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氏宗谱惊人发现,震撼全球音乐界!

马氏宗谱惊人发现,震撼全球音乐界!

时间:2024-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罂湖马氏宗谱发现记王重光享誉全球的大提琴家马友友,祖籍鄞县(今鄞州)咸祥镇咸二村马家。4月初,郭新亮发来电子邮件,正式委托我在甬寻找《马氏宗谱》。这首名为“西塘垂柳”的旧体诗,是日后发现的《罂湖马氏宗谱》卷六《居址十二咏》中的第二首,也可以说,是金昱昱、傅瑞庭等4位老人徒步踏访后马自然村的最初印象。4位寻访者径自来到村老年协会,声明自家身份和来意,即旨在寻访马氏宗谱。

马氏宗谱惊人发现,震撼全球音乐界!

罂湖马氏宗谱发现记

王重光

享誉全球的大提琴家马友友,祖籍鄞县(今鄞州)咸祥镇咸二村马家。2005年11月,50岁的马友友终于踏上了父祖生息的故土,首次来到宁波访问演出,同时展开了一场寻根之旅。11月12日,友友驱车咸祥故里,登黄牛岭,上山祭祖。万里来归的游子,跪在了祖墓前。

由我执笔、编辑的《马友友琴系故土》一书,以此发端,继而回溯主人公半个世纪的音乐人生,记述这位艺术大师荣耀而平凡的故事。然而,在创作、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有一件事一直困扰着笔者:《马氏宗谱》何在?“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宗谱为后人提供了追溯世系的依据,迁徙之所的由来。承先启后,一脉相传,其意义无需赘述。

几经查访,咸祥《马氏宗谱》于1966年至1967年“文革”动乱年代已遭毁灭。宗谱焚毁之前,有一位马氏后人从《宗谱》上抄录的马氏族人《生日簿》,为笔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依据这一史料和有关信息而编制的 《咸祥马氏家族谱系图》,勾勒出从曾祖父马永金到马友友,以至友友子女的世系概况。

咸祥马氏第一代系清代中期的移民,他们究竟来自何方?《马氏宗谱》的源流还找得到吗?

委托来自大洋彼岸

2009年3月上旬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来自美国纽约的越洋电话。来电者是位华人,名叫郭新亮,供职于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他说,是从国际互联网上找到我的,知道我对马友友有所研究,整理并撰写过不少关于马友友的书信、文章。来电联络的目的是,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正在筹拍一部马友友的纪录片,希望我能够提供相关的帮助,在马友友先生的故里,寻找其祖先的历史遗迹,为纪录片多提供一些的故事素材

不久,郭新亮又给我介绍了一位在美国工作的宗谱专家:陈李行远女士。陈女士,62岁,祖籍安徽,2岁去台湾,年轻时留学美国,攻读美国文学,以后从事计算机事业,长期定居加拿大渥太华。她对中国特有的宗谱文化,怀有深厚、真诚的感情。退休之后,她舍弃安逸舒适的家庭生活,志愿投身宗谱研究事业,十余年如一日,醉心于中国家谱的浩繁卷帙之中。她持加拿大籍护照,寄居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在世界上最大的家谱中心——盐湖城家谱图书馆工作着、生活着

居住在中国东部沿海港城宁波的我,与大洋彼岸的郭新亮、陈女士的联系由此开始。3个多月间,对方来电数十次,彼此交换的电子邮件数十封。我从中更为深切地了解到,风靡世界乐坛的马友友,在美国“几乎已经是个妇孺皆知、无人不晓的名字”。友友是一位深受亿万乐迷喜爱,“当代最激越人心的音乐家”。PBS公司计划拍摄的纪录片片名“美国的面孔”,因为,马友友是当代美国的12位名人之一!郭新亮多次在电话里向我激动地说:“马友友是中国人的骄傲!”

