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活感受的张力场:文学的美妙创造

生活感受的张力场:文学的美妙创造

时间:2024-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生活感受”是社会的,这就同时表明,文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表现的情感理想一般比生活中的情感理想高尚,更有宣示价值。

生活感受的张力场:文学的美妙创造

第四节 文学是一种美的创造

以上我们已经肯定,文学是一个表达生活感受的世界。因为“生活感受”是社会的,这就同时表明,文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人们概括为: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那么,如何理解这一命题呢?传统只强调了文学中的生活不等于而高于实际的社会生活,但到底“高”在何处?却从来没有人说得清。

一、文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质言之,所谓文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并不指文学是生活的记录甚至复制,而是指文学中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感受——思想、理想、情感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从而从文学中能看到当时生活的本质,包括当时人们的心态。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这是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的真理。

首先,从理论的角度看。大家知道,在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的哲学分类中,文学艺术属于后者。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社会存在第一性,精神意识第二性。“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根据这一原理便可推知,作为精神意识的文学艺术,不管写什么,怎样写,其实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正如列宁所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7]春秋·公羊传注》早就说:“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说明文艺为切身生活所引发。可以肯定地说,离开社会生活,文学就不能产生。对此,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得更全面: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其次,从实践看,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为全部文学史证明了的事实。我们知道,任何作品都是作家表达生活感受的结果,而这种表达,还需要有一定的材料。那么,文学作品就由客观的材料与主观的思想、感情、理想统一的生活感受构成。而这主、客观两方面,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一方面,作品中的材料,不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是现实感很强的,还是荒诞离奇的,都只能来源于生活,只能以生活为来源地。没有世间的人与猴,孙悟空的形象是塑造不出来的。另一方面,作品中的情感、思想、理想统一的生活感受,都是与生活碰撞的结果,都是生活激发出来的。没有“五四”时期中国国民性的愚昧,鲁迅就不会有对“国民劣根性”的认识,不会有“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理想,不会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古今中外的各类文学作品,无一不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为基础;无一不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反应。需要强调的是:第一,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文学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第二,所谓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是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照抄、复制和再现。而是说,文学艺术中客观的话题、材料和主观的思想、情感、理想,都只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社会生活。正如歌德所说:“艺术并不求在广度和深度上与自然竞赛。”自然只是艺术的“材料宝库”,艺术家只从其中“选择对人是值得愿望的和有味道的那一部分”加以艺术处理,然后“拿一种第二自然奉还给自然,一种感觉过的、思考过的、按人的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自然。”

二、文学高于生活,是一种美的创造(www.xing528.com)

文学源于生活,这只是二者关系的一个方面,二者关系还有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即文学不等于生活,高于生活。事实上,古往今来,作家们绝不是为了反映生活而反映生活,而是如我们此前所述,是为了表达生活所激发的审美感受才去写生活,才去创作的。那么,文学比生活“不等于”在何处,“高”在何方呢?

1.文学高于生活的表现 (1)文学中所写的人和事比之生活美丑更加分明,更具审美价值。由于作家是为了表达生活感受而创作的,所以,在写人物、事件、景物时,总是设法剥去了它们原本的芜杂或伪装,让其固有的真善美或假恶丑的本质分明地暴露出来,从而使作品中的形象与事物较之社会生活,美丑更加分明,更富有审美价值。我们在作品的话语世界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作品中不论人物的对话或者事件的联系与过程,都比现实生活简练,而且,人物的美丑本质显露得很充分。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撞钟人卡西莫多,《丑小鸭》中的丑小鸭,作家在塑造他们时似乎在说:别看他们外形丑陋,而本质却是冰清玉洁,非常美好的。而在《红楼梦》《雷雨》中,读者又似乎听到作家在说:别看王熙凤周朴园们道貌岸然,其实满肚子的坏水。当然,这并不是说,艺术世界中的形象全是内外美丑不统一,实际上,情况是相当复杂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家旨在揭示出形象灵魂的美或丑。

(2)文学比生活多了一层作家知、情、意统一的生活感受,更富有感染力。我们已经知道,文学是表达生活感受的世界,所以,作家总是要把自己对于笔下所写的人、事、物、景的感受融进对它们的叙述与描写之中,而思想、情感、理想本身具有感染力,这就使得文学比生活更具感染力。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作家就在他身上融入了“觉得他奸”的思想认识,融入了憎恨而又奈何他不得的情感以及人应诚信的理想,从而使得曹操的形象比之生活中的这类奸诈的人,更富有感人的力量。

(3)文学表现的情感理想一般比生活中的情感理想高尚,更有宣示价值。因为文学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园地,人们尽可能地在其中表现着美好的情思。再灵魂卑劣的作家,也不敢赤裸裸地在作品中表现肮脏的情感、丑恶的理想。因为,谁也不愿意用作品的白纸黑字铁证自己的丑恶。这使得文学艺术成为圣洁的殿堂。作家的名誉是这个圣洁殿堂的守护神。文学的情感理想高尚,就有宣传价值。

(4)文学比生活多了一层美好的艺术形式,更有欣赏价值。诸如和谐的结构,巧妙的表现手法,美妙的语言等,从而更富美感性。

在文艺作品中,上述四点其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即作家揭示人物美丑灵魂的本身,就是一种思想认识和评价,一种情感态度和理想,同时需要用艺术形式加以表现。这样,几方面相辅相成,使得艺术世界的人和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人常说,“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歌德在称艺术为“第二自然”的同时,嘲讽那些把小狗贝乐画得跟真的贝乐一样的人,他说:“这对于自然和艺术,都毫无帮助,只不过多了一只小狗而已。”这些,都是对于文艺源于生活,而不等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精辟论述。

2.文学是一种美的创造 作家在使文学高于生活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并围绕这一感受的表达,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虚构,从而使文学实质上成为一种美的创造。这种美的创造,简言之,是通过肯定生活中的真善美,否定了生活中的假恶丑完成的。

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文学对于社会生活审美感受的表达,实质上就是美的建造与创造,从而“补充”生活中所缺少的美。这不是说作家在作品中美化了生活,而是说作家在一定审美理想的观照下,深入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把握生活固有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属性,形成具体的生活感受。写作时,围绕这一生活感受的表达,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改造乃至虚构,最终把生活材料与生活感受熔为一炉,或者说把笔下的生活材料纳入那来自生活的审美感受系统。于是,在作品这个话语世界,我们就清楚地看到:对于那些美好的人、事、物、景,作家一方面尽力挖掘和展示它固有的真善美属性;另一方面,又融进了自己或者歌颂、礼赞、敬佩、热爱,或者怜悯、同情等肯定性的审美感受。主、客两方面结合,使艺术对象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美,更加放射出美的光彩。而对于那些丑恶的人、事、物、景,作家则在作品中,一方面使他们丑恶的本质昭然若揭;另一方面,又赋之以谴责、诅咒、嘲弄等否定性的审美感受。主、客两方面结合,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正像数学中的负负得正一样,使丑恶的对象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同样获得了审美价值,成为一个艺术美。艺术中的丑恶形象能给读者带来美感,被称为“艺术的化丑为美”,称为艺术的魔杖,其秘密就在这里。

至此,我们对文学的本质可作进一步小结: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是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共同的基本本质。文学又是表达生活感受的审美创造,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特殊的深层本质。简言之,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表达生活感受的审美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