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民间职业戏班
清代康、雍、乾年间,扬州成了全国戏曲活动的中心,扬州民间职业昆班与扬州盐商的家庭昆班并驾齐驱,有幸在文献资料中出现。
当时,有案可稽的扬州民间职业昆班除了维扬广德太平班外,还有百福班、双清班、集秀扬部、聚友班等。
(一)维扬广德太平班
据北京图书馆藏原为郑振铎氏收藏的、乾隆二十二年(弘历第二次南巡)在扬州接驾时进呈备查的演剧档案。其《太平班杂剧》六册中,录有扬州太平班八十名艺员的名单,和该班演出的十八出昆曲台本。张鑫基说,“广德”是盐商张芳贻的商号,可能是张芳贻的家班,不知李斗为何没有列入内班。
该班阵容强大,上场演员有五十二名,另有教习七名,场面乐队二十一名。角色行当齐全,有老生七名、小生七名、老旦五名、正旦五名、小旦五名、贴旦一名、净五名、副四名、末五名、丑四名。雍正末年至乾隆时期,该班曾流动演出于扬州和安徽广德一带,又曾到苏州的梨园总局登记备案。苏州老郎庙《历年捐款花名碑》之六的碑上,记录了该班于乾隆五十年(1785)捐钱三十二千五百十五文,与列名的同类昆班比较,其规模属于上等。另外,嘉庆五年(1800),林苏门在《续扬州竹枝词》中赞扬花部四喜班时,抬出太平班作为追步的榜样:“乱弹谁道不邀名,‘四喜’齐称步‘太平’。”足证太平班在群众中声誉之高、影响之大了。
王九皋(生卒年不详)维扬广德太平班场面,弹弦子。在《扬州画舫录》卷五中,王九皋只是老徐班“副末”副席。到雍正十二年(1734)苏州老郎庙《奉宪永禁差役梨园扮演迎春碑文》中,已有其大名;在乾隆四十五年《捐款花名碑》第一碑上,他又名列第一,可谓是昆坛耆宿了。
(二)百福班
该班名称仅在《扬州画舫录》卷五第52条,谈到“内班行头”时,有这么一句:“百福班一出《北饯》,十一条通天犀玉带。”《北饯》是昆戏《安天会》(《西游记》)中的一出折子戏,演唐僧从长安启程时众将官为之饯行的故事。百福班用十一条通天犀玉带来装扮上场的角色,显示其戏具行头的豪奢阔气。按理,它也是盐务内班,但《扬州画舫录》没有对该班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可能也是乾隆时扬州的职业昆班,为接驾时御前承应而临时征聘的。
(三)女子昆班双清班
昆剧折子戏形成之初,演剧活动显得热闹繁荣,女戏班也特见活跃。清代乾隆年间,曾流动演出至泰州、南京、苏州等地的扬州著名职业女子昆班“双清班”,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诗人赵翼多次到扬州看戏,其《陈绳武司马招同春农,寓斋宴集,女乐一部,歌板当筵,秉烛追欢,即事记胜》诗三首,女乐即双清班。
其班主是吴门(苏州)人顾阿姨,初居小秦淮客寓,后迁芍药巷。女演员一十八人,场面五人都由歌童担任,掌班教师二人,男正旦一人是教师的儿子,衣(行头衣箱)、杂(检场杂务和杂色)、把(把子)、金锣四人。脚色行当齐全,演技做工多可与当时的名伶金德辉、范松年媲美。其中唯一的男伶许顺龙却充当正旦,人谓之生旦变局,恰为趣谈。当时盛行雏伶演剧,该班季玉和鱼子都只有十一二岁。从《扬州画舫录》卷九有关“双清班”的成员情况看,女演员似乎从元代以来一直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而从剧目来看,以搬演折子戏为主,符合乾隆时期的特点。从许指严《南巡秘记》看,当时扬州已经开始风尚女伶。
在演出上,女戏固然受男优影响,但由于本身的具体条件,善于演生旦戏是其特色。因而,在创造生旦脚色的性格、形象、做派、表情上,常反转过来影响男优的演出。她们在排场上不带框框,净丑可以少勾脸或不勾脸,而生旦的四声歌舞,乃至道具、布景,却尽心尽力,精益求精,匠心独运。常演《女长亭》、《双思凡》,如申官、酉保姐妹俩,作《双思凡》,为一班之最。
喜官(生卒年不详),小旦。《寻梦》一出即金德辉唱口。
玉官(生卒年不详),小生。装扮登台后有男相。
巧官(生卒年不详),纱帽小生。眉目疏秀,博涉书籍。为了艺术,自制官靴,落落大方。
小玉(生卒年不详),贴旦。为喜官之妹,因而常与喜官结伴演出。喜官作崔莺莺,小玉则为红娘;喜官作杜丽娘,小玉则为春香,互相评赏。
金官(生卒年不详),小旦。因为凭人傲物,故而班中谓之“斗虫”。但演《钗钏记》之《相约》、《相骂》,如鬼斧神工。
