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蒙古包头回族社群感恩政府与回汉融通-回族释读

内蒙古包头回族社群感恩政府与回汉融通-回族释读

时间:2024-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包头清真大寺是这几十个寺中的“警察”。关于包头回族的饮食,一般都是吃清真的。

内蒙古包头回族社群感恩政府与回汉融通-回族释读

第二节 内蒙古包头回族的感恩政府与回汉融通

2008年7月12日晚,笔者从银川北方民族大学乘火车坐硬座,在车厢内拥挤不堪的状态中于凌晨四点多到了内蒙古包头市东站,在前广场旅馆小憩了一会儿,上午赶到市区,在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包头籍硕士生李欣的引导下去包头最大的清真寺参观、访问、调研。

包头清真寺是一个宽敞的四合院,在半山坡上,周围有高大的围墙,一进寺往左拐上二楼,笔者见到了李欣事先约好的哈建业会长。哈会长是包头市伊协副会长,秘书长,65岁了,他热情地接待了笔者,并有68岁的刘满意会计陪同,哈会长专门抽出时间来接受笔者的访谈,下面是他回答笔者的主要内容。

包头市清真大寺是全包头20多个寺中的一个,包头市伊协设在这里。我们对这个寺的打算是,古老的房子不拆,再在旁边建一个新的更大规模的,也包括伊协机关。

包头清真大寺有不到400年的历史,是包头市最老的,是清乾隆八年建的。

内蒙古有22万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包头就有5万人信仰伊斯兰教。包头东河区回族聚居,不到3万人,东河区清真寺有5个,占1/4,这个清真大寺最大。另外的几个清真寺是瓦窑沟清真寺、榆树沟清真寺(也叫西寺)、清真中寺(也叫陕甘宁寺,是陕西、甘肃、宁夏穆斯林来这里建的清真寺)、303清真寺(也叫铝厂清真寺,在兰州迁此的304铝厂和沈阳迁此的302铝厂旁建的,包头有许多厂用号码来代替,比如447厂、617厂、417厂、200厂等代号,所以清真寺也有了数字命名)。

还有,青山区的清真寺(叫青山清真寺)、昆区清真寺(在包头市委后面)、白云清真寺(在矿区)、固阳清真寺、刀把盖清真寺、百玲庙清真寺(乌兰夫起义后迁往外蒙古了)。

包头南至黄河北至外蒙还有东园清真寺、沙尔沁清真寺、莎拉齐清真寺,以上14个是国家承认的,还有202厂清真寺,还没被承认,因为太偏僻,有这个清真寺是因为工厂的人里有穆斯林。还有郊区清真寺,也叫铁西清真寺(是政府帮忙盖的)、圪泵沟清真寺,从中可看出,国家对伊协越来越重视了。包头清真大寺是这几十个寺中的“警察”。

关于包头回族的衣着,只一部分回民戴白帽,包钢回族工人上班时不戴,女的不戴盖头,但却披纱巾,老年妇女还是戴的,年轻人认为戴盖头是落后了。

包头回族男女老少在庆典上都穿得鲜艳一点,平时就一般化了(笔者注: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是服饰上比较鲜艳的,但服装也受到汉族的影响,平时也淡雅、素雅一些,汉族在节日和庆典上也不是很鲜艳的,这是受到了欧美西化服装的影响,从包括回族在内的少数民族服装和汉族服装的对比中也能看出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走向)。

关于包头回族的饮食,一般都是吃清真的。哈会长是发电厂的退休职工,一进清真寺就不和他们来往了,因为不喝酒,也不怕得罪他们了,他说“得罪就得罪,晚年要守节”。有的回族局长退休就到清真寺。

笔者于2001年到2005年在新疆援疆任职4年,了解到一些维吾尔族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退休时也到清真寺,包头的回族局长退休也到清真寺,这是老年寻找精神寄托呢,还是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某些民族地区落实得不到位,还是干部退休后世态炎凉所致,抑或是老干部局对老同志精神、物质关心不够?这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哈会长还说:“阿訇不讲海味、河味,哪些吃、哪些不能吃很清楚,虾原来是不能吃的,现在也吃了,年轻人管不住了,我们这一代人只管我们这一代,连我儿子、孙子都管不了了,每天总不能跟上他们吧,这是个思想意识的自觉,不能老跟在他们后面叨叨叨。家里老太太还说我‘你太顽固,说得孩子们都不愿意来家了’。儿孙们逢年过节来,拿点东西,回族还是讲孝。”

哈会长是回族民族宗教界人士,仍然管不住他的儿孙,管多了,孩子不来了,老伴还埋怨,说明回族进入城市大众化主流社会生活是一种难以阻挡的趋势。回族青年与汉族通婚,回族青年不去清真寺,回族青年在饮食上常犯禁忌,这是一代比一代更开放的不争的事实,如何正视现实,让回族青年既能乐意融入主流社会,又能愿意保住民族特色,这是当今回族研究需要回答的尖锐课题。

