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媒体艺术的创新教育效果

新媒体艺术的创新教育效果

时间:2024-09-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保护与人才开发王荔演讲嘉宾:王荔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执行委员会委员。如何进一步发挥新媒体的先进性、优势,搞好文化建设,对文化传播的技术和手段以及能够驾驭这些技术和手段的人才培养,就成为关键之所在。事实证明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保护有了更新的意义。但是,新媒体技术的人才,我们是非常缺乏的。

新媒体艺术的创新教育效果

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保护与人才开发

王 荔

演讲嘉宾:王荔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艺术历史及理论、美术创作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出版著作有《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程十发画语录图释》,译作有《构图》、《色彩》等。

我们学院在同济大学里面是一个最弱小的学院。虽然很弱小,但是由于上海与国际化接轨的状态,因此发展却非常快。我们像身上挨了鞭子一样,不快不行。

王荔教授在发表演讲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保护与人才培养。在纸质媒体快速向数字媒体迈进的今天,多样化传播方式正在引导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改变或者扩展以往不变的方式。如何进一步发挥新媒体的先进性、优势,搞好文化建设,对文化传播的技术和手段以及能够驾驭这些技术和手段的人才培养,就成为关键之所在。因此,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如何做好文化建设以及我们的人才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保护。大家都知道一个事实,大概在1900年,我们国家引起了西方考古学家和探险家的关注,现在编号17号的敦煌遭到彻底的掠夺和转移,很多写本都落到西方博物馆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么一个事实,假如没有更好的技术和方法保护的话,敦煌还是岌岌可危的,因为敦煌随时会出现一些危险。这个事实我们大家都已经知道,因而我们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数字化的记录方式为敦煌保护提供一种有效途径的同时,也为继承人类优秀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济大学在建筑历史遗产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联合国也把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办公室放在同济大学校内。最近在2007年京杭运河沿线城镇化保护论坛上面提出,大运河沿线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掘、研究、保护以及对环境的观测、监视,有赖各地的有心人,必须建立一个广泛的保护网络,建立观察站,最大限度、最广泛地为运河沿线的政府、民间人士和关注运河保护的专家们搭建一个共同的平台,同时试图解决多年来运河遗产保护存在的地理间隔问题,使保护遗产成为沿线城镇间和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假如不用我们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推动力,不去理解和利用,不去整合数字化媒体技术和形态的话,是很难产生出更大、更新的功效的。在此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使用新的数据化和工具及建立起来的新的联系,也就是说,新媒体的潜力不只是表现在宣传方面,更有意义的是建立了人类之间的一种相互的合作和作用,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和产业链。从文化保护的意义出发,对已经破坏了或者消逝的文化现象和文艺予以恢复,当今技术已经在逐渐成熟,这也将是我们作为应用新媒体技术要开拓的很重要的课题。

我们学院和德国一些高校类似,像德国福莱克大学、意大利的AUAT大学,这些大学里建筑都是强项,在他们建筑系下面都成立了动画专业,但是他们把动画称之为虚拟建筑。我们学院现在正在和德国一些高校联合起来搞一个“穹顶艺术”,用新媒体艺术搞一些圆形的图像。昨天下午我们学校来了八位老师,他们是新媒体方面的专家。我们一起去看了中央电视台的穹顶影像。我们将把这些影像引进到我们学院,继而推出我们的新媒体展。这种将穹顶建筑和现代新媒体图像技术结合在一起演绎的方式,应该说是不失为零距离体验天体文化的尝试。新媒体的教学和新媒体的实践教学,对一些非常有意味的艺术进行了引进和尝试。

为了跟进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知识结构,我们应当在数字媒体内容领域紧跟行业发展最前沿,并且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当今国际内容产业领域有几个前沿热点:计算机三维动画影视特效及交互媒体技术。计算机三维动画主要包括三维动画编辑软件运动数据捕捉这两个技术前沿,前者源于软件领域,后者属于信息传感领域,两者的最新成果相结合,使得计算机制作完全模仿真实的电影电视节目成为现实。影视特效也是基于计算机的视频编辑特效,当今视频媒体,比如电视节目和电影,已经基本上依赖于特效进行制作。交互媒体设计则是交互式游戏及产品人机界面发展的趋势,未来将会在这方面很快地形成市场热点。在这些热点当中,国际前沿的竞争白热化,发展也是极为迅速的,中国目前正在向经济模式转变,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迈进,追赶国际创意产业发展前沿并保持同步,对我国发展自主产业内容至关重要。

我们将文化保护纳入到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发展当中,势必会为人类带来新的福祉,提供一种新的体验,并且还会影响到我们对现实世界的一些看法。事实证明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保护有了更新的意义。

