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主要的文学起源论批判
以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模仿论”,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模仿,根源在于人有模仿的本能和从模仿中得到快感的天性需要。这一观点,是对发达的西方叙事文学的很好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文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而且竭力寻找起源的内在根源与动机,理论较为全面。但是,第一,模仿论忽略了作家的主体性。第二,没有把文学和“自然”区别开来,第三,把模仿的动机归于人的天性,既忽略了社会实践这个人与动物的根本性差别,又没有看到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审美。从而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以康德、席勒、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游戏说认为,文艺起源于游戏活动,是人类过剩精力的产物,是无功利的活动。游戏说看到了文艺与游戏相同的非功利性和自由的娱乐功能,这是可贵的。但将根源归于生物学的过剩精力,忽略了文艺的社会学维度和功能。正如匈牙利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卢卡契指出的:“将艺术与艺术活动与劳动完全隔离开来,……这必然导致艺术本身的狭隘、闭塞、毫无内容。”
以萨·雷纳克、爱德华·泰勒等人为代表的巫术魔法说认为,艺术是伴随着人类最早的求雨、祈祷、祭祀等巫术活动产生的,属于艺术的说、唱、舞蹈都被用来保证巫术的成功。的确,原始人相信万物有灵,在图腾崇拜期通过巫术祈福避灾。甚至到了《红楼梦》时代,赵姨娘还请巫师造人形以咒王熙凤和贾宝玉。巫术活动中,人们通过模仿的图形、音乐等把目标加以强调,其过程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和奇妙的想象,这些都和艺术创作密切相关,以至于它们本身就是艺术活动。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壁画,现存野蛮民族的某些歌舞,大多包含着巫术的色彩。从这些事实看,巫术说有其道理。但是,到底是巫术引发了艺术,还是巫术借助了艺术,二者谁先起源,找不到有力的证据,也难以推测。另外,也难以证明所有的原始文艺都与巫术有关。可见,宗教巫术起源论也难完全成立。
由德国学者毕歇尔最早提出、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作了进一步阐述的“劳动说”认为文艺起源于生产劳动。论据一般有三:首先,劳动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人,人的大脑、手、语言等。其次,文艺伴随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第三,原始文艺的内容与形式大多来源于劳动。因为这一观点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的思想相吻合,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人民、对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视,所以,从当年的苏联,到我国解放后,甚至到现在,一直被许多人和教科书称做“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起源论”。
不过在我们看来,其一,将“劳动说”称为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起源说过于武断,因为不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均未明确这样表述过,而且也难于说“劳动说”就是唯一正确的唯物主义学说。其二,“劳动说”充分注意到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与艺术起源中的作用,但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难以说明原始时代的劳动之余就没有艺术的萌芽。比如,早期西班牙岩洞上刻画的女体,谁能证明它是劳动的产物,而不是两性吸引的产物?事实上,在“劳动说”的上述论据中,本身就有破绽。讲原始文艺的内容与形式“大多”来源于劳动,而不是“全部”来源于劳动。这就等于承认有一小部分艺术的起源与劳动无关。可见,“劳动说”是一个有破绽的命题。(www.xing528.com)
二、艺术起源于生活感受的自然表达
1.讨论“艺术起源”应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讨论文艺起源问题时,先应弄清围绕这一论题应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在我们看来,起码应该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艺术起源的动力是什么?即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艺术的起源,或曰人们为什么需要艺术。第二,艺术是怎样起源的?是怎样发生的?第三,艺术是独立起源的,还是与其他活动相伴生的。历来之所以有许多不同的“起源论”及其争论,除了观点相左外,首先是没有对上述问题取得共识,没有一个同一的问题指向。虽然各家都有意无意和有不同侧重地回答了上述问题,但只要用这些问题反观各家观点,其不足就更明显。“模仿说”肯定了艺术起源的独立性,回答了“动力”问题和怎样起源。