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宏观调控理论的基本框架

区域宏观调控理论的基本框架

时间:2024-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选择《通论》作为理论依据的缘由凯恩斯宏观调控理论在现代宏观调控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而选择凯恩斯宏观调控理论作为研究突破口,将使本书具有坚实的理论根基。凯恩斯宏观调控理论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宏观调控理论的基本框架

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发表在带给人们许多欣喜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遗憾,这就为后来很多学者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一定空间,虽然在已有的探索中他们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基本上都没有摆脱原有的框架,也就是国民收入决定论的总量框架,不过把原来的静态转化为动态,原来的封闭型两部门和三部门转化为开放型的四部门而已,没有在结构方面进行太多探索,特别是在区域结构方面,这样就为区域经济的严重失衡提供了方便之门。为扭转此种局面,在理论层面上,我们就有必要以其为依托去加以探讨。为利于后文分析,现在本章就其理论基础作初步说明。

1.选择《通论》作为理论依据的缘由

(1)凯恩斯宏观调控理论在现代宏观调控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虽然在构建现代宏观调控理论体系方面,西方诸多经济学者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包括马克思[1],但主要是由凯恩斯奠定基础,并由其追随者发展起来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凯恩斯宏观调控理论即《通论》应被看作是其整个基石。改革开放后,国内诸多经济学者进行的理论补充和发展基本是以此为依据。而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在宏观调控方面又没有给予太多的注意。因而选择凯恩斯宏观调控理论作为研究突破口,将使本书具有坚实的理论根基。

(2)凯恩斯宏观调控理论自身的内在缺陷。《通论》的出版是其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传统市场经济理论的部分延续,这就决定它有可能存在缺陷,后续诸多经济学者不管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对其做出的各种修正和发展甚至部分否定都予以了说明。伴随时代的推进、现实问题的出现和人们对该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都将在新的条件下揭示、补充和发展其缺陷,这样,探讨区域宏观调控理论,并依此为研究突破口也就具有了一定合理性。

(3)凯恩斯宏观调控理论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鉴于《通论》本身的内在缺陷和其适应的条件,使它在现实面前不可避免会暴露出诸多问题,不管是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在处于转轨阶段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管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当前,这都促使人们不得不对其进行反思,固然西方国家借助该理论在解决区域经济失衡方面取得了一点效果,但成效不大,应用于我国,结果更是甚微,在此情况下,从区域结构角度探讨其缺陷也就很自然了。

2.《通论》缺乏结构分析的原因

(1)西方经济分析传统上的原因。由于凯恩斯是脱胎于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传统,而后者是把社会作为一个理想化的市场看待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诸多的思想束缚,尽管他本人在建立现代宏观经济理论方面做了一定的开创性工作,但不可能与传统完全决裂,故没有给予其《通论》应有的结构分析,也就非常可能了。

(2)对市场和政府认识上的原因。不管是传统的市场经济时代,还是现代的市场经济时代,西方大部分经济学者都更相信市场的力量,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当面临经济问题时,他们认为市场能够解决的就一定让市场解决,市场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才能由政府解决,在区域经济失衡问题上也是如此。结果,当凯恩斯在撰写《通论》时,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省略掉了其中的结构分析,特别是区域结构分析,后来的研究者也基本没有太多触及,致使至今也没有相应的研究问世。

(3)当时客观经济现实上的原因。在凯恩斯撰写《通论》期间,西方发达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当时政府的首要目标,为从理论上给出其有效对策,抽象掉其中的结构分析,以尽量简单的方式提出方案就行,毕竟结构失衡不是当时英国主要面对的问题。