第二,新媒体语境下的人才培养。新媒体艺术已经向我们展示出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都感觉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去做,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整合,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从而达到不同的目的和目标。但是,新媒体技术的人才,我们是非常缺乏的。我们既不能坐等人才的成长,也不能盲目地进行跟风式的办学。大学的责任是负起责任,尽快地完善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接,从而尽快地适应与产业链的对接。我们应当尽快修订出能适应学科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们认为新媒体人才培养方案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课堂教学,二是社会实践,三是国际交流。三者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我们能否尽快地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新媒体人才培养方案是统辖整个教学的指导性纲领,应该严格按照专业定位和办学思想来制定。每个学校办学目标和定位可能是不尽相同的。

课堂教学应当说是一种基础的形式,但是新媒体专业的课堂教学应当积极创新,应当在保证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大力提倡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况且我们的很多老师现在还面临着不断更新知识和转型等问题,包括我自己也不是新媒体出身的,很多知识都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协调好课程体系,必须协调好系统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关系,并且支持学生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交叉学科的学习。我们希望随时能把软件学院、基建学院、建筑学院的老师请进来给学生们上课。教学体系的改革要充分配合新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并且要突出国际性、前沿性和启发性的特点。这点在我们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温家宝总理来到我们学校,也专门提出了,提倡学生和老师既要脚踏实地,但是又必须仰望天空,要考虑很多前沿的问题,从长计议来考虑这些问题。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续,新媒体学科尤其是这样,在未来的建设中,我们应该着力改变以往学生学习实践与学校课堂教学研究脱节的情况,让课堂教学能够兼顾实习和实践,让实践成为真正的动力。我们要吸纳一些一流产业标准改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学院科研要向产业化靠拢,科研项目应当走出模拟项目,与产业实际相结合,尝试在教学管理中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在实践教学当中尤其要注重团队的协作能力。在当今社会,以个人的形式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因此团队的协作大概是新媒体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新媒体学科又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学科,只有加强国际交流,才能帮助我们尽早地进入国际传媒娱乐行业或者文化产业的主流平台,才能真正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如果害怕对外交流,或者不能够迈出去,都会阻碍我们的发展,是和传媒文化行业的属性不相符的,最终的结果也就是坐井观天、闭门造车,实现不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我们学校要求30%~40%的本科生走出国门,直接到国外高校听他们讲课,直接参与他们的项目,直接把他们的学生引进来,同时做实际的项目。这是我们具体的目标。

要想建立一个更广泛的国际化学习研究平台,我们认为,推动管理模式的扁平化,建立管理体制,增加管理弹性,努力协调学科矛盾,充分发挥和调动青年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教育部提出来,上基础课,甚至本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必须是副教授以上,但是我们却看到,真正的专家并不是副教授和教授,他们还没有资格评教授和副教授,那么如何去上课?尊重他们的知识,尊重他们现在的技术和才华是最当前的,而且也是很务实、很重要的措施。

我们认为新媒体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有三个层次,能够很好服务于我们的专业目标。能够充分展现新媒体系统性、灵活性、开放性特点的三个层次是:媒体艺术的基本素养,即你是否能够胜任。人们把这类学生叫艺术类学生,实际上就是要求他们具备相应的艺术才能。专业的技术以及应用能力的训练,这个层次非常重要,否则你无法进入创作的状态。最后的层次是综合创造能力的提高。这三部分的比例是25%、50%、25%。因此我们觉得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地开展和建设我们自己的基础课程和双语课程。之所以称之为金字塔,是因为创作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艺术素养和专业技术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基础,必须牢牢巩固好这两块基石,才能稳住创造能力的塔尖。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课程体系里面,包括政治课、体育课、英语课,这些课程占了学生一半的时间,剩下很少一半的时间如何合理地搭配,这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我们经常要碰到的矛盾。这个课程所谓金字塔的三角形,是课程体系的构成,也是学生知识能力的金字塔结构,只有把下面两块搞好了,我们上面的那块才会放射出它的能量。(www.xing528.com)

对于动画专业,我们逐渐会进行一些课程的调整,在艺术素养25%的课程体系里面,包括我们的主干课程,主要涵盖的有:艺术史、美术基础、视听语言摄像基础、动画概论、分镜头设计、运动规律等。同济大学按照教育部的方针,推出了大量的选修课,来增加学生这方面的艺术修养,有了一些学校的平台课,我们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一起来选择艺术修养课程,这些课程是我们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学的。专业技术课程,我们想推出的主要是媒体的基础理论课程,如数码影像处理与数字绘图、特效、非线性传统的创作方法、三维动画、三维软件的高级应用、交互界面、二维交互软件、三维交互软件以及三维游戏、数字音乐和音效等等。

