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的藏书文化
朱国富
鄞州私人藏书始于宋代,有史记载的最早收藏书籍的是北宋的楼郁和陈谧,开创了鄞州私人藏书的先河。从此鄞州的私人藏书一发不可收,在历代私人藏书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明嘉靖年间范钦的天一阁藏书楼。
楼郁,宋皇祐五年(1053)进士,曾任江西庐江主簿之职,后因母亡回家丁忧,服满后失意致仕,赋闲在家,攻读诗书,并开始收藏书籍,渐聚渐多,达到万卷。楼郁的藏书中光抄本就占了一半。
陈谧性喜藏书,其子陈禾,元祐初试国子监擢第一,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其孙陈曦,绍兴八年(1138)进士,先知休宁县,后知濠洲,政称第一,召拜翰林学士。上疏言四镇五帅之计,甚得高宗赞许。陈禾父子,从政之余,继承和发扬了家庭的藏书之风,成为当时鄞州私人藏书第一家。陈曦著有《藏书记》,记载了世代藏书的全过程。
到了南宋中期,鄞州私人藏书蔚然成风,以楼钥的东楼和史守之的碧沚收藏最富。东楼位于月湖的竹洲,碧沚也在月湖,位于芳草洲,这两家藏书楼的数量均超过1万卷,而且都地处月湖,故有“南楼北史”之称。
楼钥(1137-1213),字大防,又启伯,自号攻媿主人。其资禀高明,仪表俊整,只拘大节,不计小事。从小喜欢读书,潜心经学,融贯史传,又识古文奇字,多才多艺,满腹经纶。隆兴元年(1163)考进士时,文章极佳,本可名列前茅,但在对策时偶犯忌讳,被降为末等进士。楼钥任过宗正寺主簿,又出知温州,迁给事中,后又改任显谟阁直学士,出知婺州,又调任知宁国府。楼钥知政期间,鄞政爱民,告老归家后,家居十三年,读书养身,闭门不出,韬光晦迹。楼钥因才能和品德,重新被朝廷起用,任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迁端明殿学士。嘉定初年同知枢密院事,升参知政事,又授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观。“楼钥性乐易,善奖掖后进,不掩人之善,喜藏书,聚书逾万卷,皆亲手校雠”。
史守之,字子仁,史弥大之子。以承事郎监平江府粮料院。跟随杨简、袁燮四处游学,非其叔史弥远所作所为,以朝奉大夫致仕。史守之中年避势远嫌,退居月湖。著有《升闻录》,杜门讲学,宋宁宗御书“碧沚”二字赐之。后史守之闭门谢客,开始收集大量的孤本珍本,很快家中藏书超过万卷。吴中藏书家有“旧学史氏”及“碧沚”藏书印的,均是从史家流传出去的史守之的藏书。
元代藏书一度衰落,唯独留下袁桷藏书楼。该藏书楼位于县城学士桥,其藏书数量“甲于浙东”。应伯震筑花屋书院,于其中藏书五千卷。
袁桷(1266-1327),字伯长,号清容居士。鄞县南门人。因父袁洪曾在外任职,故袁桷生于钱塘。袁桷天资聪明,少负异才,幼年丧母,为学清苦,由外祖母抚养长大。初从戴表元学,后拜王应麟为师,从小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又与诸硕儒交游,遂博闻广记,长于文学,精于史学,在元初为一学术大家。大德元年(1297),荐为翰林国史馆检阅官,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又迁升修撰。后又迁侍讲学士。泰定元年(1324)辞官归乡。袁桷在朝二十余年,朝廷制册,勋臣碑板多出其手,其文章博硕伟丽,又工书法,融冶晋唐诸家,自成一体。辞官归家后,修建南园,建造“芳思”亭,读书其中,倒也安逸。袁桷著述丰富,所撰延祐《四明志》二十卷为著名宋元的“四明六志”之一,成为浙东地方史的重要文献。此外,还著有《春秋说》《五朝实录》《读书记》《清容居士集》等十余部。
