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珍贵藏物-古代银龙槎杯

珍贵藏物-古代银龙槎杯

时间:2024-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意盎然话槎杯古代人饮酒比较讲究酒器,尤其是那些喜爱饮酒赋诗,以诗文会友的文人雅士,他们对手中的酒器更是有所讲究。而古代的酒器中的槎杯,首先当推元代银作名匠朱碧山制作的各种银槎杯。明末,朱碧山式槎杯以另外的材质流行开来,犀角槎杯就是其中一种。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天成”款犀角雕仙人乘槎杯、故宫博物院藏“尤通”款犀角雕仙人乘槎杯均属其例。此件银龙槎杯器身作屈曲栓柏树段状,中空,可盛酒。

珍贵藏物-古代银龙槎杯

古意盎然话槎杯

古代人饮酒比较讲究酒器,尤其是那些喜爱饮酒赋诗,以诗文会友的文人雅士,他们对手中的酒器更是有所讲究。于是,那些能工巧匠就会别出心裁地制作出各类仿古、仿生类的酒具,诸如仿商周青铜礼器、花鸟祥兽类的酒杯、酒壶;仿仙人乘槎舟而行的槎杯等等。不难想象,古时候这些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的雅兴,与手中那些精美的槎杯中的玉液琼浆相互映漾,灵感之泉随之汩汩流淌,曾滋润出了多少诗人的千古绝唱。

在古代各类材质和款式的酒杯中,有用银和犀牛角两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槎杯,是酒器中的妙品佳构,历来广受古代文人、显贵们的推崇和珍爱。而古代的酒器中的槎杯,首先当推元代银作名匠朱碧山制作的各种银槎杯。这里说的“槎”,就是古代神话中往来于“天上人间”的木筏。木筏,可以载人载物漂泊于江河之上,“槎”也与载人渡河的行舟作用相似。在宋元时期,船形的酒杯和酒器较为多见,而以“槎”的形象来设计酒器则比较罕见。自朱碧山这位元代银匠开创性地制作出银槎杯后,这种槎杯一时便闻名遐迩。自元以后,江南的达官贵人、社会名流都以能得到朱碧山制作的槎杯为荣。朱碧山,名华玉,以字行,其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元大德初年。有关他的生平及其事迹,《嘉善县志》和《吴县志》均有记载。朱碧山出生于嘉兴魏塘(当时嘉善尚未建县),但成名后经常在嘉禾、苏州地区从事槎杯的制作与经营活动,曾一度定居于木渎和渭塘。他一生名作很多,所制酒器最为精妙,如有虾形杯、蟹形杯、灵芝杯和槎形杯等,其中尤以槎杯为最。在嘉禾地方史料上,元明清三代都有“朱碧山银槎”的记载,无论在宫廷酒宴还是文人雅集中,无不以槎杯饮酒为时尚。清代诗人朱彝尊对朱碧山的银槎赞赏不绝,曾以“银槎杯”为题写过诸多诗词。他在“朱碧山银槎”饮酒的竹枝词中写道:“宣公桥南画鼓挝,酒船风幔拄鸦叉,碧山银挝劝郎醉,棹入南湖秋月斜。”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少宰(号北海)在《槎杯歌》的序中也有相关的赞赏:“予老友费红蕉,曾以碧山槎杯酌酒,索歌出小长芦钓师图同示,即用竹垞(即:朱彝尊)银槎韵答之,稿存红蕉家,不复记忆矣。红蕉矣,槎归同邑宰李,李卒于官,槎又不知所归,予感而重赋之。”

