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庄考
谢国旗
宁波城西管江村的白云庄,于2006年6月1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地是黄宗羲甬上讲学的重要场所,现属海曙区。白云街道以及白云街等都以白云庄命名。旧管江村的一座庄园,为何叫白云庄?还得从杨菊庭先生说起。
城西白云庄的定名经过
考古工作者杨菊庭“利用万斯同《西皋移居诗》中‘江城三里外,即是白云庄’之句,确定了白云庄的方位。1934年,杨菊庭访古西郊,访得理学名家万斯选之墓,同时又访得万斯昌之墓。据此两墓和万氏原祠,杨菊庭二度寻访,终于确定白云庄之所在”。(《书院圣地白云庄》)定名的关键是杨菊庭先生还从荒芜中又发现了“理学名儒白云五先生之墓”而联系到了“白云”二字。万泰有“斯年、斯程、斯祯、斯昌、斯选、斯大、斯备、斯同”共八子,所以五先生是指万泰的第五子万斯选。万斯选(1629-1694),字公择,学者称白云先生,“白云”也是他的号。所以“理学名儒白云五先生之墓”是名正言顺的万斯选墓。由此,古管村(管江村)被杨菊庭先生论证为白云庄是有根据的。但他还是继续考证:“根据发现的遗墓和有关‘原祠北有墓舍’的记载,白云庄定与万氏原祠毗邻,于是杨菊庭先生又再度寻访,终于发现白云庄之遗址。其文云:‘……于是复渡河往访之,遍历全村,仍无所得。偶见原祠后墙外向北二丈许,有方田一邱。中莳蔬,旁多古柏,与常田殊。东临河曲,可系舟,询之土人,云:此田甚瘠,父老相传,掘地寸许,即得巨石,纵横密布,具有条理,乃去之而种植焉。余视其田之广袤,适可容屋二进,若建屋西向,则直对都督圹穴之左方,然则此方田本为屋基,而此屋基必为都督自建墓舍之白云庄也无疑。至今土人呼原祠曰万家庄,即可证白云庄即在此方田,与原祠毗连,日久倾圮,而庄之名仅存,祠之名反隐没而无闻也。’”(《书院圣地白云庄》)杨菊庭先生为当时的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之一,他建议先行修复万白云先生之墓,随后又重修白云庄。于1934年冬动工,重建白云庄与修墓立碑同时并举,至1935年6月,大体完成,由鄞县县长陈宝麟题门额“白云庄”三字(现字为沙孟海手迹)。
西岙白云庄,丛林蔽天日
我们可以从杨菊庭先生处了解到城西白云庄的来龙去脉,来自一句“江城三里外”为突破口而寻访到白云先生墓,又再次踏访,将万氏原祠与万家庄等串成一线。所以杨菊庭先生的精神难能可贵,对考证白云庄的贡献功不可没。
但是我国清代史学家、浙东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全祖望作《甬上证人书院记》道及“书院在城西之管村,万氏之别业也”,而未提及“白云庄”三字。因为全祖望是当地人,又居住于城中月湖旁和鄞西洞桥沙港口,如果“书院”是在原基础上的白云庄,全祖望不可能不知道管村有个白云庄,所以也不会不提及这个带有相当文采的庄名“白云”两字。不提及白云庄的原因应该说只有一个:当时这里不叫“白云庄”。而是确确实实的“万氏墓园”,叫“万氏原祠和万家庄”。
我们不妨从“白云”两字字性含义上去分析,应该带有一定的环境背景,只有绿水青山才显示出“白云”的意义。如东钱湖百步尖山之东的白云寺、洞桥镇宣家自然村南面山上的白云洞(白云寺)、横街镇庄家岙的白云庵,还有明朝居住于东钱湖韩岭金华,“尝自号白云野叟,时人称其为白云先生”等等,都由白云片片浮青山的特定地理位置所决定,其实万斯选也有相同的意思。