明代的私人藏书又开始复苏,嘉靖年间的范钦建造了“天一阁”藏书楼,收藏图书七万余卷,其丰富的藏书以明代地方志和登科录为主要特色,别具一格。范钦由此一跃成为全国最著名的藏书家,“天一阁”也成为我国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此外,丰坊的万卷楼、范大澈的西园、陈朝辅的四香居、陆宝的南轩书屋均负有盛名。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明正德元年(1506)九月十九日生,嘉靖七年(1528)举于乡,嘉靖十一年(1532)成进士。先后任湖广随州知州,工部员外郎,江西袁州知府、按察副使、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等职,嘉靖三十九年(1560)升兵部右侍郎,同年十月去官归家。万历十三年(1585)九月二十八日卒,享年80岁。
范钦自幼喜爱读书,后又开始藏书,从政之余的最大爱好就是每到一地,收集各种典籍。辞官归乡后,更集中精力从事抄书、校书、刊书等文化活动。明人沈一贯说:“司空公于书无所不蓄”,嘉靖四十年(1561)范钦在自家的住宅东边建造天一阁藏书楼,历时五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天一阁藏书楼全面竣工,收藏图书七万余卷。
范钦用他毕生的精力和财力创建了天一阁藏书楼,为文化的积累和传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独具匠心,精心设置了各种书籍的防护措施,为书籍的永久保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百多年来,历经战火及各种自然灾害,大量的藏书均安全地保存下来,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成为中外藏书史上辉煌的一页。
范钦为了把天一阁的藏书保存下来,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了防火,他把书楼和住宅分隔开来,书楼四周留有空地,楼前挖池,又严格规定禁止烟火入内。“天一生水”的楼名也有讲究,千方百计隔绝火源。为了保证书籍的完整性,他规定代不分书,把天一阁藏书作为单列的一份财富留给后人。相传“侍郎二子方析产时,以为书不可分,乃别出万金,欲书者受书,否则受金”。因次子已死,媳受银万两,而由长子大冲继承图书,藏书才得以完整保留至今,成为美谈。
清代的私人藏书方兴未艾,仍然十分兴旺。有了明代的天一阁,以后众多的藏书大家,没有一位能超过它了,但在鄞州最终还是涌现了十多家私人藏书楼。在这些藏书楼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万斯同的寒松斋、陈自舜的云在楼、全祖望的双韭山房、卢址的抱经楼、徐时栋的烟屿楼等,可以说层出不穷,各具规模。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学者称石园先生,万泰第八子。幼时贪玩,天资聪颖,读书刻苦,十四五岁时就把家中丰富的藏书读遍,而且“皆得其大意”。后又专攻“二十一史”“明代十三朝实录”,都能成诵,显示了不凡的记忆和才华。后师从黄宗羲,学业更有长进,他是继黄宗羲之后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被允许翻阅藏书的非范姓学者。在天一阁藏书楼除了不断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外,万斯同大开眼界,从而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藏书,最后使寒松斋藏书多达十余万卷,可惜的是被其弟子钱名世巧取豪夺,毁于一旦。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洞桥镇沙港口村人。生于月湖边桂井巷。4岁入学,资禀甚悟,初读经子诸书,便能粗解章句。8岁时已能读《资治通鉴》、《文献通考》等史书。雍正十年(1732),全祖望应乡试,户部侍郎李绂见其行卷,大加赞赏。他还到范氏天一阁、谢氏天赐阁、陈氏云在楼等处搜阅秘本,丰富自己的知识。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入庶常馆,为翰林院庶吉士。他和李绂共借《永乐大典》,每日必读二十卷,还把其中珍贵之处抄录下来。全祖望的祖父全大程受上代影响,酷爱藏书。手头宽裕时,购买各种古书,无钱购书,便动手抄录。父亲全书也是同样喜欢书籍,日积月累,家中藏书逐渐丰富,并把藏书处定名为双韭山房。全祖望辞职返乡时,一直住在双韭山房,一心读书写文章,同时不断扩聚藏书,最后积书数万卷,成为浙东有名的藏书家。(www.xing528.com)
