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骨手中展风韵
中国古代的扇子多种多样,竹扇、羽扇、蒲扇、槟榔扇、檀香(拉花)扇等等不一而足。但真正被文人和藏家所珍爱的还是折扇。折扇一名“折叠扇”,也称“聚头扇”。折扇收拢时则折叠,使用和观赏时则撒开,故又称“撒扇”。
折扇由扇骨和扇面两部分组成。如果将折扇比作人们生活中遮荫挡雨的屋檐的话,扇骨就好比屋檐瓦棱中的椽子,一根一根支撑起人们那片生活憩息的天地。由于折扇收撒自如、出入怀袖、方便携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被古人称为“随身而伴的‘凉风’;而今天人们则趣称为折扇是随身而伴的天然的“微型空调”。因其折扇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故自古至今,即使到了空调、电扇早已十分发达普及的今天,折扇仍具有它的使用和观赏价值。
作为文玩艺术的一类,折扇上的扇面书画艺术自明清至今早已流芳百世人所皆知。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传世的古董文物中,扇面书画除讲究名家挥毫外,扇骨的制作也极尽奢华,求之精美。扇骨材质如紫檀、乌木、玳瑁、象牙、斑竹、兽骨等争妍斗奇;工艺技法如阳雕、微刻、镶嵌、髹漆、烫花、手绘等锦上添花。中国传统的折扇,扇骨一般用竹、木制作,少见的也有象牙、兽骨、牛角、漆雕等。但作为折扇这种主要为文人雅士和富家子弟设计制作的实用兼赏玩之物,其扇骨材质总体上还是以竹质为多,这也附和文人那种爱竹,追崇竹子清高气节的襟怀。从大量竹制的扇骨存世品来看,除常见的玉竹、白竹等外,还有棕竹、湘妃竹(斑竹)、梅鹿竹、佛肚竹等名贵品种。其次是木制的扇骨,材质有紫檀、白檀(檀香)、黄杨、桃丝、鸡翅、楠木等等。
各式竹木雕老扇骨。
竹子的扇骨在古代的折扇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竹子在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品种繁多,约250余种。竹子具有硬度高,耐磨,柔韧性强,富有弹性,易于雕刻等特性,遂逐渐取代木制扇骨,成为制骨材质中的主流。如玉竹与油竹,均出自毛竹,且以陈竹为贵材,特别是近根部质地细密者为上。带竹青的毛竹经水磨打光等一系列加工程序后,洁净呈青白色的称玉竹,呈褐色如旧竹的称油竹。玉竹骨的使用最为普遍,它如玉般晶莹剔透的表里尤为文人雅士所青睐。又如斑竹,即称为“湘妃竹”,因外皮生有大小疏密不等的褐色斑点而得名。另有一种梅鹿竹(梅篆竹),竹身遍布大小不一的圈点,状似兽斑。梅鹿竹较湘妃竹多见,但好的梅鹿竹少见。斑竹是制作扇骨的上佳材质,多用于十六档、十八档、二十档扇。一般用做大骨,偶尔用做小骨。现有在普通竹子上烙烫斑纹从而冒充斑竹,可观斑纹处,凸者为真,凹者为假。还有如罗汉竹,也叫佛肚竹。特点是竹节相距较近,中间圆凸,犹如弥勒佛的肚子。罗汉竹不太粗,对剖后恰为两片对称的大骨材料。一般用做十六档扇骨。由于罗汉竹造型奇特,别具天趣,材料又很难得,故为竹骨家族中的名品。
在扇骨的品类中,不同的折扇,有不同的扇骨档数和尺寸。扇骨(股)是以档来划分的。一般分为九档、十一档、十二档、十三档、十四档、十六档、十八档、二十档、二十二档、二十四档、三十档乃至四十档不等。所谓的档即扇骨的数目。扇子两端的两片骨为大骨,大骨间的若干骨为小骨,大、小骨数目之和即为此扇的档数。九档、十一档扇均为日式扇(讲究用紫檀、象牙等名贵材质制骨),在清末民国年间十分流行,尤其受到文人的青睐。一般来说,十六档扇尺寸适中,开度完美(展开后呈140度角),使用舒适,故在百余年间流行不衰,获得了最为普遍的赞誉。现在较多的十八档扇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流行起来的。
说到扇骨的式样,也是由简而繁,花样层出不穷。有几种典型款式:
一、直式方头扇。造型极简洁,为一长而窄的梯形,是最早出现的式样。用名贵材质如象牙、紫檀、乌木等做扇骨时,多选用此种式样,以求充分利用材料。民国年间生产的直式方头扇有“仿古雅扇”之称。
二、和尚头。此款式也叫圆头或大圆头,早在明代就已流行。因扇骨聚头处以扇钉为轴心成一圆球状,看似和尚头而得名。这种式样多见于十六档以下的大扇。和尚头大多由一种材料聚成,也可在两侧加扇钉处镶两片异质材料,如竹骨镶紫檀、象牙、玳瑁等。和尚头扇骨一般较同等材质的扇骨价格高出一等。
