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发展全记录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发展全记录

时间:2024-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在一系列著作中,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发展全记录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提出来的,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基础。任何一种新的学说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1.马克思提出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背景及过程

严格说来,“个人全面发展”概念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马克思提出“个人全面发展”理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我们不能超越这种历史背景去理解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否则不仅会人为地扼杀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时代性,而且会丧失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超越性。马克思提出个人全面发展思想背景有二:一是当时只有一少部分特权阶层有权接受文化教育,而广大的劳苦大众只能参加生产劳动,这种劳动与教育的分离直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二是深入到工业生产过程内部,由于受过细分工的制约,每个人都终生地从事一种职业,成为整个机器的一个部件,从而造成人的全部潜能一部分过度畸形发展而另一部分人为闲置荒废的片面发展局面。

马克思、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在一系列著作中,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个人全面发展是与个人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它的本来含义是指每一个人、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统一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都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1]。然而,私有制基础上旧式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却使得人们片面发展。原始社会时“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别,也就是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分工”[2],它对个人的发展还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解体,出现了“社会内部的分工”,少数社会成员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从事宗教、教育或艺术等活动,这种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分工,使“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3]。同时,“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立即使农村人口陷入数千年的愚昧状况,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专门手艺的奴役。它破坏了农村居民的精神发展的基础和城市居民的体力发展的基础”[4]。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生产机构内部的分工”即“工厂内部的分工”,它“完全消灭工人的独立性并使工人变成资本指挥下的社会机构的部件”,这种“分工使他们变成片面的人,使他们畸形发展”[5]。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成为“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6],工人则“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7]。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大工业的本性,必然要求“用那种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做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8],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阻碍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历史条件。只有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那么,“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9]。当然,还必须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便“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10]。“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11],“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2]。所以马克思指出,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中每个人智力和体力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可见马克思是在“有的人受教育,有的人受不到教育”的背景下,在“社会中每个人”视界内提出个人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的。实际上,马克思所理解的“智力”和“体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与“劳动”或者“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因此他十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或者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

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共青团的任务》中,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条件。他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完整而彻底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树立远大理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他强调,青年一代必须接受现代教育学习现代最新科学成就,掌握一切现代知识。他还强调对青年的综合技术教育和劳动教育,避免过早专门化,并在所有职业技术学校里扩大普通学科的范围。他认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斯大林不但要求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树立远大的理想,而且必须攻克科学堡垒,强调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主张用提高工人文化技术水平到技术人员水平的办法来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www.xing528.com)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历史的、变化的。在中国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要表现在:要求人要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要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的关系,做“红”与“专”相结合的人;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的阐述;他强调两个文明一齐抓,“两手都要硬”,实际上表达了实现人全面发展需要全面的社会条件的思想,也表达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在内的多方面个性都得到和谐发展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发展目标的继承,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现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和循环。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实现了二重推进: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转换,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推进到新的高度。

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经历了从毛泽东的社会发展思想到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在这一过程中,党的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和主体的视角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出新的概括:第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形式,同时,更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的实践转换。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更多地表现为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即“未来人应当怎样存在”,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把这一价值诉求转化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历史任务,即“现实的人应当做什么”。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既不是抽象的逻辑演绎,也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它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在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包含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社会主义发展内涵构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地把“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进行了具体的规划,从而在探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石书臣和田伯伏撰文,把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阐释做了这样精练的概括: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物质生活发展、精神生活发展和政治生活发展的统一,是提高素质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统一,是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