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琳达·班格里丝的雕塑解读-世界艺术讲座

琳达·班格里丝的雕塑解读-世界艺术讲座

时间:2024-09-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琳达·班格里丝1941年10月25日出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查尔斯湖畔,成长在一个希腊裔美国家庭。班格里丝将创作过程延伸至观赏过程,实现了创作与接受同一化的可能性。在班格里丝的系列作品中,反物体、动态美学在当代坚固纪念碑式的雕塑的特征尤为明显,她将固体转变成流淌着模糊的叙事。班格里丝喜欢的抽象其表现载体的延展性。班格里丝作品材料的数量、重量、浮力和形态与抽象表现主义有许多不同之处。

琳达·班格里丝的雕塑解读-世界艺术讲座

琳达·班格里丝 青铜系列之一·奇数的和 1988年

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言

  公共雕塑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它体现了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与共享的精神和态度。

  公共雕塑是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态与精神财富,是城乡成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表达城市和乡村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的同时,也体现着人们对自己居住、生活环境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可以说,拥有良好公共雕塑艺术的城市与乡村,才是人们理想的生存环境。不朽的公共城雕,不仅在于雕塑本身,更是其中所沉淀下来的公共文化精神与气息。

  中国没有公共雕塑的传统,在近年来的城乡现代化进程中,地方政府与艺术家越来越重视城乡公共空间的发展和建设,在创建本土公共雕塑的同时,以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学习、研究国外公共雕塑的先进样式。

  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设“世界当代公共雕塑”专题,选择介绍一些国外当代公共雕塑家及其雕塑、装置的艺术风格与特点,或许能给读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www.xing528.com)

  琳达·班格里丝(Lynda Benglis)1941年10月25日出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查尔斯湖畔,成长在一个希腊裔美国家庭。父亲经营建筑材料,母亲传教士的女儿。1964年班格里丝在杜兰大学纽康学院学习陶艺和绘画专业,毕业后她移居纽约,在布鲁克林博物馆艺术院研究当代艺术。期间,她结识了一些名声显赫的人物,像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极简主义艺术家索尔·勒维特、唐纳德·贾德、阿诺德·纽曼等。从那时起,班格里丝就穿梭于美国纽约、圣塔菲、希腊拉斯特罗岛、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等城市,坚持不懈地探索着雕塑媒材新的可能性。

  通过对绘画、陶瓷版画、影像等不同媒介尝试与实验,班格里丝以一种新极简主义的方式游走于直观表象和象征性之间。上世纪60年代,初到纽约的班格里丝就在艺术界崭露头角。她用彩色乳胶地板上作画,使胶质材料在平坦的地板上构建成色彩明快的立体形态——一种介乎于雕塑与绘画之间的形态。班格里丝传承并发扬的杰克逊·波洛克的激昂泼洒的风格,并受伊夫·克莱茵的影响,喜欢用高艳度的颜色和蜿蜒激越的曲线。70年代初,班格里丝用流动状的聚氨酯在墙壁上描绘出充满隐喻性的人体曲线与自然图景,她将色彩情绪因素和社会寓意注入于后极简主义雕塑中,对男权主义与艺术商业化的现象具有某种调侃与讽刺的意味。公众对班格里丝及其作品的褒贬评价主要源于她在当代艺术史上的地位、独特的艺术媒介方式以及强烈的女权主义视角。

  琳达·班格里丝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坠落的绘画”(The Fallen Paintings),说是绘画,其实是倾倒的油漆在风干之后形成了凝固的板状物,这种板状的色块具有不规则方形的张力感——如同波洛克那种潜意识行动为基点的放射状结构,类似于坎宁安那般空间上极端自由的无情节、无调性、无主题音乐舞蹈节奏。班格里丝将创作过程延伸至观赏过程,实现了创作与接受同一化的可能性。那些悬挂在墙上的作品使用了闪耀着绚丽色彩的细铁丝网、油漆以及石膏构造,将材料的属性渐变成可以彼此都能相容的程度,这个过程与她小时候常玩的色彩游戏有关。班格里丝念起她孩提时代,自己常常将不同颜色的纸片在地板上反复排列、组合,拼合成自己理想的世界。印象最深刻的是家里墙上的一幅高更油画复制品,描绘的是一位上身裸露的塔希提岛女人。她将强烈而单纯的画面与自己的母亲联系在一起,并将如此美好的印象与联系融入在以后的雕塑创作之中。班格里丝的代表作品“胚胎二号”(Embryo II)是一根三英尺的染过色的蜂蜡、树胶以及蔓延的植物状,受超现实主义雕塑家阿尔贝托·贾克梅蒂“不爽的物体”(Disagreeable Object)的影响,班格里丝探索了欲望与厌恶、熟悉与陌生的主题,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异端的感觉。她反复在形态各异的金属构架表面做出拟人的皱纹,在生硬的载体上传递出当代人的复杂、矛盾的情绪,班格里丝关注形象的“身体型”特征及其对观者的影响,使用聚氨酯和铝等多种材料塑造图标式形象。在她的后续作品的构建中,钢材和铝材被赋予褶皱形态,具有一种布艺的感觉,这种从刚性到柔性的转换起到撩拨起观众心弦的作用。尽管青铜材质坚硬,作品却拥有柔软的线状形态,布满指纹的表面处理更增添人性之气息。