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二维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影视动画创作、交互媒体创作。毕业设计主要涵盖这几块。学生在这几方面如果有特别的选择,指导教师将在不同层面给予其指导。

所谓主干课程和枝干课程就像一棵大树的主干和枝干的关系。在这个图里面,实际上我们就涵盖了一些以数字媒体为主干而分支出来的一些课程。艺术素养是创作灵感的来源,是创作灵感的保障。专业技术是数字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最大的差别。在具备了前两者以后,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创作、自己最后的毕业设计当中提炼自己的一种能力和充分发挥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

我们要强调的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或者艺术和科学的结合,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是艺术院校苦于没有技术,而软件学校没有艺术修养,两者结合是我们整个数字媒体艺术走向国际化平台必须要跨过去的一道门槛。与传统媒体创作相比,要进行数字媒体的创作,就必须掌握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方法,这无疑成为传统艺术跨入数字艺术的一道门槛,这道门槛对于我们这样在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学院来说,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学科设置相对完整的艺术学院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我们认为这是挑战,同时更是机遇。我们可以利用便利条件,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的合作,把材料学院的材料引进来,把我们艺术灵感送出去,让学科之间存在最大的潜在价值。从专业价值来说,涉及不同领域的软件和硬件非常多,要达到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就不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当中,我们必须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技术的教学,这部分课程可能要相对多一点。

以实践带动教学,以实践检验教学。新媒体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应该说是一个实践性的学科。课程体系的培养应当明确按照实践的需求来进行设置,它的目的是能够动手,能够解决问题,而不是照搬所谓的经典的套路或者现成的模板。每个学院都没有模板可言,我们都是在尝试。我们学校,我们社会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考虑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质,或者说马上添置什么必要的设备。在尝试当中极快地总结我们当前的经验,弥补我们的不足,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减少与实际脱节的空洞的课程。我们还要利用实践多锻炼老师的能力,多组织学生参加纵向和横向的课题。我们校长多次对我们的学科强调,我们的学科必须要靠得牢、用得上,要有社会价值,要具备整合的能力,整合就是创新。虽然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学科体系庞大,领域众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我们主抓了一些和实际相近的、能够结合的一些领域。我们还将更多地以实践来检验教学,这种检验自然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一方面老师在实践环节当中以及课题研究当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受益;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课程比例,对其评价也要多考虑实践的成果,逐步淘汰死板的仅仅以一张期末考试卷作为标准的考试模式。

我们的实践具体地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课内实践的比重,课程内容要贴近实践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课程的实践活动和最终培养目标的关联度,强调目标的明确与统一,目标和讲课的统一。(2)提高课内实践质量,贴近国际和业界标准。每一门课程结束时一定要求学生做一部高质量的短片。短片在于质量,而不在于长度。质量要求必须依据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该课程当中的最高水平。当然,学生进行创作前老师应该给学生定下本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观摩好的作品。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让学生有努力的目标和方向。(3)强调综合实践能力,避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脱节。目前在新媒体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问题,不同的专业课老师授课的内容都比较独立,能够相互配合促进的、能够相互衔接非常默契的还比较少。数字媒体的创作恰恰需要多方面人才的配合,需要团队的共同合作。要锻炼学生综合驾驭知识的能力,首先要合理安排课程体系,让课程的比重与顺序符合创作实践的客观要求。其次要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互通有无,相互合作。因此我们觉得新媒体教学的备课不是单一的,一个团队的备课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课外实习来说,除了在院内实习,跨学科的实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我们和软件学院共同完成了苹果机游戏、斗兽棋的开发,并且获得了很重要的奖项;软件学院也帮助我们完成了虚拟导航的软件,双方学生之间进行了很好的互动,老师也从中受益匪浅。

实事求是地说,要实现真正的跨学科是有很大难度的,涉及地域、管理、能源、经费等方方面面复杂的问题,但是这并不能动摇我们进一步开展跨学科实践的信心。我们坚信通过学科交叉所产生的成果往往是最具前沿性和革命性的,因此我们会想方设法排除障碍,把我们的课程推出去,把相近学院的课程引进来,为打造同济大学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引领地位而努力。这是我们对实践的一种认识。

在新媒体学科教学当中,我们必须进行教材的改革。新的教材体系,也必须遵循国际性、前沿性和启发性的特点,以利于学科的交叉学习。它的组成部分应该是1/3现有传统教材的筛选和保留,1/3应该引进国外先进的原版教材,1/3的教材应该是学院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的。这三者相结合才有可能为学生提供比较合理的教材使用。对于大多数艺术素养方面的课程,教材并不太缺乏,但是引进国外的先进原版教材,这对我们的教师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原版先进教材的驾驭。同济大学对此做了非常高的要求,我们学院也对教师提出了相应比较高的要求,我们的青年教师外语素养都比较好,因此这个问题能够得以解决。还有1/3的教材应该通过我们自主创新来完成,根据实际需求,根据我们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来制定教学大纲,随时跟进我们的教材。这一点同济大学也是做得比较好的,因为这一理念很早就被提出来并被贯彻,甚至在我们学校软件学院、建筑规划和建筑学院,已经有让高年级研究生编写教材的先例,而且这些教材还获得了奖项。

