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刺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而在这异彩纷呈刺绣中,有一种被人称为“刺绣艺术奇葩”的发绣艺术更让人惊叹和着迷。刺绣,是采用丝线进行创作和制作;而发绣,则是利用人的头发丝作为刺绣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相比之下,这种用头发丝进行创作的发绣艺术远不如丝绣这样普及。在苏州依然繁荣兴盛的刺绣艺术百花园中,发绣像一枝形单影只但却独具风采的奇珍异卉在山花丛中笑迎春风。
如今,在苏州刺绣天地里,继承传统刺绣的绣娘仍有成千上万。但是,继承并仍然从事发绣艺术的创作者却是凤毛麟角了。而当代发绣传人周莹华女艺师则是其中的佼佼者。现在,这位家住葑门的周莹华正全身心地投入发绣艺术创作之中,并在她家中和苏州观前地区设立了“周莹华发绣工作室”。
说起这品种稀罕的发绣,实际上并非刺绣中的新生事物,它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根据史料记载,发绣起源于唐朝。那时候佛教鼎盛,虔诚的信女用自己的秀发在丝绢上绣成佛像,顶礼膜拜,成为最早的发绣。但因古人将头发视作生命,有“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之说,所以流传下来的发绣作品并不多。
在中国刺绣史上,发绣以“细若蚊睫,侔于鬼工”独树一帜。迄今最早的发绣当属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的《东方朔像》。相传为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另有出自明代韩希孟之手,现由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弥勒佛像》,以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嘉靖年间《倚琴伫月图》,成都文殊院藏有清代道光五年陕西总督杨延春之女的《水月观音》等。发绣于唐代开始,流传于元末明初,这一艺术突破了宗教题材的局限性,艺术手法推陈出新,画绣结合,曾产生一批精品佳作。但至晚清时,这一艺术几近湮没。
苏绣大师周莹华在绣梆前制作“发绣”作品“姑苏繁华图”。
在现当代的发绣艺术中,苏州刺绣领域也曾有涉及其创研和传承的作品问世。如在苏州工艺博物馆的陈列中,有两件不同寻常的苏绣珍品:一件是苏州最早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双面彩色机绣艺术插屏。它是苏绣艺人殷忆娟的得意之作。另一件是发绣《牧牛图》,出自苏州刺绣厂老艺人朱世英之手。
一般来说,机绣的画面不如手绣那样细腻传神,可殷忆娟的这件机绣作品,无论是上面的人物还是花鸟,其精妙和灵动令人难以置信。这种效果究竟靠什么方法获得,人们始终无法破译。看来这只能把这种奇迹的创造归结于她那双巧手了。《牧牛图》则是以张大千先生的国画为蓝本,用头发丝创作的。牧童与水牛跃然于乡村野柳的岸边,水天空蒙,细雨霏霏。整幅作品透露着淡淡的绿意和宁静的诗意。人们惊叹于作品中那准确而柔和的色泽———黑色、棕色、淡绿色、淡粉色……头发的颜色没有经过处理,都是它的自然色彩,是从少数民族那里收集来的。
虽然如今苏州从事发绣的艺术家寥寥无几,但民间工艺家周莹华却坚持不懈地将这个传统技艺不断传承和发扬着,以中国经典名画为素材,绣制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精美绝伦的发绣作品。
说起周莹华与刺绣、发绣的渊源,首先要提及的是她的父亲,曾有一位媒体记者在数年前采访周莹华的绣艺成长历程时有其相关的介绍。报道说,周莹华的父亲高伯瑜是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创办人之一。周莹华从小就经常在父亲的研究所玩耍,那五彩缤纷的绣线和一幅幅精美的《绣猫图》、《金鱼戏水图》等刺绣打开了她的眼界,使她从小就耳濡目染,浸染在苏绣艺术的氛围之中。当时,刺绣研究所里的顾文霞、李娥英等刺绣大师都是带着她玩耍的长辈。
“文革”时期,高伯瑜被下放到苏北。在苏北,高伯瑜被东台县工艺品厂聘请参与产品开发,他就将发绣带去,在当地传播开来。因为同时下放的还有很多苏南地区的书画家、刺绣师等艺术家,高伯瑜将这些艺术家集中起来,既将他们从不堪重负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又能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这些艺术家共同研究探讨发绣技艺,并在当地收徒授艺,使得发绣的推广传播在当地进行得很顺利。如今,发绣已成为东台市主要的艺术品产业,寻根溯源还得回到苏州来。当时,周莹华一个人留在苏州。在苏州和苏北两地间奔波的父亲每次回来,都将带回的发绣作品拿给她看,一边给她讲解,教给她发绣的绣法技艺、如何检验鉴赏。接触多了,周莹华也开始绣起了发绣,父亲再不时加以指点,周莹华尽得真传,提高得很快。(www.xing528.com)
