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的当代价值

时间:2024-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27]。

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的当代价值

四、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是指导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给我们科学地认识教育对象及其思想提供了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则是人的本质的重要表现,它是人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反映,首先是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因此,我们要科学地认识教育对象及其思想,首先,要着力把握人们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从人们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把握人们的思想。既要着力分析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对人们思想的决定作用,从而把握人们思想的基本倾向;又要注意对人们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及其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了解人们思想的全貌。其次,要着力把握不同群体和个体所处的不同社会关系,从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的特点和差异中去把握人们思想的特点和差异。再次,要着力把握人们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从而把握人们思想的发展变化。正是已经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制约着人的本质也发生变化,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情况,必须做具体的历史的考察和分析。

2.认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并坚持全面性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之一

认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27]。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结合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就将变成一般口号,甚至流于空洞的形式,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而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到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则要求把握每个人所特有的、丰富的本质,找出其形成、存在、演化所需的条件,也即找出它的规律,这样才能使思想工作具有针对性。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28]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人的本质的丰富内容,但认识这种丰富性并因此坚持全面性的要求是思想政治工作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之一。

3.人的丰富本质影响、规定着人的认识和实践,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丰富本质,他的各种本质特征,极大地影响着人的实践与认识。这种情况向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某些重要要求,主要有: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一厢情愿,一味从自我出发,必须尊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把他作为主体对待。改变人的思想,无非实践和认识两个途径,但在实践和认识两种活动中,人都是能动的主体,活动的结果如何,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活动主体本身。思想政治工作所施加于他的影响,要由他来选择、分析。以为思想是一个张开口的袋子,任凭我们去填塞,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忌,其结果很可能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人们的反感,适得其反。

4.关于人的本质的发展变化的论述,是我们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理论依据

要着力把握人们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从而把握人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必须重视对对象本身的深入研究,掌握他的各种本质特点,也即他的本质的丰富内容,进而认识他的思想转变所需的条件,所遵循的特殊规律,力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尊重这些规律,以理服人。采取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并对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5.关于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的论述,要求我们在坚持人的本质有阶级性时,又反对片面地将人的本质只归结为阶级性的简单化倾向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历史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内容及其表现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它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原始人类平等、为公的本质,虽然这种社会本质远非自觉、理想、全面的,但是足以证明“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论调不符合历史的事实。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的本质也随之分化,自私自利成为剥削阶级的本质。我国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人的本质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状况,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都为人的本质逐步发展为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本质创造着愈来愈充分的条件,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人将会由少到多,这是肯定无疑的总趋势。在阶级社会中,这种历史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阶级中,他们主要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阶级决定着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状况,生活方式,社会机会,前途命运,精神面貌和个性发展。抽掉阶级分析,就难以对人的本质作全面认识,也难以理解人生的喜怒哀乐。因此,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阶级本质。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指出,英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各有自己的习惯语言,自己的一套思想和观点,自己的习俗和道德,自己的宗教和政治。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彼此是这样的不同,就好像他们是隶属于不同的种族一样。鲁迅也曾深刻地指出:“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29]因此,在阶级社会中,个性具有阶级性,人的本质主要体现为他的阶级本质,也就是他的阶级关系。但是,我们只能说人的阶级性是人的本质的“主要体现”,而不能说是“唯一的体现”。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人“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30]。人的本质都带有阶级性却并非只有阶级性,即使在对立的阶级之间也有着某些共同的社会属性(如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因此,我们在坚持人的本质有阶级性时,又反对片面地将人的本质只归结为阶级性的简单化倾向。因为社会关系是一个比阶级关系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它既指阶级关系,又还指民族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师徒关系、同事关系、邻里关系以及各种思想精神方面的关系等等。阶级关系只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人的本质是由这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的,而不仅仅是由阶级关系构成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互间发生的关系,往往并不直接表现为阶级关系,而是直接表现为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乡关系、师生关系、民族关系等等。人们所直接交往和体验的也是这些一般的社会关系。绝不能说阶级社会中的人就绝对没有共同的社会关系。绝不能说阶级社会中的人就绝对没有共同的社会属性。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毫无共同点,就不会有各阶级并存的社会共同体。因此,在分析阶级社会里的人的本质的时候,既要看到他们的阶级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共同的一面。而阶级性的一面是主要的,就是许多共同的东西,也要受阶级性的影响和制约。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要求我们遵循人性原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就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的总和。它既涵盖了人的类本质,又适用于人的个体本质,既指称人的现实本质,又包含了人的理想本质,它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人性原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要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体现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提高针对性、现实性、人情味和实效性。