  在色彩与材质的实验中,班格里丝常用明快的颜色与聚氨酯泡沫体建构成多变形体,尤其注重其渐变的过程。这些“堆积”在地板上的物件看起来似乎一直在缓缓流动。如1969年所做的“驻扎的流星”给予观者以动态空间的幻觉。在班格里丝的系列作品中,反物体、动态美学在当代坚固纪念碑式的雕塑的特征尤为明显,她将固体转变成流淌着模糊的叙事。从中可见,班格里丝对先锋派巴洛克艺术的热衷,表现出执着于物质渐变和隐喻,直至凝固的过程与结果的实验、观察与体悟之中。也是她的艺术语言特征。班格里丝喜欢的抽象其表现载体的延展性。像杰克逊·波洛克那样,她将油漆泼洒到地板上,金属物体与色彩聚氨酯相组合,涂画在画廊的室内空间,有意识地创制成扎堆、粘稠的形状,如同观看3D影片,有一种扩散性视野感觉。班格里丝作品材料的数量、重量、浮力和形态与抽象表现主义有许多不同之处。那些大型壁挂式的金属雕塑与小片织物褶皱系着闪闪发光的物件就像数段变奏曲,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中追求无限的自由。出于性别寓意的考虑,她选择光鲜、可流动的材料,其作品同样具有一种阳刚和阴柔互为转换的关系。班格里丝如此关注材料的肌理渐变过程和凝固的结果,使人联想起中国古瓷器的釉变现象以及炼丹术在实践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研究,每每观赏班格里丝的作品,都能使你油然萌发无限的想象空间。

  除了综合材料雕塑之外,班格里丝还创作了一些影像作品。如1976年的“迷人的汪汪”(The Amazing Bow-Wow),是一部离奇的影像短片,它讲述了一只雌雄同体、人形大小的狗陷入一场致命的三角恋爱后,产生了妒忌感与强烈的欲望。这部录像以宝丽来一次成像的样式展出,将其影像与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花卉图案结合在一起。这种自然与身体互构的方式不禁引人诸多的联想。近年来,班格里丝还对异域文化遗产进行了探索,从印度建筑、希腊雕塑、中国陶瓷等艺术中汲取营养,她的“初生结构”(Primary Structure)是一个房间大小的装置作品,由蓝丝绒褶皱窗帘、假树枝和希腊式的圆柱组成。从中,她试图让观众在视觉与联想中感受室内装饰历史文脉关系。班格里丝的作品先后被收藏于美国奥尔布赖特诺克斯美术馆、德拉斯美术馆、洛杉矶现代美术馆、纽约国际美术馆、泰特美术馆等。与班格里丝属于同一时代风格、手法相似的艺术家有大卫·哈蒙斯、布鲁斯·纽曼、理查德·塞拉等;受她影响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包括马修·巴尼的混合装置、洛克西潘的“塑料团”(plastic “blobs”)、阿普菲尔鲍姆的无确定状态系列以及弗朗茨·怀斯特的不确定形态等。

  2011年在纽约首次举办了班格里丝的作品回顾展,展出作品跨越她所有的雕塑材料与色彩的实验:从聚氨酯泡沫到金属、玻璃、搪瓷、不锈钢、蜂蜡、乳胶等,进行了多元的材料实验。其中还包括了影像、摄影多媒体介入式的方式,着重探索关于力量、性别以及社会角色转换的问题。作为女性艺术家,班格里丝勇于冒险,勇敢接受挫折与失败。观看班格里丝的雕塑,我们要以开阔、动态的视角来品读与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