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京回族伊协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方式

南京回族伊协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方式

时间:2024-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江苏南京回族伊协的责任意识和管、拜一家2008年8月4日,笔者利用暑假后一个月时间从大西北银川来到炎热的南京,当晚在三山街升州路净觉寺对面的一个人多吵闹的小旅馆住下,第二天访问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敕建的回族伊斯兰教清真寺——南京净觉寺。南京伊协下面是寺管会,各清真寺内部设有寺管组,清真寺的寺管人员、阿訇、资金全由伊协管,称为“三统一”。可见南京回族的宗教生活是很有规则和程序的。

南京回族伊协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方式

第一节 江苏南京回族伊协的责任意识和管、拜一家

2008年8月4日,笔者利用暑假后一个月时间从大西北银川来到炎热的南京,当晚在三山街升州路净觉寺对面的一个人多吵闹的小旅馆住下,第二天访问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敕建的回族伊斯兰教清真寺——南京净觉寺。

净觉寺的门牌在寺的门旁,不大,字迹和石刻都有些古老,但仍然依稀看出当年的牌儿亮和灼灼光华。走进院内,花草嵌树木,鲜艳加郁葱,一片绿丛中镶嵌着五颜六色的鲜花,院内古宅古香古色,路陌曲径通幽,一片南方园林风格。净觉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是明朝初年朱元璋皇帝敕建的。

今天的南京伊斯兰教协会在此寺办公。净觉寺的蒋主任在二楼办公室接待了笔者,他是40多岁的男性,说着带有浓厚南京口音的下江官话,比如说“好的”发音为hao di,di是高平声。他简单地介绍了净觉寺,说“此寺是朱元璋敕建,现在南京的清真寺共12所,郊区有8个寺,市区有4个寺”。后来他因开会忙,请冯保全阿訇(才33岁)来专门接待我。他从新疆来南京净觉寺已7年,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本科毕业,是南京这方面要过来的,因为南京的阿訇老龄化了,可阿拉伯国家外宾又多了起来,不懂阿拉伯语,不熟伊斯兰宗教文化,在接待上有困难。下面是我采访冯保全阿訇所得到的净觉寺和南京回族的当今情况。

中国东南沿海有四大著名清真寺,它们是广州的怀圣寺(也叫麒麟寺),泉州的清净寺,扬州的仙鹤寺,杭州的凤凰寺。这些寺以动物命名,感觉不符合伊斯兰教教义,它们比伊斯兰教全面进入中国要早,这四个寺都是宋代建的,距今已1000多年,它们都比净觉寺早,但它们不是皇帝敕建的,净觉寺就不是以动物命名的。冯保全阿訇说:“朱元璋找回族大臣在寺里看,大臣净脚进去,朱元璋进寺里大殿时,回族大臣也说净脚才能入寺,所以留名‘净脚’,后来‘脚’谐音‘觉’,就改名此寺为净觉寺。净觉寺在‘文革’期间停了,是橡胶厂了,到1985年才正式开放。”冯阿訇接着说:

南京现有10万回族人,本地的回族都来净觉寺礼拜。全市还有三个寺,常来礼拜的大约有500人,南京本地有100人,外国人有100人,还有300人是外地的,其中大部分是西北兰州等地来此做生意的。南京现在有400多家拉面馆,大都是甘肃临夏的回族开的。前几年,刚开拉面馆时,外地回族穆斯林与本地回族有差异,尤其是做生意时与南京本地人差别大,有时还打架,所以找到清真寺,找到伊协,由此南京伊协专门成立了西北回族联络组来调和纠纷,近两三年,我也参与处理了不少事情,达到和平解决了。以前矛盾激化时,有的人无缘无故地来砸拉面店,主要是看到开拉面店的人赚钱了!所以就让拉面店的老板有事找西北联络组,找伊协,伊协和公安部门有联系,别看伊协是民间单位,但它发挥的作用大,南京伊协西北联络组属全国首创,是在我的建议下成立的。