卢址(1725-1794),字丹陛,一字青。出身于诗礼之家,平生博览嗜古,尤喜藏书,遇有善本,不惜重价收购。听到亲戚朋友有异本,必千方百计借来抄录,早起晚睡,废寝忘食,十分投入。搜罗三十余年,聚书数万卷。按天一阁书楼式样,在县城石板巷建成藏书楼,书楼取韩愈寄卢仝诗句“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之意,定名“抱经楼”。卢址对“天一阁”极为推重,把抱经按藏书也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按类排列,抱经楼藏书之丰富,可与范氏天一阁、郑氏二老阁相鼎足。乾隆年间,鄞县修县志,卢址尽出所藏,供修志参考。
抱经楼藏书主要得于全氏双韭山房,还有来自叶氏绿竹堂、黄氏千顷堂、毛氏汲古阁、汪氏古香楼等。既丰富了自家藏书,又保护了一大批古籍善本。其中宋刻本开庆《四明续志》十二卷、宋乾道刻本《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金刻本《经史类证大全本草》存二十三卷;明抄本《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册府元龟》一千卷,以及《十四朝实录》等。以上这些书籍多钤“四明卢氏抱经楼藏书印”。可惜卢址晚年双目失明,为了读书,派人在旁朗诵,他专心听之。抱经楼藏书于咸丰时太平军进城之际,被游民盗窃一空,后由鄞县人杨坊以银2600两收回其部分藏书,以归卢氏,清末犹存2100种。1926年,卢氏后裔以2万元售给上海书商,至此卢氏藏书全部散失。
徐时栋(1814-1873),字定宇,号柳泉,学者称柳泉先生。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两次考进士不第,即不复应试,后以输饷授内阁中书。徐时栋是浙东著名的学者和藏书家。自幼聪明好学,家有藏书数万卷,读之不够,又逐渐增添。他曾说:“吾十龄外即喜聚书。”其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竟购书十万卷,尽发而读之,广采博览,受益匪浅。
徐时栋藏书与读书的地方,开始定名为恋湖书楼,年轻时曾撰有《恋湖书楼诗余》二卷。徐煜昌《四明恋湖书楼记》的描述是:“凭槛远眺,湖光一碧如万顷琉璃,玲珑四映。凡志所称花屿,柳汀、碧沚诸形胜,无不争妍献媚于其前。”因藏书楼在月湖的烟屿,后又改名为烟屿楼。据传徐时栋勤奋好学,读起书来,常常是彻夜不寐。湖边早起的渔民总可以看到烟屿楼的灯光。正像他在《五十七岁小像自记》中所说:“四十年来苟无事故,吾手中未尝一日释卷也。”
徐时栋爱书如命,立有烟屿楼书约,规定:“勿卷脑,勿折角,勿唾揭,勿抓伤,勿夹别纸,勿作枕头,勿巧式装潢,勿率意涂抹,勿出示俗子,勿久借他人。”并把书约刻在木章上,木章分五行,竹简式,用蓝色盖印在每册书的上面。徐时栋用自己的财力和心血积聚来的藏书,两遭兵火,一再被毁。但他始终不渝地失而复聚,从烟屿楼到城西草堂和水北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与书为伴,自得其乐。
清光绪十年(1884),宁绍台道薛福成用洋药税款购置典籍,在后乐园设藏书处,供士人阅览;1913年,六邑公会在后乐园新建薛楼,将薛福成、吴引荪、喻庶三和教育工会购赠图书收入其中,向社会开放,成为鄞县第一个公共藏书楼。1922年,鄞东大堰村戴东原兄弟在东钱湖滨创办私立邻湖图书馆,成为乡村私人图书馆之首家。1927年,鄞县私立甬江女子中学设学校图书馆。1930年,县政府设立鄞县县立流通图书馆,设总馆于教育局内,另设八个分馆于各区中心小学;次年,与宁波市立图书馆合并,建立鄞县县立图书馆,共有藏书2700多册,成为鄞县第一个官办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创立,使鄞州的藏书文化从私人藏书封闭式的管理状态,逐渐向开放式的方向转变,藏之以学,藏之以用,服务大众,面向平民,蔚然成风。
在私人和公共图书馆创立的同时,鄞州的私人藏书一直没有停止过,仍在继续。其时私人藏书则以张寿镛的“约园”(在上海)为最丰,藏书总量为16万卷之多。
