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泉州回族:历史文化与现代开放

泉州回族:历史文化与现代开放

时间:2024-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福建泉州回族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开放2010年2月27日下午,在泉州华侨大学参加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暨海外方言国际会议期间,会议上专门派车带笔者和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同志去泉州市的回族聚居地与精神礼拜地清净寺去参观,使笔者了解到这座中国最早的清真寺建设情况以及福建泉州回族的许多真实面貌,下面是笔者的学记加体会。泉州的刺桐城之名饮誉世界,在阿拉伯文、波斯文中被称为“宰桐城”。

泉州回族:历史文化与现代开放

第六节 福建泉州回族历史文化与现代开放

2010年2月27日下午,在泉州华侨大学参加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暨海外方言国际会议期间,会议上专门派车带笔者和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同志去泉州市的回族聚居地与精神礼拜地清净寺去参观,使笔者了解到这座中国最早的清真寺建设情况以及福建泉州回族的许多真实面貌,下面是笔者的学记加体会。

清净寺位于泉州市中心一个不宽的街道旁,感觉泉州市街不宽,楼房也不高,但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人气很旺。走进清净寺,讲解员用普通话给大家讲着,笔者是边听边问边看边记,以下是对泉州清净寺及回族的较为详细的描写。

今天的泉州正满怀深情欢迎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兄弟,共同缅怀先贤业绩,追溯千年教谊,继续谱写壮丽的教谊诗篇。

泉州的清真寺首建于唐代,至五代时增为六七座,分布于城东南隅的穆斯林聚居地内。客居泉州的穆斯林有蒲、郭、丁、夏、金、马、铁、葛、闪、史、哈、杨、黄、苏、林、李等十多个姓。这些客居穆斯林后来与中国女子通婚,繁衍后代,与中国土著人民结下了血缘情谊,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也使阿拉伯文化并入中华文化。

宋元时代从事海上贸易的蒲寿庚家族,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夏文青,李贽的四世祖、明代迁属到今晋江市的陈氏家族、丁氏家族和迁居今惠安县白崎乡的郭氏家族,以及后来随郑成功收复、开发台湾的穆斯林,都与泉州回族有着密切关系。

泉州清净寺又名麒麟寺,阿拉伯文曰“艾苏哈”外大寺(意即圣友寺),是我国沿海四大伊斯兰教古寺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独具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古寺,即我国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建筑。清净寺的确切建寺年始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现还存有门楼和礼拜堂的墙壁。它是中阿深厚友谊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今已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

明朝皇帝赐谕米里哈能感心好善者。清净寺也有明朝永乐五年的敕谕碑。(www.xing528.com)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宋元时代东方第一大港,有“海滨邹鲁”之誉。因其襟门带海,唐代海上交通又发达,泉州与广州、扬州、交州开辟为我国的四大对外贸易港口,各国商旅、传道士纷至沓来,形成了“市井七洲人”的景观。唐太和八年(834年),朝廷以文字形式颁布了保护番商的诏书,其中已提到福建的番商。

宋元时(960~1368年),中西海上贸易繁荣,外国海商之佼佼者首推穆斯林,他们不畏艰险,运来名贵香料、药材,载去精美的丝绸、瓷器,促进了中西经济的发展。穆斯林足迹遍及中国各大港口城市,尤其是在泉州留下了深深印痕。泉州的刺桐城之名饮誉世界,在阿拉伯文、波斯文中被称为“宰桐城”。穆斯林集居在“番场”,建成了有元式风格的清真寺,专供其公用的墓地散布于市东南郊。迄今仍屹立在通淮街的清净寺,隐卧于市东郊灵山的古老圣墓,以及尚存的数百块雕有阿拉伯文、波斯文、中文以及伊斯兰图案的碑铭,向人们默示着当年的盛况

明清以来,泉州湾开始衰落,但穆斯林后裔还留居于此,他们仍保留着部分传统习惯,并与当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通婚,成为中华民族一员,对我国的灿烂文化继续作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宽松的民族政策,宗教自由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使泉州的回族穆斯林又有了发挥社会作用的舞台,泉州回族穆斯林成立了伊斯兰教协会,积极同国内外穆斯林兄弟发展友好往来,为在全国宣传中国泉州的经济发展和回汉民族和睦的新气象而辛勤忙碌着。

在参观清净寺时,墙壁上珍贵的字匾,寺院中竖立的碑铭,尤其是北宋年间打成的千年水井,以及寺院花团锦簇、绿树葱郁的环境,都令大家流连忘返。千年水井供来清真寺礼拜的回族和其他穆斯林信徒大、小净使用,它是水管自来水式的常流水,我们几位教授、研究员还专门在此洗手,笔者又饮了几口,表示对清净寺先人的崇敬和追忆之情。

关于泉州市的回族,他们主要是居住在附近的晋江、陈埭镇四境村的丁氏回族。他们在改革开放后经商治富了,村里的道路宽广,但受周围汉族习俗汪洋大海的影响,也随了汉族的生活习惯,有些人也和汉族吃的一样了,甚至有些人也沿袭闽南各种习俗和文化,信佛了,供奉土地爷、观音菩萨了。这是少数回族长期在汉族汪洋大海里生活不得不入乡随俗的例子,和后文所述的甘肃临夏回族占多数中少数汉人饮食习惯和宗教都随了回族一样,仍然验证了笔者的民族杂居地区各民族人口比例决定其文化、习俗靠向哪个民族的观点。通过对全国各地回汉杂居有汉随回,也有回随汉的实例,又一次证明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实态势。因此,通过对泉州回族现状的了解和解释,我们更加坚定了落实党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之民族理论的信心和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