我们在引进、编写教材的时候,要打破教材就是纸面书籍这么一个陈旧观念,因为越来越多国内外先进的教材不再仅仅以纸面形式提供,有一些可能是电子文档的格式,有一些是网页上的图文,还有一些是视听材料。实践证明,多样化的教材非常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书本教材中,我们充分考虑其他不同类型教材作为重要的补充。

新媒体语境下的教学条件也必须要跟上,否则很多的理念将得不到落实。(1)应该保证教学空间,提高人均占有率。比如说动画创作是一个个体性非常强的活动或行为,但是同时又是需要团队合作的一个活动或者行为。在理想状态下,一个班级应该享有一个专业教师,并且配备好他们所需的设备,至少每一个创作小组可以长时间独占一个设备齐全的创作空间,这样便于他们独立思考,有助于互相交流和协作。我们现在的状态还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学校计划给我们建新的教学楼、配置更多的实际设备。(2)创造条件,购置一些与业界接轨的先进设备。这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新媒体教学当中强调的是前沿的技术,假如没有设备做支撑的话,就会流于空话,空话就会变成废话。数字媒体创作对设备有很高的要求,而且有些专业设备是开设某些课程的必要条件。比如说缺少运动的捕捉仪,就无法在三维动画创作中让真人的表现转换到动画角色上;还有起码的一些工作站,如果缺少SDR工作站的话,就没有办法安装。我们要跟校方及时沟通,以便学生能在最好的硬件环境中学习。能够运用设备开发设备的学生,往往也是我们在市场上最稀缺的人才,是一种很稀缺的资源,因此缺乏设备导致学校教育与产业链运作之间的差距。(3)要增加图书、影音资料。影音资料数量不足,原版参考教材比较少,这是目前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状况。我们到过很多国家,看了他们的图书馆,他们都拥有一流的影音资料。而我们的藏书当中原版参考资料非常少,且由于经费等原因,影音资料中有很多是盗版的。如果我们要真正的发展,我们国家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从管理行业,从高校做起,尽早扭转这种状况。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保护与人才培养,是不可分割的社会课题,是互相联结在一起的,是与这个时代有着一种血缘关系的课题。

如果没有相应的人才和技术,是不可能实现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的。随着我们办学经验的不断增加,有关发展的思考将会不断深入,随着对外观察和学习的不断积累,我们将不断开拓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思路。作为支持所有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新媒体艺术学科的基础与核心,我们认为应该坚持两个重要的专业领域,一个是数字动画与特效,还有一个是交互媒体设计。这是目前新媒体学科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如果离开这两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两点,也就谈不上如何去办新媒体专业。我们必须抛弃盲目求同的思维定式,摆脱在社会和经济转型时期所残留的保守封闭思想的束缚,结合同济大学传统和特色优势,开办一个面向新时代数字媒体艺术产业与应用,带有广泛学科交叉以及持续的学科前沿追踪的,能够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复合型的专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媒体专业。而它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符合新时代数字媒体发展需求,能够适应影视动画、现代会展、互动游戏以及广告等行业的需求,兼备内容产品、原创能力与实践生产动手能力的宽口径的、高素质的人才。

在寻求开创新媒体学科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院所在高校的学术背景,与所在高校的强势学科和优势学科进行广泛的联合。事实上,当今国际多媒体和新媒体艺术以及产业的发展前沿,许多都表现出学科交叉的发展特点。比如说我们到了美国,到了欧洲,到了西方很多国家,他们会展展馆的展示、大型活动的演出、庆典,包括体育、日常娱乐游戏等场合,都可以看到大量的结合了艺术设计、影视传播、工业设计、信息技术、光电材料、通讯、机械电子等众多领域研发所产生的作品和产品,这就是我们学生所要追逐的方向。

全球化的趋势也必将带动中国加入到世界的发展当中,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数字媒体产业也一定会成为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增长点。同济大学传统工程学的背景,为我们传播艺术学院展开数字媒体的跨学科研究与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学校是在对德交流方面比较突出的一个学校,因为同济大学当初是德国人创办的,学校对德交流的传统特色也成为我们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便利通道,比如我们和德国签订的中德友好医院的协作当中就包括在病房里、在医疗当中的多媒体应用等,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

以上就是我们想说的一些关于新媒体学科建设方面的一些体会和想法。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