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西南昌回族寺庙建筑、饮食与卫生与卫性分析

江西南昌回族寺庙建筑、饮食与卫生与卫性分析

时间:2024-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江西南昌回族的寺建、饮食与卫生、卫性2008年8月奥运期间,笔者冒着酷暑来到当时高温湿热的全国四大火炉城市之一南昌市醋巷,这是坐落在汉族聚居区的南昌唯一的清真寺,也叫积古寺,具体的方位是南昌中山路翘步街醋巷。另外每年拨6万元,解决南昌回族的牛羊肉供应问题,最近随着物价调整,我们也要求政府再补贴,加强屠宰场地的修建。关于城市民族工作建设,今年江西省重点解决回族的清真饮食问题。

江西南昌回族寺庙建筑、饮食与卫生与卫性分析

第五节 江西南昌回族的寺建、饮食与卫生、卫性

2008年8月奥运期间,笔者冒着酷暑来到当时高温湿热的全国四大火炉城市之一南昌市醋巷,这是坐落在汉族聚居区的南昌唯一的清真寺,也叫积古寺,具体的方位是南昌中山路翘步街醋巷。

8月12日,笔者从上海坐动车,傍晚到达南昌,一下火车就直奔中山路找到醋巷清真寺,一个身着蓝色回族服,戴着盖头的李奶奶热情接待了我,一问才知,她老家是北京人,已经77岁了,她是回族人,是热心来清真寺帮忙的。她说清真寺现有一个宁夏吴忠来的阿訇叫郭富有,男,42岁。她又很热情地答应与笔者在清真寺前合影,并约好明天见郭富有阿訇,这使笔者很高兴,因为一到南昌清真寺就感受到了回族人热情好客的温暖。

作者在醋巷清真寺调研江西南昌回族(2008年8月)

8月13日,笔者又到醋巷清真寺来,专门拜访了郭富有阿訇。

郭阿訇介绍说,他来到南昌清真寺已18年,来时才24岁,那是1991年,是1987年在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读本科,1991年毕业。他是该院的第二批本科生,第一批是1986级。后来几年宁夏经学院又变成了一年的进修班或阿訇培训班方式,也就是说,郭阿訇这样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20世纪80年代是不容易找的。

以下是郭阿訇的叙述(笔者有删改):

我到这里是经江西省、市统战部宗教处和宁夏伊斯兰教协会、伊斯兰教经学院联系的,是刘景隆院长和张乃新副院长推荐我到这里。1991年3月我就来这个清真寺任教。实际上是组织上出面,市伊协帮助,江西南昌希望从宁夏分来一个本科生的阿訇,支持江西的民族宗教事业,即答应给一个编制,因此,1991年我一来就是清真寺的阿訇教长,1995年开始任南昌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到现在已连任13年,现已第三届了。

伊协是给我工资的。他们抓宗教工作三个队伍,即党政干部队伍、宗教干部、宗教界人士,我属于宗教界人士。我的几个同学都在宁夏各地市当伊协会长,西北地区伊斯兰协会的办公室在政府里,而南方伊斯兰协会都是自养的,在人员、编制上政府没有拨给经费,但牛羊肉让我们伊协经营,政府一年只给6万差价补贴,加上储备费,基本上都用到了回民群众身上,保证了南昌回民有清真牛肉供应,平时有牛肉可吃,星期六有新鲜牛肉。

1994年南昌清真厂效益不好,清真不达标,1995年政府把这个厂作为非清真用了。另外每年拨6万元,解决南昌回族的牛羊肉供应问题,最近随着物价调整,我们也要求政府再补贴,加强屠宰场地的修建。

关于城市民族工作建设,今年江西省重点解决回族的清真饮食问题。省里给伊协300多万元,用于清真网点、饮食点、屠宰点的建设。还有对有困难的回民群众给予一定的照顾、支持,重点支持孤寡老人,又从省宗教局要一笔基金,用于对回民老人的走访慰问。

郭阿訇是江西省伊协副会长,南昌市伊协会长,市领导考虑他主要在南昌市,所以由市里帮他发工资,划入编制,以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并且发挥类似他这样的宗教界人士的积极性,为和谐社会作贡献。

郭阿訇说,“宗教是爱国力量,是抵御外来势力的阵地,也是对外宣传社会主义国家尊重宗教自由政策的阵地。南昌清真寺占地只有26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60多平方米。我们坚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按宗教政策,独立自办的原则,主要靠自养”。

新中国成立前,南昌回民产业多。江南的回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大多在城市聚居,而且多是有钱和有产业的大户人家,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回民后代还有不少家底儿。但改革开放后,别的民族也富起来,有的是汉族农民后起的企业家大户等,也有从西北来的回族开拉面馆等做小生意的人,江南本地回族虽然没有那么多钱势了,但他们的内心仍是存有贵族思想和优越感的,这是我们研究江南回族必须注意的一个视角。“他们在醋巷周围建立了这座清真寺,我们叫古寺。南昌象山北路有一个叫客寺,造型建得独特,比古寺大10倍,但被日本人拆掉了。而古寺是伊斯兰教传到南昌时建的,是清康熙年间,已有336年历史,当时的地契还在,今年已337年了。”

“在抗日时期南昌沦陷后,日本把客寺划为军事区,此客寺(清真寺)主要是外地穆斯林,客寺是本地回民称外地回民礼拜之地,把外地穆斯林称为客人。”把外地来定居的人称为“客”,是南方汉族人的称呼特色,比如“客家”“客籍”等,当地的土著回民也这样称呼。“外地回族老板主要是做瓷器生意的,西北来的回民做别的生意的也有。当时南昌交通发达,回民们以南昌为中心基地,向全国贩卖古董、江西茶叶、景德镇瓷器等,相当于发往全国各地的物流中心。来南昌的回族大老板主要做这三样生意。当时南昌外地穆斯林多,所以建客寺主要为穆斯林客家、客人,他们做生意也捐了钱,客寺建设的费用主要是他们捐的,直到清末民国。这些外地穆斯林被称做回民内部的新派,他们做的生意虽不大,但客寺(即他们外地人做生意建的清真寺)的柱子用得都是两个人合抱才能抱过来的,非常华丽雄伟。”