南京市区里本地做传统珠宝羊肉生意的回族与近年来从西北甘、宁、青来的开拉面馆的回族由于地域差别、城乡差别,尤其是争抢生意的理念差别使两地回族产生了矛盾,这是当今东南沿海各大城市里本地回族与新来的回族发展中的普遍现象,需要各级政府和民委、伊协高度重视,这也引起研究民族宗教的专家学者深思。少数民族内也有因经济利益或文化等级理念的不同发生矛盾激化的可能。如何化解城市回族内部不同来源、不同文化、不同收入的族群之间的矛盾应是当前回族研究必须回答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这方面,南京净觉寺和市伊协帮助协调并成立西北联络组就是自发解决民族内部矛盾的非常好的组织形式。

金贤友是市伊协会长兼西北联络组组长,冯保全阿訇是市伊协的副秘书长,政务方面由部队转业回来的蒋主任负责,而宗教方面的事务则由冯阿訇负责。本地也有大伊玛目负责本地回族的调解事务。

作者在江苏南京净觉寺调研(2008年8月)

南京回族留下传记,对父母、爷爷奶奶同年有重大记日,还请阿訇到家诵读《古兰经》,每年到回民公墓给亡人走坟时也做记录,因此保留下来这种习惯。南京本地回族年轻人不懂做礼拜,同化得太厉害了。由于历史原因,好多南京回族的民族意识断层了,信仰已丢失了,爷爷还知道,父亲变成知道一点,到儿孙辈不知道了,变成另一种生活习惯了。南京在民国时有33座清真寺,现在只有三座,还有一座在建,但因地价高,又搁下来了。当今真正使用的有三个:净觉清真寺、草桥清真寺、吉兆营清真寺。过去有太平南路清真寺,但拆了,移建到草桥清真寺里了,原地块出让给开发商了。吉兆营清真寺虽小,但来礼拜的人多,他们不排外,对任何人都随和,寺管组、寺师傅做绿豆粥接待来礼拜的陌生人。

“对任何人都随和。”这是冯阿訇对南京清真寺回族的客观评价,其实也是整个回族中的精英分子的共同品德,回族看起来有禁忌,也有过对他们不尊重后的反抗,因此有人认为回族封闭、敏感,这是一种误解。回族实际上是一个思想上很开放,很与时俱进,通权达变的民族,因而也是对任何民族都不怀有敌意,反倒很随和,乐于与人和谐相处的民族。南京吉兆营清真寺能免费做绿豆粥给来寺礼拜和参观的人,这已经很能说明回族开放热情的性格了。

吉兆营寺管组不严格分工,而且互相协调。寺管人员和来礼拜的人员把清真寺当做家,礼拜的人员也来寺里打扫卫生。

清真寺成了在寺里管理人员和传教人员以及来寺里做礼拜的所有穆斯林的共同完成信仰的精神家园,因此才有了寺管人员煮绿豆粥给礼拜人员喝,礼拜人员也主动来寺里打扫卫生的互帮互助的同志加兄弟的合作情谊。

南京伊协下面是寺管会,各清真寺内部设有寺管组,清真寺的寺管人员、阿訇、资金全由伊协管,称为“三统一”。可见南京回族的宗教生活是很有规则和程序的。

关于南京回族的衣着,本地回民戴白帽的越来越少了,现在几乎没有。女人披盖头的也很少,但年轻的回族近四五年有新兴的现象,也有来礼拜的,周六、周日很多年轻人过来做礼拜,开始追求精神信仰。

这几年,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一些追求进步和上进的青年还是要重新焕发起信仰追求的精神崇拜,仅仅的物质满足而精神空虚是不能满足各族青年的生活质量的,因而也是不能持久的。回族青年从单纯追求物质又回到精神信仰的充实上,这也是一种进步性的调整,对中华民族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国魂民韵工程是一种助推。

年轻回族这种重新来礼拜的现象有几种原因,有的是为谈对象结婚,为了与对象保持一致,有的是通过上网了解了伊斯兰教。每年净觉寺都有几个年轻人来入伊斯兰教的,经常是自己找上门来的,这对我们来说是很欣慰的现象啦。

这三年净觉寺办小孩学习班,办暑期少儿学习班,20天左右,让他们学一点信仰的基础知识和阿拉伯语字母。作为回族,清真言、作证言要懂。我们也办青年学习班,每星期六或星期日下午学习,然后组织他们到其他地方参观,组织做烧烤、搭鹊桥等联谊活动。寺里一个女阿訇负责青年学习班,上课时开一些伊斯兰教知识讲座,阿拉伯语课也上,做礼拜的念词学会了,诵读几段《古兰经》章节。学习班也有从宁夏来的回族。他们说以前在宁夏时没去过清真寺,来南京反倒积极了。