那么五先生的万白云到底在哪片白云下的青山呢?他就在宁波市鄞州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西岙内的庙夹岙桂花树下,当地上年纪的人都知道庙夹岙有白云庄,因为庄前的一棵桂花树据说须要两人合抱,所以村人俗称白云庄为桂花树下,可惜这棵大树约在20世纪60年代因一次雷击而死去。庙夹岙是大岙抱小岙的岙中之岙,从山籍分析,它是宁波四明山第十支山西山,西山的中心为西岙属四明山村域,庙夹岙是西岙的一部分,庙夹岙的弥勒山下遗址上有棵桂花树,这里就是白云庄遗址。所以白云庄处于崇山峻岭包围之中,森林遮天蔽日。以下将这处白云庄简称为西岙白云庄。
万氏效朱明,清湮白云庄
万氏自明威将军万斌(1322-1372)至十世俱为将,以武功效忠明室,以忠义世其家,至子万钟,孙万武、万文,三世四人,相继为国捐躯,时称万氏“三世四忠”。迄十一世万泰(1598-1657)始“弃累代戈矛之传,以文史代驰驱”。因为万泰随时跟在武将父亲的万邦孚身边,看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和明清交替的国势,所以万泰以文章名世。顺治二年(1645),万泰参加了钱肃乐领导的宁波城隍庙抗清起义。在这种形势下,万氏一家为四处避难而湮没白云庄是可以想象的。
万泰的第八子万斯同为让后人记住这处白云庄的风水宝地,咏出了“望去西山千万重,诸山个个欲称雄;不知品目谁高下,还让宁城第一峰”的诗句。考“宁城第一峰”就是洪石峰。“洪石峰,在高阁山之北,隔大溪。其脉自外大雷来,突起高山,称为‘宁城第一峰’。直落九脑芙蓉,为城西各名墓之祖山。”(《四明谈助》)“西山,在鄞县(古县治在今宁波城中)之西,故名西山。此四明山之第十支山也。四明支山山麓有西岙岭,其北有潘岙岭。西山有邑中巨室坟茔。”(《敬止录》)高阁山之北就是西山,西山主峰就是洪石峰,现俗称为红石岩,而红石岩之南麓就是白云庄遗址。说明万斯同一语双关地借题发挥,因为洪谷峰既是四明西山的最高峰,山下又是其先祖的别业白云庄,借景生情,叙发情感,不忘先祖“血战万里,为国效忠而世袭官爵的自豪,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个个欲称雄”,你要是再“品目”一下,甬上望族的名将万氏外还有“谁高下”,只能是让给“宁城第一峰”了。
白云庄的历史渊源辨析
白云庄背靠弥勒山(形似弥勒佛),左右青龙白虎围环,坐西北朝东南的小山岙,两翼溪流各自出南而汇流朝东出西岙口而去。北翼因红石岩(宁城第一峰)山麓,所以溪流深过南翼。登临红石岩一览众山小,东眺城中可见高楼大厦,东北眺望姚江船艇点点,东南可望见奉化江畔。白云庄前的西岙岭是古代环四明山麓的南北驿道,从北面余姚的大隐,翻集士港镇深溪村的鹫岭,再越四明山村的西岙岭就是庙夹岙,而白云庄就藏于庙夹岙内,从西岙岭过庙夹岙,南去又越大岭后为横街镇的应山村出林村,到鄞江方向直达奉化;应山村可分两岔亦可越俞童岭、毛岙岭到达章水镇直达奉化。一路山坳之中,以卵石路面相通,是一条相当隐蔽的古代南北丛林通道。这条庙夹岙交汇处的西岙十字中心,还可西通翁岩石岭、东通宁波城。所以白云庄既是隐蔽的,又是便利的,作为军人世家的万氏秘密指挥中心,或许是其正确的选择。庙夹岙内最后一次的“军事营地”生涯,就是宁波解放前夕的曾是“三五支队”的驻扎地,位于只离白云庄遗址西南侧约300米的一个更小的山坳中……
“明代,宁波卫指挥佥事万钟墓(配曹氏,女义颛,子武,暨配陈氏文,暨配吴氏附),桃源乡应岙大岭山。钟战死奉冠剑葬此,黄润玉撰吴氏墓表。”(《鄞县通志·舆地志》)“万总兵孚墓,葬大岭东。子孙多附葬于此,庄曰万衙庵。”(《桃源乡志·坟墓志》)“万氏自万斌至万文,三世四人‘相继以身报国,或死沙场,或死绝徼外,或死海浪中,俱不得裹片骨归葬’,子孙在鄞县桃源乡应岙建有‘冠剑墓’。”(《书院圣地白云庄》)说明各种资料对万氏的墓葬记载都相吻合,但该墓约毁于民国之前,因为《民国通志》中对墓葬“存废”栏中,已无“存”字,且为空格,说明该墓起码是毁坏状态。笔者近几年曾对应岙水库进行多次考察,特别是于旱季水涸时发现一些墓葬构件及庵基,在坝脚上还发现过牌坊石构件,关于墓葬之事在这里也不多述。