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耿卫东
演讲嘉宾:耿卫东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媒体与网络技术系主任。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兼职副教授,教育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目前主要从事计算机美术动画与游戏技术,人机交互与视觉认知等方面的研究。
浙江大学是最先开展数字媒体专业的高校之一,创建于2003年,2004年正式招生。它依托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应用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耿卫东教授在发表演讲
非常感谢会议主办方中国传媒大学的邀请,也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各位从事新媒体艺术教育的老师共同探讨复合型数字媒体人才的培养。我首先介绍一下浙江大学数字媒体技术这个专业的情况。我们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目前在校生有167人,2008年会有第一届毕业生,所以我今天来更多的是抱着交流的目的,把我在人才教育和课程设计方面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这个专业的定位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整个特色是希望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主导,技术和艺术相结合,能够面向动漫产业,培养中高级复合型动漫技术人才。我们依托的基础是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重点学科,同时我们也很幸运我们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重点实验室中我们有很好的设备资源、师资队伍,这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很重要的环节。2007年,我们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设立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当然这块工作正在建设当中,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契机,能够整合整个浙江大学在人文、传播、艺术方面的师资队伍、设备人员,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
我们通过考察香港、加拿大、美国、英国的一些高校,觉得我们自己要体现特色,所以我们把技术开发、艺术训练,以及主要面向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作为该专业最主要的培养要求。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培养中高层次、能够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复合首先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和我们现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人机交互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复合与交叉。我们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这是我们工科院校里面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将来学生毕业之后希望他成为一个工程师,还是希望他成为一个科学家。对于数字媒体技术,其实最主要的期望是成为技术导演,希望学生能够具有充分的技术实践能力,能够和艺术导演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能够总的实施导演的意图,当然,这是以影视、动画领域为核心的。同时,我们针对影视动漫游戏产业的中高级开发人员也提出了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进行插件开发,当然包含使用它的语言,至少达到使用它的SDK进行软件开发。这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具有一般的技术开发能力,还要在艺术修养方面和实际软件使用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在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新媒体领域有所作为。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希望能有一个体现他们技术特色的动画片段或是一个游戏作品,或者是一个交互式的玩具、装置。在创意方面可能来自艺术人员,但它的技术实践,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承担这样的重任。我们的课程体系方面,曾走了很多弯路,虽然2004年开始招生,但是每年的课程都在变化,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经过了三年的摸索,这涉及教育部的政策因素,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缺少经验,因而很多的调整是根据学生的反映,根据产业变化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我们的课程体系相对成熟,将来还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课程体系结构包含三部分内容:首先是媒体相关的基础知识,这里强调的是数字媒体;同时也希望提供一些媒体专业知识,这个媒体专业知识主要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同时强调它的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在课程总体比例上,技术与艺术的课程比是6∶4,实际课程开设会根据学生选课情况调整为7∶3,也就是更偏重于技术这一块。PPT演示的就是我们整个的课程体系,打星号部分是二学位的课程。浙江大学现在实行所谓的专业认定,比如我们数字媒体每年招生大概50个人,所有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的时候都有选择专业的机会。比如我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我希望调整到另外的专业去学习。我们也积极配合学校的这一政策,有一部分同学一年学下来对艺术这块不感兴趣,同时也有很多同学本来有一些艺术基础,对这方面的内容感兴趣,有创作的热情和激情。基本上我们每年都会出去三五个人,也会进来三五个人,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架构和体系。(www.xing528.com)
