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扬州昆曲人物评传:冒辟疆家班及其作品

扬州昆曲人物评传:冒辟疆家班及其作品

时间:2024-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冒氏家班,发轫于辞官归里的梦辰和梦龄兄弟俩。陈九,冒氏家班的教习,是梨园前辈。清廷慕其才华,曾以博学鸿词召,冒辟疆也借词拒不应召,绝意仕进,奉父宪副公,两世称遗老。王士禛的伯父与冒辟疆的父亲又是同榜进士。冒辟疆经常往返于扬州、泰州之间,将扬州府城的剧本带回如皋排演,王士禛等人也频繁往顾冒家。冒辟疆为自己家班创作了《朴巢记》、《山花锦》,颇称于时。

扬州昆曲人物评传:冒辟疆家班及其作品

二、冒辟疆家班

冒辟疆(1611—1693),名襄,辟疆是他的字。万历三十九年(1611辛亥),和李渔同年出生于如皋。父起宗,崇祯末以吏部郎出镇郧、襄。冒辟疆少有文名,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一说吴次尾)并称四公子。崇祯末年(1644甲申),在江左文坛领袖人物钱牧斋支持下,冒襄与秦淮旧院昆曲歌姬董小宛结为夫妇。

冒氏家有水绘园,在如皋城东北,中有逸园、梅塘、湘中阁、妙隐香林、壹墨斋、枕烟亭、洗钵池、玉带桥、寒碧堂、小三吾、小浯溪、月鱼基、烟波玉亭诸胜。四方宾至如归,若东林、几社、复社故人子弟,下逮方伎、隐逸、缁羽之伦,来未尝不留,留未尝辄去,去亦未尝不复来。冒氏家班常在得全堂、寒碧堂、三吾堂演剧,红烛高烧,笙歌不歇,以娱董其昌吴伟业黄宗羲、王士禛[2]孔尚任名士。据梁绍壬《两般秋雨随笔》统计,“如皋冒辟疆《同人集》,自胜朝至国初名士,斯为极盛。……始董其昌,终蔡启僔,共四百五十有六人”[3]。他们无不以到冒氏得全堂一聆妙曲为幸。

冒氏家班,发轫于辞官归里的梦辰和梦龄兄弟俩。冒梦龄(1565—1635),字汝九,号元同。万历四十一年(1613),冒梦龄以选贡授江西会昌知县;天启元年(1621),调任四川丰都知县;三年后(天启四年,1634),授云南宁州知州,因不满朝政,弃官归里。广纳歌妓,蓄建家班,建有男女乐各一部,俱十五六妙龄[4]。在梦龄六十大寿及七十大寿时,家班陈九等人演《琵琶记·汤药、剪发》诸出贺寿,累月不倦。

陈九(生平、生卒年俱不详),冒氏家班的教习,是梨园前辈。后来不仅为阮氏家乐,还在明末弘光朝礼部教坊司供过职(阮氏家乐解体后又回到冒氏家班)。潘之恒说他:“沉默韫奇,令人自溺。其善为决绝者,非深于情者也,不免令琅玡笑人。”[5]

扬州失守,冒辟疆年才三十,回到如皋,闭门不出,以诗酒文章自娱。入清后,冒辟疆在如皋城南龙游河畔依树结巢,自号巢民,又号朴巢,以示足不履大清的土地,身不做大清的臣民。清廷慕其才华,曾以博学鸿词召,冒辟疆也借词拒不应召,绝意仕进,奉父宪副公,两世称遗老。

扬州虽然没有经历农民起义的暴风骤雨,但明末战乱、清初屠城,曾使繁华的扬州城焚毁殆尽:“十年旧梦,依约扬州,一片欢场,鞠为茂草”[6]。 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案”和康熙初年的“奏销案”,使江南(省)士大夫在经济上受到严重打击。冒辟疆的家班在顺治十七年(1660)时犹上演《邯郸梦》、《燕子笺》,大举声乐欢迎太仓陈瑚;到了“奏销案”后(1662),却不得不靠给别人家演戏赚银子来养活自己。冒辟疆晚年鬻宅移居陋巷,鬻书卖字,每夜灯下写蝇头数千,朝易米酒。日坐水绘园中,聚数十童子,亲授以声歌之技。毛泽东曾予以高度评价:“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看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他著述甚丰,行世者有《先世前徽录》、《朴巢诗人集》、《水绘园诗文集》、《同人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等。