关键是万氏墓于“桃源乡应岙大岭山”,万氏墓近邻于西岙白云庄也是证明白云庄起源地的重要依据。大岭古道,东为应岙、西为西岙,两坡路线基本相等,各约0.8公里,大岭西从山脚至白云庄当时只约1.5公里(现为水库淹没区绕道)。所以万氏的“冠剑墓”选择了既离庄园较近又可通水路离宁波较为方便的应岙,应岙距阔墩头的河漕嘴只有约0.8公里的平坡路面,而庙夹岙内的白云庄距西岙之外的河漕嘴起码有4公里。这是城中万氏考虑到以后方便扫墓的理想抉择,所以庙夹岙一带无万氏墓地,或许也是为了不暴露万氏这另一别业的白云庄之意图。
万泰的次子斯程(1621-1671),力学攻医,介节自恃,入清后隐居桃源乡卖药。《白云庄匿囚》(《四明谈助》)有载,清兵南下,黄宗羲与其弟黄宗炎率家乡子弟从之,赴钱塘江汇合防江守军与清兵作战。后清兵大举过江,南明守军全线崩溃。黄宗羲兄弟率义军500余人入四明山,黄宗炎在自己家里设联络站。顺治七年(1650),清军调重兵攻四明山义军被歼,黄宗炎的联络站暴露并被捕。黄宗羲到鄞地商量对策,万泰与黄宗羲、高斗魁等全力营救,采取调包计,用死囚代替,救黄宗炎于刑场。到了法场,突然火灭,不知是谁背起黄宗炎“冥行十里始息肩,忽入一室,则万户部履安(万泰)白云庄也”。才发现是万斯程背来的。当时“鄞之诸遗民毕至,为先生(黄宗炎)解缚,置酒慰惊魂”。
从万斯程“隐居桃源乡卖药”和《白云庄匿囚》一文中分析,白云庄应该在西岙中的庙夹岙,因为庙夹岙古属桃源乡。庙夹岙南翼为汪家,曾出土过宋朝汪思温为其妻所撰的《幽堂记》(墓志铭):“葬于鄞县桃源乡西岙”(该墓志铭藏于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庙夹岙西翼为水井底,有一民国时期的《举人谢道惠墓表》写道:“浙江鄞县西桃源乡人。”充分证明庙夹岙之地以前一直属于桃源乡之地,佐证万斯程“隐居桃源乡卖药”为西岙白云庄一带。再如《白云庄匿囚》中有“冥行十里始息肩,忽入一室,则万户部履安白云庄也”之句,说明救黄宗炎于刑场到白云庄的距离不会“远至百里、近至几里”。假设白云庄在城西管村:其一刑场在城中,按万斯同“江城三里外,即是白云庄”,那么也没有“冥行十里始息肩”之里程,何况这么近就“息肩”肯定要被抓回来;其二刑场在余姚,那么距城西管村的距离不是几十里而是上百里,而清兵不是吃素的,肯定会猛追。所以只有在西岙的白云庄才是比较符合《白云庄匿囚》的刑场接应距离,庙夹岙与北侧的大隐只是一山之隔,假设刑场于四明山中的黄宗羲老家也只不过三十里之地,亦都是隐蔽小道,又对军人世家的人来说,走山路如履平地,并是熟门熟路。我们又可从“鄞之诸遗民毕至,为先生解缚,置酒慰惊魂”得知,如果在“江城三里外”的管村白云庄仍有这样热烈的接待场面,只能出现在舞台上,否则不被清兵发现才怪呢。西岙白云庄是隐蔽的,庄外的西岙人、汪家人才有“为先生解缚,置酒慰惊魂”的可能性。
万泰三子斯祯(1622-1697)精研《周易》。这种精研天文、地理、人事的《周易》也应与西岙独特的自然环境有关,所以曾经居住过西岙白云庄的经历,使他对《周易》有了深邃的理解。
1649年,因清兵渡江,遍地皆为逃难之乱民。万氏全家避难剡溪,途中由万泰四子万斯昌(1625-1653)一人持短兵相扶,一无所失。其侄子万言(万斯年子)曾有:“犹忆榆林三载”之记,说明万氏全家曾避难奉化三年(剡溪、榆林都属奉化)。也于此使得西岙白云庄渐渐冷落。但据史料载,万斯昌也隐居过西山桃源,与兄斯程卖药为业。毫无疑问又是西岙白云庄的依据。(www.xing528.com)
万泰五子斯选(1629-1694),号白云,学者称白云先生。实际上是万斯选对祖地白云庄的怀念和永存而自号,这就不难理解了。