而中国宁波鄞州,是与友友有着生命之根联系的故土啊!即将来华、来甬拍摄《美国的面孔》纪录片者,即是冲着马友友而来的。据悉,纪录片的主持人威廉姆斯,是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还有一位高级制片人,拍过大量有关中国的纪录片,互联网上有大量关于他们的信息。

按照制片人的要求,“希望找到马友友祖先的历史故事”,多多益善。4月初,郭新亮发来电子邮件,正式委托我在甬寻找《马氏宗谱》。据陈女士提供的线索,天一阁现存《马氏宗谱》两种,分别为民国三十七年(1948)《光溪马氏宗谱》,清光绪元年(1875)《四明马氏县东支谱》;此外,散落在鄞州民间的还有《鄞东盛垫桥马氏宗谱》等两种。

电话一个接一个,邮件一封接一封。要我尽快行动起来,查找他们需要的——也是我多年来所苦苦追寻的《马氏宗谱》。4月上旬的十来天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甸甸的。一方面感到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感,有一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感,必须挺身而出、勇于承担;另一方面,又深感书海茫茫,要找到马友友一系的《马氏宗谱》,几乎是大海捞针,谈何容易!我有多年来查找历史档案、古籍版本的经验,一定不能盲目下手,徒然耗费宝贵的时间、精力。

咸祥镇的退休教师,现年75岁的金昱昱老师,是我相知十余载的至交,也是多年来邀请马友友、撰写马友友事迹的积极支持者、推动者,又是当地热心公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志愿者。我将美国方面的用意、委托和具体要求,及时与金老师沟通、磋商。他赞同我的想法,不能一头钻进天一阁的故纸堆,不能盲目地到鄞州民间去“大海捞针”,以免旷日持久,徒劳往返,需要确立一个接近目标的最有可能的方向,然后采取行动。

业余文保员 辛勤寻觅

金昱昱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查找线索:咸祥马氏后人传言,据已故先辈世代相传,咸祥马家最早是从“宁波西门外马家”迁徙过去的。两年前,曾有马氏后裔前往寻觅,但因时过境迁,无功而返。得知此讯,我顿感兴奋:“宁波西门外”近在咫尺,调查就从“西门外马家”开始。年代久远,行政区划变动频繁,宁波旧城之西,现为望春街道,并无“马家村落”。望春桥以西,现为鄞州区高桥镇。向高桥中学的退休教师、业余文保员傅瑞庭探询,证实高桥镇紧邻宁波市海曙区的“西门第一村”——宋家漕村,有三个自然村落,分别有“后马”“中马”“前马”,皆马氏聚居地,应该先去那里查访,以强化线索。

金昱昱在咸祥镇邀集另一位业余文保员潘兆丰,和一位咸祥马氏族人马友崑,从鄞东南出发直奔鄞西,在高桥镇与傅瑞庭会合,沿望童公路西行,越西塘河,入宋家漕,到达后马自然村。

“一带西塘柳,旗亭是也非。绿波劳点染,青眼认依稀。”这首名为“西塘垂柳”的旧体诗,是日后发现的《罂湖马氏宗谱》卷六《居址十二咏》中的第二首,也可以说,是金昱昱、傅瑞庭等4位老人徒步踏访后马自然村的最初印象。小河弯弯,垂柳依依,后马村旧屋新宅参差,古风犹存。4位寻访者径自来到村老年协会,声明自家身份和来意,即旨在寻访马氏宗谱。话音刚落,有人起身应道:“马氏宗谱在!”81岁高龄的马友德和马春阳老人,将一行人带到村中的马家堂檐,开启门锁,堂檐中央供奉的一个木橱里存放着几个木盒,宗谱就在那里!

金昱昱等人赶紧去附近商店买来香烛、水果等供品,按照乡风民俗,点燃香烛,陈列果品,虔诚祭祀,默然祈祷;马氏先祖在天之灵,庇佑我等查找马友友世系宗谱一举成功。简朴的供奉仪式,寄托了我们满腔的真诚心愿

尘封多年未曾打开的宗谱,从挂壁的橱柜里被请了出来,陈列在马氏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前。林林总总的宗谱木盒约四五箱,包括一些残损霉烂、受潮板结、无法打开的宗谱原件。据后马乡亲们说,这些宗谱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人们遗忘了。原来存放宗谱的马氏宗祠被改作社队工厂,宗祠毁于一场大火。宗谱搬来搬去,后来在建造住房时被砌入了墙壁之间,就这样躲过了“文化大革命”那场浩劫。若干年后,雨过天晴,房屋改建时,宗谱重回人间,奇迹般被保存下来。面对这些幸存的历史文化遗产,人们再次焚香礼拜,小心翼翼地操作着。(www.xing528.com)