而将“动力”归于人的天性,忽视了艺术起源的社会性这一根本。“巫术说”和“劳动说”虽然把“动力”归于社会需要,不同于“游戏说”的将“动力”归于天性,归于“过剩精力”,但它们同时不待论证,就否定了艺术起源的独立性。难道艺术真的是游戏、巫术、劳动的派生物?它们的立论者从实际和理论上找到的论据都有片面性。比如,困苦而长歌当哭是艺术,但它也是游戏吗?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吗?人们如同小猫小狗一样的嬉戏包含了艺术成分,但也是巫术吗?情感交流一律与劳动有关吗?克罗齐、弗洛伊德的“表现说”将“动力”归于生命本能,否认了社会生活和实践诱发它们这一根本。撮其要地看,“模仿说”“心灵表现说”都回答了艺术为什么会起源的动力问题,但将其归于“天性”与“本能”而显得苍白;“巫术说”和“游戏说”“劳动说”重点论述文艺在什么过程中起源,否定了艺术起源的独立性而又证据不足。相较之下,中国自古的“诗言志”论和托尔斯泰的“情感说”比较可信,但需要深化。
2.文艺起源于生活感受的自然表达 我们把文艺起源问题看得比较简单,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类生活感受的自然表达。简言之,原始人面对生活的顺利与困苦,面对神奇的大自然,总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感受。一旦有了生活感受,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以求得心理平衡;人们在一吐为快和别人表达心理感受而受到感染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这种活动的价值——虽然当时尚无文学艺术这一名称——进而有意地创造和发展它,成为文学艺术。
自从人脱离了动物界而进化为人,或曰人成为人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种有意识的物种存在”了(马克思语),就具有了有别于动物本能的感受能力。于是,面对风雷、雨雪、冷暖、饥饱和觅食、生产的或顺或逆,总会产生或喜或忧、或哀或怒、或惧或愁等感情,这些感情中既包含着对对象的认识(无论科学与否),也包含着从自身需要出发的理想,因而称之为生活感受更为准确。原始人一旦产生了生活感受,出于维持心理平衡的需要,总会自然而然地、不拘形式地加以表达。他们或者惊恐地高喊,或者絮絮叨叨地诉说,或者手舞足蹈地比划,或者声嘶力竭地怒吼,或者不由自主地“杭育杭育”,或者用形体模仿对象的模样,或者“三人操牛尾以歌八阙”,或者“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或者用石块树枝在岩壁上加以描摹……总之,就像现代人高兴了要笑、难受了要哭一样,一切自然而然。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上述各种形式的活动,只要对于活动的发出者可以平衡心理,对于接受者可以激起情感的波动,产生兴趣,便是最初的艺术形式了。艺术就这样起源了。有了这些最初的精神享受,必然会刺激原始人继续运用和发展这些形式,艺术便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需要强调的是,衡量艺术是否产生了,关键是看生活中新出现的这种活动,是否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精神的波动与享受。所以,嘤儿的啼哭,傻子的嬉笑不就是艺术,但幼儿因为无人照管而边哭边自诉其不幸,正常人模仿傻子嘻嘻地笑,则可以牵动别人的情感而成为艺术。
对于这种艺术因宣泄情感而自然产生的状况,我国古籍早有论述与记载。《尚书》曰:“诗言志。”汉代的《毛诗序》解释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曰:“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竹书记年》帝舜元年记载:“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就是描写人们击石歌唱,模仿各种动物跳舞的情景。还有《古微书·河图玉版篇》记载:“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这些记载,同时说明了艺术产生之初,多半是混沌一体的,不仅诗、乐、舞不分,而且艺术活动与劳动、祭祀、游戏等活动也不分。只是到了后来,才逐步分出了神话传说、诗歌、舞蹈、音乐、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才各自作为文学艺术的不同门类独立发展。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也持这种艺术随情感需要自然生发的观点,他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明确地说:“艺术活动就是建立在人们能够受别人感情的感染这一基础上的。……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起源。”[1]于是我们可以进一步总结说:其一,艺术起源的动力是人有了生活感受需要表达,从而维持心理平衡和满足相互精神感染的需要。其二,开始时的艺术,是在手舞足蹈、哭喊说唱、比划模仿等抒情动作中适应人们的精神慰藉和享受逐渐形成的。其三,至于它是独立产生的,还是与劳动、游戏、巫术等活动相伴而生?我们认为,各种可能性都有,但对于说明文艺起源,无足轻重。因为,即使文学艺术与其他活动相伴而生,其自身的平衡心理和让别人得到精神享受的本质是存在的。当然,人类在自觉不自觉创造文学艺术时,免不了把人类自身和自然界作为模仿的对象,但却不是为了模仿而模仿。而是为了倾吐心理感受。所以我们说,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生活感受的自然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