3.《通论》缺乏结构分析的具体内容

(1)目标选取上的缺陷。基于当时英国处于严重的经济大萧条状态,选取充分就业作为其理论目标,固然有一定合理性,但一国的不同地区是否都能达到充分就业就不得而知,即使英国当时的市场经济非常发达,地区之间的劳动力人口要自由流动也会受到一定限制,甚至会出现某种不可能,毕竟市场一体化并不等于没有差异化,各地区各种要素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存在某种差别,而以一国的充分就业去掩盖其内部各地区各自都充分就业就相当不合适。另外,考虑到现实经济的发展,后来必然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当时仅以充分就业作为政府目标就必然使该目标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就是把诸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都纳入其中,也不能揭示出政府的核心目标,因为今后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但如果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其核心目标,会更加恰当,因为它不仅包括了已确定的各种目标,还包括未来的各种目标,既体现了效率也反映了公平,同时还包括了不同国家的各种制度变革目标等,若此,则它就可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及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一起,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三大支柱,以重新演绎出其中的逻辑联系,同时也为政府自身的合理定位找到了应有的归宿,从而确立了本书要实现的主要论题。

(2)前提假定上的缺陷。

①在经济人设定方面。虽然《通论》中没有就经济人给予太明确的假定,但从中能够看出它基本不是基于传统的完全理性假设,也就是经纪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他们不可能对将要发生的各种事情做出完全无偏差的预测,这固然是不错的,不过把一国各不同地区的经纪人都看成同一类型没有任何差别就欠妥当,毕竟各地区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受其决定的经纪人有限理性的程度也必然会出现某种差异,当面对同一经济问题时,他们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区域反应。

②在不确定性设定方面。不管是家庭还是企业主,在凯恩斯的眼中,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心理不确定性,一国经济波动就是由此而引发的,尽管其认识存在一定合理性,但把经济波动完全归因于心理不确定性是相当不合适的,毕竟后者最终还要受到客观不确定性的制约,由于构成客观不确定性的各种因素会受到地区分布的影响,这就决定着不同地区的家庭和企业主的心理不确定性不可避免会有所差异,在决策时当然就会流露其间,进而在其客观反应上也就具有某种地区特征。

③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协调机制方面。凯恩斯在《通论》中没有明确提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协调机制如何,可高度协调已蕴涵其中,否则如果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很不发达,或其中一个发达一个不发达,即使都发达但彼此之间的协调机制不高度通畅,那么一国的国民收入就不可能被该理论推出。考虑到市场一体化并不等于没有差异化,这样各要素市场在不同地区的发育就会参差不齐,连接各自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协调机制也就会存在地区差异,当然包括其中的具体类型,例如在高发达地区的利率机制可行,在低发达地区也许就不可行,或虽然可行但效果可能会相对较差。

(3)分析方法上的缺陷。在《通论》中,凯恩斯采取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法,即考虑商品市场实现均衡时是基于货币市场已达到均衡,反过来也是。但由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达到均衡时各因变量国民收入和利率都要彼此互相先确定才能得到,这就使此分析无法得到确定解。虽然新古典综合派通过把两个单均衡向联合均衡转变获得了确定解,但由于两个市场出清的时制有所不同,决定着此联合解并非凯恩斯本意,因为当一个市场达到均衡时,另一个市场也许没有达到均衡,而当两个市场都达到均衡时,也许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都已经不是本期解。另外,不管哪个市场达到均衡,对一国各地区而言,都不意味着每个市场都达到了均衡,如果按照本期已确定的利率或国民收入进行求解,则每个市场待求出的解并不都是其均衡解。这样,采取忽略地区结构的局部均衡分析法就不仅使一国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均衡解不唯一,而且还使其均衡时的各地区市场无法全部达到均衡,从而会导致一定的社会福利损失,对市场发育存在特别大地区差异的国家而言,尤其如此。不过,若将该理论适用范围缩小些,也许会更合适。

4.《通论》缺乏结构分析的危害

由于《通论》存在这么多的缺陷,按此实施的结果必然会存在相应的诸多问题,概括起来如下:(www.xing528.com)

(1)延缓了政府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的确定。虽然现代福利经济学或多或少也提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但将其彻底归属于政府的核心目标,还从未有过。固然其中包含凯恩斯宏观调控理论出现之前的学术传统的成分,更多地还是《通论》产生的影响。因为《通论》在本质上是实用主义经济理论,是以关注现实问题为基本要务的,所以,伴随新的经济矛盾的不断出现,政府的经济目标内容就要相应增大,至于政府的核心目标到底是什么,人们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致使经济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接连提出,尽管解决这些没有错,可毕竟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实现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若以此短期目标去长期地遮住其终极目标,结果只会使政府很长时间失去正确的前进方向,直至目前才得以确立。