清顺治十六年(1659),二十五岁的王士禛(号渔洋山人,谥文简)来到扬州做推官。王家和冒家是世交,王士禛的祖父王象晋[7]在扬州任兵备副使时就很熟悉冒辟疆,曾多次赞扬冒辟疆的才华。王士禛的伯父与冒辟疆的父亲又是同榜进士。王士禛到扬州后,与冒辟疆往来不断。冒辟疆经常往返于扬州、泰州之间,将扬州府城的剧本带回如皋排演,王士禛等人也频繁往顾冒家。冒辟疆曾作有《小秦淮曲》十首,陈贞慧的长子陈维崧、冒辟疆的三子冒丹书、王士禛、宗臣的从孙宗元鼎均有依原韵的和作。康熙元年,王士禛召集文友在扬州举行“虹桥修禊”,冒辟疆、陈维崧等人都曾参与了这次文人的雅集活动。康熙三年(1664甲辰)秋,冒辟疆携歌童赴王士禛扬州抱琴堂交流演出。次年(1665乙巳)春,王士禛又携尤侗新作《黑白卫》,请冒氏家班排演,与邵潜(通州布衣,侨居如皋)、陈其年、许嗣隆、毛师桂等人修禊于水绘园。康熙五年丙午(1666)仲春十六日,泰兴季因是设宴相邀,观女伎演剧。陈其年也曾在季沧苇宅夜看歌姬演剧。加之,扬州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叉点,四方昆曲界的贤达,无不荟萃于此。袁于令、汤显祖、祁彪佳、吴伟业、曹溶、孔尚任、李渔、曹寅、洪昇、尤侗、毛奇龄等著名曲家,亦往来或居住扬州,所谓“四方宾至如归”。冒辟疆为自己家班创作了《朴巢记》、《山花锦》,颇称于时。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李素云曾在扬州仁安堂设宴冒襄等人,用昆曲演出了全本《北西厢》[8]。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中秋,冒襄又和大家聚会。详见《同人集》。

冒氏家班自明万历末到清乾隆中,走完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冒襄本人也活到康熙三十二年(1693)。冒氏家班的终结,冒春荣在《与水绘园歌人金菊》中感伤地写道:“水绘名园已久芜,弦断琵琶烛泪枯。”

董小宛(1624—1651)名白,字青莲,号宛君,祖籍不详,客籍金陵。天资巧慧,容颜娟丽。母亲陈氏原为秦淮旧院南曲歌姬,在小宛七八岁时,教以诗书,过目不忘。父亲董原为富室子弟,不事生产,家业挥霍殆尽。所幸乃南曲司笛名手,因将女儿小宛留旧院中,教以昆剧演唱,入南曲行列,循例卖艺而不卖身,以“清馆人”身份为客人侑酒。以其所得,贴补家用。至十五岁时,便以唱曲知名。同时,琴棋书画,食谱茶经,针神曲圣,亦所知晓,且喜与文人交游。崇祯时,朝政昏暗,战祸蔓延,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志士伤时愤世,组成“复社”。小宛与其首领人物张天如等引为知己,而每与复社人士议论国事,时有高见,故为复社著名文士冒襄所赏识,终致相爱。几经周折,结为夫妇。婚后,董小宛却管弦,洗铅华,不再登台,但夫妇二人皆钟情于昆山腔,郎按新词妾唱歌。冒襄自制词曲,教家部引商刻羽,小宛则协助冒襄,为家班小伶指点,先后排演了《燕子笺》、《邯郸梦》、《黑白卫》、《占花魁》、《空青石》、《北海记》、《秣陵春》以及“临川四梦”等数十部传奇及杂剧,以《燕子笺》、《邯郸梦》、《秣陵春》传奇演出次数为多。(www.xing528.com)