其实,一直以来刺绣都不是周莹华的本行。“文革”以后,周莹华进了苏州手表厂专职手表产品的检验工作,这样上班下班,整天忙于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虽然,钟表行业的技术检验工作与周莹华小时候那种苏绣艺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当。但是,手表制作的缜密精细,和检验钟表的严密细致,使手巧心细的周莹华始终保持着一种对那些精美的艺术品、日用品的追求和仰慕的情怀,致使她在后来数十年的工作中一直没有丢弃对苏绣艺术的传承。在工作之余的闲暇中,她仍然不忘经常拿起绣针来琢磨一番,有时也会从苏州的刺绣厂拿一些外发件回来做一些刺绣加工。周莹华认为这也是一种不放弃,同时又是一种锻炼。
后来,因为一直放不下心里对刺绣的挂念,周莹华终于下了决定,辞去工作专门做刺绣。八十年代后期,她在十全街上开了一个苏绣艺术小店,将自己的各种发绣作品放在店里出售。在这条中外游客人流如织的十全街上,小店里常常顾客盈门,来参观选购周莹华发绣艺术品的外国友人也络绎不绝,这更激发起周莹华的创作热情。此时周莹华深深感到,如今这条按自己的想法来专心致志搞发绣的路走对了。
一次,有人在采访周莹华时提及苏州刺绣中的发绣与丝绣相比究竟有何不一样,如何能更好地传承这种手艺,创作出优秀的发绣作品等问题时,周莹华说,发绣在选用材质和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发绣所用的绣布须是苏州特产的塔夫绸,质地紧密,这样才经得起发丝的拉力,不至于在落针处出现一个个小洞眼。从底稿来说,发绣基本是在完整的工笔画稿上进行绣制的,所以前期的勾稿尤见功夫,真正的发绣工艺师必须经历长年积累,同时具备绘画、刺绣和鉴赏能力。
苏州“发绣”制成的“姑苏繁华图”长卷局部图之一。
苏州“发绣”制成的“姑苏繁华图”长卷局部图之二。
头发是发绣的基本材料,也是最重要的。发绣要用完全未经烫、染的“原发”,烫染过的头发会变脆,一拉就断。去除发质不佳的发尾,为方便刺绣,可供使用的部分约在35厘米左右,这样一来,就得找留长到腰际的长头发。为了寻找这样“原生态”的头发,周莹华经常四处搜罗,到农村和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去找,每一缕将被用作发绣的头发,都要经过周莹华的亲自检验。
找到合适的头发原料之后,还要经过筛选、分类以及一系列的科学处理,去掉头发中的蛋白质,达到防蛀、灭菌的效果,再进行软化、晕色。刺绣的丝线一种颜色可被分为15到20个跨度,色级变化过渡柔和,头发因为受天然材质的限制,一种颜色只能分成四五个跨度,所以在选色时的要求更高,绣制时常要抓一把头发在手中细细比对,挑出最接近要求的发色。过去受染色条件限制,精品发绣大多都是黑白色的,能用头发本色的不同深浅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变化。
近年来,周莹华潜心研究,使染色的头发不脱色,用色彩更丰富的头发创作出一些彩色的发绣作品,令人叹为观止。2005年,周莹华被评为苏州民间工艺家。同年,周莹华自己设计、勾稿、绣制的发绣精品《千手观音》获得了“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07年,她的另一幅发绣作品《维摩演教图》又一次获此殊荣。《维摩演教图》是根据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同名白描画绣成,发挥了发绣长于表现线描人物的特点,通过发丝的浓淡、粗细、曲直等表达出原作的神态、质感,生动刻画出人物衣履长纱的飘逸和室内家具线条的刚硬,运用简洁的发绣线条构成画面,整幅画气势磅礴,人物神韵自然流露,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
在苏绣这条移步换景的艺术长廊里,我静心感受着这位发绣艺术家对苏绣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的人生历程。周莹华的发绣之路,让我想起了那吐丝不已的春蚕,由此即兴吟得一首《苏州绣娘》诗,以表对周莹华的一份钦佩之情:“春蚕未老丝未尽,嘴角抽不断丝缕缠绵。丝缕缠绵的绣线,蹁跹着绸衫上花蝶,挑亮了金丝猫眼帘。蚕儿吐丝春暖人间,绣娘穿针美意延年。江南绣娘水乡蚕,哺育绵延着一条条丝绸之路,千年百岁朝朝暮暮,将姑苏风韵情扯意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