我这几年在全国各地调查回族发现,改革开放落实党的宽松的民族宗教政策以来,一些地方如甘肃临夏、张家川,青海西宁,江苏南京,海南三亚,北京牛街,云南沙甸,河北大厂的回族风俗和清真寺的伊斯兰教学习反倒比宁夏回族自治区更专业,回族伊斯兰文化的气氛也更浓,研究回族的学者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宁夏是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就一切都是回族问题权威,因此,研究、解释回族一定要走遍全国,访研各地回族及伊斯兰教主要清真寺,才会有回族研究的发言权和解释权。

南京伊协还资助贫困的穆斯林学生,给他们一学期1000元。“文革”以前的多所清真寺有的当做了工厂,只交给清真寺所有者房租,伊协作为收入又给了贫困学生。

民国时南京清真寺有附属小学,小学生上学不收费,清真寺有助学的传统。

回族是一个重视学习的民族。穆圣早就说过,“学问哪怕远在中国,也当往求之”。回族中甚至流传过“学者的墨汁胜过烈士的血液”的格言,因此哪朝哪代的回族都是重视学习,追求知识的,进而也对回族的儿童、中小学教育高度重视。回族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解囊,捐资助学的大有人在。

南京伊协现在无附属小学了,但却资助贫困学生。

关于南京回族的饮食,南京本地回族没有这方面的管理和要求。个人开清真馆老板是回族,但大的集团性的清真馆只是个牌子,越是大的清真餐厅或饭馆越是不纯。伊协阿訇没有执法权,也没有舆论权,知道哪家清真餐厅不清真也不说,只是自己不去就行了。

南京回族有10万人,本地人有8万人,和西安回族人口差不多,但南京回族在饮食上已不怎么讲究了。到汉餐饭馆吃饭太正常了,只是上完坟回来要到清真馆吃一下。

在南京,越是小的清真馆越清真,因为兰州拉面是从西北甘肃、宁夏拉来的牛羊肉,放到冷库里,放一年不成问题。

现在小拉面馆开始装修门面,伊协也组织拉面馆示范比赛,检查并发奖,把拉面馆的档次加高,拉面馆自己也有这个意识了,内外积极结合,使南京的回族拉面馆事业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明清时期南京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中心,民国时期中华回族伊斯兰教协会也在南京,国防部长白崇禧(回族)兼会长,太平南路清真寺有白会长的办公地址。回族在文化和人文上比其他少数民族在先,历来都有大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现在也有回良玉副总理南京大学的伍贻业教授是中国伊协副会长、江苏省伊协会长。南京师大的白友涛教授写的调研报告《盘根草》,描写研究的就是南京回族。

冯阿訇举了这些例子后,他一再表示要做一名敬主爱人的穆斯林,追求幸福,两世吉庆,热爱劳动,敬畏真主。

南京伊协和清真寺管教人员之所以能有这么强的责任意识,也是他们承接了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中心的光荣传统。他们为本地、外地回族开办各种年龄段的学习班,学习回族伊斯兰文化,学习阿拉伯语,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又能创造性地成立西北联络组,调解好本地回族与西北新来回族的生意矛盾,整理、提高西北回族拉面馆的软硬件服务档次,这些都是他们敬主爱人、爱国敬业的主人翁责任感的具体表现,他们为本族、为本地出现的政治家、学问家而自豪,这也是一种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具体表现。

关于南京回族的居所特征,冯阿訇说:

由于城市拆迁,建设各种规整的小区,回族的聚居区越来越少了。草桥清真寺附近的土家湾原是二三百人的回族聚居区,现在只有十几户了。净觉寺周围只有一家回族,还经常喝酒。有的回族从城南下关到净觉寺要一个小时,还有的人要坐两小时车到净觉寺来礼拜,来回加礼拜要一天时间(笔者注:围寺而居的格局已成为过去)。只是回族家里装饰还小有不同,七八十岁以上老人的家里还贴阿拉伯语都哇以、克尔白天房图、真主99个尊名属性等,中青年回族家里不贴了。

