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活感受的张力场》:揭示感受论发展中的综合力量

《生活感受的张力场》:揭示感受论发展中的综合力量

时间:2024-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感受论”是对“情感论”和“反映论”的综合与发展综合以上几节,我们提出了“文学是表达生活感受的工具和世界”的观点。可称之为“感受论”文学观。我们努力的目标是,用“感受论”将“情感论”与“反映论”结合起来,既使“反映论”中国化,又使“情感论”马克思主义化。

《生活感受的张力场》:揭示感受论发展中的综合力量

第七节 “感受论”是对“情感论”和“反映论”的综合与发展

综合以上几节,我们提出了“文学是表达生活感受的工具和世界”的观点。可称之为“感受论”文学观。

为了明了,不妨再简单归纳一下我们的观点。

在我们看来,由于人具有无止境的追求——“不满足”和能动性的本质,所以,面对真善美和假恶丑并存的社会现实,总会产生许多社会的、人生的感受,诸如面对腐败分子,人总会激愤难平和理想着他们能灭绝于世;面对良辰美景,总会产生喜悦之情并希望生活能时时如此。“生活感受”以感性的情感情绪(情)为表现形式,内里包含着对对象理性的思想认识(知)和介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理想愿望(意),因而是一个“知”“意”统一于“情”的三元结构。不平则鸣。人一旦有了强烈的生活感受,总要表达,正所谓骨鲠于喉,不吐不快。而在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感受不能表达,即使表达了也意义不大——不能引起更大范围的共鸣。文学正是人类为了表达生活感受而发明、而创造的一种工具,一个世界,一个张力场。人在这个世界里,摆脱了现实世界权力的、利害的、社会地位的种种束缚,进入了自由王国,尽情地揭露假恶丑,斥责假恶丑,呼唤真善美,礼赞真善美,同情不幸者。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那淤积的情感得到了发泄,那因美好事物而激动的心灵得到了安顿,那受伤的灵魂得到了安抚,那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在艺术的世界里得以实现……最终获得了心理平衡。

文学这种生活感受的表达,第一,通过对真善美的肯定和呼唤,对假恶丑的揭露和谴责,既平衡了作家的心理,又精神性地补充了生活中所缺少的美,给了生活一面镜子,让生活中的各种人从文学中看看自己的德行。因而,能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唤起大片乃至久远的响应。第二,文学也给读者提供了对象化的实现自我感受的张力场。即读者随着作品感情的宣泄,理想的展示,思想的表现,觉得作家似乎在替自己表达这一切,从而也会得到情感的释放,感到心理的轻松,获得了精神的快慰。

古今中外的所有文学作品,无论进步的,反动的,积极的,消极的,优秀的,粗制滥造的,无一不是表达生活感受的结果。因为作者总要在作品中回答:我觉得我笔下的人和事、物和景怎么样?是值得肯定的真善美的,还是值得否定的假恶丑的,抑或是值得同情的哀伤的。总之,不表达生活感受而称得上文学作品的是不存在的。有区别的仅在于,感受有立场的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质量的不同,知、情、意侧重的不同而已。

文学的本质在于表达生活感受,还包括以下内容,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逐一论述。

第一,生活感受的表达,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实际状况,而且是文学起源的根源。即文学起源于生活感受的自然表达。第一个原始人面对久违的食物,第一次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哇,有吃的啦!”就是人类第一篇文学作品。

第二,生活感受的表达,还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力,即作家的真正创作,总是有强烈的生活感受,骨鲠于喉,不吐不快的结果。

第三,生活感受的表达,还是文学发展的动力。反动力量可以阻止人公开地表达生活感受,却不能阻止人们感受生活,不能阻止人们暗地里和时机成熟时表达。甚至越阻止,人们感受越强烈,未来的文学表达也越汹涌。

第四,生活感受的表达,也是文学欣赏和批评的重点指向和标准。衡量一部作品的好坏,就是看它是否用美好的形式表达了深刻独到的生活感受。

总而言之,表达生活感受是文学艺术独有的深层的本质,它贯穿于文学活动的全过程。

那么,我们提出的这种“感受论”与传统的“情感论”“反映论”的关系如何呢?我们努力的目标是,用“感受论”将“情感论”与“反映论”结合起来,既使“反映论”中国化,又使“情感论”马克思主义化。一句话,双向继承“情感论”和“反映论”,综合与发展它们。表现如下:

第一,由于“生活感受”之中的“思想”和“理想”包含在其深处,它总是以“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笼统地看,也可以说“表达生活感受”就是“表达情感”。这样,我们提出的“文学的本质在于表达生活感受”的观点,就与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诗缘情”论衔接起来,是对情感论的继承。

第二,比之情感论,“感受论”深入了一层。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诗缘情”论,从来没有在理论上提到“思想”和“理想”。我们的“感受论”则明确揭示了文学中“思想”与“理想”的存在;这不仅在学理上完善了,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就提醒作家感受生活和创作时,不仅注意表现情感,而且还要表现思想和理想,更要注意思想的深化,注意理想的升华。还在文学接受实践中,提醒接受主体不仅关注作品的情感,而且要关注思想与理想。这就大大深化和发展了“情感论”。(www.xing528.com)

第三,由于“感受论”揭示和强调文学所表达的“情”以及思想、理想来源于“生活”,这就吸收了“反映论”的营养,把“情”安放在了社会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上,克服了情感论对生活的漠视,使“情感”——“感受”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提醒作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注意获取独到而有价值的生活感受。从而将“情感论”马克思主义化。

第四,同样由于强调“感受”是“社会生活”的感受,这就继承了“反映论”。

第五,由于“感受论”揭示了文学区别于社会科学的深层本质的不同,即政治驾驭生活,哲学解释生活,伦理道德规范生活,宗教逃避生活的苦难,而文学艺术表达生活感受。这就纠正了传统认为文学与社会科学本质完全相同,只是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一用“形象”,一用“理论”)的观点,从而克服了传统反映论把文学定位在“认识生活本质”的认识论的局限,还它以审美的本来本质,从而深化了“反映论”。这点也是我们的“感受论”最关键的创造。

第六,“感受论”强调作家主体的生活感受,这就弥补了传统的“反映论”忽视主体力量、忽视文学中大量存在的情感因素的缺陷,使“反映论”与中国传统的“情感论”接轨,从而发展了“反映论”,使“反映论”中国化。

第七,“感受论”说清了文学比生活“高”之所在。同样发展了“反映论”。

总之,“文学表达生活感受”的感受论,把中国传统的“情感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结合起来,并分别深化了它们,发展了它们。从而使“反映论”中国化,又使“情感论”马克思主义化。

【注释】

[1]《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962年12月。

[2]高尔基:《文学论文选》第7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1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第43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5]田本相:《曹禺剧作论》第389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6]马克思语,转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4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7]《列宁选集》第2卷第6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