从古到今,回族无论是在本地农耕,还是到外地经商,只要基本生活够用,就要拿出相当多的结余部分用于盖清真寺和施舍别人或捐给社会,不仅仅是清朝、民国的南昌客建清真寺,今天笔者到全国回族聚居区的哪个村镇、城市、社区,回族民居建筑中最豪华的房子永远是清真寺,而不是民居的哪位大官的房子,这是回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

抗日战争时日本人为了修工事用木料,就把客寺给拆了,日本人信佛,也有信伊斯兰教的,当时还征求了几个“顺民”的意见,但不管被征求的人同意与否就拆了。抗战胜利后,逃难的穆斯林又回来,在客寺那块地上重搭了茅屋、草棚住下来,但因历史原因一直未把客寺恢复重建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回民的信仰生活,没有客寺就保护古寺,因此古寺几十年来一直是开放的,“文革”时那样动乱都保留下来了。我们伊协为了保护回族文化,也想把客寺重建起来,但客寺地上有居民和民宅,现在又盖楼房了,我们要求政府帮助落实民族政策,落实宗教房产的一些文件,但政府说这是“文革”限庙限寺政策的产物,现在可以落实,只因客寺地盘上住了平民、盖了楼房,现在政府决定重新划地给南昌回族,又盖一个新的清真寺。南昌自1998年以来外商来的特别多,也有许多巴基斯坦、埃及等穆斯林国家的外贸客人,每年有100多人,他们来南昌只能在较小面积的古寺做礼拜,而主麻日时古寺只外宾就有100多人,加上中国乡老,人太多了,可我们古寺大殿只有100平方米,满足不了国内外穆斯林礼拜的需要。比如,开斋节古尔邦节两大节日时,首先在大殿,人满了,又在醋巷做礼拜,再满了,又扩到合同巷,礼拜的地方还不够,又扩伸到中山路。外国穆斯林来到古寺,人满了,在外跪到水泥地上,我们只好买些塑料布垫上,上古寺楼板有太多的人一起磕头,有共鸣,楼板承受有安全隐患,再加上为满足省会城市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需要,满足国内外穆斯林群众宗教精神生活的需要,一年一度的省长、省委书记与民族宗教界人士座谈时就采纳了我们的建言献策。2003年,时任省委书记孟建柱也说,全世界穆斯林朝觐麦加时经常有踩踏事件,他知道南昌古寺有楼板安全隐患,就批示,作为城市功能,要满足城市市民中一部分回族、维吾尔族等和外国穆斯林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于是政府再批,在南昌红谷滩蝶子湖大道旁新建清真寺,目前“三证”已有,10亩地上正在建设中。

南昌本地回族不到4000人,但这10年左右外地来南昌的回族已到1.6万人,其中开拉面馆200家,有1200人左右,新疆维吾尔族卖葡萄干、馕饼的有800人左右,还有新疆班大中学校学生,比如今年莲塘一中又招了初中部,仅新疆班首批就有300名学生,大学中江西财经大学、服装学院、蓝天学院等中国各地回族学生,江西医学院里的印度、印尼等外国穆斯林学生,加起来1.6万人。

改革开放30年来,西北回族和维吾尔族到东部发达省份来做有特长的行业生意,如开拉面馆,卖葡萄干、馕饼、切糕等,他们在东南各城市安家落户,已成为城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回族等穆斯林群众有和当地汉族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问题,也有和当地土著回族相互磨合、相互和谐的问题。这是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遇到的新现象,急需当地政府和民族宗教界理论人士深入实际,总结新鲜经验,创新出符合民族成分新布局的新的民族政策来。

郭阿訇又说:“我们小小的古寺每年仅接待穆斯林外宾人数就有1000人次,过去主要是巴基斯坦、埃及外宾,现在外籍大学老师也多了。美国的穆斯林英语老师,突尼斯的法语外教,他们也是穆斯林,都来南昌仅有的清真寺——古寺来礼拜。古寺小,礼拜的人多,每年在两大节日期间政府就把附近的万寿宫停车场租下来,对古寺的过问成为省政府的要务,常务副省长林成兴亲自抓,2006年12月,受孟建柱书记委托,林省长来古寺细心视察,令人感动。他看了作为南昌唯一的清真寺——古寺保存下来的康熙地契后说:‘清朝政府都能保护古寺300多年,我们共产党更应该建一个更漂亮、更安全的清真寺。’然后林省长到市委协调,现场办公,林省长考虑到现在外来的回族穆斯林群众都是做小生意的、没大钱,就让新清真寺13亩地600万元的地皮费由南昌市出。”

从古到今,中国各地回族清真寺的建设经费或者是穆斯林人自己捐钱,或者是政府拿一部分钱加上穆斯林人捐上一部分钱,但全部由政府出钱来建清真寺还是罕见的,江西省和南昌市有这样大的力度,为满足回族等穆斯林群众精神生活而为他们创造物质条件,的确反映了政府对少数民族事业的诚恳而大力的支持。

但我们伊协发动,南昌市回族等穆斯林群众还是主动捐了100万,今年年底开工,但今年10月2号的开斋节,12月9号的古尔邦节都将在开工前的空旷场地上举行。政府也鼓励回族群众在空地上做礼拜。

