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时间:2024-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直接的指导意义,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价值: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四、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直接的指导意义,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价值: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肯定人的价值,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从人出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调动和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这种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育目的和手段上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管理和服务;要求教育者放下架子,走进教育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还要求教育者以开放的心态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构建平等的交往关系。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和引路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和“权威”。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人格和基本权利,把学生当做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同在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过去,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只强调党和国家的需要,而忽视了使教育对象成为合格公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往往只重视党的政治理念、思想伦理的灌输,而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智慧、技能、业务水平的提高。究其原因,是由于尚未把思想教育工作提到“以人为本”的位置上来,未把人们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对人的个体自身的价值和人格独立未给予足够的关注,以致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似乎思想教育对个体来说是外在的东西,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加强思想教育只是党和国家的需要,只要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了党的理念就行。所以,一旦个体与整体价值取向出现了矛盾,就一味地提倡要以牺牲个体价值为代价去迎合整体需要,导致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目中失去了对“人”的关爱,不注意人的多方面要求,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不高,效果不好。

2.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对个人发展的总要求,并遵循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把人们培养成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创新工作方法,提倡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真正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根本标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思想、行动上真正发挥“灵魂工程师”的作用。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对教育与社会实践关系的本质揭示。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没有劳动的教育和没有教育的劳动都是造成人的身心片面发展的主要原因。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要求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在学习过程中都要通过“教育”和“劳动生产”来健全个人的综合素质。生产劳动,准确地说就是社会实践,包括人类现实活动的方方面面,既有具体的生产操作,又有科学认识、人际交往等。社会实践是人类本性的现实表现,也是人类本性实现的现实过程。受教育者只有亲历社会实践,才能最终把潜在的心理品质转化为现实的人格特征,实现教育目的。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种要求提示现代教育无论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教育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上都要体现这一教育思想。列宁曾经说过:“没有年青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和教学,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生产劳动,都不可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的要求的高度。”[22]目前,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展,内容和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在实践领域和实践方式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教育要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就必须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4.确立“需要层次分析”的方法,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首先是有生命且具有需要的人,这样的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人对血缘共同体、血亲关系和权力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对物的需要,在未来社会,则主要表现为多方面实现其内在本质力量的需要。前两种社会的需要属于“占有性”需要,人追求的是占有什么和为我所有,这不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需要,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需要不是表现为他“占有”什么,而是“实现”什么,即需要外部对象来表现、实现其内在本质力量。就是说,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表现为对狭隘的“人情关系”、“权力”和“物”的占有的需要的超越,进而全面实现其内在本质力量。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必须确立“需要层次分析”的方法。注重生存需要的人看重面包牛奶等物质,注重安全需要的人看重具有工资收入与劳动保障的工作,注重社交需要的人看重友情和人际关系,注重受尊重需要的人看重组织和社会的肯定,注重自我实现需要的人看重自身能力和个性的发挥。对一个经常食不果腹的人谈论民主、自由、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水中捞月、雾里看花。就业之所以是民生之本,就在于许多人的安全需要受到了威胁。因此,我们既要搞清楚人的需要处于哪一个层次,然后采取相应的合理方法给予满足,也要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完善自己的需要。同时,也要引导人们逐渐认识到需要不仅仅是对某种对象的占有,更根本的是自身能力的发挥,也就是引导人们由一味的“捉摸人”走向倾心去“琢磨事”,把凭充分发挥人的能力干事业、干成事业和干好事业当做真正的需要。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克服人的片面性,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既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大力促进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定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完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它对这一发展提出了某些要求,这就是,人应当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既向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着越来越好的社会条件。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对个人发展的总要求,并遵循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把人们培养成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6.把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根本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怎么样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们总是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或肯定、或否定、或赞赏、或批评,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人们通常用一些看得见的标准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量,诸如开座谈会的次数,个别谈心的人数,出宣传板报的期数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判标准,诚然,这些方面是可以从一定的侧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的,但它们绝不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客观价值标准。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到底应该以什么为标准呢?当然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效果为标准。即,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符合最高教育主体——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又要满足教育客体——受教育者自身成长、发展的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根本标准不仅表现为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还表现为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它将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因而,是否有利于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全面发展,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一个根本标准。

总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说到底是人的发展与进步,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9—39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7页。(www.xing528.com)

[4]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8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5页。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9页。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5页。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0页。

[13]石书臣、田伯伏:《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2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21]李蕴慧:《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特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22]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