关于回族居所。清真大寺这条巷(哈会长的发音是hang,去声),汉族人在这聚居区住的自动就搬走了,也有汉族随了的(笔者注:指汉族被回族同化,随了回族的风俗习惯了)。过节也过回族节,如古尔邦节等。过去领肉号,在这回民聚居区住的汉民也找派出所说:“我们不领猪肉,也领牛羊肉。”他们也习惯了(笔者注:在回族聚居区内的汉民被同化或自觉愿意住在回族中间随其风俗习惯的现象在全国也很普遍。看来,回汉民族杂居相处,人口比例的多寡直接影响着谁随谁的导向,人口比例明显大,文化水平又相对高些,这样的民族一定占上风,包头回族清真大寺旁围寺而居的回族聚居社区中少量汉族回化的现象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包头杂居的情况是回民当中有汉民,汉民当中有回民,有时回民聚居区里的汉人比回民还讲究。

哈会长介绍说:“包头回族大部分住在梁上,‘梁’就是半山坡上,有钱的人住在下面平地。包头的寺梁街、大仙庙梁、真武庙梁都住的是回民,因为没钱,在梁上开辟土地盖房容易。回族人有点钱了也不盖好房子,而是买骆驼,跑运输,用骆驼拉盐、煤,拉回来卖再挣钱。有钱时包头汉族人盖房,回族人养骆驼。”

汉族人有钱买房置地,是自古农耕民族的生产方式和资本积累的特点。回族人有钱买骆驼跑运输,是自古商业民族的财富积累的方式,这在今天的包头回汉民族赚钱特色中又凸显出来,所以仔细分析辨别起来,回族和汉族仍然是有许多不同可以加以解释的。

包头市从吕祖庙到转龙藏这一趟街有五六个民族一起杂居相处,有信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的,一趟线儿,民族古迹多,各宗教风味也多,信不同宗教的民族互相和谐。信伊斯兰教的回族有困难,比如缺几块瓦,信佛教的藏、蒙古等民族就拿来几块瓦,达到了民族和谐、宗教和谐。

哈会长讲的包头这条街,应该成为中国多民族、多宗教和睦相处、和顺信仰的典型,这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团结奋斗的一个基层缩影,应该对此加大宣传和弘扬力度才是。

回族的家院近几年在门脸上也开始贴都哇以了。

包头回族去麦加朝觐的,过去要走一两年,现在从北京乘飞机一晚上到了(一晚上指的是一宿)。现在包头回族去朝觐的也多了,仅去年一年全包头就去了50人,报名却达到100名,因为国家民族政策变得宽松了,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去年一人朝觐费用2.8万,连国内国外先后出去近一个月。

关于包头回族的谋生营业。现在是当农民的少,当工人的多,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当工人提干的也不少(笔者注:哈会长自己就是公社社长、橡胶厂厂长)。做买卖,开饭馆,跑两轮儿(坐上一个乘客才两三元,不上税),拉黄包车,一天弄上三十、五十元的。还有,开干货铺、清真面食点心等。

过去东河区团结公社有回民办事处、回民派出所,必须有回族干部,还有回族中学、回族小学。现在公社改为东河区回民街道办事处,下面有寺梁街居委会、大仙庙梁居委会等。

回族人大款是有,但比较少,内蒙古伊协第一副会长,包头市伊协白进林会长就是,盖清真寺要民间捐款,白会长捐的款最多,他有穆斯林大厦,里面洗浴、饭馆、旅馆都有,他是市人大代表,是瓦工出身,包瓦工发的家,市长、公安局长都到他的大厦吃饭,公安局的宿舍他也帮盖。

回商一旦发了财总是勇于慷慨解囊的。包头市回族伊协白进林会长捐款扩修清真寺,帮助盖公安局宿舍都是需要高额资金的,他这种帮助是更大档次、更大额度上的“散乜贴”,再次显示了回族人经商是为了行道的高贵品德。

关于包头的回族伊斯兰教。哈会长说:“主麻日时来清真大寺礼拜的人多,平时来礼拜的是退了休上了年纪的人来的多,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打扑克,来礼拜时洗得干干净净,又清净化,吃的东西又清素清素的,心情舒畅。我和老伴拿几个钱到外地旅游,兰州、西安转转,退休后就很少有病,身体比退休前好多了,118斤增加为160斤。”

回族普遍长寿,退休前不如退休后身体好,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抽烟不喝酒,又在礼拜时常洗身子,吃素食较多,吃些牛羊肉也是营养丰富。再有,是他们没有那么多跑官要官的欲望,因此身体和心理都很健康,所以能长寿,这是研究回族时不可不强调的一种民族优点。