南昌市政府准备在红谷滩空地建成与古寺的建材效果一样的新清真寺,而且其他的建材都要买上档次、上规模的,达到100年不落后。目前市宗教局领导,建委、管委、土地委副局长组成了清真寺建设小组,政府搭成了班子,伊协协助政府组织成办公室。从南昌市政府到回族穆斯林群众,上下一致认为,建好新清真寺是完善城市功能的一部分,是在建设南昌市的一个对外开放形象。政府一再强调,政府出钱要把好关,但建完后产权归伊协宗教团体。

关于南昌回族的衣食住行,郭阿訇谈道:

南昌本地回民有3700人至4000人,近10年外地回族来的从1.3万到1.6万,本地回族在着装上只是来清真寺时男戴白帽,女披盖头,但在其他场合已不穿戴了,这是长期汉族的大社会环境使然。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光看表面,要看实质,南昌清真古寺能在300年的战火中保留下来就是一个奇迹,这表明了本地穆斯林对教门的虔诚和执著。

北方回族中有的人说:“你们南方回族都不上教嘛!”这是不对的,他们不了解,他们到南方一来就无端地指责,其实南方本地穆斯林对安拉的信仰很虔诚,在汉族的大包围中始终守住信仰,是更执著的。300多年他们能请阿訇,阿訇能在古寺宣教,回族的根基能在这里扎下根来是不容易的事情。能管理好清真寺,让伊斯兰教在南昌保留下来就不简单,我们任何人都无权指责。北方回族对此有点偏激,对老一辈南昌穆斯林的虔诚我们每人应该敬佩,我到南昌18年,接触过不少老穆斯林,他们的虔诚,在家里封斋,坚持常年来清真寺,晚上还来寺做tarvehabe(间歇拜)。

从南北方回族相互认识的误解中我们可看出,回族研究不仅要考虑到他们内部的教派之分歧,还要看到不同地区回族之特色的小有不同,也要看到当地回族和移民回族经济、文化、心理的不同等,这些都是深入研究回族的关键课题。

我刚来南昌时不大适应,但看了老一代穆斯林,几百年前从北方到南京,又迁到南昌,他们让南昌古寺保留下来,值得学习。他们对教门的执著鼓舞了我。他们听我讲卧尔兹,因为多少年南昌没有阿訇了。老一代穆斯林对教门非常虔诚,他们不在外面吃非清真的东西,不吃haram(伊斯兰教禁忌的食物),而且我在南昌与回族接触中本来在生活上是不习惯的,待不住,正是他们的虔诚感动了我,我在这一待就是18年。我们教职人员应一心为安拉而奋斗,他们(指南昌的回族穆斯林老人)经学知识有限,但他们也为信仰而奉献,我作为教职人员更应该奉献。

从郭阿訇出自肺腑的对南方老回族穆斯林的由衷敬佩和受到真心实意的感动中,我们可分明看到两点特征:第一,南方回族在汉族的汪洋大海包围中,居然能那样自觉地坚持礼拜,禁食haram,这比西北聚居回族大家互相有约束是更难的,他们能保持住回族特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第二,从中可看出虔诚地为信仰而奉献,而献身,是回族最深层的民族特性之一,这种精神追求是比不吃猪肉等生活习惯更神圣、更持久的。

郭阿訇还说:“我父亲是阿訇,不管到哪里都是为了安拉伊玛尼(信仰)。每个穆斯林活着人生观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寻求今世安拉给我们的吉庆和恩惠,我们奋斗的目标是为安拉和后世永久的天堂,永久的回赐。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敬拜安拉,在今世生活中要寻求到安拉的恩惠,自己就要做好事。是安拉给的给养和财富,所以要为社会多做好事,多做善功。就像把善功种子栽种下来,到时收获一样,将来到真主那里得到永久的回赐,永久的住宅天堂。”(笔者注:笔者和郭富有阿訇讨论,财富富有不算富有,精神富有才是富有,这也是回族在现世典型的精神追求之一)正像郭阿訇说的:“拿一座金山和我们的信仰交换,我们都不会换的。在信仰面前金山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作为穆斯林感到精神充实,最自豪,我们不是管安拉要财富。”郭阿訇意思是真主给了他们精神财富,所以郭阿訇又重复一句erhamdulileh,意思是“一切赞颂全归真主”,他认为anamasilim,意即“我是穆斯林”就足够了。

郭阿訇解释说:“因为安拉挑选了我,使我成了穆斯林。我不为现实的金山银山,而是为了精神营养,成了一个有信仰的人,在安拉那将得到永恒住宅的回赐,所以我们把遇到困难挫折看做是安拉对穆斯林的考验,因此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仍忍耐、坚强,穆斯林人做生意失败了不能跳楼自杀,伊斯兰教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寻求安拉的恩惠,寻求就是要去劳动,要借自己的创造力努力工作才能寻求到安拉的恩惠。穆斯林讲精神财富,把任何挫折困难甚至是赋于你权利都看做是安拉对我们的考验。穆斯林人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求,去努力行善,其善功的结果在安拉那会有回赐的。真主也看重我们穆斯林人的后世,所以我们不消极,因为是真主让我们劳动,让我们自食其力,不鼓励我们讨饭。伊斯兰教经典讲,‘用你的手捡一堆柴火卖掉也比你乞讨要好!’”

