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当代中国的丰富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当代中国的丰富与发展

时间:2024-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方法论意义的阐发。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而且同时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当代中国的丰富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丰富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有多种论述,主要有以下三种表述方式: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3]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4]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5]

我国学术界阐发了马克思这些表述之间的关系和内涵。

我国学术界认为,这些表述之间的关系在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的提法揭示了人的存在方式是劳动、实践,揭示了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点;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提法,则揭示了人具有社会性的特点,揭示了人具有受社会制约的方面;而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的提法则揭示了人的本质的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揭示了人的本质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原因。马克思的这三种提法既是他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发展的不断深化的逻辑历程,又是相辅相成地对人的本质的全面、深刻地揭示。

因此,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要结合上述三种提法完整地理解。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应该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能动性和受制约性的统一,是确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于是,完整的人的本质就应该同时具有实践性、社会性、整体性、创造性、历史性等特点。

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方法论意义的阐发。我国学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认识和解决人的问题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要从劳动、实践发展的水平出发去了解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状况。

第二,要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出发去了解人们的存在状况和行为、思想特点。

第三,要从人的社会存在出发,包括从人的阶级属性出发去说明具体的、现实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特点。

第四,要从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造社会关系入手去解决现实的人的问题。

第五,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去探寻认识和解决人的发展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第六,要从人的需要及其发展,以及满足需要方式的发展中去揭示现实的人们的实际生存和发展状况,从而确定促进人的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我国学术界上述这些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内涵和方法论意义的解读,无疑是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深入阐发和发挥,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和深化。

2.阐发了人性诸种要素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人的本质是通过现实的人性的各种具体方面和要素表现出来的。如,人的生物性、理性、无意识或非理性、需要、自由等等都是人性的方面或要素的反映。我国学术界在人学研究中对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阐发。这些研究和阐发的主要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www.xing528.com)

首先,理性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逻辑性、可操作性、可以由语言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抽象思维形式来表达的精神性的思维活动。理性作为人所独有的特征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实践、社会关系和人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环境决定了理性的形成、内容和发展。一般来说,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理性支配的,理性深刻地反映了人的本质的内容和特征。

其次,无意识或非理性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在理性之外的意识活动形式,其特点是没有逻辑性、不可操作、不能用语言借助概念等准确表述、转瞬即逝、变幻不定。无意识和非理性从本质上看同样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社会关系和文化环境中产生的,由人的本质决定的,但是其中人的种种自然属性也对其产生和内容有重要影响。无意识或非理性的精神活动是对理性的必要补充,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重要影响,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并不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人的理性对无意识或非理性的内容、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再次,人的需要作为人的本性、特性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是人的本质的重要表现形式。人的需要包括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但是社会需要是人的主导方面的需要,人的自然需要必然要受社会需要的制约和规定。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社会实践的前提和动力,然而,人的需要是由实践和人的社会关系即人的本质决定的,实践和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需要从动物的本能需要发展为真正的人的需要,同时还决定了人的需要的产生、发展以及得到满足的形式与程度。

最后,追求自由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人的本质是实践性和社会性,这就决定了人必然要通过实践改造自然和社会,获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自由即获得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我国学术界的上述理论研究阐发和深化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3.新时期对“以人为本”概念的理论阐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把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以人为本”的主要内涵如下:

“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这就是说,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

“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6]

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而且同时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即认识和解决人的问题要坚持实践的观点、社会性的观点、阶级分析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论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其一,“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明确地指人民,而不是指抽象的“一切人”。而人民这一概念则体现了对人的实践性的规定,即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是人类实践的主体。

其二,把“以人为本”中的人规定为“人民”,体现了对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规定,即我们的依靠对象和服务对象不仅是社会中占大多数的人,而且是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对社会发展不起促进作用的人和社会集团,则不是我们的依靠对象和服务对象。

其三,坚持了人民是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观点。由于人的本质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人、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作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性或一致性。这是因为,人、人民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社会价值的主体,所以“依靠人民”和“为人民服务”的一致性正是人、人民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性、一致性的具体体现。

其四,坚持了人民是社会价值主体的价值论原则。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在社会生活中价值的主体性必然体现为人民是一切社会价值的根本意义上的主体。这就意味着,如果任何个人或社会团体的价值与人民的价值相一致,那么就是真正的价值,反之,就不是真正的价值。因此,“以人为本”内涵中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内容,就充分体现了人民是社会价值主体的价值论原则。

其五,坚持了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这是对“以人为本”内涵所具有的辩证性的阐发,它意味着把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看做是一个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社会发展为条件和前提的,而人的发展反过来会促进社会进步。其实,这是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在人的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表现。

总之,“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坚持和丰富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它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