(2)阻碍了区域宏观调控理论的产生。如果说对萨伊“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说”的错误解读阻碍了凯恩斯宏观调控论的产生,那么,凯恩斯对《通论》结构分析的简化也就延缓了区域宏观调控理论的诞生。因为,萨伊的学说既可以包括供给会创造完全需求,也可以包括供给会创造部分需求,而当时经济学主流对其的解读偏向了前者却忽视了后者,凯恩斯《通论》不过是把后者给阐发了出来,并寻找到了创造另一部分需求的经济主体——政府而已。当此种解读所反映出的经济矛盾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容纳时,反过来它又会进一步强化这种认识,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垄断程度的不断发展,最终也就必然要冲破这种认识所规定的限制,在实践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在理论上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凯恩斯《通论》的问世。但该理论的出现,又在重演着先前的历史,毕竟任何的总量分析都不能脱离其结构分析而存在,尽管在一定的时空中,结构分析可以有所弱化,但经济矛盾的发展最终必然会使其结构矛盾凸显,这样也就必定要对凯恩斯宏观调控理论进行反思。鉴于《通论》在现代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其长期形成的垄断地位,又加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像我国这样存在巨大地区经济差异的具体国情,在长期迷恋市场作用情怀下,即使政府有所作为也不过是点缀罢了,因此,区域宏观调控理论没有诞生于其国土也就顺理成章了。从这种角度来看,《通论》的长期有效实施阻碍了区域宏观调控理论的产生。

(3)导致了严重的区域经济失衡。由于《通论》中没有给出结构分析特别是区域结构分析,所以其在实施过程中,当政府一味地关注本国各种总体经济变量时,影响该理论自身区域因素的存在,必然会导致一定的区域差异,即使按其开出的经济药方,通过政府支出的区域倾斜,这种差异也只是有所弱化而已,在固化这种差异的客观机制作用下,伴随时间的累积,最终也就一定会出现严重的区域经济失衡。当将其应用于我国时,由于各个地区政府不知道本地区当年经济增长率经济总量指标应该为多少才比较合适,所以确定自身目标的主观随意性就相当大,人的本性决定着其主观确立的目标也一定会比客观目标大或至少相等,当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缺乏区域整合机制时,结果存在严重的区域经济失衡就势所必然了。就是将其应用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是如此,不同的只是它们的地区政府干预本地区经济的力量相对较弱,而市场化方面的制度性负面力量则相对较强。

为利于后文推理,笔者现做出如下假定:

1.政府的核心目标

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区域政府,都是以实现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其核心目标。为此,它不仅可以用资金和政策去干预经济生活,而且还可以提供制度安排去规范经济生活,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2.市场组成

对于国家内部任何一个区域市场而言,它都是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外国四个要素组成。其中,政府包括中央政府、本区政府和他区政府,每个要素在其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虽然对全国市场而言,它也包括政府、居民、企业和外国四个要素,但是政府只包括中央政府和各区域政府,如图3-1所示。

图3-1 市场组成图

3.市场结构

在本书中,任何一个区域市场和全国市场都由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构成,其他市场均由其演化而成,因而仅以此做简要处理。

4.区域特征

单个区域内部经济是均质的,而区域之间则是非均质的,同一经济区内的各行政单元都遵循地域临近性原则。

5.区域联系

通常,区域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者政治联系,或者经济联系,或者文化联系,或者兼而有之,但在本书笔者认为,它们之间也可视为只存在经济联系和非经济联系。

本章通过认真剖析《通论》的理论地位,以及缺乏结构分析的原因、具体内容和危害,为本书研究构建了理论基础,揭示了《通论》应用的区域化倾向;同时,通过提出政府的核心目标、市场组成、市场结构、区域特征和区域联系五个基本假定,为全书的进一步展开和理论基础应用的数理演绎确立了推理前提。

[1]叶祥松:《马克思的经济均衡和非均衡理论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中州学刊》1999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