徐狗儿(生卒年不详),小旦。清拔文雅,羸瘦玉削。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饮食甚微。坐戏房如深闺,一出歌台,便居然千金闺秀。
三喜(生卒年不详),小旦。为人矜庄,一遇稀姓生客,辄深嚬蹙额,故其技不工。
顾美(生卒年不详),小旦。依仗其母(顾阿姨)是班主,凌猎人物。班中人也因为这个缘故而让她,但已有离心焉。
季玉(生卒年不详),小旦。年龄才十一岁,对于云情雨意,已经了了。
秀官(生卒年不详),小旦。人物秀整,端正寡情,所作多节烈故事。闲时藏手袖间,徐行若有所观,丰神自不可一世。
康官(生卒年不详),小旦。年纪小,不聪慧,涕泪狼藉。但声音清越,教曲不过一度。使其演《艳云亭·痴诉点香》,甫出歌台,满座叹其痴绝。
申官(生卒年不详),小旦。与酉保姐妹,“作双《思凡》……为一班之最”。
酉保(生卒年不详),小旦。与申官作双《思凡》,一班之最。
黑子(生卒年不详),小旦。“作红绡女(《双红记》),……皆一班之最。”
六官(生卒年不详),小旦。“作李三娘(《白兔记》),皆一班之最。”
二官(生卒年不详),正旦。作赵五娘(《琵琶记》),咬姜呷醋,神理亲切。
许顺龙(生卒年不详),正旦,教师之子,亦间在班内串戏。与有男相的玉官演《南浦嘱别》,玉官演蔡伯喈,许顺龙扮赵五娘,人谓之“生旦变局”。
庞喜(生卒年不详),老旦。垂头似云中鹤。
四官(生卒年不详),司小锣的歌童,又能唱大花面,演《宵光记·闹庄救青》最为擅名。此戏铁勒奴有笑技,四官演来神似老江班名净范松年。
鱼子(生卒年不详),三面。骨法灵通,伸缩间各得其任。
顾蜨之女(生卒年不详),三面。令其与康官演《艳云亭·痴诉》作瞎子,情状态度最得神。因其母顾蜨是瞽婆,母子气类相感,一经揣摩,便成五行之秀。
(四)集秀班
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高宗第六次南巡。江班名伶金德辉倡议,集苏州、杭州、扬州三郡昆班中最优秀的伶人迎銮接驾。该班声容浩大,皆为一时之选,原名“集成班”,后更为“集秀班”,至道光十七年(1827)散班。拙著《扬州探微录》未记集秀班,因其系集苏州、杭州、扬州三地昆班中之最优秀者组成的班子,虽往来于苏州、扬州一带演出,非扬州内班之故。
集秀班是清代昆班中最负盛名的班社,号为昆腔中第一部,龚自珍《定盦文集·书金伶》云:
乾隆甲辰(乾隆四十九年,1784),上六巡,江南尚衣(按:指苏州、江宁、杭州织造)、鹾使(按:指两淮盐运使)争聘名班之某色人,艺绝矣,而某色人颇绌;或某某色皆艺矣,而留师、鼓员、琶瑟员不具;或皆具而有声无容,不合。驾且至,颇窘。客荐金德辉,德辉上策曰:“小人请以重金,号召各部,而总进退其所短长,合苏、杭、扬三郡数百部,必得一部矣。”鹾使喜,以属金。金部署定,其目录:琵琶员曰苏州某,笛师曰昆山某,鼓员曰江都某,各色曰杭州某,曰江都(今扬州)某,而德辉自署则日正旦色吴县某。队既成,比乐作,天颜大喜。内府传温旨,灯火中下珍羞酝、玉器、宫囊不绝。又有旨询班名,盐使奏:江南本无此班,此集腋成裘也。驾既行,部不复析,而宠其名集成班,后更名曰集秀班。
当时苏、杭织造和两淮盐务所备的几本大戏,大都出于金兆燕和沈起凤之手。该班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第一流的水准,讲究功夫和经验的积累,不特重旦色,并且“不事艳冶,而声律之细,体状之工,令人神移目往”,是道地的昆剧特色,给昆剧演出树立了楷模。集秀班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组成,至道光七年(1827)春夏之交才最后报散(《金台残泪记》),活动达半世纪之久。这种特色一直贯穿到清末,未曾稍有走样。(www.xing528.com)
除了《扬州画舫录》中所述及之名伶金德辉、王喜增、李文益俱在该班外[15],还有沈文振(《履园丛话》)、张蕙兰(《燕兰小谱》)、王鸣珂(《听春新咏》),以及《日下看花记》中的名旦王三林、郁树宝、陈翠林、沈凤林、玉喜等。如清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卷二所记:
