点,却又和他强调父子之间的等级森严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即子必服从父,甚至在父死后也要求儿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思想联系在一起,以致这种消极因素发展而成为后世所谓"吃人的礼教"。这也是"二重性"的表现。孔子没有也不可能使父子关系摆脱宗法制度的束缚。但他在孝的观念中注入和强调亲子之爱这个新因素,却是有光彩的。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许多家庭里发扬了这种积极因素,做到了少有所长,老有所终,形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父慈子孝的正常习俗和美好的道德风尚。这就是说,孝悌德目排除其封建性糟粕,在社会主义社会仍可发挥一定积极作用。

②《论语·学而》。

③《论语·子罕》。

④《论语·学而》。

①《论语·学而》。

②《论语·为政》。

③《论语·为政》。

④《论语·为政》。

(二)忠信

孔子的忠是指对人,特别是对上竭心尽力、诚实负责的态度。他要求"与人忠"①,他的弟子曾子经常检查自己是否"为人谋而不忠"②。然而对普通人的忠具有平等的因素,人们可以相互尽忠。对君──天子、诸侯的忠具有不平等因素。

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③,"事君尽礼"④,"事君,能致其身"⑤。一个"使",一个"",已经分明地道出了君臣关系的不平等。臣为君可以拚出性命,君为臣决不要求如此。事君以忠也可以说就是事君尽礼。这是下对上之礼,与"君使臣以礼"即上对下的礼不同。但孔子的忠君与后儒的忠君还有相当大的差别。后儒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吸收法家思想,把忠君解释为君对臣的绝对统治与臣对君的绝对服从。韩愈认为,即使是暴君纣王要处死周文王,文王也不应该有怨怒,要依旧忠心耿耿地对纣王说:"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孔子的"臣事君以忠",是以"君使臣以礼"为前提的。君无礼,臣也就无忠,也就可以离去不干。盂子把这个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①而且孔子主张,君主有过错,臣应犯颜直谏(《论语·宪问》:"勿欺也,而犯之。")君主坚持错误,臣子可以抛弃他,另投明君。他自己正是这样离开鲁国的。但孔子的开明到此为止了,不管君主如何昏愦荒淫,他也不主张推翻君主。他对周武王稍有不满,就是因为武王用武力推翻了殷纣王。由于孔子忠君思想中有这类消极的不合理因素,所以后儒才能把它与法家思想结合起来。但是对后儒所提倡的忠君也应有所分析。君是封建国家和民族的代表或象征。当外族进犯的时候,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往往与忠君连在一起,并且以忠君为旗号。在这种情况下,忠君思想往往具有某种积极因素。但是君的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是不同的,君主为一己私利常常破坏抗战,因此忠君思想常常限制一些民族英雄发挥其爱国热情,使他们的事业半途而废。

信即诚实无欺。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一个有道德的正派人,必须"主忠信"②,"敬事而信"③,"谨而信"④,"言而有信"⑤。他指出,一个人有信这种品德,才能得到别人的任用──"信则人任焉"⑥;执政者诚信,才能使民众诚信──"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⑦。因此信不仅是普通人与①《论语·子路》。

②《论语·学而》。

③《论语·八佾》。

④《论语·八佾》。

⑤《论语·学而》。

①《孟子·离娄下》。

②《论语·学而》。

③《论语·学而》。

④《论语·学而》。

⑤《论语·学而》。(www.xing528.com)

⑥《论语·阳货》。

⑦《论语·子路》。

人之间的交友之道,也是仕进和治国之道。但孔子不赞成无原则地守信用。他说:"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⑧因为只知重然诺而不知分辨是非善恶,有言必信,有行必果,就往往会犯错误。所以有若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①即是说只要守信本身是合于道义的,如发现己说过的话有不对之处(不合义),对这种话即使不履行也是可以的②。也就是说,合于义的言才是应该兑现的,而不合于义的言就不应该兑现。