宗谱打开了,陈腐的气息弥漫堂檐,大量的历史信息扑面而来。一个月后,通过研究、考证确信,后马村发现的,全称《罂湖马氏宗谱》,共有2-3套,并含零星支谱若干。完整的《罂湖马氏宗谱》两套,分别是:民国八年(1919)重修《罂湖马氏宗谱》8卷4本;民国三十六年(1947)重修《罂湖马氏宗谱》8卷4本。均为活字木刻大开本。两套宗谱内容基本相似,后者为前者28年后的续修本。

在一派肃穆、庄严的气氛中,4位专程前往寻访宗谱的老人,专心致志地翻阅着,奇迹悄然展现。按《罂湖马氏宗谱》记载,马氏最近的六代人的谱名排行是:德—永—昌—孝—友—秉。这与我们先前掌握的信息完全一致。清道光年间(1821-1850),马德章、马德才兄弟自宁波西门外马家迁往咸祥(时称“盐场”),以小手工业起家,至马友友的祖父马昌圭时,实现了由手工业者向商业经营者的转型,马家已是名门望族。而马德章、马德才,正是咸祥马氏的始祖。

一脉相传。在民国三十六年本,卷四《 世次·十四世孝字行》中,人们终于找到了马友友的父亲马孝骏,其名下记载着:“昌圭公长子,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士,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生于宣统三年辛亥七月十一日戌时。”对少年马友友的成长及其音乐生涯影响深远的叔叔马孝img146,紧随马孝骏出现于宗谱:“昌圭次子,国立交通大学工学士,留学美国……”

一切毋庸置疑,《罂湖马氏宗谱》正是我们“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至珍至宝啊!

宗谱专家飞抵甬上

4月15日,我怀着欣喜的心情给大洋彼岸的郭新亮发去一封电子邮件:“调查马友友祖先故事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宁波西门外(今属鄞州区高桥镇)后马自然村发现幸存之民国三十六年(1947)《罂湖马氏宗谱》,其祖父名字赫然在目……证实了此前关于‘清道光间马氏先祖一支迁徙咸祥’的传说。相关史料(宗谱、祠堂、碑碣等)及当事老人,已请求当地政府保护,恭候美国方面摄制组、制片人早日光临。”我还从在后马村调查中由傅瑞庭拍摄的76张数码照片,选择其中10多张传往美国,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发现《马氏宗谱》的工作过程,以及宗谱、祠堂、碑碣的历史风貌。我还声明,调查活动基本上是一种志愿者行动,几位老人,包括我本人,都是当地的优秀业余文保员,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请美方给予应有的理解。

郭新亮很快电复,称“制片人非常兴奋,非常感谢!”办事认真、务实、低调的美方工作人员,迅速采取行动,远在盐湖城家谱图书馆从事宗谱研究的陈女士,接受纽约PBS公司的委派,于4月27日经上海飞抵宁波,专程来华考证我们的发现。陈女士在甬期间,我负责全程工作陪同,连续三天往鄞西宋家漕村查阅《罂湖马氏宗谱》。鄞州区文联领导还陪同陈女士去咸祥马家祖居、黄牛岭祖墓实地踏访考察。陈女士倾心家谱,工作一丝不苟,她白天认真查阅《马氏宗谱》,包括上海图书馆和宁波天一阁馆藏的《马氏宗谱》,边阅读边拍摄。晚上,上网整理资料,将研究心得发往美国。经过一周的紧张工作,陈女士的见解和结论与我们不谋而合。她深情地对我说:“寻谱是一种缘分。马友友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老外都喜爱他,尊敬他。《马氏宗谱》失而复得,重新发现,真的要感谢你们这些热心的好人,还要感谢马友友祖先的在天之灵!”5月13日,飞返美国盐湖城的陈女士发来电子邮件称:“回想在宁波的时光,非常感谢你特别的帮助和大家的支持,使我能顺利地完成工作。还有马家族人的友好善意,马友德老先生的耐心陪伴,很使我感动,相信七月间的拍摄工作一定也会顺利。请代我向各位书记、长官致意。”