关于南昌回族的回汉通婚,郭阿訇介绍说:“南昌回汉通婚比较多,回族的年轻一代传统的家庭教育已断层,这些回族青年是不来清真寺的,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当然也有吃汉餐的了,但还是比较少。可是最近形成了回民在外面饮食不方便‘只是不吃猪肉就行了’的心理宽松习惯,因为南昌回族年轻人对回族的民族精神和伊斯兰教规不了解,这种情况也要看到它的客观原因一面。‘文革’前后持续近20年无阿訇,一些懂规矩讲传统的回族老人又相继去世了,清真寺也关了,年轻人不了解回族伊斯兰文化了,加上与汉族通婚的增多,也与回民文化脱节了,有一点概念的人只懂‘不吃猪肉’。阿訇不应只宣传伊斯兰教义、教规,也应宣传回族文化,一个民族的精神也要靠阿訇一代一代宣传的。”

这里讲到了伊斯兰教和回族文化的有同也有异的问题。其实,当我们研究回族时一方面不可回避地要了解伊斯兰教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规则,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波斯人、阿拉伯人来中国后与汉族通婚的后裔既受到了伊斯兰教又受到了汉儒文化双重影响的这类特殊的穆斯林群体的民族特性。郭阿訇讲的南昌回族一些年轻人不进清真寺做礼拜,有的人也不怎么讲究吃不吃汉餐,但他们算不算回族呢?应该还是回族的,因为我们既要历史地看回族,也要开放地与时俱进地看回族,老年人永远对年轻人有意见,但年轻人毕竟在有选择地继承了传统后,又有选择地接受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事物、新思想。所以中国散杂居地区的回族,尤其是汉族聚居地区的年轻回族,他们的发展走向也应是回族研究的重点之一。

郭阿訇接着说:

为了恢复回族的一些生活习俗,这几年,伊协也开会,倡导回族有亡人到清真寺来搞殡葬,鼓励回民到清真寺来买牛肉,大的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也开始慢慢过起来,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回族文化的断层,造成南昌中年回族也没有受到伊斯兰教和回民精神的熏陶(其实回民的家庭熏陶很重要),再加上上述说的“老人去世”、“回汉通婚”、“清真寺无阿訇”三大原因,南昌的中年回族也有不少人对本族的认识是“只剩下不吃猪肉了”。

在南昌回民兄弟还是能团结在一起的,因为他们有不同的“上教门”(即按回族的传统规矩生活)表现,即用不同的方式记得自己是回族,比如能登清真寺的门,能够到清真寺来买牛肉,能把亡人送到清真寺按伊斯兰教规来发送,这些都是上教门的表现,尤其是记得开斋节时集体上义坟,即阿訇带领大家给所有的亡人做一个平安的都哇以(汉义为“祈求”),做完之后再各自上各自家的坟,能上山给所有回族去世的同胞上义坟,这种思想意识已是南昌回族的自觉行动了。这是一种上教门的表现。

开斋节时集体上义坟,表现了回族以人为本,以民族群体为本的思想理念,这种以他人悲痛为自己悲痛的关怀体贴之情怀,会极大地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也会增强回族人在多民族杂居地区关怀其他民族的互帮互爱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有利于多民族、多阶层大社会中的和谐。开斋节时到回民公墓集体上义坟,据笔者在全国大部分回族居住区调查,北方回族也没全做到这样,这是南昌回族特性的一个亮点。

郭阿訇继续和笔者讨论说:

南昌回族人不吃猪肉也是上教门的一种表现,这么多年生活在汉族聚居区中,他们还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我是回族,我不吃猪肉!’这里面有一种精神意识和民族感情。只是南昌回族对回族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教知识了解得不够而已。现在南昌的回族已逐渐觉悟,有了到清真寺来了解这些知识的兴趣。我们清真寺不仅对回族等穆斯林开放,对非穆斯林也开放,我们不能阻止任何人走上安拉指出的大道,因为阻止善意的人进清真寺是有罪的。无论是穆斯林群众,还是外族人或学者,我们都热情接待,因为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他不信仰我们也欢迎他下次再来。伊斯兰教是安拉的宗教,是对全人类的,不仅是对回族、维吾尔族、阿拉伯人的。《古兰经》里出现“人类”(nasu)的次数很多,阿丹的子孙,指全人类,真主的宗教对整个人类,不分肤色、种族,但信仰安拉也是自由的,不过信仰了对自己有好处,因为今世安拉让你多行善功,你后世会在安拉那里有永久的住宅和回赐。你不信仰安拉,不伤安拉一点,因为安拉是无求于万物的,无障于安拉,但你信了安拉对你会有好处的。《古兰经》中讲,宗教没有强迫。其实,伊斯兰教在1400年前就讲到信仰是没有逼迫的。

郭阿訇在这里谈了很专门的伊斯兰教问题,其核心是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理论。怎样理解今世多行善功来世安拉那里会有回赐是两世都幸福呢?因为回族穆斯林认为,在今世多行善功即多行施舍,虽然可能自己的物质生活不算富裕,但施舍行善后所获得的心情愉悦使自己感到精神充实这本身就是很幸福的,也是值得“吉庆”的。至于来世又能得到安拉的回赐,那当然是更幸福和“吉庆”的了。从中可看出,回族的“两世吉庆”人生观有更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价值。

关于南昌回民的居住,郭阿訇介绍说,南昌回民原来在古寺周围集中居住,即“围寺而居”,现在城市拆迁,回族人已分散到各街区了。但不管到哪个小区的楼房居住,回族人往往在自己单元的楼梯门口或自己的房门口挂一个经文都哇以(向安拉的祈求)的牌子,有金质的,银质的,也有塑料的,上面写着阿拉伯语经文,内容是清真言。有些年纪大的回族穆斯林,也有在家里做礼拜的,因此自己住的房间里有礼拜的摆设,或者墙上贴克尔白天房的画等。

作者向江西南昌醋巷清真寺的郭阿訇调研(www.xing528.com)

关于南昌回族的生意,历史上有相当多的北方回民来这买卖茶叶、瓷器、古董,但本地回民做古董、古玩做得很有名,几大回族家族都是做古玩生意,本地回民还有做较大的餐饮业的,比如南昌万花楼,是100多年的老字号,就是本地回民做的。类似于小汤锅、牛杂碎铺、卖馓子等小本生意本地回族过去做,现在已不做,让西北来开拉面馆等小生意的回族代替了。像牛行(hang),本地回族过去也开,现在由伊协管理了,清真寺的牛肉是伊协供给回民的。