⑧《论语·子路》。

①《论语·学而》。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有二解。一是根据朱熹《论语集注》所说:"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据此译成现代语,则为:"与人约信,必先求近义,始可践守。"(钱穆《论语新解》)或为:"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兑现。"(杨伯峻《论语译注》)。是根据程树德《论语集释》"信近于义"条《集注》所说:"复犹覆也。义不必信,信不必义也。以言可反覆,故曰近义。??郑注云:'复覆也。言语之信可反覆。'??尔雅·释言》:'复,返也,返与反同。'《说文》:'复,往来也。往来即反覆之义。'??复训反覆,汉唐以来旧说如是,从无践言之训。《集注》(即上述朱熹《论语集注》--引者)失之。"据此译成现代语,则为:"只要守信本身是合于道义的,不履行说过的(已不合于时宜的)话,是可以的。"这里主要是因为""字本身有二义,一为"践言""履行""兑现";一为"反覆""不履行"。从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的一贯思想看,后释较合孔子本义。此从后释。

(三)恭敬

恭即对己庄重严肃,对人谦虚和平。孔子主张"居处恭"③,"貌思恭"④,认为恭是做一个君子的必要条件。但他反对过分的做作的恭顺:"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⑤这种不正当的恭顺让人感到可耻。所以要做到恭,也必须依礼而行。有若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①所谓敬即对事业严肃认真,对人真诚地以礼相待。在工作上,孔子要求弟子们"执事敬"②,"事思敬"③,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职业道德理论。在对人的方面,孔子主张敬父母,认为只养不敬即是不孝;敬上级,赞扬子产"事上也敬"④;敬朋友,赞扬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⑤,晏子受别人尊敬是因为他首先尊敬别人。孔子的恭敬都是与礼相符合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宗法等级制的色彩。孔子反对"足恭",然而他对君主的恭敬。因为是依礼而行的,譬如"人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⑥等等,岂不也有"足恭"之嫌吗?他叹息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⑦在当时许多人的心目中,周礼已经过时,孔子事君的恭敬已被视为谄媚。但是另一方面,恭敬毕竟指出人与人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彼此尊重、礼貌相待的原则,如果除去其等级制的污垢,把它建立在社会主义原则和平等的同志式的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上,恭敬应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③《论语·子路》。

④《论语·季氏》。

⑤《论语·公冶长》。

①《论语·学而》。

②《论语·子路》。

③《论语·季氏》。

④⑤《论语·公冶长》。

⑥《论语·乡党》。

⑦《论语·八佾》。

(四)智勇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①这就是说知(同智)勇和仁一样是君子之道的一个方面。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智者由于他们的智慧,认识到行仁有利,他便行仁。这与仁人的不行仁便不安比起来虽然还逊一筹,已属难能可贵。智者能知人,能知言,因而可以通权达变。要成为仁人,只有仁没有智是不行的。勇即果敢,主要指道德实践方面的勇气。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③所以勇即见义勇为,包括勇于行仁、勇于改过等等。如果不在义的指导下发挥勇,那就不是美德,而是恶德了。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④,因而必须"义以为上"⑤,使勇受义统率。孔子所论智勇,一般侧重于道德方面。没有能够展示智勇的丰富内容。但就智勇与道德的关系说。孔子的论说不无见地。此外还有:宽──待人厚道,惠──给人以照顾,敏──工作灵活勤勉,让──谦逊,俭──节俭,直──正直,贞──诚信,温──温和,良──善良,知耻──有羞耻心,好学──刻苦学习,周而不比──讲团结而不搞小圈子,和而不同──敢于提出批评意见而不无原则苟且顺从;以及三戒──戒色、戒斗、戒得;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等等,等等。这些道德规范,经过分析批判,其中很多可以用社会主义原则加以改造,从而成为我们今天的有利于工作学习修养的社会主义美德。

①《论语·宪问》。

②《论语·里仁》。

③《论语·为政》。

④《论语·为政》。

⑤《论语·阳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