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上旬的一天,笔者在兰州大学兼任语言中心主任并在榆中校区给本科生上韩语课期间,去兰州市的西关清真寺调研兰州回族。当笔者和另外两位亲戚走到西关清真寺不远处,清真寺细而高的塔楼高耸云天。我们在远处从各种角度以塔楼为背景照相,留下了这个珍贵的画面。笔者走进西关清真寺办公楼拜访,几位阿訇和寺管人员很热情地和笔者聊了起来。
下面主要是与马忠(46岁,男)阿訇(别人叫他六阿訇,笔者老是误叫他刘阿訇)的访谈内容。
作者与阿訇合影于兰州西关清真寺院中(2009年3月)
兰州西关清真寺于明代洪武年间建成,“文革”时停开,后又重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清真寺还办女校,有500名学生,女老师15名。清真寺男的海里凡(满拉)35个,有5个阿訇教员。是一种塔里本,即学习运动。
他们认为,信仰真主的人就是穆斯林,他们祖先是从阿拉伯过来的,后来形成了回回,主张伊斯兰教。马忠阿訇还创新式地解释“回”是大口套小口,意思是心口一般(“一般”是兰州话“一样”之义)。回族说话老实,心口一致,中国历史上没有回族概念,唐代以后来中国的全面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人与汉人通婚的后裔形成了独特的回回人群。
兰州回族全部吃清真食品,聚居地主要在西关什字、柏树巷、工林(马忠阿訇把“林”发成ling音,是后鼻音)路,华林山、新华巷、河北、李家湾,南关、小西湖,其中柏树巷和小西湖回族最多,主要都在七里河区,河北也多些,都是围着清真寺居住。兰州本地的回族在西关什字附近,主要是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两大地方。兰州回族的家里房间都很干净,乱七八糟的东西没有,城关周围都是穆斯林企业家、商人,城里穆斯林生活是小康水平以上的。七里河区的回族是小商小贩多。
兰州回族想上麦加朝觐的较多,但要电脑排队,排上几年,马忠阿訇说他去过麦加朝觐。阿訇是要有宗教知识铺垫的,哈吉(即从麦加朝觐回来的穆斯林)因为少,(人)物以稀为贵。
马忠阿訇说到他是去过麦加朝觐时,言谈举止上感到很自豪,因为去麦加朝觐回来的穆斯林立马成为哈吉。人是生活在头衔之中的,尽管我们常说名利是身外职务,但在实际生活和事业奋斗中,人们还是认为有头衔比没有好,比如政界的职务,学生的学位,学界的职称,宗教界也是都有头衔的。马忠阿訇强调宗教知识的铺垫,又有亲自去麦加朝觐的神圣的实践功修,可见,精神信仰充实的回族把能去麦加朝觐又能获得哈吉荣誉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这比其他民族的人挣上几百万元钱的物质享受还要幸福,这就是回族富有特色的精神幸福观。
“兰州一般是回回通婚,回汉通婚有,但必须是汉族一方加入伊斯兰教。”
“兰州回族的丧葬习俗,清真寺有专门为亡人洗的房子,原则是人无常了当天送葬,最多三天。兰州有五星坪、万眼泉、六公里、韩家河四个回民公墓,下葬时有些家请阿訇念经,有些不念,要看家庭自由选择。”
说明兰州作为省会一级较大的城市,其回族的丧葬习俗也不那么严格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回族亡人下葬时要请阿訇念经的。笔者参加过北方民族大学回族教授吴建伟的下葬仪式,阿訇是在下葬现场念经的。
兰州西关清真寺主麻日聚礼时有4000人,平时五番拜有两百多人,作为伊玛目(主教),别的阿訇和信徒都叫马忠为六阿訇。笔者一直在访谈中叫“刘”阿訇,几个阿訇听着免不了笑起来,使访谈气氛更加轻松。(www.xing528.com)
马忠阿訇继续说,兰州全市回族有15万多,聚居有7万人,还加流动人口15万。清真寺、拱北、道堂共109座,市内有39座清真寺。
兰州回族是白帽、黑帽都戴。
他把阿拉伯语asaliammslim解释为“信仰平安和平之人”。
从马忠阿訇的解释看来,不管在全国哪个地方的清真寺、礼拜寺、道堂,阿訇都是懂阿拉伯语至少老一代阿訇也是懂经文阿拉伯语的,单就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们经过了刻苦学习语言的过程。因为自从元末,来中国定居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与中国本地汉族女子通婚达几代后,后来男人先辈的阿拉伯母语、波斯母语已不说了,后裔作为回回都改说了汉语,汉语作为了母语,他们的阿拉伯语是后学的了,后天成年后学成比较难学的阿拉伯文,正像笔者在前文所说,这是不容易的,也是回族学习精神带来的一种语言成果。
马忠阿訇和几个别的寺管人员向笔者解释说:“年轻的回族信仰在加强,学习伊斯兰教的回族年轻人也多了,宗教知识也在年青回族人中多了起来,原来只掌握在特权人手里,现在大家都学了,等于是理论工具掌握了。北京中关村穆斯林博士不下几十个,不能再说我们回族没文化,愚昧落后了,有些回族无形中自己把自己贬低了,没有地位就无法提高舆论。不能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听了他们这番话,又使笔者想起了在张家川等地回族说自己是敏感、脆弱的民族,还有其他回族地方讲的汉族瞧不起他们,这里是“不能再说我们回族没文化,愚昧落后了”,联系各地回族的一致心理反映,甚至联系其他少数民族的一致心理反映,都可看出,少数民族的不满甚至反抗,主要是大汉族主义有时极大地伤害了他们本来就很自卑又有强烈自尊心的人格,所以在国家落实民族政策,强调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时,主要是要对少数民族在精神上、人格上给以更大的尊重,其次才是不能不给的钱财物质支援。
几位阿訇饶有兴趣地和笔者漫谈起来,他们说:“我们穆斯林文化已经在提高了,元明时期甚至清初,回族全部是官宦,大商人。明代有‘十回保一朱(朱元璋)’的说法,当时回族是时代精英。”
明代从朱元璋开国打天下就重用回回出身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这确是历史事实,朱元璋的四大回族爱将常遇春、胡大海、蓝玉、沐英,就是闻名当时、穿透古今的开国人物。“十回保一朱”,说明元末明初的回族确实在政权更迭上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可清末时,清政府和汉族地方政权的迫害,穆斯林被打垮了,被赶到了深山老林沟沟岔岔里,文化丢完了,现在靠我们的智慧发展起来了。”
他们讲的“迫害”指清朝时镇压西北回民大起义,起义也与当时地方官吏不尊重回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关。镇压起义后把回族也进行了移民,例如今天甘肃张家川、宁夏固原的回族都是整体被迁徙来的外地回民的后裔。至于“靠我们的智慧又发展起来了”,那一方面有回族对自己信仰的执著坚韧,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宽松开放的民族宗教政策,有了诸多有利因素,才使包括兰州在内的今天的回族事业长足发展起来。
由于打开了话匣子,大家谈得更投机,更契合,比如他们说国家最大的少数民族领导回良玉副总理、贵州省委书记石中元等,他们也引以为自豪。所以马忠阿訇给笔者留了0931为区号的小灵通电话,几位回族又热情地与笔者合了影,陪笔者参观大寺和院景,互相才依依不舍告别。
作者与甘肃兰州西关清真寺里的阿訇们在一起(2009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