南京回族的回汉通婚也很普遍了。一个回族司机找了个汉族媳妇,家里老人管不了了。老人管也是极个别的了。朝觐的人回来宣教的叫哈吉,自己的女儿找汉族他也管不了,他说管住自己就行了。寺管会组长的孩子也找汉族。来礼拜的乡老一部分也是回汉通婚的。南京回族还保留了一点点回族情感,我在驾校学开车,回族教练一听说我是回族,就教我教得很认真。

南京要重修吉兆营清真寺,一两年内动工,需自筹资金300万。净觉寺是政府给了500万修了。草桥清真寺需新建,要自筹600万,主要是历年房租的积累。例如,南京人民剧场产权是清真寺的,每年剧场要给清真寺钱,现在卖了800万,卖款属清真寺。南京回民和清真寺管委会只要一有钱就买房产,最近又用1400万老底儿买下夫子庙,作为房产收入。南京伊协房地产意识比较强,这来自于回族自给自养经商意识强的善于理财理念。他们克服了老南京回族仅从乡老那收一点的守财奴思想,这是受了江南汉族经营头脑的影响,也继承了波斯、阿拉伯的传统经商意识,比其他地方的经济理财意识强。

南京回族和伊协领导注重房地产,注重经商,注重理财,不是向政府等、靠、要,而是自己筹资金来兴建、重建清真寺,这种自给自足理财建设精神家园的精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www.xing528.com)

南京本地8万回族,早先谋生经营的方式被俗称“三把刀”(切牛肉、切羊肉、切糕),现在的工作方式已与汉族融为一体了。回族专门搞清真作坊的已很少很少了,有一两家的清真鸭子店,如南京鸭子、盐水鸭、板鸭出名。民国时南京多手工业,牛羊肉被回族垄断,还包括金银首饰店,但现在这些行业垄断都消失了,比如回族的白会长现在是市体改委主任,陈会长是财政局局长,南京老的清真饮食业消失了,已被新的公司控制了。比如,民国时南京马详兴饮食饭店,民国政要常来此请客吃饭,现在变成了饮食集团下属的一个餐饮公司,很难清真了,表面墙上写圣训,写阿拉伯语书法,但餐饮性质已变了。

南京这种现象不时发生,在笔者调查时常有西北回族反映有的清真餐饮外面挂的是清真,但实际上没那么严格,而西北回族开的清真饮食店、拉面馆等,牛羊肉是从西北阿訇宰的并远运到南京冷库存着的,这也是西北来此讲究的回民和南京本地年轻的不怎么讲究的回族在饮食上的一种潜在矛盾,需要关注和研究其发展动向。

饮食是和通婚密切相关的,饮食不讲究也就不讲究婚姻了,通婚多了,自然饮食也有变化。南京这些年新开的西北回族拉面馆墙上写着禁止饮酒,但南京回族人喝酒抽烟普遍,因为受家里的影响小,受外界接触的社会空间影响大,大大超过了家里,家里说了,但社会和电视教育里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虽然仍有60%~70%的回族不抽烟不喝酒,但已有30%~40%回族抽烟喝酒,这就很厉害了,喝啤酒一喝十几瓶。南京回族有的连饮食都不管了,更不用说烟酒了。

冯阿訇介绍的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的回族饮食中也存在,就连西北回族干部也是在场合应酬上抽烟喝酒的,饮食上有的回族干部到了内地没办法赴宴时也只好是不吃荤菜,吃点鸡蛋和素菜而已,但内地尤其是东南沿海的年轻回族也有像冯阿訇说的饮食也不怎么讲究的那种情况。我经过这几年的调查研究越来越感觉到,回族内部确实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了,至少可分三种:一种是很讲究的,如西北回族聚居区的老人,不沾汉餐桌,不喝酒,不抽烟;另一种是仅仅不吃大肉(猪肉),但抽烟喝酒;还有一种就是吃也不讲究了,抽烟喝酒更不在乎了,比如福建泉州,还有江苏南京冯阿訇讲的这些年轻回族。由此看来,解释发展中的回族还要与时俱进,密切结合当今发展的现实,实话实说,这才能达到科学、客观、公正地研究民族发展走向,包括回族的实际发展状况。