万泰六子斯大 (1633-1683),晚年足病,自号跛翁。天姿纯粹,夙承庭训,幼攻举业,后承父志,谢绝进取,独专经学。万泰逝世后,宁波广济街的万泰寓所被清帅所夺,全家移居西郊管村的墓庄。而家中大事,若修葺祠堂、先祖坟茔,经纪祭祀典礼等,诸兄弟均委之于万斯大,而其总是毅然担当其任,绝不以家贫为辞。充分证明万氏另一别业的西岙白云庄就怕再次被清兵所占而未露声色,但最后还是年久湮没,这可能与万斯大的足病,管理不便有关。所以因晚年“足病”的万斯大,也只能长住于管村看管祖墓了。推断万氏原祠和万家庄由此而生。
万泰七子斯备(1636-?),八兄弟中,独以诗人称,又载其“隐居不试”。所以无论是诗人还是隐居者,应该与西岙的环境和白云庄的隐居条件有关。
对八子斯同(1638-1702,字季野)就更好理解了,他的那首“望去西山千万重……”的竹枝词,已充分说明了他怀念西山祖地——白云庄的心酸往事,肯定是笔沾泪水……丛林中的木结构白云庄就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而城中的墓舍再也离不开儿孙们的守望,更有黄宗羲那洪亮的讲学声深深地吸引着万氏后裔。
万斯年子万言(1637-1705,号“管村”)、万言子万承勋(1670-1729,号“西郭”)等,都是以村名和村的方位名来作为自己的号。所以万斯选用“白云”两字作为自己的号是不足为奇的。古代的名和字由先祖排定,而号恰恰是自己决定的,所以有一定感情和意义的东西往往成为自己的号或被人称为日常用号,故有鄞江先生、月湖先生、大隐先生、慈湖先生、桃源先生等等,“白云先生”也是此理。
踏勘今日的白云庄遗址
一道2.6米的破旧坎角墙,冲击我的视线已有30年历史。这道乱石砌成的墙脚,隐隐约约被发现是白云庄才10年前,而最终被破解是宁波万家人的白云庄却在2005年,今天终于把它写出来了。白云庄遗址位于庙夹岙蚕屋间之后约100米,遗址基本坐西朝东侧南。据当地88岁的鲁青生和80来岁的潘相夫老人介绍:“村里上年纪的人都知道这是宁波万家人的白云庄,前辈一直言传下来,但这里却没有万家人的墓,所以是谁的都不得而知。”鲁老伯的指点掀开了遗址的面纱。谁会想到,一片杉木林中竟是不同凡响的四合院式庄园遗址,整个遗址和环境保存完整。遗址三面环山,两边溪流夹持,南侧旁溪;北侧沿墙小道和不大的空地之后又旁溪,中则庄园,杉木栽于20世纪80年代。
从平面观测,目前以山坡构成四个平台,第一、二平台间落差0.65米,第二、三平台间落差2.6米(东北角乱石坎墙),第三、四平台间落差1.66米,总面积达5502平方米。从各个平台石坎及其构件分析,四合院主体建筑为第三平台,建筑面积达1822平方米;第四平台应是附属杂屋,建筑面积达1170平方米;第一、二平台应是操场,所以该两台间只以低坡平筑0.65米坎墙,该两台分别为630、1110平方米,从目前落差间的砌石看为民国堆筑;其北侧落差相加空地约770平方米。
主体四合院建筑因北高南低,所以东北角乱石坎墙高达2.60米,坎角向南约3米处设石阶而上,现虽无完整石阶,但可观其坡道阶梯形状,再向南后慢慢与前台地面持平;墙角向西12.30米后与北地平持平,墙脚上开有边门,出门通过北侧空地进入落差深达9米的下坡石阶小道直入溪底,顺溪而上有天然岩石水潭,长2.50米、宽1.70米,池水清澈见底,天然无污染,常年不涸。主体四合院建筑的南墙几乎成为溪坎,南墙东角起约16米处亦开有边门,门内有棵柿子树,可知这道南墙为南面的围墙;门的作用主要是下到溪底,再向西步入有一人工疏浚的长5.30米、宽3.40米的不规则形蓄水池,池口还拦阻着一块长条石。据此分析南北两池,显然北饮、南洗,饮、洗分离,讲究卫生。
四合院式的主体建筑,中设天井(明堂),南北长11.45米,东西宽5.8米,于14块最长为4.50米、最短为1.37米、宽为0.5米的阶沿条石,组成上下两层错缝叠砌,上下层各厚为0.17米、0.2米。与天井平行而间隔11米的一排长条石共三块,每块长度从北起分别为3.50米、5.16米、3.65米,这分明是屋檐下之阶沿石,又证明是一处明显的四合院式结构特征。合院前坎南侧基本与前台平,且原可两人合抱的桂花树,约20世纪80年代遭雷击死去,而庄园内的柿子树至今还活着,且年结果实,中空能容人,根深蒂固,高达5米,树径1米,估算这棵柿树起码400多年了。这棵柿树和桂花树应是白云庄的见证,也是推断白云庄建筑时代的重要依据。