第一,根据人性的具体表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人性是历史的也是具体的。人都具有个体差异,表现出各个不同、多姿多彩的个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态度;有不同的社会关系、阅历觉悟;有不同的实践能力、实践习惯,故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思维方式和接受别人劝导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据这种不同,加强针对性,使教育内容更恰当、方法更切实、进程更合理,形象的说法就是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首先,要具体分析教育对象的不同特征,考察其年龄、阶层、文化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从而形成准确、全面的认识。其次,要依据这些特征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育。例如,对喜欢“大江东去”的豪迈之气者,要直陈事理;对喜欢“小桥流水”的眷眷之意者,要动之以情;对喜欢“振聋发聩”的激昂之声者,要晓以利害;对喜欢“润物无声”的娓娓之情者,要潜移默化……在进行教育时,只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而不能先入为主、千人一法。

第二,依据人的自然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情味。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单纯强调人的社会性、阶级性,讲自然性就是鼓励人的放纵,讲人情味就是贬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事实上,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有违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我们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系统的人性论思想,人的基本前提是生命有机体,人不可避免地具有自然性,只不过人的自然性是在社会性的约束控制之下。依据人的自然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一,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眼光、正确的态度看待人的自然性,决不能采取伪科学的观点和禁欲主义的态度。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关心人,充分理解教育对象正当的需要与本能、欲望与冲动的合理性,这样才能构筑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桥梁,以情感的力量打动人,为下一步以逻辑的力量说服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通过自己的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教育对象合理的自然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结合必要的激励手段,利用人的物质需要,利用社会分配去激励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依据人的社会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依据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思想的观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现实的个人实际上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产物,人性具体地体现在实实在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之中。做好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现实的教育对象,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认识人性、做好工作。第一步,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的思想,努力从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系统及其变化中了解人的思想及其变化,充分认清人们思想的具体性、复杂性、变化性和必然性,对教育对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第二步,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为教育对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环境作为人们接受教育的客观条件,制约着人并受人的改造和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的正确思想和正确立场的形成。所以,努力营造和完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社会环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既要注重大环境的营造,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以良好的“大气候”熏陶教育对象,又要努力营造小环境,注重发挥家庭、学校、邻里、单位、社区等微观环境的作用,使之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促使教育对象健康向上。

第四,依据人的实践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人类一刻也不能停止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之一,是实践性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收到实效,是不是真的使人的思想、观点、立场等得到了改变,归根到底也体现在人的行为上。所以,从人的实践性出发去认识对象和教育对象,是必要的。在具体教育工作中,我们一是要善于从实践的角度、从人们的具体行为活动中把握教育对象,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二是要努力在实践中启迪人们的思想觉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寓灌输于活动、寓事理于实践。要通过大量活生生的现实教育,使受教育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正确思想得到升华,模糊认识变得清晰,过激思想得到纠正,克服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偏差,实现社会规范向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的转化,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要引导教育对象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实际行动搞好工作、学习,在参加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起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良好作风和行为习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促使教育对象提高思想觉悟,努力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算是真正收到了实效。

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丰富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宝库,是我们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原则、方法等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我们当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才能科学地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地理解这一理论,自觉地运用它来分析和研究理论问题,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2页。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2页。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9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8页。(www.xing528.com)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2页。

[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7页。

[13]列宁:《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10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8页。

[20]列宁:《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1页。

[21]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0页。

[22]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2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0页。

[27]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28]列宁:《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1页。

[29]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4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