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在属于厦门市)的一个华侨世家。
陈嘉庚17岁独自前往新加坡谋生,他的父亲在新加坡开了一家米店。一开始他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一共做了13年。
1904年,他集资7000多元自己开了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没过多久,又接管了一个也是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在三个月内两个厂获利一共4万元。
当时,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西亚,他便用2000元购买了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进而大面积种植,到1925年,他已经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的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橡胶王的四大开拓者之一。从那以后他开始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100多处。
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皮厂等,厂房达30多处。鼎盛时期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他首创的橡胶制品大规模生产,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局面,他还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后来因为日本胶制品在东南亚降价出售,加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他的企业在1934年全部停产。他身居异乡,时刻都在想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他创办企业,决心报效祖国,所以集资上千万,全部用于创办学校等公益事业,不给子孙留任何财产。
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十所学校。另外设立了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这些被统称为“集美学校”。
除此他还资助福建省各地建立中小学70多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
1921年陈嘉庚创办了厦门大学,并且设有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17个系,这是华侨创办的唯一的一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华侨企业,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然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的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陈嘉庚在解放后,扩建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亲自指挥工程进展,检查工程质量,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超级总工程师”。(www.xing528.com)
陈嘉庚用自己的全部资金兴办学校,他希望有志青年,能为振兴我们中华民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陈嘉庚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办学校,影响极为深远。
陈嘉庚不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家,而且是一个教育家。
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对重男轻女。大力倡办女子学校,让女子能上学。我们大家都知道以前在我们中国女子是不能进学堂读书的,所以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让女子进学堂上学是难能可贵的;第二、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奖励师范生。他反对办学分贫富,尽力帮助毛主席接见陈嘉庚贫寒子弟上学。同时,他非常注意师范生的培养,严格选择和物色师资人才,对于好的加以奖励;第三、讲究教学质量,注意全面发展。陈嘉庚从办学开始,就一直注意“德、智、体三育并重”,强调全面发展;第四、主张“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强调要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他认为要办好学校,关键在于领导和教师,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选教师”,因此,他十分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
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又小光线也不好,办事非常不方便。他的生活艰苦朴素,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他家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很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种鱼。
他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在北京病逝。“陈嘉庚先生治丧委员会”由周恩来总理担任主任委员,丧仪极为隆重。8月15日首都各界举行公祭,公祭结束后,灵柩南运,专车经过的许多城市,当地党政部门和归国华侨都到车站献花圈致祭,最后在集美鳌园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陈嘉庚先生永息在鳌园中。
陈嘉庚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不仅中国人尊敬他,而且华侨和海外华裔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内外都将永远放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