关于净觉寺的礼拜情况,每个周五主麻日时来礼拜的人要多,因为周五叫聚礼,一般有500人,平时没这么多。早上晨礼时有十二三人,冬天20个左右,其他寺也是这个数字。中午晌礼30个左右,其中有一半是外地人,西北开拉面馆的回族多一些。傍晚晡礼有20个左右。晚上昏礼、宵礼十来个人,因为太晚了,回家不便。南京只有吉兆营清真寺来礼拜的人比较均衡,经常是二三十个人。

宰牲节、开斋节时净觉寺有1万人来,也包括看热闹、买点牛羊肉的,真正做礼拜的有3000人。所以政府拨钱500万以维修文物的名义来修扩建寺,修寺也是为了解决大节日时清真寺内外太拥挤的危险局面。三山街的一段叫升州路,过回族节日时要封路封上两三个小时,影响到17条公交车线路。以前草桥清真寺可能因为地方小,不做主麻(聚礼),不做节日拜,只听阿訇讲劝善戒恶的卧尔兹。

当前回族伊斯兰教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回族伊斯兰教在商品经济大潮下开始淡化,另一方面在国际背景下穆斯林世界正受到重视,中国政府是努力为中国的穆斯林生活创造条件的。比如南京市政府给净觉寺500万,受益的是回族穆斯林,其实修净觉寺募捐还不到20万,在南京买房1平方米1万元的情况下,20万修净觉寺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支持回族的力度还是相当大的。

冯阿訇这种认识很可贵,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宗教政策最宽松,党和国家支持少数民族事业最多的时期,回族能够对政府的支援感恩,正是他们爱国爱教,为和谐社会、民族团结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从33岁的冯保全阿訇对政府感恩的谈吐中,我终于感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清真寺的阿訇大换班的必要性,像冯保全这样的有正规经学高校毕业学历,阿拉伯语好,既懂国内外回族伊斯兰文化,又谙熟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且知道对党和政府感恩的回族年轻宗教带头人,是我们国家创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他们这样的爱国、爱教、爱人的年轻高学历或海归阿訇,是回族发展中的时代精英,接下全国各清真寺的班是国家有效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使一方保持团结稳定平安的保障力量。

南京本地回族一部分人信仰发展很困难,一些回族人已经没有回族伊斯兰教意识,但也有一部分人很热心,特别是看了新闻,看了国际舆论,看了沙特朝觐时的壮观场面,觉得穆斯林还是团结,有影响力,所以也唤起了部分回族的热心。比如一个回族老太太斋月里看到阿拉法特去世了,40天纪念,她一定要到清真寺看看,念念经。这两年对回族、对穆斯林的新闻报道更客观了,所以研究回族伊斯兰教一定要让中国各民族理解,研究回族对中国促进和谐世界有意义。中国的回族发展得好,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也有魅力。比如,南京大学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博士毕业后想留在中国找回族女性结婚,因为回巴基斯坦,姑娘不能放心出去,怕被人抢走,但在中国可以放心,想去哪里去哪里,想戴头巾可以,不戴也可以,但回巴基斯坦就不一样了,不戴头巾不行。他想定居中国还因中国有魅力,有许多优点。不光巴基斯坦,也门、埃及来的军官也称赞中国太美了,中国有水、有树,而沙特街上没几棵树,吉达港也是几棵柳枣树,绿化很少。

南京回族之间更宽松更和谐,清真寺里的礼拜姿势,中国人、外国人都很自由,无人干涉,而西北清真寺里如果姿势不一样阿訇就不满意。

在办公室访谈了一上午后,快中午了,冯阿訇又领我在净觉寺大殿及各处参观。

大殿很壮观,又很宽敞,大殿的凹壁等都用阿拉伯文书写,比如凹壁阿拉伯语叫mihalap,等等。

大殿外有乾隆四十七年的刻碑,并有碑记,说明当时寺的规模与范围,表明了清真寺自办自养的好传统得到了广大乡老的支持与襄助,成为当今净觉寺内的文物之一。

作者与南京净觉寺阿訇合影于大殿(2008年8月)