抢救残损宗谱

《罂湖马氏宗谱》发现的消息不胫而走,在鄞西宋家漕村一带引起轰动,“马友友”这一陌生的名字也迅速走红。为了保护宗谱的安全,将之从后马自然村转移到了宋家漕村村委办公楼,并指定了专人负责保管。然而,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的《罂湖马氏宗谱》,已是脆弱不堪,岌岌可危。为了抢救和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鄞州区文联和宋家漕村共同投入,联手行动,对宗谱紧急采取数字化处理。长期从事天一阁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专业人士,在五一节前后,花了半个月时间,完成了数码拍摄、电脑录入、光盘刻录和影印本的制作工作。今后的查阅、检索和学术研究工作,既可在电脑上进行,也能利用影印本处理,宗谱原本遂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纪录片《美国的面孔》中国摄制日程表已定,7月8日至14日摄制组在华工作,其中3天在鄞州区的咸祥镇和高桥镇进行采访拍摄。据郭新亮说,此次来甬拍摄马氏遗迹,得到了马友友本人的赞同和支持。摄制组方面磋商后,欲向马友友表示敬意,赠送一份礼品——仿制、影印、线装本《罂湖马氏宗谱》。我十分赞赏这一独到的创意,并欣然接受了PBS公司的委托,具体设计并安排制作。唯一的仿制线装本,与原本规格相同,卷本相同,包装木盒相似,目前已制作完成,等待美方摄制作到来后面交。鉴于宗谱篇幅浩繁,查阅可能不便,我还准备了许多书签,凡与马友友相关的直系家族人和事,都特意添加书签——相信马友友查阅这套宗谱时,会惊喜连连,激动不已。

内涵丰富的马氏宗谱

鄞之西郊马氏,始于扶风,显于河南,望于后来茅山……高宗南渡以后,历数传,辗转播迁卜吉于此……吾鄞为文献名邦,山川灵秀,不可胜纪。邑之西乡罂湖马氏,聚族而居,适得其地。西山之水,自西而南,自东而北,绕于住宅、宗祠、祖墓,前后左右,回抱而过,长流不息。则其形势之美可知,宜乎人杰地灵。有德以辅之,代有名人,接踵而起……

这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本《罂湖马氏宗谱》新序里的其中一段。罂湖,即罂脰湖,亦即鄞西历史上的广德湖。湖面形似葫芦状的酒器罂脰,故名。北宋政和七年(1117),楼异废湖为田。鄞西马氏聚族而居,其地适当罂湖之东北,故称“罂湖马氏”。在宗谱卷六《罂湖古址十二咏》中,第一首《罂湖怀古》歌咏:

湖水碧于梦,罂湖灌溉多。
恨来楼太守,减却我嘉禾

这是一种历史的谴责。如今斯湖已湮,然“罂湖马氏”犹存。西塘河依然长流不息。宝稼桥两岸,罂湖马氏的发祥地,“代有名人,接踵而起”。我们追寻的马友友,不正是植根于此的世界级名人吗!

《罂湖马氏宗谱》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卷一中除了新序,还收录历代源流旧序11篇,为研究马氏承先启后的重要史料。马氏家规14条,乃睦族之道,以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所附《追远图志》《追远世系图》,可知马氏远祖概况。

从卷二起,罂湖开基,子孙繁衍。其世系图、世次,逐次展开。卷五为宗贤录、贞淑录。卷六为各类诗文碑记等,其中对马氏居址的描述,对西山潘岙山地记略,以及若干《追远赋》《墓志铭》,均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卷七、卷八为附录世系图及附录世次。

值得一提的是,在卷五宗亲录里,清代史学大师、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全祖望,亲自为马俊先生作传。在卷一谱首出现了马友友两位至亲的名字:“友友的父亲孝骏、叔父孝img147,他俩联名为本年度续修宗谱助国币一百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