其实,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把技术和艺术融合在一起,这个培养模式并不代表在实际上、本质上能够进行内容上的改变。这里我们也面临问题,我们也有深刻的教训。把工艺设计变成信息设计,2000年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理解,当时大家认为,工艺设计专业已经在全国名列前茅了。比如在2005、2006国际工艺设计大奖中,每年都有我们浙江大学工艺设计的作品获奖,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对于学生,我们当时想面面俱到,把技术的东西和艺术的东西都教给他们,但是毕竟学生的时间和能力有限,结果等他们找工作的时候发现,他们的计算机能力没有办法和计算机专业的相抗衡,设计上也没有办法和真正专科院校毕业的相抗衡,最后有学生只找到在工厂里出黑板报的工作。这个教训非常深刻。所以,在复合过程当中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主导特色,专业定位一定要很清楚。
除了在整个课程上还要在实践体系上体现、突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交叉融合的时候,必须根据所希望的职业规划来定位,只有在具体的作品、具体装置、具体旨意中才能体现出如何进行复合,如何进行交叉。对于我们来说,技术类的课程必须和内容的创意相结合,虽然我们是培养以动漫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人才,但是动漫产业和新媒体产业都是以内容为王的,所以必须要和创意相结合。有足够的创作实践和经验,才能在步入职业生涯之后有更好的起点。
首先是我们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艺术类、技术类的思维跟工科的思维很不一样。对于技术领域来说,知识点上面必须保证衔接,又不能重复,所以只有通过教学团队的努力。当然教学团队要经过一定的选拔,有一个组建的过程,主要是从内容上进行选拔。我们每门课安排两到三个人做课程协调,对于一些重要的课程,我们找教授指导,帮助解决问题。在知识点的衔接上,我们避免这个老师上一节,那个老师上一节,而是把很多课程模块化,分成一个一个部分,这个部分老师上两三个星期,把一个模块的要求上完整,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解决知识点的衔接问题。我们还会配置很多助教,通过助教的工作,把在上课过程当中或者教学过程当中没有解决的问题,真正有效地解决好。
我们把所有的人集中起来,进行集体备课和研讨,然后规整课件方面的内容,因为毕竟是新专业,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型的教材体系,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把内容初步规整化。目前我们选了十门课程,如计算机视觉、图形、图像、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数字电影等等。
比如说我们在讲授媒体资源管理的时候,当然我们要讲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也讲它的资源管理,把理论真正地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的一些案例(PPT演示)。我们把这些偏技能型的没有考试的课程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对于这种技能型作业,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做,这里主要强调片段,做一些独立的作品片段;同时也会有一个五个人以上的小组项目,有一个系统的作品。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去考核,最后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毕业要求或者目标。
当然我们也面临着一个困难,我们没有成熟的教学大纲体系。我们说服学校拿出十多万来买书,针对动画和游戏两个部分的课程建设买了150多本参考书,每个老师可以根据他自己的需求到亚马逊网站上,根据他对国外信息的了解,挑选5~10本书。这些书其实对我们2005、2006年的教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利用这些教材减轻了老师们的上课负担。目前我们先消化吸收,然后建设自己的教材系统,这个工作可能在2009年要去做。
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各个学校情况都不尽相同,我觉得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定要强调特色。比如说我们强调的是科研和教学的相互促进。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图形重点实验室集中了大批国内优秀人才,我们的设备资源基本与国际前沿接轨。因为我们之前有一个工艺设计专业,计算机本身的基础课程以及媒体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就具有相对优势,强调的就多一些。我们有我们的学科优势,有重点学科,也有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硕士点和博士点,能够与国内外课程体系交流,尤其在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方面,提供了很多机会。我们参考了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创意媒体学院的CMU课程,把自己的学科资源课程放在一个相对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产业这一块我们的方向也很明确,就是面向影视动画、游戏这两个产业。根据科研的需求,我们的动画也被列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五年之内我们动画方面会有较大投入。这样技术研发和产业互动才能体现出来。在具体课程实践当中,我们会邀请动漫企业人到课堂上讲课。比如我们开设游戏职业设计课程时,上海盛大等都会到课堂上给我们讲一次到两次课。目前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非常大,有的企业跟我们要20多人,我们总共就只有十多个人可以去实习,学生到企业实习都有实习工资,大概1500元左右。从学生职业规划角度考虑,希望最后的毕业设计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想从事软件开发的学生,要具备系统开发能力,要有相关的完整软件系统开发,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自行做一个插件,或者说最后提供一个有创意的作品。这样,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才会有自己的优势。同时我们希望我们的定位不要和艺术创作人员或者美工人员重叠,我们所希望的是去完成那些长远建模,比如人物的建模或者动画;是那些用普通工具做起来十分困难、十分耗时的事情,而我们可以自己设计程序,自己掌握技术来完成。因为我们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我希望我们的本科设计也能够有这样的水平。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碰到很多问题,比如在师资、实践环境中还会有很多问题,我留下我的联系方式,大家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希望联系我们,一起探讨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谢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