蔡云生(1605—1685),字孟昭,吴人。明崇祯十四年(1641),蔡云生为冒氏家班的家乐兼教习。与苏昆生、朱音仙等人,一起为冒氏家班先后培养了徐紫云、杨枝、秦箫、陈灵雏、小徐郎、小杨枝、金菊、金二菊、徐彬如等三批家乐演员。冒襄曾作诗赞他的演唱艺术:“此地无闻见,音节多差讹。自从侬顾曲,下里竞笙歌。”崇祯十六年,冒襄盟兄、复社陈则梁来访,在得全堂观看蔡云生等演出《占花魁》、《燕子笺》诸剧。《同人集》卷三载陈则梁文:“孟昭丰神如昨,吴侨麻点依然,演油郎、燕笺诸剧妙绝。”后来,蔡云生将独生女儿蔡含(字女萝)嫁给冒襄为妾,自己总管这一江淮巨族的家事,在如皋城中开设酒店,苦苦支撑。

冒氏家班的中兴,还缘于金陵一批原先在阮大铖家石巢园的歌童、曲师的加盟。

苏昆生(1600—1679),明末清初曲师。原名周如松,河南固始人,久寓金陵为阮大铖家班教曲。能将“玉茗堂四梦”板眼一字不差地唱出来,为吴伟业所力荐:“大梁苏昆生兄,于声音一道,得其精微,四声九宫,清浊抗(亢)坠,讲求贯穿于微妙之间”,“水绘园中不可无此客”(《同人集》卷四)。徐紫云、杨枝、秦箫、陈灵雏等人,均受到他的悉心指点。后应左良聘,入其幕中唱曲。清兵南下,至九华山出家。旋又还俗,投杭州皖南籍文士汪然明。汪故,转走苏州,曾于虎丘曲会上“引喉一发,响遏行云。出字归音,绳尺严谨,感人肺腑。众皆瞠目咋舌,俯首拜服,当即求其为师者甚众”。一直到康熙二年(1663),还应名画家王时敏的邀请,跑到太仓去教王的家童唱时曲。陈维崧誉其“南曲当今第一”[9],说他:“愁似长空扬絮,泪比珍珠脱线。君休唱,惹青衫湿了,再无人管!”[10]严长明(冬友)认为:“自有昆曲二百余年,推苏昆生发口即中声,毕生所歌,皆正宫调。”(《秦云撷英小谱》小惠篇)吴伟业曾写古体长歌《两楚生行》,赞他和丁继之;另有《口占赠苏昆生》七绝四首,对苏昆生的戏曲艺术才能做了很高的评价。

杨君(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人。明隶金陵礼部教坊司乐籍。明崇祯二年(1629),入阮大铖家班。清顺治二年(1675),清兵攻陷南京,杨君等人避乱如皋,投奔冒氏家乐班,成其“主讴”。杨君擅演《燕子笺》、《春灯谜》等剧。其子杨枝、孙小杨枝,分别是冒氏家班第二代、第三代演员。

朱音仙(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苏州人。明天启年间流寓金陵,为阮大铖家班曲师。清顺治六年(1679),阮大铖坠马死于仙霞岭,其家乐解体,朱音仙投奔如皋水绘园,入冒氏家乐。参与培养了冒氏家乐班自徐紫云至金菊等三代演员。他擅南北曲,冒氏家乐班中《燕子笺》、《春灯谜》、《清忠谱》、《秣陵春》、《空青石》、《渔阳弄》诸戏皆以朱音仙为教习。他并擅琵琶,在冒襄逝世后,仍从事度曲生涯。陈维崧《望江南》词曰:“江南忆,最好是清歈。一曲琵琶弹贺老,三更弦索响柔奴,此事艳东吴。”