关于包头回族的丧葬,回族讲究入土为安,所以亡人出葬都比较快,清真寺专门有一个屋子停亡人,对亡人先洗,再缠布,装进匣子送出,寺里有专车,但有几家亲朋好友一起跟着送葬。包头回族管亡人叫埋体(mantie),选坟地清真寺人员和土地局村委会、居委会一起选,占谁的地就协调谁,一般是山坡上的平地。墓地要挖深坑。包头坟地悬窑,只一个,把缠着白布的亡人放到窑里,把亡人直着放,面朝西。下葬后丧主家请帮助送葬回来的人吃饭。送葬时不送礼金,过七时才送礼金。

包头回族丧葬习俗与其他省、市、自治区回族的丧葬习惯大同小异,说明回族的风俗习惯尤其是丧葬习惯在全国是最统一的,因为这是一项最庄严、最严肃的事情,不容易随意乱改,容易长期地原汁原味地保存留传下来。所以,我们研究各地的回族民俗时,必须要了解一下当地回族的丧葬习俗,这也是检验某家某人是不是真正回族的“试金石”。

哈会长有事需要处理,他先委托给包头清真大寺管委会主任陈广恩来接待笔者。陈主任今年70岁,他对包头回族的历史变迁和风俗习惯也了如指掌。下面是他介绍给我们的包头回族情况。(www.xing528.com)

内蒙古先有呼和浩特市的回族,后来又扩展到包头,包头回族主要是从河北、山东过来的,后来的一部分是从宁夏过来的,陈主任祖籍是山东聊城临清,他这是第6代了。

包头回族来清真大寺礼拜,但年轻人因工作学习来得少,每礼拜五主麻日,人快满了,中午时大殿有400多人。主麻日时回族年轻人也跪下、礼拜,开始多起来,还有中小学生,周五中午一点时人最多。早上的晨礼是四点半,阿拉伯语叫邦布达(poputa),意思为“第一礼拜”,年纪大但腿脚好的人才能来大殿晨礼。中午晌礼阿拉伯语叫撇申尼(pieshini),人就多了,从周一至周五都一样,主麻日中午人增到400多人,但平时中午也有百十来人,早上晨礼时几十个人来礼拜,晚上昏礼时人少了,只有几十人。

平时一次礼拜的时间为30~40分钟,周五主麻日时一小时。12点半开经,到一两点时基本完成了。回族老人行动不方便的,或离清真寺路途远的就在自己家里礼拜。

老女寺翻修成了一个新女寺,主麻日时人也很多。女的因家务忙或要带孩子,也是在家里礼拜的多。

白会长当伊协会长前累得腰间盘突出,来了伊协和清真寺后,身体好了,因为他不管产业了,一心清真寺工作,又做礼拜,不近烟酒了,所以身体好。

盖清真寺需要1000万元,政府办公经费紧张还拿出50万,我们清真寺和伊协的领导到包头哪里说一句话都给面子,当然,我们也给政府拆迁帮忙,政府说哪个小区要搬,群众不同意,我一说就行了。政府拆迁某地老百姓要3万,我一去一说就免了,找我办事的太多,应付不过来,但我都认真办,办不了就认真解释。来求办事的给我好处钱,我也不要,行善是我们回民的最好美德。人人平等,与人为善,再有钱也不如行善。

从陈主任的介绍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回族对政府的感恩情结,同时他们也帮助政府排忧解难,发挥了民族干部特殊的桥梁纽带作用,而且用人人平等的眼光为群众办好事,行善事不要好处费,这些都是从回族的良好美德高度来要求自己的,不能不说是回族的又一大优点。

中午陈主任领笔者和李欣到清真大寺食堂与包头伊协白进林会长共进午餐,他就是哈会长介绍的回族大款,用餐中他热情地介绍说,他们正在扩建新的清真大寺,让包头这一大寺成为华北第一大寺,从设计、规模、形象、精致程度和特色上都做了精心建造。

笔者这几年调查回族还是第一次在清真寺吃饭,饭菜丰盛,没有烟酒,但非常有味道。白会长话不多但都很有分量,一看他就是个年富力强,富有决策能力的包头回族领袖。

下午,65岁的哈建业副会长又腾出时间专门陪我们调查,先是在清真大寺里继续听他介绍,然后他领我们到寺梁街回族村去现场调研。他介绍说,现在包头回族女孩上学了,女孩不上学的旧传统意识改变了,不管男女也都能上大学,上大学再往上,能上多少上多少,几乎没有失学的,上完小学、初中、高中没问题。包头回族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伊协会计82岁了,连小数点都清楚。80多岁的回民一天5次礼拜也都来礼着呢。