藏于苏州博物馆的朱碧山银槎。

槎杯取材于“张骞乘槎”(也称“仙人乘槎”)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相传在西汉武帝时期,黄河屡发大水,泛滥成灾。当时的汉武帝决心治理黄河,就发布诏书,在全国寻找自告奋勇愿去探明黄河源头的人。当时谁也不知道这黄河源头在哪里。诏书下达近一个月没人应诏,汉武帝心急如焚。但此后不久就有人揭榜了。此人便是年轻时曾二度出使西域,打开汉朝与西亚地区通道的张骞。今日他为承国难,不顾年事已高,老当益壮,再次“出使”,挑起治理黄河的重任。张骞乘木筏溯黄河而上,绕过无数个急流险滩,终于有一天来到了河流的一段开阔地带,见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最后完成了大业。

实际上,“仙人乘槎”的故事,是晋人张华在他的志怪小说博物志》中,记载的一段传说中的怪异现象。原文这样写道: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二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忙忙乎乎,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后来,有人又把这个美丽传说的主人公,附会到张骞身上,传说其出使西域使用了槎。于是,引申出了“张骞乘槎”的故事。仙人变成张骞的时间,大概在南朝,自宋至梁的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内。唐宋元明清一直沿用此说。大量的诗词歌赋、雕塑、绘画等可以佐证。古诗不少描述仙槎的作用,如苏轼《黄河》:“灵槎果有仙家事,试问青天路短长。”陆游《初到荆州》:“万里泛仙槎,归来鬓未华。”杨万里《醉笔呈尚长道》:“晚风一雨生新涨,只送仙槎到天上。”等等。

从当今史料有据可查的记载上看,中国,包括台湾省及世界各地博物馆馆藏的朱碧山银槎杯不过三、四件之多,这足以见证其手艺的卓绝与作品的珍罕。前些年,曾受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冯骥才先生关注的苏州知名银器艺人龚斌先生花数年工夫,专门研制和仿出了朱碧山的银槎杯,但细观器具的工艺及神韵,尚不能与之相比肩。由此可见,像朱碧山这种银槎杯的制作,并非仅靠熟稔“细瓷活”的手艺就能拿捏的。从事金银、铜器类制作的手艺人可能都有点儿了解,一般来说,铜器中的铜鼎铜炉等主要通过浇铸工艺制作而成,而与铜器硬度相近的银器,有一部分则需经先浇铸,后施以锤揲錾镂及接焊等工艺来制作完成。这就使某些银器更提高了工艺制作上的难度。特别像银槎杯这种造型奇崛,器形又多皱折和棱角的酒器,要真正能做到其神形毕肖,且又富有仙风道骨的意韵,不仅需凭精湛的手艺,更需要有一种思想境界的提升。朱碧山作为元代杰出的银匠,他独具眼光地研制出了这种银槎样式的酒器,并不懈地追求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难能可贵,又值得欣慰的是,他那历经无数风雨春秋磨砺的手艺,最终能够与他心灵中那个理想境界的高度一同翱翔。

元明时期的槎杯,除朱碧山创制的银槎杯外,利用犀牛角雕制的槎杯也不乏精品。明末,朱碧山式槎杯以另外的材质流行开来,犀角槎杯就是其中一种。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天成”款犀角雕仙人乘槎杯、故宫博物院藏“尤通”款犀角雕仙人乘槎杯均属其例。杨之水在评价上海博物馆藏的这件槎杯时认为:“‘天成’款犀角杯因材施雕,顺犀角之势而成一具水天之际的仙槎,下边用不多的浪涛助成腾涌之意。各色花卉结为舟篷,舟篷下的主人一手持书卷,一手持如意,波涛不惊。槎身的宽敞处为杯,旁测有圆洞与槎端的吸孔相通。虽然它依旧保存了酒杯的形式,其实已成为案头清玩,而不再是实用之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朱碧山银槎———“龙槎”。(www.xing528.com)