三、螳螂腿。此款式扇骨因大骨上面较粗,下面很细,形状颇似螳螂腿而得名。竹质扇骨大多采用这种式样,螳螂腿扇骨最大的特点是轻便适手。
四、波折式。大小扇骨均做成波折式,相邻两根扇骨的波峰、波谷相错,看似层层波浪,动感十足。此种式样仅见十六档竹骨大扇。(www.xing528.com)
五、细梢式。秋扇的特有款式。插入扇面的骨梢尖细,露在外面的部分宽而圆转。平展后扇骨排列严密,不露缝隙。材质有竹、棕竹、乌木、象牙、玳瑁等。
六、尖头式。明代称之为“尖根”,即聚头处的形状如削尖的矛头。这种式样仅见于十六档竹骨大扇。
七、日本式。日式扇骨为九档、十一档。其特点是大骨窄,小骨与之相仿。扇面侧面露于扇骨之外。除上述基本式样外,还有一些花式造型,如鱼尾式、葫芦式、如意式等。
在扇骨上进行一定的工艺装饰,能提高扇骨的美感和价值,常见的扇骨装饰手法有雕刻、镶嵌、髹漆、镂空、合骨、烫花、手绘等。而扇骨装饰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手法是雕刻。竹刻在唐代已走向成熟,宋代更趋完善,明清两代竹刻高手辈出,精品层出不穷。竹骨雕刻以玉竹为多。分阳刻和阴刻。阳刻有沙地、平地之分。沙地也叫“沙地留青”,留青即在凸起部分保留竹皮。沙地是在铲除了竹皮的竹肌上用特殊刀具打上密密麻麻的小点。平地是把地子全部铲平。沙地制作省时,平地则耗时耗工。行家在论价时更看重后者。
阴刻又有深刻和浅刻之分。明清时,浅刻竹骨盛行,民国初年的深刻颇受欢迎。深刻一般层次较分明;而浅刻乍看如“划痕”,其实好的浅刻作品笔锋刀法无处不在。行内人多认为浅刻比深刻更见功夫,因为它的力度更难把握,细微的变化也更难处理,同时,竹刻扇骨中的浅刻也是最能体现中国书画意境的工艺技法。明清扇骨浅刻艺术如今能得其传承精髓的已凤毛麟角。当代传统扇骨竹刻家,苏州的张泰中先生,是目前国内较少从事传统竹雕浅刻工艺的嘉定派竹刻传人。至今,张泰中手中刻就的扇骨计有千余把。由于是主攻竹扇骨浅刻艺术,张泰中十分注重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经二十多年来大量的画作积累和竹刻基础技艺的磨炼,使张泰中的绘刻和竹雕浅刻艺术日趋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同时,张泰中还掌握了明清竹刻大师们竹刻中的一手特技,即不用打画稿便可脱手在扇骨和其他竹器上刻画出各类山水佳景、奇珍名卉和仙神祥兽等,这正是名副其实的古人所言“以刀代笔”的竹刻传人了。
几种清代竹木雕扇骨。
老竹雕扇骨配当代名家花鸟画成扇之一。
清末黄杨木雕扇骨配当代名家人物画成扇之二。
我收藏的十几把新老扇骨中,最爱的有二三把。如有一把清代的竹骨推光漆扇骨,此扇骨选用上佳的山阴面的“掮竹”(竹子采集后由人肩挑下山,此可避免在山中拖拉中划伤竹筋)。竹子制成扇骨后再上漆处理。漆后的扇骨由竹刻家刻写钟鼎文字和图案,其文字施以漆金。整把扇骨让人感觉富丽雅致。有一回,我曾将这把扇骨带去苏州扇刻名家杨惠仪处,请他鉴赏其优劣。那段时期,杨惠仪手头正忙着对一部反映中国折扇的《怀袖雅韵》大型图书进行校对,见我带着扇骨来,杨惠仪说,他手头上就是再忙也是有兴趣来鉴赏一番的。他仔细看着我带来的这把清代推光漆竹刻扇骨后赞赏有加。这时,他翻开那本印有全国各地名扇的大型图书,指着上面刊登的一把与我大致相同的折扇漆骨后说:“这把清代漆骨扇是我们总编从一藏家手中选借来上图录的,说实话,相比其扇骨的漆艺和雕刻真还不如你这把精细,早知道你有这样的精品,我提议主编采用你这把扇骨就更好了。”杨惠仪还说,漆骨扇的推光漆漆艺十分复杂精细,需要工艺师在无尘的环境中上十多道清漆,如稍有不慎,漆中沾染一丁点儿灰尘都会影响扇骨光洁如镜的漆面。只有漆骨的面上光洁细腻了,在上面施以雕刻、漆金等工艺才能显现出它应有的效果。
我所藏的扇骨中,另有一把民国时期竹刻家高晋西篆刻制作的竹扇骨,也十分清雅古朴。扇骨上仿刻有古泉刀币图案及甲骨文字,其刀法细腻且不乏畅朗,这样可使扇骨上的书画更增添几分高古和逸趣。清代的各类竹刻扇骨,留青刻法的扇骨多以山水人物和花鸟图案见长;而浅刻扇骨则以铭刻古泉铭文为上,显然,后者更讲求文人书卷气息。当代扇刻家张泰中先生的浅刻扇骨我也收藏了几把。张先生刻扇一般以本地名家画稿为蓝本,也有自画自刻的,但大都是山水和花鸟之类。张泰中刻扇手法多样,以刀代笔中或粗犷畅达,或流转细致。所刻山水崖石、花鸟鱼虫已到了随心所至、拿捏自如的境界。应该说,扇骨虽微,但小小扇骨的方寸天地里,艺术家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