从遗存柱础石圆鼓形素面而没有繁琐的清代花草纹饰等推断,西岙白云庄应在明清之间衰落。又从庄园前和庄园北的操场、空地分析,非常适合家庭军训场所,也是体现山沟壑中又比较隐蔽和万氏世忠保国需操练、骑射的理想之地。
考白云庄为将军植柿树
综上所述,西郊白云庄源自西岙白云庄,是万氏世家居城中而隐蔽山中的军事前哨,而城西的管村实际上是明清交替时期的万氏墓园。1934年,鄞县文献委员会关于《募修万公择(斯选)先生坟墓及万氏白云庄启》中已有定论,云:“昔乐生伐齐,首封王之基;范公守睦,始构严光之祠。盖表忠所以励俗,尚贤所以移风也。当明未造……”“新建之白云庄(指民国时的管村),占地半亩,按家谱所载,建墓舍二进,正屋三楹,后进平屋三间……”(《书院圣地白云庄》)从家谱中我们又可领会到是“建墓舍二进”,而不是记载白云庄二进。但是西岙白云庄究竟始于何时呢?
西岙中的庙夹岙作为隐蔽之地和指挥之便的白云庄,是成为万氏寓居城中以外的一处秘密指挥中心,已是事实。
甬上万氏世家自万斌起成为“三世四忠、三节一义”,至万全、万禧、万椿虽不如四忠著称,亦多号名将。又传至万表身兼名将与理学名儒,世号儒将,由此共三代皆以儒术显。万表(1498-1556),年十七袭世职宁波卫指挥佥事,豁达有大志,不事产业,屏居郊外,有“昼则骑射,夜则诵读经史,留心经济”之记载。后又升漕运参将、漕运总兵等,至1550年以病乞归,优游湖山间,翛然物外,但也不是无所事事……
从“屏居郊外”和“优游湖山间”,可以看出山景之特点,而“昼则骑射”须有一定的场所,除了营寨上的训练场,莫过于西岙白云庄之家庭训练场所了。
万表作为一名将军自有军人的目光和思路,对家乡的地形视为总揽军事需要的考虑,不得不挑选一处有利于地形地物的运筹帷幄的佳地,即使自己为官在外,儿孙们在家乡也可与己保持联系。所以“以病乞归”期间,其以抗倭名将的身份最有可能是选中杭(州)奉(化)沿山麓古道的甬地心脏——庙夹岙弥勒山下建庄作为一处秘密指挥中心,绿水青山中飘浮着片片白云而自然成为白云庄了。嘉靖壬子(1552)春,倭寇初起,人心慌张。万表恰在告忧休假,但慷慨激昂,深究倭乱兴起的原因,欲治其本,有澄清海隅之志。由于倭寇与地方人士勾结,势力很大,万表有先见之明,作《海寇议》,大意是“欲明王直之罪,严禁通番,以绝其党”。当时倭首王直为安徽人,号聚倭夷,尚以良商待之,还未把他当做贼寇。但万表此言一出,有人担心万氏一门的安危。这也是万表以备西山庙夹岙之地为家人隐居之策的可能。当然万表也不是贪生怕死的将军,在人们对他担忧的时候,他又说“吾世受国恩,不论事权之在与否,义当捐躯以报,他何以所顾也”,显示了舍家为国的决心。
庙夹岙翻西岙岭和鹫岭间约2.5公里路程,而鹫岭恰有一段这样的历史记载:“明嘉靖间(1522-1566),海道副使李文进命于此设寨。至三十八年(1559)三月内,倭奴果从此入林村。”(《四明谈助》)从鹫岭入林村必经西岙白云庄之门户,两边几乎等距。但西岙白云庄毕竟是私人庄园而不是营寨,所以既筑于隐蔽之处又能注视敌情便于指挥出击之地,也是万氏的用心良苦之策,像是一处公私兼具且不花公款的国家暗哨,也体现了万氏“精忠报国”的精神和高贵的品质。
西岙白云庄由此走过了万表、万邦孚、万泰及其八子中的一部分人的万氏四世历程,约合百年庄园历史,至今已约四百多年。然只有白云庄遗址内的这棵柿子树才目睹了这段历史,它应该是万表的手植树,即使是其子万邦孚所植也称得上是棵“将军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