现藏于台北故宫的朱碧山银槎。

至今存世的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银龙搓杯,就是朱碧山银器的代表作品之一。此件银龙槎杯器身作屈曲栓柏树段状,中空,可盛酒。杯面刻道装老者坐于树间,左手持书披阅,神情怡然。正面搓尾刻“龙槎”2字,杯口下刻行楷书:“贮玉液而自畅,泛银汉以凌虚,杜本题。”槎下腹刻楷书诗一首:“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刘伶,知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槎尾后部刻“至正乙酉,渭塘朱碧山造于东吴长春堂中,子孙保之。”钤“华玉”章。这件龙槎杯是典型的朱碧山银槎杯的造型特色。有史料载:“乘槎形酒杯本身就是一件具有诗意的艺术形式,宋以前还没有看到过槎形酒杯,这种形式只盛行于元、明两代,及到清朝就没有这种形式了。或者这种杯子就是由元朱碧山创造的也未可知。”

金银铜器镂刻工艺在当代因种种原因而少有人再传承相继。而在苏州这个有着铜器镂刻悠久历史的手艺之乡,如今仍有人几十年来痴迷这项工艺绝活,他就是当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家”称号的铜雕师龚斌。

在苏州城西胥江边一条古老的巷陌中,有一处独家小院。院子虽小,却颇具江南水乡特色,粉墙黛瓦的老宅,院内花木馥郁,笼中鸟雀啁啾。龚斌的铜雕世界就沉浸在这种江南人家秀雅清丽的氛围里。一个深秋的夜晚,在小院屋西头那间小小的铜镂刻工作室里仍然灯火荧荧。戴着老花眼镜的龚斌先生在灯下凝神作业,手中小锤正对着一件铜雕器小雨点般地轻轻敲击着。这件即将脱胎完成的银器就是龚斌精仿的朱碧山《银槎》。

龚斌仿制银作大师的珍品可是花费了不少心血。他根据有幸得到的一张博物馆藏品的图片资料,再根据一些零星的史料再三揣摩,画出一批图纸后选择最富神采的一张作样本,然后精镂细揲了三个多月。这件与古代银槎基本无二致的仿品在龚斌手中脱胎而出。

这件“当代朱碧山”银槎之所以难得和珍贵,不仅是朱碧山的名声大,作品罕,仿制不易,更主要的是此银槎的制作非常复杂。龚斌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后,动手制作时凭着一把小锤,用了上百种形状的镂揲,在七八块银皮上分别敲凿出人体、槎杯和树形。然后再在银槎的造型上细细敲打出一条条飘逸的衣褶,数百条弯曲伸展的虬干和树根的纹理。特别是银槎中坐着的人物,其塑造的面貌和表情,都要靠小锤这么一锤锤轻重缓急地敲击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但龚斌先生凭着多年来娴熟的锤揲镂刻技艺,和对人物神韵风貌的生动准确的拿捏,槎中飘飘欲仙的人物意境在这件仿制的银器上呼之欲出。

小小一只银槎杯,常人眼里也许不过是区区一件“雕虫小技”之活,但缘何会如此广受文人雅士和达官显贵的青睐,且作为与友畅饮交心时的贵重酒器而倍加珍视。我想,这完全是缘于朱碧山这位元代银器艺师独到而精妙的手艺。中国历代的金银器不乏千古流芳的精品佳作,而在饮酒器的制作中,唐代以后的金银酒器以仿商周青铜礼器造型为多,而朱碧山并非“一根筋”地去操守,而是常常突发奇想的去开拓他的手艺空间,以仿生学的理念,制作出各种仿植物、神仙祥兽和花鸟鱼虫等形态的银器具。这就使他的手艺在拓展多种样式的空间中更富有生活的意趣。在朱碧山未成名前,他只是江南一名普通的银器匠人。但创新意识强烈的朱碧山往往能够独具匠心,终于成功制作出了那些“独领风骚数百年”的银槎杯。

元明时期的各种槎杯,代表了这两个历史时期银器和竹木牙角等工艺中锤揲錾镂及雕刻高超技艺,及对造型特点的讲究。这样,本属人们生活中的一件件实用器物由于增强了艺术内涵,最终成为不朽的奇珍异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