新中国成立前的南昌市,牛市羊市都是回民供应的,第一是因为回民清真餐饮以牛羊肉为主;第二是政府批后回民开牛行、羊业,当时南昌市一天宰五六头牛,因为那时人口少,现在南昌市回民卖牛肉的没有了,都是由阿訇来宰了,是汉民来卖,但由我们清真寺来把关。

总之,本地回民的上述一些行当被取代了,只剩下极少数的古董生意、古玩字画、雕刻、书法这些高雅生意,还有少数一些老年传人,如90岁的回民书法家许亦农,在石头上做小经刻,在全国有名。回民魏大愚是江西书法界名人,“八一大桥”就是他写的。回族王梦石是微雕家,老人一辈子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一厘米的象牙上刻出全部内容。这样的技术儿女已很难达到老人的技术和境界,所以微雕等也没传人了。

关于南昌回族的丧葬习俗,郭阿訇说,本地回族不管信仰怎样,谁家发送亡人这一天都要到清真寺来,为的是发扬伊斯兰文化和民族精神,平时不来清真寺现在都来了。回族节日期间,也是来人很多,这时是宣传回族文化的好机会。

回族发送亡人时汉人亲朋好友也会来,但他们都按回俗来办,比如,按伊斯兰教规则礼拜等。穿长幡布既是民俗也是教规,凡回民,不管是党员还是非党员都按回俗。这时可看出回族是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交织在一起,正像清真饮食既是回族的民族风俗也是伊斯兰教规的规定,回族的土葬也是一样。比如丧葬时的者那子(即“者那则”或“者那孜”)拜(汉义为“殡礼拜”),按民族政策是回族习俗,按教义教规是伊斯兰教的规定,过去回民是全民信教的。

回族人去世后,北方有条件时在家洗亡人,在南方要运到清真寺来洗,因北方家里有条件,农村有院子,有厅堂,而南方回民多居住在城市,楼房里没有这个条件,必须送到有这套设施的清真寺去。南北方城市和农村的区别是:南方的大清真寺必须满足回民这方面的需求,有埋体房(“埋体”是阿拉伯语mait,汉义是“亡尸”),阿訇要安排洗埋体的人等。发送亡人的当天要占殡礼拜,即占者那子拜。在清真寺给亡人做都哇以,到山上墓地给亡人开经(即念经文,是从《古兰经》开始有选择地念,念完后有赞圣过程,整个过程叫开经)。

南昌的回民公墓在山上,开车要三四十分钟,即使“文革”期间回民的公墓都保留了。回族的墓地下葬南北方是有区别的。北方是掏坑,先在西边挖一个大坑,然后从东侧面掏一个长洞,拱形,放进亡人,整个坑深两米多到三米。坑挖好后,先进去两个人到坑里,上面人和下面人先把亡人头接过去,再把头放进去,然后把脚放进去。掏坑要长形的,南北走向,亡人头朝北,脚朝南,面朝西,亡人面容向麦加天房方向。用土堆成一个小枕头。如果亡人仰卧,阿訇就把亡人的脖子转向西。而南方城市周边没有掏深坑的条件,因为土质达不到那么硬,如果按北方的方法掏坑就会塌,所以南方回民墓地只挖直坑,挖一个南北长方形直坑,1.2米宽,2米长,长方形坑里两边放进石郭,然后把亡人放进去,上面盖石板,再填土。南方回民墓坑只是侧面和上面是石头的,挖坑有1.2米、1.3米、1.5米,最多到2米。北方是按正葬规则办,边安葬边念经,南方人少,是把亡人放进坑盖石板,上土后再念经,时间长度和北方差得不多。

放土后念经都是用阿拉伯语念《古兰经》,通常念《古兰经》首章,第二章 节选,黄牛章宝座节,然后再念雅率章或国权章,或18个suor(汉义为“比较短的”的章节)。念经时伊玛目开头,各阿訇每人念五六分钟,如果少一个阿訇,那其中念经的某一个阿訇就要念十分钟了,一般都是有顺序的。

南昌回民墓地的坟包要填起来,是南北半圆长方形,有点像拱形,亡人身有多长墓地要有多长(其实是至少比亡人身长要长一点点,以便安葬),坟的高度有50~60厘米。南昌回族是在亡人的脚方向立个碑,南方别的城市是在亡人头的方向立个碑。

从以上南昌回族亡人安葬的诸多方式中可看出,既与北方回族有所不同,也和南方其他城市回族有所不同,这说明全世界穆斯林在信仰伊斯兰教,信奉《古兰经》的总原则下,各国的方式是有不同的,仅就中国回族来说,各地也在信仰风俗上多有区别,研究中国回族在信仰、风俗、婚丧嫁娶诸方面的相同相异,从而总结出各地回族在空间的差异中所反映的时间发展的规律,这应是深入回族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于在坟头立碑之事,郭阿訇说,这和伊斯兰教规没有联系,本来伊斯兰教是不主张给穆斯林墓地立碑的。回族的立碑是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是穆斯林在中国的一种新生事物。伊斯兰教只允许在穆斯林墓地立个小石头,二三十厘米,不能超过骆驼峰高度,只是个墓地的记号而已。

从中国回族在墓地小记号的基础上立大碑可看出,他们随遇而安、入乡随俗的特性。回族向汉族学习了许多,有的已经与伊斯兰教的要求不符了,这也是中国回族追求与时俱进、适者生存的生活需要,前面讲的南昌一些回族青年人不进清真寺,有的也进汉餐馆,这是靠拢汉文化的一种显性表现,回族墓地立碑,这是靠拢汉文化的一种潜性表现。笔者在调查南方回族中发现,有许多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回族风俗习惯实际上是受了汉文化影响的结果,有的加以改造融合,有的是直接学习,从中可得出南方回族比北方回族汉化深的初步结论。