徐紫云(1644—1675),字九青,号曼殊。幼年善吹箫,“技擅郢州”(今湖北江陵县北),十五岁时即闻名江淮。歌喉好,演唱南北曲都有一定水平,风格缠绵,有“一声两声秋雁叫,千缕万缕春蚕丝”的韵味。顺治十五年(1658)入冒襄家乐班,师承陈九,为冒氏家班首席旦角,在得全堂北一小楼居住了十年。在前期演员中,享誉最高,擅演临川四梦诸剧。相传紫云善舞(《得全堂夜宴后记》),特别是经苏昆生悉心指点,擅演阮大铖家传谱的《燕子笺》传奇,久演不衰。冒襄有“燕子笺成极曼殊”之句。

前面提到,康熙四年春(1665),王士禛曾携尤侗新作《黑白卫》到泰州如皋,请冒氏家班排演。与邵潜、陈维崧、许嗣隆、毛师桂等人修禊于冒襄家水绘园,紫云曾捧研于湘中阁。(《扬州画舫录》卷十)在王士禛《紫云曲》、泰州邓汉仪《徐郎曲》等诗中,都有“法曲只从天上得”之类的赞誉,以致冒氏家班享誉大江南北。龚鼎孳亦有赠诗,陈鸿等还绘有《云郎出浴图》、《九青小像》。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载:“徐紫云,字云郎,扬州人。冒辟疆家青童,儇巧善歌,与其年狎。”“青童”,原指神话传说中的仙童,此处指徐紫云有灵气。“儇巧”,慧黠乖巧,机灵狡猾。“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其年”是陈维崧(1625—1682)的字(号迦陵),明末四公子陈定生(贞慧)的长子。清顺治十五年(1658),陈维崧奉父遗命投奔冒襄,为其门生。陈维崧自幼娇生惯养,夜晚不敢一人独睡。冒辟疆便命家乐歌童徐紫云伴读陪睡,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徐紫云从陈维崧那里汲取了不少艺术素养,有文学功底,扮戏注意深入角色,往往与人物的悲喜命运交融在一起,因而表演动人,使熟悉他的人“不敢当筵唤紫云”。陈维崧在如皋住了十一年,康熙八年(1669),陈维崧决意北上谋取官职。徐紫云一同前往,随陈维崧到北京,不久即名倾都下,菊部歌儿多摹其音,京邑剧风为之一变。徐紫云陪伴陈维崧宦游中州、京城,直至康熙十四年清明前夕,病逝于宜兴亳村陈宅。

杨枝(生卒年不详),冒襄家班中的前期演员,杨君之子。杨枝为陈维崧所赠之小名,“知是杨家子,我取杨枝作小名”,寓“杨柳枝本长相思”之意。[11]工旦行,是徐紫云的长期合作者,表演有独到之处,“杨枝善舞,回风舞雪,落尘遏云”。唱做俱佳,“伶工犹记新翻曲,唱到杨枝声最哀。燕子风前依玉树,邯郸曲时醉金卮”。临川四梦是他常演的剧目,特别擅演阮大铖家传谱的《燕子笺》传奇。且富文才,词文“一泓秋水漾群鹅”被称为“独有千古”的佳句

秦箫(1644—?),冒襄家班中的前期演员,生旦兼演,与徐紫云、杨枝合称冒氏家班三大台柱,有“秦箫善歌杨枝舞”之誉。他吐音激越,能度北曲。他的演唱,“或隽爽激越,或缓其声以激之,徐张疾缓,铺排有序。以致听者凄楚,如幻如迷,一座唏嘘”(《得全堂夜宴后记》)。

前面说到,“奏销案”后(1662),冒氏家班不得不靠给别人家演戏赚银子来养活自己。虽说其家班并没有解体,但一直服从于文人士大夫情趣的家班演出方式,却变成了民间职业戏班的演出方式,这必然促进了戏曲与舞台演出、平民观众欣赏的密切关系,从而接受当地群众的生活习俗、审美、欣赏情趣的影响,这就使戏曲演出更为职业化、专业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