三林,姓王,年十六岁,苏州人,集秀部、此部初自南来,闻风者交口赞美,则旦色之佳,有以动人也。是日亮台,座客极盛,意其必有足以登吾花记之选者,亟往观焉。脂粉如云,而登场接演者,惟三林剧最多,其一班中之前茅与,姿则艳而不靡,质则婉而有情,观其演《赏荷》则幽娴贞静;演《金山》则软欸轻盈;及演《武曌》数出,则骆宾王所云:“峨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者,彼善诛心,此巧传神矣。一日之间,一台之上,王郎之能事已不仅一斑之见也。其外有翠林陈郎,安庆人,沈郎凤林,杭州人,色亦尹邢材如韩虢,尚未细为端详,第与三林连类及之,亦可想见矣。近见有玉喜者,亦隶是班,颇著名。[16]
集秀部曾于嘉庆初期进京演出,应京城时尚旦色,所派入京的演员以年轻的旦色居多。集秀部旦脚表现出色,王三林之擅演若此,且程度与他相类者还有陈翠林、沈凤林等,果不失为“集秀”之班。集秀班招牌响亮,伶人莫不向往,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五,记苏伶张蕙兰之事,即是一例:
苏伶张蕙兰,吴县人。昔在保和部,昆旦中之色美而艺未精者。常演《小尼姑思凡》,颇为众赏,一时名重,蓄厚资回南,谋入集秀班。集秀,苏班之最著者。其人皆梨园父老,不事艳冶,而声律之细,体状之工,令人神怡目往,如与古会,非第一流不能入此。蕙兰以不在集秀,则声名顿减,乃捐金与班中司事者,挂名其间,扮演杂色。噫!为名为实,吾不能知,而其志则可嘉矣。[17]
集秀班“非第一流不能入此”,如此一分为二,则不在集秀班的伶人,声名必然顿减,生意自然大受影响。
另外,许指严的《南巡秘记》早已看过。因其“水剧场”之说近乎荒诞,且是孤证(李斗《扬州画舫录》都未见记载),并未指明是第几次南巡,以为是小说家言,故《扬昆探微录》未将其写入,后文联老学者许少飞曾提出这一问题。既然是笔记小说,当与现今之虚构小说不同。所以这次将其附后,以供后来者再挖掘资料证之。
(五)四喜班、集庆班、如意班
雪如(生卒年不详),清乾隆年间,“四喜班”之女伶。凡江汪马黄等豪家,无不有其踪迹。皇帝南巡时,在盐商汪某的安排下,得以朝夕供奉;又以皇帝曾抚其肩,而肩绣小龙,以彰其异。乐元淑《雪如小传》中的苏州人袁葆珠,也叫雪如,不知是不是同一个人。
蕙风(生卒年不详),乳名如意,清乾隆年间来扬创集庆班,与雪如南北对峙,声誉日隆。时值皇帝南巡,绅商推江春(鹤亭)为领袖,筹划迎銮接驾之事。原议以女乐,恐高宗好名,于是延蕙风为主,再广购吴越弟子训练。未料,在盐商汪某的安排下,雪如得以朝夕供奉;蕙风“竭其生平之长技,欲以动天听,久而寂然,大窘”。蕙风欲雪前耻,又组“如意班”(御赐名)。仅江春愿为资助,然已有俚歌“江郎妙计倾天下,赔了面皮又折金”讽之。
蕙风归集梨园弟子,组“如意班”(御赐名)。誓言:成者“如意班”独霸江南,败者去之天涯海角。席间有少年天胜者,以剧场布景称雄大江南北,蕙风令其“自明日御启行始,依程献艺,行千里不虚度,其间幕天布地,令皇上有居室之乐,无登程之苦”,于是有如意班“水剧场”之事。江春又一次漂亮地完成主持迎銮的任务,“如意班”声誉亦如日中天。
(六)集秀扬部
乾隆末年,借用扬州集秀昆班之名在扬州组成的昆乱兼演的戏班。集秀班原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供奉乾隆帝第六次南巡,由老江班名伶金德辉建议,从苏、杭、扬三郡昆班中精选艺员而组成。“集秀扬部”即效其组班方式,集合扬州的昆乱新秀,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夏季进京,既演花部乱弹,也演雅部昆曲,花雅并举,艺术水准较高,可与同是来自扬州的春台班比美;演员多数为扬州人,“集”扬州徽班之“秀”,名不虚传。成书于乾隆六十年的《消寒新咏》是这样记载的:
癸丑(1793)夏,集秀扬部到都。闻其当行各色,富丽齐楚,诸优尽属隽龄。一日,友人式南自歌馆回,艳称是部足冠一时。
该部虽以花部为主,但部中许多有才能的艺人都是文武昆乱兼演的。常演的昆曲剧目有《西厢记》、《水浒记》、《玉簪记》、《金雀记》和《白蛇传》等。集秀扬部的出现,反映了乾隆末年花部兴起后昆山腔与乱弹腔合流的趋势。
李桂龄(生卒年不详),集秀扬部的小生,一名大体。清乾、嘉年间在北京,扬州人。时为集秀扬部主角最杰出者,文武昆乱不挡,表演准确传神。性格温和,扮相俊美,能串旦角,“丰韵韶秀”,“顾盼嫣然”,擅演《跳墙着棋》、《调叔》(饰潘金莲)和《改妆》(饰周文彬)等昆戏。为人重情义,对喜欢他的观众以礼相待。《消寒新咏》卷二,记述了他和一位知音观众的动人故事。