伊斯兰教提倡丧葬节俭,速葬、简葬,这样有利于环保,从古至今,国王、老百姓去世时都是白布裹尸,他们在教义教规前都是平等的,多大地位的人去世也不应有陪葬品。

中国回族在这方面保存伊斯兰教比较多,而速葬、简葬有利于环保,尤其是官员、百姓一律白布裹尸,这种死亡面前人人一样的平等观,为中国汉族等其他民族树立了榜样。

郭阿訇继续介绍南昌回族的丧葬习俗:在亡人发送时还给世人一个参悟,这是一种觉悟,即每个人都要走这条路,因此活着时要多行善功,活着时要多行孝道,不能到老人无常(汉义为“去世”)时干哭、干嚎,回族丧葬禁止这种大哭的行为。发送亡人速葬、简葬也是不要浪费,不给亡人送花圈,不放鞭炮,因为回族伊斯兰教认为这种浪费财产也有罪。南方有的城市回族有人无常时也送鲜花圈,那是受了汉人的影响。真正的善功不主张500元钱买了花,因为亡人享受不到,如果把500元捐给小学生作为学费,亡人会得到恩赐,所以伊斯兰教提倡真实的善功。

从回族在丧葬上讲究节约这一点上,我们分明对照出汉族在丧葬时大讲排场,比如鲜花圈似海,送葬车排成长龙,墓地修得比民宅还豪华这种浪费现象,如果把用于豪华丧葬的钱放在去世人的名上捐给贫穷地区或辍学儿童,那也是汉族去世之人在天之灵所期盼的。

郭阿訇说,回族速葬又简葬,提倡真实实在。伊斯兰教鼓励人们施舍好客,所以丧葬后可以请帮忙人吃饭,但怕亲属劳累,可以当天,也可以改天请吃饭,标准是不增加亡人家属的负担。你的举意不是为发送亡人而请吃饭,而是因为真主而设置tuwawu(汉义为“食品”),做口到(汉义为“吃”的东西),大家吃了,亡人得到了家属施舍后的回赐,只要你举意端正即可。一切善功在于你的举意。比如发送亡人大家辛苦不请吃饭面子过不去,这是一般人的想法,回族的举意是祈求真主把回赐给亡人,如果不炸口到(汉义为“请吃饭”)怕别人笑话,争的是给别人的面子,那亡人后世就没有真主的回赐了。所以回族重要的是讲举意端正不端正。

关于回汉通婚,郭阿訇和李乡老都说,现在的南昌比较普遍,结婚时,有的回汉新婚夫妇让阿訇念证婚词,但大部分已不让阿訇念了,没有伊斯兰教信仰的回族青年还不愿意按伊斯兰教规矩办,他们只是到清真餐馆或清真饭店里举行婚礼,然后请客。李乡老还强调说,这是因为南方回族长期分散,又散杂在汉族之中所导致的结果。

南昌回族常说:“我们是真正的少数民族,宁夏回族在全自治区人口中达到30%,又有回族村聚居,在小聚居环境的回族圈子里,不能算少数,而我们这的回族,穆斯林很少,又分散在大汉族中,西北回族在当地不是少数民族,我们才是少数民族中的少数!”

77岁的女乡老李奶奶介绍说,我们在南昌的回族很可怜,清真饭得自己做,因为外面清真饭店很少很少,回族住家也很少。我们这清真古寺周围一个回民都没有。南昌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伊教伊规是不容易的,如果他们在西北回族大环境里会坚持得更好。南方的很少回族在汉族大环境里,第一代坚持,第二代坚持,第三代坚持,现在已二十多代、三十代了。

解释回族的特性不仅要解释他们在物质生活上的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要解释他们在精神生活中的思维理念,而回族丰富的精神生活、深沉的心灵之道往往在他们处在逆境、处在孤少、处在冷落的社会中才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悲美。李奶奶讲的南昌回族在很少而且可怜的,在周围民众不认同的大环境下,对自己民族习惯的执著坚持,直至几百年,这要比在大西北相对有小环境聚居的回族更难坚持。因此,不仅要注意研究在大中国环境中大民族夹缝中生存的回族,还要注意研究在大汉族聚居中几家几户小回族的顽强坚守民族特性的精神持力。正像下象棋时残棋更能显示出对弈者的高超棋技、棋艺一样,长期在大汉族聚居中仅剩下很少的回族还在那坚持自己的伊斯兰教信仰和穆斯林风俗,这时他们的物质生活方式的一举一动,尤其是精神信仰的坚守与崇高,更是一个民族的精华、亮点之所在!

李乡老接着说,清朝时,左宗棠镇压回民起义时,把一些回民发配到不毛之地,他们如果没信仰没精神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李奶奶说:“我父亲婴儿时官兵追赶,是汉民开一个门把一个抱着婴儿的女人(是我奶奶和我父亲)收藏起来,使我奶奶和父亲逃过来了。”

从回族乡老李奶奶的真实叙说中,我们可分明看出,汉族和回族老百姓之间什么时候都是有人间最美好的同甘共苦,有难相帮的感情的。即使在清朝镇压西北回民起义时,那时也根本不是回族和汉族、回族和满族的民族矛盾,而是官逼民反的一种官民矛盾,各民族最基层的普通老百姓是淳朴、善良和友好的。

郭阿訇和李乡老又和我讨论说,清初回族人和色目人地位高,但到了晚清慈禧那一代,国家就乱了。而在乾隆年间,有人反映北京牛街每晚有回族到清真寺聚会造反,乾隆皇帝并没一听就怒,而是化装成平常人到牛街清真寺里去看,一看回民个个脸上有光泽,但没有反朝廷,而是在做礼拜。所以他当时写圣旨,凡造谣的格杀勿论。在这之前也有看回族后半夜两三点起来做斋饭谎报回民聚会做很大动作的,然后又上报朝廷说这些回族图谋不轨,如果碰见昏君就会下令把这些回民全杀掉。从清朝初年的碑文中可看出,当时的回、满、汉、藏很团结,当时朝廷的民族政策也很好,国家是一种太平盛世。只是到了清末,官员腐败,破坏了民族团结,底下向皇帝汇报说回族伊斯兰教是妖教,进行各方面的侮辱笑骂才使回族忍而再忍,不得不反抗的。