冯保全阿訇又让杨益根阿訇(36岁,扬州回族,但在南京已17年了)陪我。杨阿訇说:“南方回族不戴白帽,否则走在大街上别人看,感觉不好意思似的。只有送亡人出殡,或请阿訇到祖坟上念经时才戴白帽,这时戴白帽认为是戴孝,这是南京回族汉化的表现。以前还把白帽下葬了,后来通过回族习俗宣传,知道戴白帽是伊斯兰教的习俗,戴白帽至少是清洁的标志,不是汉族的戴孝,所以现在南京回族亡人下葬后送葬人把戴的白帽又收回了,这是回族衣着上的新发展。”

南京回族在平时不戴白帽,只送亡人下葬时才戴,又把白帽下葬,后来听说戴白帽是伊斯兰文化的标记,不是汉族的戴孝,又在下葬时把白帽收回。这是回族发展中一个典型的受汉族影响又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通权达变的例子,说明回族的民族习惯和宗教禁忌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解释回族时也要有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用动态的思维看发展中的回族,才能看到回族的内在特点和本质特色。

在南京,区分本地回族还是西北回族,从穿戴上也能看出,即使南京回族改变了,认为戴白帽是戴孝的误解,但他们也是只在家里和寺里戴白帽,南京回族妇女有的到寺里都不戴盖头。而街上戴白帽的一定是西北甘、宁、青来经商开饮食业等的回族。

开斋节时来人比较多,考虑到南京回族男女平时不戴标记的习惯,寺里这时免费发帽子给南京回族男女,这是用伊协的钱从西北批发购买过来的。

关于清真寺阿訇的任命,南方与北方不一样,北方清真寺的阿訇是聘用制,开斋节时发聘书上任,今年在这,明后年就不在这了。而南方清真寺的阿訇因为是在大城市里,清真寺少,专业阿訇又少,当上阿訇就是终身制了。

杨益根阿訇说,他老家是扬州菱塘回族乡的,高中毕业后,招到南京这里学习,成为海里凡(这是阿拉伯语,“海里凡”意思是“初学者”)。因为老阿訇少,所以初学完又到北京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学习,然后就回到这当阿訇已10年了。伊协还给发工资,月薪2000元,房子伊协也解决。

杨阿訇说:

南京本地回族不太讲究,只要饭店挂个清真就可以吃,南方一般的回族就是吃与不吃猪肉而已了,但是来礼拜的人就讲究了。

在南京,穆斯林不一定是回族,还有汉族加入伊斯兰教的,举行入教仪式便可。南京每年都有好几个。

为了解决回汉通婚多、对回族发展不利的问题,南京办了回民婚姻介绍所,回族青年有来的,也有成的,但成功率不太高。有的回族找回族是迫于家中老人的压力,他们自己的信仰已经淡化了。

现在南京本地回族跟汉族人一样上下班,只有少数人在从事着宰牛羊和做糕点的生意。现在市上开拉面馆的也是西北回族,主要问题是南京回族来清真寺的少,只是斋月里来的多一点,主麻日时来的人大部分是西北回民,外地回民、本地回民还是寥寥无几,来的也是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回族老人。我们寺里只能来一个宣传一个,也办学习班,开斋节时发通知,打电话让他们来学习,才有点复苏的迹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城市变迁。以前回民围着清真寺而居,现在是寺还在,人走了,更分散了,拆迁后搬得远了。以前因为互相住得近,找阿訇宰鸡方便,现在不方便了,自然就淡化了,这一代不淡化下一代还是要淡化,全国都有这种趋势。

杨阿訇说的这种趋势,笔者走访全国大部分回族地区,尤其是城市回族验证了他的判断,所以要及时把回族的文化、回族的习俗、回族的特色加以保护,使这些将来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得以延缓淡化,延缓消失,使他们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民族生态加以保护与宣传,为繁荣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而研究,而解释,而去做助推的工作。

南京净觉寺内有一御示碑亭十分醒目,不断吸引来访游人。亭内碑文上写着:

净觉寺为明皇帝敕建

净觉寺内有永乐三年二月初四日立石

关于二处盖造礼拜寺在南京应天府三山街铜作方一座

陕西西安府长安县子午巷一座

碑在御示亭内,亭的两边粗圆的立柱上写着楹联:

古兰载正道法自天方,穆圣传佳行教被东土。

作者与南京净觉寺阿訇合影于大殿前的郑和纪念亭(2008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