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空利剑:导弹兵在两伊战争中的袭城战

长空利剑:导弹兵在两伊战争中的袭城战

时间:2024-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两伊战争导弹兵展开“袭城战”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和伊朗两个西亚大国爆发了一场持续8年的战争,历史上称为两伊战争。战争后期,两个交战国以对方城市为打击对象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导弹袭击,是导弹战历史上典型的“袭城战”。两伊战争的导弹袭城战,是导弹问世以来首次大规模用于实战,大大提高了导弹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并直接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长空利剑:导弹兵在两伊战争中的袭城战

两伊战争导弹兵展开“袭城战”

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和伊朗两个西亚大国爆发了一场持续8年的战争,历史上称为两伊战争。

战争后期,两个交战国以对方城市为打击对象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导弹袭击,是导弹战历史上典型的“袭城战”。

从1985年3月双方开始用导弹互相袭击,但由于伊拉克导弹射程打不到德黑兰,对战争的影响不大。1988年初,伊拉克完成了对“飞毛腿”导弹的改进,主要有两种型号,一种叫侯赛因导弹,一种叫阿巴斯导弹。其中侯赛因导弹射程达到650千米,长13米,重7000公斤,可固定和车载机动发射。从1988年2月,伊拉克选择伊朗的首都德黑兰、库姆、伊斯法罕、土不里士等6个重要城市作为打击目标,发射了189枚“飞毛腿”导弹。其中,集中了70%以上的导弹,对德黑兰进行了密集的突击。伊朗则向伊拉克的巴格达、巴士拉、摩苏尔、基尔库克等城市发射了77枚导弹。但由于伊朗准备不够充分,仓促应战,打击的力度自然无法与伊拉克相比,导致了伊朗战局的被动。几天的突击之后,德黑兰城内一片混乱,人心惶惶,有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导弹袭城战持续到第4天,伊朗外交部紧急照会联合国安理会,表示愿意接受598号决议。但是伊拉克并没有因此停止导弹攻击,为了彻底打垮霍梅尼,萨达姆下令把破坏面和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大,实施更为凶狠的导弹突击。这场导弹袭城战仅在1988年2月19日到4月12日间,伊朗被炸死1700多人,炸伤8200多人,伊拉克伤亡 2000多人,给双方在心理上、经济上、军事上以及政治上,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难以承受的打击。

两伊战争的导弹袭城战,是导弹问世以来首次大规模用于实战,大大提高了导弹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并直接决定了战争的结局。自此以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都在大力研制、购买导弹,以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

◎1980年9月24日被伊朗空军轰炸后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居民区。(www.xing528.com)

知识链接:

两伊战争,是伊朗和伊拉克为边境交界处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权争议而引发的战争,时间长达8年。

第一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1980年9月22日起,伊拉克出动大批飞机,大肆轰炸伊朗的10个空军基地。地面部队5个师分三路向伊朗境内推进,迅速攻占伊朗近2万平方千米的领土。第二阶段伊朗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时间从1980年11月至1982年6月底。伊拉克军在第一阶段未达成战略目的时,又在北线马万里地区开辟了新战场,使整个战线延长至610多千米。伊朗军队集中主力于中线和南线,重点围歼伊拉克军的有生力量,解除了阿巴丹的包围,收复了南线全部,中线的大部分失地,逐渐取得了战场主动权。第三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1982年7月13日夜,伊朗军队发动了“斋月行动”的攻势,攻入伊拉克境内,经多次战斗,占领了伊拉克境内的马季农岛、海湾的法奥港和北部战线的一些高地。伊拉克军开始全线转入防御。随着战争的持久,双方不断发动“油轮战”、“袭城战”及“经济战”,导致战争不断升级。在“袭城战”中,伊拉克占据了上风,伊朗被迫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宣布停火,战事遂告结束。

两伊战争实际上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8年中,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达6000亿美元,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分损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