张寿镛(1876-1945),字伯颂,号约园,鄞县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补县学生员,二十九年(1903)中举人,以候补知府分发江苏,任江苏淞沪捐厘总局提调。1910年,任江苏度支公所科长。不久回宁波任宁波政法学堂监督。辛亥革命后,历任浙江、湖北、江苏、山东等省财政厅厅长、财政部次长等职。1925年创刊办光华大学,任校长20余年,并亲自任教讲课,其讲稿后被辑为《约园演讲集》《史学大纲》《经学大纲》等。其著述有《约园杂著》《约园诗文选辑》《乡谚证古》等。
张寿镛自1930年起致力于搜集宁波地方历史文献工作,其博采广收,历时十余年,汇编成《四明丛书》共八集(原计划出十集)。到第八集刻印未半病逝,后由其子星联、芝联等续成。《四明丛书》搜集之广、卷帙之巨,为全国乡邦文献中所罕见,很有文学和历史价值。
张寿镛不但是一个大学者,而且是近代鄞州的一位大藏书家。张寿镛年轻时即开始收藏图书典籍,从政之余常以藏书自乐。自以为“由鄂调燕此数年最无足述,然收罗书籍之多,实在数年中。随得随读,以补历年仕途中未读之失”。民国《鄞县通志》称:“(张寿镛)自幼好书,弱冠至壮所得皆文集也。后需次吴垣,三年在浙,三年在鄂,政务杂冗,无暇购书。购收之广,盖自庚申年始,善本之得亦肇于是。乙丑而降,久居上海,所获益精,而以己巳之收购陶氏涉图书,庚午之收购歙县宋氏一览楼书为最富者。自庚辰以至壬午,访书所得,及故家抄本,皆录焉。积五十载之时光,储十六万之卷轴。”由此可见张寿镛藏书之执著和艰辛。最后约园藏书16万卷、共4万余册捐赠北京图书馆,部分归中国社会科学院。
曹炳章(1877-1956),字赤电,鄞县曹隘村人。出身经商家庭,14岁随父到绍兴,在一家中药铺当学徒,工作之余钻研中医,后从师名医方晓安,历时7年之久。曾主编过《医药卫生报》《浙江中医药》月刊等。曹炳章从医之余,专门收藏中医类典籍,他的收入除保证日常开支外,均用来购买医籍,曾在鄞县、绍兴等地搜得3500多种,后又向上海、北京、南京、苏州等地收集。并把藏书处称为“集古阁”。
自民国三年(1914)起,曹炳章费时20余年,苦心收藏了几千种中医药古籍,编辑成我国近代规模最大的医学丛书《中国医学大成》。该书1936年由大东书局出版时,中医界给予很高的评价,誉为“集医学之大成”。其著述之精、校勘之丰在同时代医家中首屈一指,主要得益于他的治学之严谨和收集之广泛。曹炳章所藏医书于1952年全部捐赠给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共有3400多种。
马廉(1893-1935),字隅卿,别署平妖堂主人,鄞县人,近代藏书家。曾任北京孔德学校总务长,又任北师大教授,主讲中国小说史。马廉的藏书以戏曲、小说为主,因旧时这些书籍不为人们所重视,其藏书处被称为“不登大雅之堂”。又有藏书《三遂平妖传》,而号为“平妖堂”。马廉共有藏书928种、5300多册,全部售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其著述有《不登大雅文库书目》《鄞马氏不登大雅文库剧曲目录》《鄞居访书录》《明代版画刻工姓氏录》等。
在鄞州的近代私人藏书中,可以说是人才济济,除了以上几位以外,还有张之铭、李庆城等人。张之铭(1872-?)字伯岸,号遁翁,鄞县人。曾侨居日本东京横滨数年,喜好藏书,其藏书分在两地:一是日本,二是上海。藏书处称为“古室”。国学大师章太炎撰有《古室记》。民国《鄞县通志》对张之铭的藏书也有记载:“之铭于书惟粗涉其大意,不甚求解,而嗜之逾于性命。”
萱荫楼的主人李庆城(生卒年不详),字连璇,先后供职于浙江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李庆城也是一位近代藏书家,他的藏书大多得于同里蔡氏墨海楼。因蔡氏经商失败,欲出售全部藏书,李庆城斥巨资将其全部购入,并在其东楼设立藏书室。
抗战时期,李庆城为防藏书散失,由其弟李庆坤将藏书运至鄞县凤岙,逃过一劫。1942年又运回宁波。全国解放后,李庆城把私家藏书2800多部、3万余册,全部捐献给国家,由浙江图书馆收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