两位回族教职人员,一男一女,一老一中,他们的话虽说是口头传说历史,但也有很重要的总结意义,从民间的第一手材料之角度解读着清末西北回民起义的原因,特别是大清朝廷与西北回民的关系。其实,那场回民起义所反抗的对象并不是中央朝廷,更不是对准满族,而是针对的是西北当时“现官不如现管”的侮辱过回族的地方贪官污吏。如果清末的朝廷皇帝像清中叶乾隆皇帝那样经常微服私访,像乾隆皇帝那样不偏听偏信而亲自去北京牛街听、看一下一样,他们也到西北农村回民聚居地亲自倾听一下回族百姓的呼声,也许不会出现那么一场悲剧性的官民战争,不该发生以汉族为主的湘军官军和西北回民起义者的一场生死斗争。

关于由“猪”引起的卫生、卫性之话题,是笔者这次调查南昌回族中受启发最大之处。

李乡老说,回族不吃猪肉,因为猪的习性不符合伊斯兰教的要求和习惯,猪习性贪婪,不符合卫生、卫性的标准。回族第一讲卫生,第二讲卫性,也就是要保护人的身体健康,还要保护人的性灵的纯洁。回族这种维护身心健康的理论接近于中医的某些理论,即人吃了什么后会在身上有药理作用。伊斯兰教认为人经常吃猪肉就会容易引起人性的不纯,正因为吃什么,什么就会在人身上有药理作用,所以回族也不吃凶恶的动物。

回族的卫生与卫性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们的讲卫生习惯是全中华民族中的榜样,“卫性”的理论,不管吃猪肉就会使猪的习性对人有药理作用是否有科学道理,但仅就“卫性”这个理论的提出,就不仅对保护人的身心健康有利,而且对修养人的道德素质,保护人的善良的本性,都有重要的促进和启迪作用。况且,我们可以把“卫性”这个概念借用过来,推进中华全民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防止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人们防腐拒变能力,尤其是使青少年在道德品质上健康成长的能力,都是非常实用的。

关于回族的文化教育,李乡老说,回族老百姓没多少文化,但走出去到社会上他们显得有素质,因为接受过圣训教育。郭阿訇也说,基层回族汉语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懂道理,因为受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懂etebe(汉义为“礼貌、礼节、规矩”)。回族文化先讲做人的道理,培养人的善根,相当于人的基本道德。中国人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七岁时品德就定型了,以后一个人在其他方面可能取得很高成就,但品德不一定跟着相应提高,所以伊斯兰教非常重视人的善根,让人明白作为人是从哪里来的,是父母生的,父母是你最大的恩人,所以回族提倡修炼人的本性,首先知道孝亲,知道孝亲后才知道对社会上的人和善。伊斯兰教把孝敬父母作为孝根,因为父母生下来你,给你把屎把尿,人首先要对父母报恩,做一个孝顺的儿女。

郭阿訇进一步说:

穆斯林懂得了人道就会懂得主道,他是真主创造的,由父亲的精,母亲的血,父亲母亲把孩子培养成才。《古兰经》上说,当你壮年时,当你断奶时(提倡母乳30个月),你应当向真主祈求,父母70、80、90岁时给父母做一个最好的祈求,希望真主多赐福给二老,要做这个平安的都哇以给父母:第一,物质上行孝,赡养父母时要孝顺他们,有一碗粥首先端给父母就行。第二,精神上行孝。

这是回族行孝道的一种发明,时下对父母行精神孝道是最迫切的,现代社会许多父母是有退休金的干部或专技人员,物质生活没问题,需要的是对他们精神上的抚慰以防止老年孤独,因此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聊聊天,多说些尊敬他们的感恩话语,恰是当前家庭精神文明中最需要的。

第三,教门上行孝。总之,自己虽能力有限,但要想着父母,父母心情不好时要陪他们聊天,让他们心情愉快。教门行孝指的是,父母是穆斯林,要我们走正道,我首先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虔诚的穆斯林,在父母活着时我信仰真主,支持父母去礼拜、封斋,当父母无常时把他们发送好,还给他们做好都哇以(汉义为“祈求”),并为父母给穷人施舍,使父母得到回赐,自己在清真寺礼拜后再给父母做一个平安的都哇以,这些都是《古兰经》《圣训》(简称“经训”)及其他围绕着《古兰经》解释的教法经上告诉我们的一些处理事情的方法。也是圣言圣行(即穆圣说的和做的)。

从上述两位回族宗教人士所讲中我们受到启发,回族文化中的“卫性”“善根”“孝根”等有利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伦理教育的概念都是值得当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借鉴的,尤其是对父母的孝道不只是局限在对父母物质生活的满足上,重要的还有对父母精神上的慰藉,包括满足父母精神上的意愿——不管是现世还是对来世的祈求,这些都对当前中华大文化中“百事孝为先”,“孝”在何处有重要的导引作用。从中又一次看出,回族看似与汉族区别不大实则在精神内涵上还是有区别可挖掘的,他们的精神财富是中华大文化中仍然潜藏在底层中还未被许多人所知的瑰宝。

郭阿訇和李乡老继续与笔者说:

真主对我们有造化之恩,所以人活着的目的是要敬拜安拉,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所以要孝敬父母,因此,要心怀被(真主)造化之恩,被(父母)养育之恩。回族的两“恩”是人的最基本的善根,有了这两“恩”,人就知道在社会上该做什么了,就有了对父母的爱心,对社会的爱心。我害怕主监督我,我有了信仰,我的言行就受到伊斯兰教义教规的限制了,因为如果杀人、放火、犯罪,到安拉那里就进火狱了。所以回族中信仰越虔诚的人越不做坏事,而且伊斯兰教鼓励穆斯林学科学知识,因为科学知识也是真主创造的,我们要在寻求知识中得到安拉的恩惠。

人活着要懂得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了解了人生的价值。有的人一生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钱财,而回族的人生动力是对安拉的信仰,是真主给我权力让我要为老百姓做好事,多多赈济平民。真主给我身体和能力就是要我帮助别人,有的人欠钱没有给我,也是对我的一种考验。只要身体能行我就为社会做好事,我每天在安拉那就能得到回赐。我在现实生活中做的善功就是我最大的财富。所以没吃饱肚子都能忍耐,因为我精神上有信仰,我精神上积累了财富。有的人不讲精神寄托,有的人说信仰你信则有,不信则无,其实伊斯兰教追求真理,真主你信他他有,你不信他他也有。

这里讲的回族心怀“两恩”,第一个“恩”今天我们作为信仰来借鉴,回族穆斯林有了真主信仰,他就不管在有人没人监督管理下都会自觉地做好事,行善功,经得起考验,承得住忍耐。不仅是回族有了伊斯兰教信仰是这样,而且通过回族信仰的启发,我们中国人有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国信仰,有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盼信仰,也会在各自的工作、学习、研究中及为人处事中发挥敬业、爱人的事业心和助人为乐的精神的。第二个“恩”,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这是前文讨论的“百事孝为先”的“孝根”,无论是汉族儒家传统伦理文化中的“百事孝为先”,还是回族伊斯兰教教规中的“孝根”,都异曲同工地强调了家庭细胞的温暖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奠基作用。

笔者调研南昌回族快结束时,郭阿訇又向笔者介绍了国内外伊斯兰教的发展状况。他说:

中国伊斯兰教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不断受到中国汉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回族教门也几起几落。改革开放后教门回升,按国家要求正健康稳定地发展着。国际上,中东的伊斯兰教也处于良性发展阶段。美国“9·11”后,伊斯兰教信徒在包括美国等在内的一些国家正在增加。郭阿訇说他前年到沙特麦加朝觐,那里每年有三百万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去朝觐,哪一个政府能维持那样一个恢弘的秩序呢?!沙特国家的警力远远不够。各国的穆斯林就自觉地维持宗教功修,按伊斯兰教的规矩,一丝不苟地安全稳定地在运转。现在在麦加,可以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做生意的人不怕丢东西,礼拜时毯子上的东西,就原样地放在那,或者用小绳子一揽,包括钱币等都不会少。朝觐时钱包丢了没人拿,除非到垃圾堆中去找。或许是上午钱包在那儿掉了一下,下午可能还在那儿能找到。虽然有些个别穆斯林做过坏事,但在那种大环境下不敢做坏事,我国的新疆、宁夏等维吾尔族、回族穆斯林也是一样,都在自觉地按真主严明的法律行事。

不管世界的政治怎样变,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教信徒每年11月赴麦加朝觐,12月正朝,麦加始终有三百多万穆斯林在克尔白周围24小时不停地在礼拜。平时不在朝觐日时也有几十万人,礼拜时马路上全部跪满了人,始终保持一天最低十几万人,每天24小时打扫卫生,这个地方是个奇迹,没有分秒断过去朝拜真主的人。天房周围地上是密集的穆斯林人群,天上飞的鸽子从不到天房上拉屎,它们到别的地方去拉屎,但却一年四季不停地在天房上空盘旋。“9·11”后美国掠夺中东财富,搞得阿拉伯国家四分五裂,阿拉伯国家政府软弱,但麦加秩序仍很良好,那是因伊斯兰教义教规的优越性。“9·11”后有人认为伊斯兰教是恐怖,伊斯兰教和西方文明冲撞,掠夺财富,不是文明,那是强权话语,伊斯兰教认为西方性的开放才是堕落。只有不好的东西冲好的东西才叫相撞,如果都是不同的文明那是融合的。现在阿拉伯人的许多权利和财富被西方掠夺了,阿富汗、伊拉克20世纪80年代教育全免费,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现在伊拉克的石油地被美国占领,再加上售军火,发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种行径造成了一种极端思想,形成民族仇恨已不是伊斯兰教义教规讲的宗教了。几代人受列强侵略,人们没生命保障,很多人活不下去,所以一号召就能献出生命:“死一个人炸死你十个人!”这已上升到36个穆斯林国家共同的民族仇恨。这和伊斯兰教没有关系,伊斯兰教是不允许自杀的,伊斯兰教爱好和平,穆斯林也爱好和平,我们每个穆斯林应记住,自杀、杀人都是违背主命的。伊斯兰教是和平的,而国家间的民族仇恨并不代表伊斯兰教。

郭阿訇的这种区别和认识是正确的,这有助于消除人们对伊斯兰教的曲解,也有助于区别阿拉伯国家被掠夺后造成民族仇恨的自杀炸弹和全世界善良的穆斯林之间的不同,更有利于消除中国国内对回族穆斯林甚至是对回族的负面性偏见。其实,中国的回族不仅与阿拉伯国家受侵略掠夺造成民族仇恨无关,也与外国的穆斯林在物质生活习惯和精神文化泽润上不尽相同,与当今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经济矛盾,进而造成民族仇恨的战火硝烟相比,中国的回族是世界穆斯林中最幸福的民族。通过笔者与南昌清真寺郭阿訇和李乡老的讨论中,不仅有了对南昌回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微观了解,而且有了对国际伊斯兰教和中国回族本质的科学认识,这是笔者深入研究回族的重大收获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