关于包头回汉通婚,有的两人是同学关系,虽然一回一汉也自己互相愿意了,不像20世纪50年代了,老人现在不阻拦了,但是要给汉族一方宗教教规和风俗习惯的教育,掌握后再熟悉一个阶段,然后让教长举行进教仪式,正式开始遵守教规,生活上不胡吃,行为上要规范。引导汉族一方对伊斯兰教有了正确清醒的认识,但没有让其洗肠子,让其喝碱水的做法,主要是思想意识的转变。入教上的思想意识除信教内容外还包括强调孝敬双方的父母。具体的入教手续中还包括以下保证:

1.夫妇和睦。

2.孝敬双亲。

3.回族儿媳妇要照顾汉族父母,但父母咽气时不能披麻戴孝。

还有些规矩要执行,比如老人活的时候要尽孝心,到礼拜寺大小净,不要到公共澡堂子洗澡,不能骂人,不能用语言伤人,不能打沙锅子,不能在棺材面前跪,必要时穿纱巾。按教规要求,要靠自觉,胡作非为不行。

回族这些对大多数汉族通婚者的入教教育,与国家的“八荣八耻”不少内容是相同的,多数是做遵规守法的公民所要求的,只有少数规定属于回族特殊的风俗。

哈会长继续介绍说,入教教育后,再到清真寺去洗洗,散点乜贴,然后就可以与回族对象结婚了。

回汉结婚的也是到饭店举办婚礼仪式,之前在家里举行回族伊斯兰教式婚礼,请阿訇来念伊扎布,实际就是证婚词,然后问双方家长同意不同意,结婚男女双方同意不同意,也备红枣、核桃、花生、喜糖,阿訇抓一把往新郎新娘处一撒,别人男女老少一抢,沾个喜。家里的宗教仪式婚姻礼完了就到外面饭店招待客人,一般是清真饭店,没有酒,有几桌专门预备给非穆斯林的,在另外几个雅间,可以抽烟喝酒。

部分的穆斯林餐桌都是以茶代酒,用敬茶来表示祝贺。

回汉结婚、回回结婚仪式都是这两样,先家里后饭店。

关于回汉民族团结。包头回民汉民一般都是互相尊重,有信仰五大宗教的一条街,从东门大街到财神庙街,都在梁(坡)上,被俗称为“东方的耶路撒冷”,显示了包头多宗教、多地域、多民族的特点。

清真中寺是甘、宁、青的人来后建的,西寺是山东等冀鲁豫人来建的,此地宁夏来的人也多,但这些回族都能与包头汉族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对方,没什么冲突。回回是口和心一致的,比较好处(笔者注:这一点笔者在几年的全国回族一线调查以及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作5年多中有同感,回族干部群众还是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的,他们可能在经商上精明、灵活,但平时为人处事还是大多数心口一致的)。清真大寺因是乾隆八年建的,也叫老教,甘、宁、青来的回民建的寺是所谓新教,但也没什么根本对立,只是吃饭拿筷子、叉子的区别。

回民更讲究清洁,穿白色是无污染,戴白帽象征干净,白帽、白衣,胡子一留,一看就庄严肃静。

7月13日下午3点,笔者和李欣随哈会长从包头清真大寺走到寺梁街回民聚居社区,访问了回民马子林(男,45岁)一家,又访谈了中年女性(44岁)邸香兰。

马子林是下岗职工,现给别人开车。邸香兰现给东河街道打工。下面是他们回答的一些回族情况。

东河区现在没有企业,除了事业单位的外,原来企业职工都下岗了。马子林平时还是戴着白帽,认为戴上有回民标记更好,马子林、邸兰都说:“帽帽戴上,回民嘛!”

回族孩子一般都在回中念书,回中在包头排名第二,呼市回中不如包头回中质量好,全市升学率高,中考(初中升高中)六连冠。高中升大学也是全市第二。包头市回族升学率提高,使回族人逐步重视了教育,家有孩子让上学了,解放前女子上初小的都少,现在男女都一样了,能考上,深造,上研究生都行。

回族孩子学得好的,学校免费给上学。没免的,只要能上,家长哪怕卖房也让孩子上学。马子林一再强调地说:“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上学。”

访谈后,哈会长又领我们参观了寺梁街回民聚居社区的平房回民家,虽是平房不算富裕,但家也是冰箱、彩电、洗衣机都有,家具不够高档,但也样样俱全,平房的卧室和客厅间都较大,回族主人对自己的生活条件是满意的,清真大寺离他们住房不远,也是满意的内容之一。

我们三个访问回民区后从梁坡上走下来,继续边走边讨论回族,在清真大寺门前合了影,我们才依依不舍地与哈会长告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