倪元龄(1782-?),清代乾隆末年人,集秀扬部的小旦,“其年甚少,逢场作戏,即梨园老手亦未必尽能若渠之酷肖”。“丰姿玉质”,嬉笑逼真。常演剧目有《看会》、《背娃进府》、《遇妻》、《巧配》、《骂灶》、《卖解》等出。
王喜龄(生卒年不详),集秀扬部的贴旦,又名双喜,清代乾隆末年金陵人,“姿容皎洁”,被称为“维扬异卉”,以演《围棋》、《长亭》、《偷词》、《写真》、《出塞》、《乔醋》、《百花赠剑》等昆戏最为出色。
李福龄(生卒年不详),集秀扬部的贴旦,又名金官,清代乾隆末年安庆人,表演天真自然,尤擅悲剧。其所擅长之昆曲剧目,有《水漫》、《断桥》、《学堂》、《阵产》、《捡柴》、《断机》。嘉庆初年改隶三庆部。
李秀龄(生卒年不详),集秀扬部的武旦,清代乾隆末年安徽人,“画戟长拖,梨花落袖;彩旗斜挂,蓉匣藏锋。矫若猿奔,疾同鸟落。真所谓‘箫管声中闻战伐,绮罗筵上遍旌旗’者也。……他亦间演闺门戏”,如《跳墙》、《着棋》等剧,演来“体肃而娇,声圆而正”,当行本色。
【注释】
[1]详见陆等庭《昆剧演出史稿》(修订本)第四章第二节《折子戏的形成》,(台湾)“国家出版社”,2002年12月,页267。
[2]王安祈《再论明代折子戏》一文,收入其著《明代戏曲五论》,(台北)大安出版社,页16—36。
[3]林逢源《折子戏论集》第一章《折子戏的名义、选本及其兴起的因素》,第三节《折子戏兴起的因素》,(高雄)复文书局,1992年6月,页121—122。
[4]详见汪诗佩《乾嘉时期昆剧艺人在表演艺术上自觉与因应之探讨》,(台北)台湾大学戏剧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年6月。
[5][清]黄幡绰等著《梨园原》,《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2月,页20-21。
[6]以下所引,均据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
[7]参阅郭亮《昆曲表演艺术的一代范本——〈审音鉴古录〉》,《戏剧报》1961年19、20合刊。
[8][清]沈起凤《谐铎》卷一二“南部”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月,页176。
[9][清]小铁笛道人见《日下看花记》卷二,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12月,页68。
[10][清]钮琇《觚剩续编·季氏之富》,重庆出版社,1999年10月,页233。
[11][清]金安清《水窗春呓·河厅奢侈》卷下第48条,中华书局,1984年3月,页42。
[12][清]金安清《水窗春呓·河厅奢侈》卷下第48条,中华书局,1984年3月,页42。
[13]王澄主编《扬州历史人物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页775—776。
[14]《双珠记》四十六出,明沈鲸据《南村辍耕录》卷十二《贞烈墓》所载千夫长李某垂涎部卒王楫妻郭氏,陷王楫下狱,郭氏决以死殉,卖子,走至溪水中,危坐而死事(原文见《剧说》卷四第二条)改作。改为真武帝所救,送至楫母处;王楫遇赦,子中状元,一家团圆。《缀白裘》于《投渊》出后另增《天打》出,以应观众欣赏心理需求。沈鲸,字涅川,生卒年不详。浙江平湖人,于成化年间曾任嘉兴府知事。
[15][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条29:“李文益丰姿绰约,冰雪聪明,演《西楼记》于叔夜,宛似大家弟子,后在苏州集秀班,与小旦王喜增串《紫钗记·阳关折柳》情致缠绵,令人欲泣。”又条38:“王喜增,姿仪性识,特异于人,词曲多意外声,清响飘动梁木。金德辉演《牡丹亭·寻梦》、《疗妒羹·题曲》,如春蚕欲死。”中华书局,1960年4月。
[16]《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张次溪编纂,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12月,页64。
[17]同上,页43、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